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四)——盛極一時,曇花一現

2020-12-14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1840年以後,是歷史上的清王朝末期,學術上也稱為晚清時期,是幾千年封建制度的最後時光。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劃分,這一年也是近代史的開端。

講到這個開端,了解歷史的都知道,這並不是什麼好開端。此時,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力量開始衰落;外國列強的擴張,船堅炮利肆意入侵。於是,社會發生大動蕩,經濟,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大變革。社會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生活在最基層的人們不說水深火熱,那也是十分艱難。

種種社會環境之下,也就引發了民間各種抗爭,太平天國拉開了反帝反封建和抗擊外國列強侵略的序幕,北方的捻軍,南方的天地會,等等,陸續登上歷史舞臺,深遠的影響著歷史的走向。

也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之下,1855年,大成國建立了。

這是一個區域性的地方政權,1954年6月由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在佛山起兵,之後,在廣東境內輾轉,四處衝殺,攻州佔府,還一度圍攻廣州城,卻沒能拿下,最後,不得已逆江而上,進入廣西,最後攻克潯州府桂平城,於1855年九月正式宣布建立大成國,改潯州為秀州,改桂平城為秀京,年號洪德,並布告安民,改革賦稅,設宮鑄錢,開始進行政權建設。

按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政權看,只要建了一個「國」,一個政權,無論是稱王,還是稱帝,一般只唯一人獨尊,其他人再論功行賞,按資排輩分封,但大成國卻有點特殊,陳開為王,為首是不假,卻似乎只是一定意義上的。

因為這支天地會軍從一開始,就有兩個主要領導,一陳開,二李文茂,共同起事,在一定程度上,兩人是並稱的,在後世對此次事件的研究,一般也有「大成國陳開,李文茂起義」的說法,兩人在大成國的地位,從大成國發行的鑄錢就可以看出來了,除了陳開的「洪德通寶」,同時鑄造發行的還有李文茂的「平靖勝寶」「平靖」就是李文茂的封號。

在幾千年歷史中,同一個政權同一個時間發行兩個人名號的鑄錢,應該就是這一例了。

大成國建立,自然論功分封,開國五王,以陳開為平潯王(鎮南王,洪德王),李文茂為平靖王,梁培友為平東王,區阿潤(區潤)為平西王,梁大昌(梁昌)為定北王。這也有點像太平天國的封官制度,在太平天國開國六王中,也是以東南西北為名,只不過區別就是太平天國六王初期都是集中一路向北,而大成國的五王倒真的是四向擴土。

建都以後,即以都城秀京(桂平城)為中心,五王四向進擊,首先拿下貴縣(改為懷城縣),平南(改為武城縣),武宣(改為文興縣),初步成形了以原潯州府四縣為基礎中心的根據地,並先後會並了黃鼎鳳,姚新昌,李文彩,範亞音等各地義軍,繼續擴大疆域。

李文茂率部北進,最北到懷遠(現三江縣),貴州界附近;梁培友部則向東進擊,攻下梧州,影響到肇慶等地;區阿潤,梁大昌部則向西發展,佔下永淳,橫州,南寧,隆安,直逼百色;陳開部則向南開拓了北流,岑溪,靈山等地。

到1858年,大成國勢力最高峰時期,所佔當時廣西的7府30餘座州縣城池,東至肇慶,梧州;西達南寧,隆安;南及北流,岑溪;北抵羅城,懷遠;西南到靈山;西北至臨桂蘇橋。所佔州縣一度易名改制,施行新政。

正所謂盛極而衰,大成國盛於1858年,也衰於1858年。這一年大成國看起來勢頭很猛,但也開始走下坡路了。

從內部來講,其他不說,就說開國五王的命運此時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前一年的1857年三月,梁培友陣亡(應該在梧州方向);1858年五月李文茂病亡於懷遠(現三江範圍);而梁大昌,區阿潤,在此時間前後,很多史籍中都沒有了正式記錄(有說在1858年八月,梁死於團練之手,區死於部屬反叛);只剩陳開延續到1861年,兵敗被俘。

從外部來講,此時,北方太平天國已近沒落,周邊的湘,粵清軍已經有能力抽出手來,集聚做好了大規模反攻大成國的準備。

大成國立有王權,看起來是個「國」,可事實上權力分散,各自為政。五王出了桂平城後,更像是五個獨立的團夥,相互間沒有多少配合,作戰指揮,沒有共同目標,軍事行動調度都沒有做到統一,前後沒有系統的銜接,各方向都是一味進攻,打下一地是一地,能打多遠是多遠,總之,做好自己就行。

