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戰國七雄紛爭中仁義是如何不施的

2020-12-15 人文歷史會客室

在戰國七雄的紛爭之中。其實各國都主張行霸道的,只是秦國做得最露骨而已。秦通過商鞅變法,以嚴苛的律法把老百姓當作戰爭機器,強國、強軍,滅六國、統天下。只是秦也很快覆滅。二世而亡。

有人嘆惜說,秦以王霸之術得天下,要是能以仁義之術守天下就好了。怎麼可能?秦以三百年時間爭霸取來的天下,從來都視百姓為黔首、草芥,統一天下只是剛嘗到了這種統治的甜頭而已。有其因,才有果。以武力強者,終將以武力敗。

好,我們來看與秦國治國之術相對立的「仁義」之政。仁義之政是以孟子為代表的,雖然在各國偶有施行,但是很快就會放棄。我們來看《資治通鑑》提到的3處孟子故事:

孟子說魏

公元前336年(一說公元前320年),孟子見魏惠王。魏夾在強秦與齊等大國之間,可以說憋氣的很,魏惠王在連橫與合縱之間搖擺,一會兒也五國聯合扣關攻秦,一會兒又單獨向秦國割地稱臣,割的還是河西關鍵之地,把黃河天險拱手讓給了秦國。自己則為安全考慮被迫遷都。自割後,秦人有了向東攻伐的跳板。看他們的對話:

王曰:「老先生,不遠千裡而來,有對吾國有利益的方法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那麼仁義怎麼施行呢?是不是只是空泛的大道理?《資治通鑑》跟了這麼一段話: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仁義固所以利之也。『利者,義之和也。

也就是說孟子要為國者仁義,是對百姓仁義,對百姓仁義,那就是讓他們得到好處,得利。再擴展開來,也就是愛子民守天時,讓百姓樂其生活。所以說:利者,義之和也。

魏惠王第二年就死了。新繼位的魏襄王,孟子入見了很不滿意。王問:『天下怎麼才能安定?孟子說,天下統一才能安定。王又問:誰能統一?回答:不濫殺人的人能統一。誰願意讓他統一呢?回答說:天下的百姓都願意。久旱甘雨,天下所願,這樣的勢頭,誰能阻擋!大概覺得豎子不可教,孟子就離開魏國了。這年他54了。

孟子說齊

孟子來到齊國。齊國也是剛換君子。新繼位的是齊宣王。這時又碰上燕國內亂,百姓流離。齊國伐燕,攻克。齊王問孟子,到底要不要滅了燕國。孟子說,當然要滅。滅了燕國而燕民高興那就滅,滅了燕國而燕民不高興那就不滅。而現在燕民等著你去滅燕,這是大王的良機啊。

而諸侯聞此事,將謀救燕,齊王又同孟子商議,孟子說,滅燕是好事。但是您如果殺了他們的父兄,囚捕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掠奪他們的國寶,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麼就會招致天下的討伐。大王您應該立即下令,釋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奪燕國的財寶,與燕國民眾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後離開燕國,這樣做還來得及。」齊王不聽,而燕果叛。

我們看這裡孟子的主張,還是以仁義治國,以仁義徵伐不仁義,這才是王道,這才是天下一統的最佳方案。

孟子大丈夫論

《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國人做人的道德標準。

我們這裡可以看到,七國紛爭,天下大勢,必將走向一統。看來這個觀點,在秦國統一天下的一百年前,已經是各國的共識。也就是說,七國國君都明白,七國最後都要統一成一個國家的。那麼是誰統一?怎麼統一?這是七國之間百年紛爭的主題。而由此興起的諸子百家,思想紛呈,也成為中國一個思想最活躍的階段。

孟夫子有一言: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讀子令人愴然淚下。

應該說,孟子的仁義思想和秦國的王霸之術,都是時代的產物。秦國藉此滅了六國統一,秦國也很快覆滅。秦國治國之術也成為後來歷朝歷代的反面教材。而仁義思想,後來卻成為中國人做人的根本,以及治國的最高理念。

