在戰國七雄的紛爭之中。其實各國都主張行霸道的,只是秦國做得最露骨而已。秦通過商鞅變法,以嚴苛的律法把老百姓當作戰爭機器,強國、強軍,滅六國、統天下。只是秦也很快覆滅。二世而亡。
有人嘆惜說,秦以王霸之術得天下,要是能以仁義之術守天下就好了。怎麼可能?秦以三百年時間爭霸取來的天下,從來都視百姓為黔首、草芥,統一天下只是剛嘗到了這種統治的甜頭而已。有其因,才有果。以武力強者,終將以武力敗。
好,我們來看與秦國治國之術相對立的「仁義」之政。仁義之政是以孟子為代表的,雖然在各國偶有施行,但是很快就會放棄。我們來看《資治通鑑》提到的3處孟子故事:
孟子說魏
公元前336年(一說公元前320年),孟子見魏惠王。魏夾在強秦與齊等大國之間,可以說憋氣的很,魏惠王在連橫與合縱之間搖擺,一會兒也五國聯合扣關攻秦,一會兒又單獨向秦國割地稱臣,割的還是河西關鍵之地,把黃河天險拱手讓給了秦國。自己則為安全考慮被迫遷都。自割後,秦人有了向東攻伐的跳板。看他們的對話:
王曰:「老先生,不遠千裡而來,有對吾國有利益的方法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那麼仁義怎麼施行呢?是不是只是空泛的大道理?《資治通鑑》跟了這麼一段話: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仁義固所以利之也。『利者,義之和也。
也就是說孟子要為國者仁義,是對百姓仁義,對百姓仁義,那就是讓他們得到好處,得利。再擴展開來,也就是愛子民守天時,讓百姓樂其生活。所以說:利者,義之和也。
魏惠王第二年就死了。新繼位的魏襄王,孟子入見了很不滿意。王問:『天下怎麼才能安定?孟子說,天下統一才能安定。王又問:誰能統一?回答:不濫殺人的人能統一。誰願意讓他統一呢?回答說:天下的百姓都願意。久旱甘雨,天下所願,這樣的勢頭,誰能阻擋!大概覺得豎子不可教,孟子就離開魏國了。這年他54了。
孟子說齊
孟子來到齊國。齊國也是剛換君子。新繼位的是齊宣王。這時又碰上燕國內亂,百姓流離。齊國伐燕,攻克。齊王問孟子,到底要不要滅了燕國。孟子說,當然要滅。滅了燕國而燕民高興那就滅,滅了燕國而燕民不高興那就不滅。而現在燕民等著你去滅燕,這是大王的良機啊。
而諸侯聞此事,將謀救燕,齊王又同孟子商議,孟子說,滅燕是好事。但是您如果殺了他們的父兄,囚捕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掠奪他們的國寶,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麼就會招致天下的討伐。大王您應該立即下令,釋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奪燕國的財寶,與燕國民眾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後離開燕國,這樣做還來得及。」齊王不聽,而燕果叛。
我們看這裡孟子的主張,還是以仁義治國,以仁義徵伐不仁義,這才是王道,這才是天下一統的最佳方案。
孟子大丈夫論
《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國人做人的道德標準。
我們這裡可以看到,七國紛爭,天下大勢,必將走向一統。看來這個觀點,在秦國統一天下的一百年前,已經是各國的共識。也就是說,七國國君都明白,七國最後都要統一成一個國家的。那麼是誰統一?怎麼統一?這是七國之間百年紛爭的主題。而由此興起的諸子百家,思想紛呈,也成為中國一個思想最活躍的階段。
孟夫子有一言: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讀子令人愴然淚下。
應該說,孟子的仁義思想和秦國的王霸之術,都是時代的產物。秦國藉此滅了六國統一,秦國也很快覆滅。秦國治國之術也成為後來歷朝歷代的反面教材。而仁義思想,後來卻成為中國人做人的根本,以及治國的最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