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遊標卡測小籠包皮子厚度 用電子秤稱小籠包重量 結果有名的小籠名次拍到了最後

2021-02-27 老夏逛菜場

周四晚九點多,黃河路上的佳家湯包特別熱鬧。店門口放著一箱浸在冰水裡的啤酒,好幾個人圍著聊天;店內座無虛席,每桌都能看到壘了幾層的小籠包。還有個戴黑框眼鏡、穿著黑襯衫的老外站在小椅子發言。路人都很好奇地探頭張望,不知道店裡發生了什麼。


這裡其實是《上海小籠包索引》的發布派對。那個站在椅子上的老外是索引的作者 Christopher St. Cavish——時髦上海頗受歡迎的《啤酒阿姨》一文就是出自他手。St. Cavish 在食品行業工作了近 20 年,曾在邁阿密、紐約和上海的高級餐廳當過廚師,近十年主要從事美食評論工作。

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小籠包,完全不考慮個人口味,是《上海小籠包索引》的要旨。St. Cavish 花了 16 個月,去了 52 家小籠包館子,完成了這個聽上去似乎有點離譜的想法。


小籠包的民間標準,是「皮薄、汁多、餡大、肉鮮」。他用一臺精確到 0.01 克的電子秤,一把精確到 0.01 毫米的雙腳規形夾,和一把理髮剪刀作為測量工具,做出了「對通俗標準中構建良好的小籠包的定量解讀」。


他的研究方法是收集四項測量數據:小籠包的重量、湯汁的重量、餡料的重量和皮的厚度,根據公式(餡+湯/皮*100)計算出小籠包的結構工藝。得分為 12 及以上的樣本為 A 類,12 - 6.75 的為優良,其他的屬於不予推薦的 C 類餐廳。


52 家餐廳裡,有 18 家入選了 A 類和 B 類。其餘的是因為其他科學原因而不合格的:破損、太多味精,以及,我不喜歡他們。」

當然,我們最關心的還是:哪家小籠的結構工藝最高?

尊客來以 24.32 分位列第一。他們家小籠皮的平均厚度是全上海最低的,僅為 0.72 毫米。第二名是臺北名廚(18.52)。蘇浙匯(17.96)、鼎心地(16.42)和樂新皇朝(15.63)緊隨其後。要注意的是,即便數值存在差異,同一類餐廳的小籠品質之間差別並不大。更不能說,尊客來的分數翻了麟瓏坊(12.38)近一倍,就代表他們家的小籠好吃一倍。

也別忘了沒有考量的因素——根據 St. Cavish 所說,測試「肉鮮」需要使用到固態電極電位法(potentiometric solid-state electrodes)或近紅外光譜(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靠他一己之力無法實施。而人為因素就更難計算了。比如,古北一家仿鼎泰豐的餐廳竟然比鼎泰豐的小籠皮更薄。



《上海小籠包索引》分中英文,售價 50 元(包括市區的郵費)。也可以在 theshanghaisoupdumplingindex.com 付費下載電子版。由 Christopher St. Cavish 製作、撰寫,Ailadi Cortelletti 負責設計。既然你都有興致讀到這裡了,那乾脆看看我們和 St. Cavish 的對話吧:

你在完成這項計劃後有沒有變胖?身體還好吧?


我身體還挺不錯的,謝謝。測到第 12 個餐廳的時候我意識到其實不用把湯包全吃完。之後,我就吃一兩個,把測試過的放在外賣盒裡帶走。好讓自己身體和心靈上都保持健康。

是什麼促使你做這個索引?人們為什麼要在乎它?


既有微不足道的原因,也有比較崇高的原因。微不足道的是:想用數據來支持我個人超愛的鼎泰豐。因為圍繞這家店的爭論都不是關於他們的小籠本身。我只是想在別人對他們冷嘲熱諷,或和我說佳家、福德或者其他什麼小店比他們好很多很多的時候,能作出有力的反擊。

比較崇高的是:我想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寫食物。像「美味」、「入口即化」之類老套、主觀的形容詞讀起來實在令我厭倦。所以就想,如果我用完全客觀的方式來測量食物會怎麼樣?小籠包作為對象再完美不過。它成敗的四大標準中有三個——皮薄、汁多、餡大,都能很容易地用便宜的工具測出來。生煎包、紅燒肉或者大閘蟹就沒法這麼做。至於其他的原因:我覺得這種調查很有意思,我從沒見過對上海小籠包館子如此全面的調查,更別提英文的了。而小籠包基本就像是我們的吉祥物一樣。

我不知道人們會不會在乎。但如果他們會,估計也是因為造訪 52 家小籠包館子這個想法聽上去很荒唐吧,從科學/工程學的角度來研究就更荒唐了。此外,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愛的小籠,他們可能對排行很好奇。而且因為小籠包很便宜,所以人人都可以去拿這份排行和自己的經歷比對。

做這個全是自費的?你介不介意告訴我們花了多少錢?