平靖王李文茂,1855年進桂平城封王建國後,一路向北,估計再也沒有回來過,不說回桂平,還見過陳開幾次都不好說了,出武宣,進象州,攻下柳州府城後,改柳州府為龍城府,並自立各部官員,發行「平靖勝寶」「平靖通寶」,這明顯就是自立為王,另立王權,成為大成國的另一個行政中心之主,最後雖想聯合陳開攻打省城桂林,可惜,在清軍打擊下,陳開首尾不能顧,最後沒能匯合成事;

東進的梁培友雖與陳開聯合,拿下平南,梧州等地,可惜早早陣亡;

西進的區阿潤,梁大昌更是,打著打著,一般史籍都沒了他們的記錄,和陳開,桂平沒多少交集了;

陳開本人從1855年建大成國,在桂平建王府,到最後棄城,前後滿算六年,他也沒有在王府內住幾天,基本都是在處於跑來跑去的狀態,不是打這城就是打那城,沒一天安頓。

結果看來,幾個擴疆方向基本都是自為一體,各王之間看不到軍事上的協作,都是只顧各路的擴張,不作防禦,不固根基,沒有統一的綱領。另外,勢力所至,併合到的各支當地起義軍,如橫縣李文彩部,貴縣黃鼎鳳部,容縣範亞音部,桂平姚新昌部,也基本是只表面聽封於大成國,他們在各軍中則自有主意,都沒有共同目標,只有自己的個人目標,都差不多是固守一地作戰,也就是只在各自原籍地範圍。

在這貌合神離的狀態,於是,現在史籍上都只有清軍逐個擊破的記錄,沒見到大成國各部有共同的作戰記錄,見不到相互救援的記載,那怕是大成國國破主亡後,剩下的隆國公黃鼎鳳,北路大元帥姚新昌,榮國公範亞音,基本上也還是各自為戰,沒有合為一股,而只是分守在各自原籍地,等著清軍一一清剿。

如果他們各部真心團結合力,實現政令,軍令統一,這些人物書寫的歷史也就另外一回事了,大成國歷史也是另一回事了。

大成國的失敗,其實也是必然的,從自身來講,其一開始到最後,都是一系列的錯誤操作。

也難怪,因為大成國的頭頭,陳開,李文茂出身於天地會。而天地會本身就是一個社團組織,幫會組織,也就有各種各樣的認知局限性,團隊架構局限性,所以最後使政權本身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的領導,也缺乏戰略的眼光,沒有正確統一的政治綱領,沒能統一政令,軍令,也就更不可能提出飲馬長江,黃河之類的遠大政治理想了。

又加上本身就有著很濃厚的意識排他性,也就沒能很好的組合,團結周邊有著相同目標的各支義軍隊伍。緊要關頭,遇到回師廣西的太平軍,近在咫尺也不願匯合協作,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所以最終也只是屬於活躍於狹窄的區域地方武裝,發展不起來。

大成國也就成為盛極一時,曇花一現的歷史武裝起義罷了。作為其都城的桂平,也就不會留下什麼深刻的歷史遺址與歷史故事了。

那怕是各類史籍,對他也只是零碎的記憶。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一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二)——大成國王城遺址話今昔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三)——立國之戰,官府的抵抗