相關焦點

  • 《七雄爭霸》戰國文化之「一統」
    戰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興邦、科技、百家、兵戎、一統」猶如五顆璀璨奪目的珍珠閃耀在《七雄爭霸》浩瀚的文化知識海洋之中,亂世七雄,掃六合,平天下,一統江山還看今朝。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徵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鬥爭十分激烈,爭霸路上可謂波折不斷。
  • 《七雄爭霸》戰國文化之「興邦」
    在七雄戰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著無數絢麗奪目的文化瑰寶,流傳至今,造福後人。「興邦」、「科技」、「百家」、「兵戎」、「一統」,構成一幅華麗的戰國歷史畫卷,交相輝映在《七雄爭霸》博大精深的戰國文化內涵之中。無家便無國,「興邦」 做為七雄戰國文化的第一站,一統六合,讓我們從「興邦」說起!
  • 戰國七雄紛爭的鼎盛時期
    戰國時期,整個中原地區已經基本被大國瓜分得乾乾淨淨,一些小國家早已不復存在,剩下實力相對較大一點的魯國與宋國繼續苟延殘喘,卻碌碌無為。隨著從春秋進入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得到提高,生產所用的工具也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而魏國率先抓住這個機遇,李悝帶領魏國進行變法,使得魏國成為當時戰國初期首屈一指的一等強國。戰略意圖也是很明確,目的就是在西部遏制住了秦國的發展,用少量的兵力進行牽扯,而向東蠶食韓國和宋國的土地。
  • 9月27日技術性測試《七雄紛爭》春秋霸業,盡在掌控!
    《七雄紛爭》是一款以春秋戰國時代為背景的戰爭策略遊戲,在高度還原戰爭策略遊戲精髓的同時,玩家將以主公的身份,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化身為一方諸侯,在遊戲裡去建造城池、生產資源、招兵買馬等。《七雄紛爭》用寫實的次世代3D畫風,打造一個身臨其境的戰國時代,帶給你重回歷史,親歷那個時代的萬千氣象。山川地理真實呈現,風雨雷電實時發生,塑造自然變幻的壯闊美感。地理氣候對行軍和戰鬥都有影響,極大地豐富了遊戲的策略維度。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名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韓國。這個國家從立國之初到被秦國滅掉,從來沒有取得過讓人亮眼的成績,更沒有主導過戰國的局勢。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他為什麼能夠命令名列戰國七雄之一呢?經常聯合起來對周邊發動戰爭,所以雖然依靠韓國本身的國力在戰國七雄中是吊車尾,但是有魏國趙國兩個國家幫襯著,他也能牢牢地坐穩戰國七雄的位置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韓國有點類似於二戰結束之後的法國。第二,軍隊的戰鬥力還不錯。
  • 戰國七雄中燕國為何從未崛起?
    在周武王滅商後,宗法制和分封制下的西周湧現出了數十個諸侯國,但在春秋和戰國前期這數百年時間裡,戰爭與兼併使得絕大多數中小諸侯國成為歷史。比如仁義之師的宋、周禮盛行的魯國還有痛揍周天子的鄭國。 到了戰國中期,就只剩下戰國七雄和中山、衛等極少數弱小諸侯國。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時代如何劃分,《史記》與《資治通鑑》及《通志》該信哪個?
    東周后期的戰國時代,至今並無明確的劃分,司馬遷《史記》與劉向《戰國策》,劃定戰國始於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司馬光《資治通鑑》採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正式冊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鄭樵《通志》援引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冊封田和為諸侯戰國七雄齊聚。
  • 11月23-29日開測遊戲簡介《街霸:對決》、《七雄紛爭》等
    《七雄紛爭》《七雄紛爭》是一款以春秋戰國時代為背景的戰爭策略遊戲,在高度還原戰爭策略遊戲精髓的同時,玩家將以主公的身份,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化身為一方諸侯,在遊戲裡去建造城池、生產資源、招兵買馬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從而實現問鼎天下的願望,玩家的每一個行為都將可能影響到世界局勢的變化,使其能夠充分體驗到策略,決策的樂趣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戰國七雄它們最後一位王的結局
    周天子分封了71個諸侯國經歷了春秋和戰國的兼容合併周王朝土地上的諸侯國已經大大減少,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戰國七雄它們最後一個王的結局都是以悲慘結束。
  • 戰國是怎麼回事?戰國七雄是哪七雄?又為什麼叫做戰國七雄?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段特殊的時期,我們把它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今天我們就著重來講一下戰國時期,為什麼我們把它叫做戰國?為什麼又把當時分裂的七個比較大的諸侯國稱之為戰國七雄呢?這樣一段歷史是怎樣發展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樣一段神奇的歷史之中。