是的,全都是我自己出的錢。從小籠包到交通費,以及不知道多少的個人時間。事實上,小籠包的費用是最便宜的。根據我的數據,我花了 712.50 元在小籠包上。但如果算上印刷、網站等等,輕而易舉地就超過 10,000 元了。我是想保持高質量的同時,把成本降低的。如果能收支平衡那最好,如果不能,我至少學到了些東西,也希望能為這個話題做些貢獻。

你是從哪裡找來的餐廳樣本?對於連鎖,你如何決定去哪家分店?


我挑店的標準是:要麼是專門做小籠包的(他們基本都是),要麼是小籠有特別高評價的(蘇浙匯),再要麼是最具知名度的(豫園、古漪園)。也會參照大眾點評:搜索「小籠」、「小籠包」,根據好評來排序,然後去了前 20 頁的每一家店。如果是連鎖,我會看不同地點的評價是否有分歧,如果有,就去好評多的那家。如果沒有,就去離我相對比較近的那家。

南翔鎮有些困難,我去了古漪園路上所有的店,包括園子周邊的、和古漪園裡面,也就是小籠包的起源。城隍廟的三層樓每層都嘗過,之後去了他們在吳江路的分店做比較。

你提到最近晚上去尊客來時店員的服務態度很糟糕。我很好奇,你通常都是選擇幾點去這些餐廳?你覺得時間點是影響小籠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嗎?例如,早上出爐的小籠包一定比晚上出爐的好?


時間點僅在能否獲得新鮮出爐的小籠時下才能作為因素,而那也便是最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小籠蒸好後被晾在一旁,就別提什麼質量了。我對這點專門做了測試:10 分鐘後,小籠的皮會膨脹 25%。40 分鐘後,會脹到 55%,變得很厚。所以,只要店家能根據客流安排生產量,讓你吃到剛出爐的小籠,時間點並不重要。我第一次去尊客來是下午 4 點,他們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真的會「現賣現做現蒸」,你可以在一旁看。很多地方說都這麼說,但事實上……

那如果全憑主觀評價,在 A 類、B 類餐廳裡,有沒有你個人最喜歡的?


只是味道,而不談故事嗎?那麼,應該還是尊客來。他們家負責上海體育館分店的一位阿姨,是個獨一無二的大師級人物。而在另一方面,我發現自己竟然還挺享受在豫園的小籠窗口外面排隊的過程。不過他們家的小籠就另當別論了。非常糟糕,是食之無味,又黏糊糊的豬肉小籠。

每測量一隻小籠包要花多少久?你在店裡測的時候,店員是什麼反應?


到後來,我四分鐘裡就能完成六隻小籠包的測量了。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數的店員都完全不理我,連看都不看我一眼。僅有的例外是這麼兩次:一次是在虹口的某家店,有個客人生氣了,說我「吃的方法不對」(好像給小籠稱重、切開、倒出湯汁、移走肉餡是某種「吃的方法」一樣);還有一次是在鼎泰豐,我本來以為自己會被踢出去的,沒想到完全沉浸在了那晚值班經理熱情的海洋中。

期間你遇到過最困難的事是?


哦,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人們生活中,在世界的其他角落,真正困難的事情多的去了。我做的是個很好玩的項目,根本都談不上是困難。

有沒有幾乎放棄的時候?你是如何讓自己繼續下去的?