桂平:太平天國故裡的新展示

桂平: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二——金田起義的記載

相關焦點

  •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二)——大成國王城遺址話今昔
    畢竟大成國十年間,都是非常的動蕩,僅幾年的建設之中又能掩去多少明清的記憶,又能留下多少大成國的記憶呢?何況在大成國覆滅以後,潯州府府衙依然回到這裡辦公,必定清算大成國的一切,那大成國的東西更留不下什麼了?
  •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二)——大成國王城遺址話今昔
    畢竟大成國十年間,都是非常的動蕩,僅幾年的建設之中又能掩去多少明清的記憶,又能留下多少大成國的記憶呢?何況在大成國覆滅以後,潯州府府衙依然回到這裡辦公,必定清算大成國的一切,那大成國的東西更留不下什麼了?
  • 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二——金田起義的記載
    從馮雲山出場到1852年6月命喪蓑衣渡,當中七年(1844年秋-1851年9月)基本都在桂平,所以說,桂平才是馮雲山最出彩的地方,也是記載他最多的地方。同樣的,桂平對太平天國記憶最深刻的,其實就是以馮雲山為主線的七年,同樣是太平天國慢慢發展成型的過程,可以說,太平天國的輝煌可以不說他,但啟動太平天國的歷史過程,卻不可以不說他。。
  • 桂平人文之尋訪清代義渡文化歷史:一方義渡碑,一段仁義事
    ,從此,義渡這種形式,在各地也就不再存在了,成為地方的歷史記憶。志中記載,此間,已經是由官府營運,以稅養渡,與全國各地記載的義渡有所不同,現在很多地方歷史中介紹的義渡,一般是各地鄉紳捐銀置田產,以租養渡,屬民間行為,官府為輔。單從歷史看,渡船這個營生,歷史也是非常久的,傳統中,當然不是公益性的,而是價值交換的,無論是哪個朝代,渡船都是有成本的,要付出的,以人為工,以船為渡。也正是這樣,時常會生出諸多事端。
  • 桂平人文之尋訪清代義渡文化歷史:一方義渡碑,一段仁義事
    這種義渡,到了五十年代,隨著土地改革運動開展,制度的變化,桂平所有的義渡田產被沒收,從此,義渡這種形式,在各地也就不再存在了,成為地方的歷史記憶。更多桂平的歷史人文,可以點擊閱讀:尋找桂平老城記憶桂平:城鄉行政區域劃分歷史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一——桂平城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永和裡(西山鎮不含城區)
  • 桂平清代古城之三——衙門
    府署,也叫府衙,州府一級的地區衙門,明清兩代潯州府冶管理著桂平,貴縣,平南,武宣四縣。當年位置就在中心小學這裡。桂平千餘年的州府冶所歷史,終止於1913年,由於歷史發展,潯州府四縣被撤併,從此,桂平在行政域區方面的地位沒落了。再後來,直到現在,百餘年發展中,陸路興起,水路漸衰,被潯州府冶千餘年的貴縣經濟發起來了,桂平行政區幾經反覆,最後反被歸於貴縣行政管轄。
  • 桂平人文之尋訪清代義渡文化歷史:一方義渡碑,一段仁義事
    這種義渡,到了五十年代,隨著土地改革運動開展,制度的變化,桂平所有的義渡田產被沒收,從此,義渡這種形式,在各地也就不再存在了,成為地方的歷史記憶。關於清代的義渡,現在除了本地史籍中有記載,相關的實物不多見了,但在桂平縣城的城北北江碼頭,臺階邊的一間房屋的屋角處,還鑲砌有一方石碑,碑名:義渡碑。
  • 西葡兩大殖民帝國盛極一時,為何最終曇花一現?
    文/寂寞的紅酒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世界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兩大全球性殖民帝國。15-16世紀,歐洲掀起了大航海的浪潮,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西班牙人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葡萄牙人開拓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由此兩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
  • 桂平:城南故事(八)——碼頭遺蹟的保留發展
    桂平,城不大,但歷史不也短,之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也介紹過很多桂平城的歷史故事,《桂平的老古仔系列文章》已經更新到第十九篇了,但是同時也引起不少讀友的質疑,因為桂平城中已沒見什麼古蹟到了2020年的今天,看不到桂平留下多少古建,古蹟,是有點遺憾,但那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就說近百餘年中,清末的大成國,成與敗之間,兩次城破;民國滇,桂,粵各系軍閥的爭伐過往;抗戰時期的日寇入侵,在一次次刀槍炮火之間,小城也就沒幾處像樣的了,所謂的古建,更是早已消失。
  •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八——中都裡(羅播鄉,木根鎮)
    現在桂平是個縣級市,現在形成以縣城為中心,全境分東,南,西,北四區,現在共21鎮5鄉,東區:木圭鎮,木樂鎮,石咀鎮,馬皮鄉,油麻鎮(下秀裡),社坡鎮,尋旺鄉(軍陵裡),每個鎮每個鄉每個村,都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也許被史籍記載下來,也許只是口口相傳,但現在本地沒有誰願意去了解了,更不用說誰會去研究,去講述,去宣傳。畢竟,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講這些又有多大意義呢?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正好有幾本老書,也就看看本地歷史文化,順便整理下,不知介紹的這個桂平各方面歷史系列文章,又有多少人有關注,了解呢?
