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輝煌的大成殿作為南京夫子廟的核心景區,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廟宇。這裡既是歷史文物建築,又是反映南京風土人情、弘揚民族文化的博物館。
東晉史上王、謝家族齊名,雙方各有一個「掌門」:王導和謝安,各領風騷幾十年。一個創業,開闢了江東基業;一個守成,保住了半壁江山。
大成殿位於大成門的北面,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始建於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大成殿高16.5米,長28.4米,寬22米,奠基座高1.5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向下有木龕,龕內主要有「大成之聖文宣王之先師」牌位,兩旁配有孟軻.曾參.顏回.孔伋四亞聖漢白玉石像。
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牆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樸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寫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裡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大成殿內也經常籌辦其他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展,宣傳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門廳東西兩側分別是「仁」和「禮」兩副浮雕壁畫,這就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指導思想。
殿內基座上有孔子青銅像一尊,高4.18米,重2.5噸。大成殿內四周牆壁鑲嵌有《孔子聖跡圖》壁畫,採用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翡翠及黃金珠寶、羅鈿等名品飾件以浮雕鑲嵌造型,每幅畫高2.5米,寬1.3米,計38幅,內有人物雕像408位,所雕人像及亭臺樓閣、人文故事等,栩栩如生,非常傳神,表述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典範形象。
正脊兩端飾以龍吻,脊上有雙龍戲珠雕刻,重簷之間海藍色立匾上金色「大成殿」三字由老革命家、外交家姬鵬飛題寫。殿前丹墀是祭祀孔子時樂舞的地方。院中兩廡是碑廊,鑲嵌著三十塊趙樸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的墨寶碑刻。
大成殿內正中懸掛巨幅孔子畫像,高6.5米,寬3.15米,尺幅為國內之最。大殿中懸掛的明黃帳幔,中間對開的兩幅繡著龍紋,其餘的寫著「大成至聖文宣王」字樣。
大殿正面高懸三面金邊匾額,藍底金字,正中孔子畫像上的寫著「萬世師表」,東側的寫著「與天地參」,西側的寫著「斯文在茲」。殿內正中孔子畫像下是至聖先師牌位,供案上陳設著三牲模型,殿中兩側分立著「四配」漢白玉雕像,分別是復聖顏子(顏回)、宗聖曾子(曾參)、述聖孔伋(孔子之子)、亞聖孟子(孟軻)。殿中陳設著十五種祭孔樂器,有青銅編鐘、編磬、大鼓、古琴等等,條案上還擺放著青銅禮器。
南京夫子廟的建築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山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配列,佔地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
從大成殿後門走出,即進入學宮參觀區。學宮是科舉時代本省學子讀書的最高學府,為使士子接受教化,漸知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所以學宮總是和孔廟建在一起。作為江蘇古代文教中心的學宮位於大成殿後,以明德堂、尊經閣為主體,「東南第一學」門匾由清末狀元秦大士題寫。
秦大士是清代江寧府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為皇太后六十大壽特舉辦萬壽恩科,38歲的秦大士高中奪魁,是不折不扣的南京本土狀元。有傳言說他是南宋奸相秦檜之後,但是據說經考證實為宋代清官秦梓後人。秦大士為官清廉,詩書畫俱有名,家道在乾嘉道年間達到鼎盛。
明德堂是學宮的主體建築。全國的學宮都使用明倫堂之名,唯獨南京學宮稱明德堂。時移世易,明德堂內再也不是讀聖賢書的場所,改成了雅樂宮,演奏古代宮廷雅樂,再現華夏正聲之優雅意趣。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宋景佑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範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裡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在南京秦淮河畔有個烏衣巷,是歷代詩人大發詩興的地方,當西晉大軍兵臨石頭城下時,烏衣巷就已改換門庭,迎接西晉時代的到來。王導謝安紀念館坐落在南京夫子廟秦淮河南岸烏衣巷內,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藝術及王、謝兩大家族家世的專題性陳列館。這裡最有名的當然要算劉禹錫的《烏衣巷》了:「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向尋常百姓家。」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詠史詩。朱雀橋,在作為六朝都城建業(南京)的正南門外,是當時車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叢生一片荒涼之地了。
千百年來,追尋劉禹錫筆觸而來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從興盛到衰敗再到後來的重建,烏衣巷裡的一磚一石,都述說著東晉以來的王朝更迭、韶華流逝。那些流傳於地名背後的故事,更承載著歷史深處走來的文化記憶,讓後人對這個靜默的小巷充滿遐思和想像。
王導是東晉初年的宰相,權勢顯赫,威震朝野,當時有「王與馬(指晉帝司馬氏)共天下」的歌謠。成語中有「新亭對泣」,表示思念故國的意思,就是說的王導的故事。
至於謝安,他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 。據《書斷》所述,謝安學寫正、草書體就是就教於王右軍。謝安書法尤其行草書的知名度是僅次王羲之的了。
有人感慨,如果說王導和謝安令烏衣巷不凡,王羲之、謝靈運令烏衣巷不俗,那麼劉禹錫、周邦彥則令它不朽。這份不朽,沉澱在文人墨客流芳千古的詩詞歌賦中。六朝古都金陵幾多磨難,隋文帝滅陳後為防政權割裂,竟將金陵夷為平地,烏衣巷也化為廢墟。
如果說詩詞讓烏衣巷永恆,耳熟能詳的成語則賦予它更多文化趣味。烏衣巷的原址已消失不在,但獨特的文化韻味卻讓它經久不衰。直到今天,文人依舊紛至沓來,在此沉思默想,點墨成金,古都金陵的人文脈絡在發展中延續。
如今的烏衣巷,早已沒有了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取而代之的是遊人探訪的腳步。紀念館內陳列的東晉雕刻展、淝水之戰壁畫和王羲之書法複製作品等,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悠遠的歷史。
烏衣巷是歷史留給後人的一面鏡子,從盛極一時到殘敗衰落,它警醒後人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縱觀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薄暮時分,夕陽黯淡,連片的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建築之上,鴿群在天際徘徊,襯託出鬧市之中夫子廟的幾分寧靜和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