  • 中國歷史知識點記憶口訣之春秋戰國的紛爭
    中國歷史知識點記憶口訣之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     齊國君王齊桓公, 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為口號,第一霸主逞威風。     第二霸主晉文公, 城濮之戰稱英雄,     「退避三舍」誘楚軍, 大敗楚軍城濮中。
  • 9月27日技術性測試《七雄紛爭》春秋霸業,盡在掌控!
    《七雄紛爭》是一款以春秋戰國時代為背景的戰爭策略遊戲,在高度還原戰爭策略遊戲精髓的同時,玩家將以主公的身份,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化身為一方諸侯,在遊戲裡去建造城池、生產資源、招兵買馬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從而實現問鼎天下的願望,玩家的每一個行為都將可能影響到世界局勢的變化,使其能夠充分體驗到策略,決策的樂趣.
  • 戰國七雄中,各個國家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
    戰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變革時期之一,從三家分晉到秦國統一的近三百年間,各國為稱霸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役,最終形成了七雄並立的局面。戰國七雄時而敵對,時而結盟,共同譜寫了那個時代的壯烈詩篇,也讓後人追念不已。那麼,如果要在紛爭多年的七國中各自找到一個最能代表自己國家的名將,他們分別會是誰呢?
  • 成為春秋五霸的越國為何沒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越國:他們不帶我玩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間的徵伐、兼併更為激烈,各國為了在兼併戰中為求生存,紛紛進行變法革新,富國強兵。由此,戰國七雄便應運而生了。所謂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大諸侯國,分別是秦、楚、齊、燕、韓、趙、魏。針對戰國七雄,一直以來讀者困惑不解,為什麼越國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 在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七雄並立局面是在戰國初年形成的,這是中國上古時期國事格局長期演進的結果。我國西周以前是一個「天下萬邦」的國事格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麼形成的?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從遠者說,便是由三代萬邦林立的政治格局發展而來的。這種萬邦林立的國事格局開始受到衝擊,是在西周初期。周人在對商王朝進行徵服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種叫做「封建」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通過將被徵服的敵對邦方的土地、人民封授給周室子弟、親戚的辦法,使一些原本不是同一氏族的人們組織成一個個新的共同體。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名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韓國。這個國家從立國之初到被秦國滅掉,從來沒有取得過讓人亮眼的成績,更沒有主導過戰國的局勢。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他為什麼能夠命令名列戰國七雄之一呢?經常聯合起來對周邊發動戰爭,所以雖然依靠韓國本身的國力在戰國七雄中是吊車尾,但是有魏國趙國兩個國家幫襯著,他也能牢牢地坐穩戰國七雄的位置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韓國有點類似於二戰結束之後的法國。第二,軍隊的戰鬥力還不錯。
  • 告訴你戰國七雄中看似最弱小的韓國到底有多牛
    戰國七雄中提到齊國我們想到孫臏、鄒忌,提到秦國我們想到商鞅、秦始皇,提到魏國我們知道信陵君,提到趙國我們知道趙武靈王,提到楚國我們想到屈原,而提到韓國我們好像想不到什麼名人或者什麼大事,可以說七個國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就是韓國,而從當時的疆域來看,韓國的疆域面積也是最小的,那這個領土弱小、存在感不強而且又是七雄中最先滅亡的韓國,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又是如何在戰國這一諸侯爭霸的亂世中將國祚延續近200年的呢
  • 雀鳥生鷂鷹:這個怪事是如何將戰國八雄硬生生變成戰國七雄的?
    (夢歸秋塵:第87期)提到戰國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會想到戰國七雄,但其實有一個國家完全可以與戰國七雄相提並論的。他就是宋國,只不過由於宋康王的作死行為給了其他諸侯可乘之機,最終被齊國所滅。如果宋國不作死,那歷史書上就不再是戰國七雄而是戰國八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