  •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八——中都裡(羅播鄉,木根鎮)
    現在桂平是個縣級市,現在形成以縣城為中心,全境分東,南,西,北四區,現在共21鎮5鄉,東區:木圭鎮,木樂鎮,石咀鎮,馬皮鄉,油麻鎮(下秀裡),社坡鎮,尋旺鄉(軍陵裡),每個鎮每個鄉每個村,都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也許被史籍記載下來,也許只是口口相傳,但現在本地沒有誰願意去了解了,更不用說誰會去研究,去講述,去宣傳。畢竟,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講這些又有多大意義呢?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正好有幾本老書,也就看看本地歷史文化,順便整理下,不知介紹的這個桂平各方面歷史系列文章,又有多少人有關注,了解呢?
  •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上秀裡(下灣鄉)的歷史
    桂平的行政區域劃分,按這幾十年沿革下來的習慣,現在以縣城為中心,全境分東,南,西,北四區,現在共21鎮5鄉。桂平這些鄉鎮行政區域,是解放後,經歷了多次變革後慢慢形成的,現代人也很是清楚這些了,但這些地方先前的沿革歷史,卻少人提及,少為人知了。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在本系列文章裡就重提這部分歷史,講講桂平過去的一些歷史故事,今天就介紹《上秀裡——下灣鄉(鎮)》。
  •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
    「金田起義」由於字義上的局限,直接形容這個歷史事件,就顯得有一點點差別了。對於事件策源地,爆發地的桂平來說,無論哪種叫法,都不如「金田起義」這一叫法合適。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從爆發到最後被鎮壓,歷十餘年,屬於桂平記憶的,也僅有第一年。
  •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三——金田起義的本地籍王侯
    後來,很多人物被套上籍貫桂平說,就是因為各種特殊歷史原因造成的,越早的文獻越簡單,桂平是爆發地嘛,正值當打之年,他們都是從這裡出發的,籍貫不確定是吧,好,這有什麼好研究的,劃為桂平籍,封稿上交。桂平:太平天國故裡的新展示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二——金田起義的記載桂平: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
  • 一個慢生活小城——桂平親子遊記
    說起桂平,很多人估計首先會想到的就是西山,但是卻不知道,原來桂平也是個有歷史的地方。同時也是記載著我的童年記憶的好地方。記憶裡的小時候桂平有碼頭,有豬腳粉,有水電站的閘口,有北回歸線,還有些小時候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沙子……帶著小豆子來走走,順便看一下他媽媽度過愉快童年時光的地方。 桂平市歷史悠久,在市域內的大灣牛骨坑、白沙羅叢巖、下灣高嶺和石碑嶺等地,均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貝丘洞穴遺址和舊石器時代打擊石器工場遺址,說明至少1萬年前,桂平就是人類生息活動的場所。
  • 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牆
    桂平,據有史可查的建城歷史自秦代起,當時設桂林郡,領十二縣,其中的布山縣就在桂平境內(布山縣址具體位置在桂平哪處至今仍有爭議,沒有結論)。有一說,當時的布山縣縣治就設在桂平西山大窩坪(應該在西山大斜頂到功德山莊一帶)。
  •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三——金田起義的本地籍王侯
    後來,很多人物被套上籍貫桂平說,就是因為各種特殊歷史原因造成的,越早的文獻越簡單,桂平是爆發地嘛,正值當打之年,他們都是從這裡出發的,籍貫不確定是吧,好,這有什麼好研究的,劃為桂平籍,封稿上交。桂平:太平天國故裡的新展示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二——金田起義的記載桂平: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
  • 在秦淮河,尋找歷史深處走來的文化記憶
    始建於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大成殿高16.5米,長28.4米,寬22米,奠基座高1.5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向下有木龕,龕內主要有「大成之聖文宣王之先師」牌位,兩旁配有孟軻.曾參.顏回.孔伋四亞聖漢白玉石像。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牆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樸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寫的墨寶真跡碑刻。
  • 桂平:城南故事(九)——桂平潯陽樓已無
    按歷史記載,此樓名聲也有1200多年歷史!現實中,唐白居易曾賦詩《題潯陽樓》,不足以使樓聞名;宋蘇軾題匾汙「酒」字的趣事,也不足以使樓出名。真正使這樓聞名天下的,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中,施耐庵對潯陽樓有過準確的描寫,他是不是到過潯陽樓呢?而今的潯陽樓又有幾分還保留著施先生的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