在去了 15 家店後我放棄過,打算讓這項計劃石沉大海。七個月後,罪惡感迫使我重新開始。我很慶幸自己繼續了下去。

你把許多挺有名的小籠館子放在了 C 類餐廳,原因之一是味精放太多了。「鮮」在英文裡似乎沒有對應的字,而在中式料理裡我們很強調給食材「提鮮」。你是怎麼判斷那是味精,而不是好食材本身的鮮味?畢竟味精通常不是馬上就能被探測出的。


味精的作用是放大鮮的滋味。我有許多年從事廚師和美食評論的工作經驗,熟知大多數食物的「本味」。而且,如果鮮味過濃,還是很容易能探測出來的——至少對我來說,嘗完幾秒後舌頭的邊緣會有種很「厚」的感覺。無論你用哪種豬肉,都不會自然地鮮到那種程度。所以不是食材質量的問題。

話說回來,我其實對味精並不持完全反對的態度。但它就好像鹽、黃油或醬油一樣,加一丁點能放大許多食材本身的自然風味;加太多則蓋過了它們的風頭。在西餐廳的廚房裡,最難教、難學的就是如何用鹽。它極其基本,是好料理最重要的部分,但卻常被人忽視。我覺得中國廚師對味精或雞精的使用也有類似的問題,很容易就會放太多。

有沒有讓你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餐廳?


我去這些餐廳時不帶有任何期待,所以我不可能感到失望。測量就是測量,前提就是:這與我的個人情感無關。黑白分明,不失毫釐。此外,我不讀中文的美食媒體,我也不是中國人,我喜歡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去造訪這些餐廳時,不存在上海人,或讀中文媒體的人可能有的先入之見。我懂美食,因為一旦了解本質,那便是一種穿越文化的語言。我相信自己的經驗。

你之後還有沒有和中國美食相關的計劃?


中國美食是我最大的興趣。我的寫作內容和未來計劃都會以中國菜和她的文化為主,因為這個國家有如此難以置信、豐富的美食。

於此同時,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西方和英文媒體對她的認知卻非常非常缺乏。我的目標就是把中國文化翻譯成能和西方廚師和食客們分享的東西,即便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畢竟中國的美食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至於下一個索引,我還不確定要做什麼,倒是對生煎包有個想法……

作者:Jin

圖片: Christopher St. Cavish

文章來源:時髦上海

【老夏點評】老外對小籠包進行定量解讀無可厚非。不過據我所知南京好吃的徐建萍湯包麵皮並不是很薄,但是吃在嘴裡很軟和很嫩且有一定的韌性。所以用測量皮子厚度,並以此為依據來評判小籠包的好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另外好吃不好吃,或者說美味與否是很難用儀器測量的。老外憑經驗能吃出肉餡裡有沒有放過多的味精,這點值得肯定。不過這樣做還不夠,老外不懂,我也就不多說了。

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相關焦點

  • 上海小籠VS無錫小籠,都是小籠包卻大有不同?你更喜歡哪只小籠?
    小籠包在上海其實是小籠饅頭的簡稱,個頭比較小巧玲瓏,一隻大約直徑2.5~3釐米左右,白淨剔透,標準的上海小籠包一般一籠是十六個。上海小籠湯汁飽滿,夾起來能明顯感覺到那種沉甸甸的下墜感,小籠的皮是死面得很薄,裡面的肉餡若隱若現,非常誘人!輕輕咬開一小口,裡面的湯汁立馬就湧出來了!
  • 美國男子吃遍上海52家小籠包店 隨身帶稱測重
    34歲的卡維什到中國前曾在邁阿密等地做過10年廚師。他從2013年12月開始,花16個月吃遍上海52家小籠包店,以尋找理想的小籠包,研究指標包括皮的厚度、湯汁的多少和餡料的重量。近日,他因此研究迅速爆紅網絡。
  • 南翔小籠走出「國際範」 上海嘉定首發南翔小籠世界地圖
    2018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9月28日正式拉開序幕,圖為我嘉書房。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記者 繆璐)隨著千桌萬人「小籠長街宴」的開筵,2018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28日正式拉開序幕。本次文化展上,上海嘉定不僅首發南翔小籠世界地圖,還啟用我嘉書房(南翔·名士居),同時滿足人們的味覺和精神需求。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至今已連續舉辦12年,今年文化展聚焦「小籠新傳」「古鎮新韻」「非遺新篇」主題,並融入國際化元素。其中上海(南翔)小籠世界地圖首次以地圖形式呈現上海小吃標誌性品牌之一的南翔小籠在全球的發展態勢,彰顯「上海品牌」的世界影響力。
  • 一家從清朝就開始排隊的小籠饅頭店
    豫園的南翔饅頭店是一家百年老店,開店一百多年來,其特色小籠因皮薄餡豐,上口一包滷而聞名揚四方。而南翔饅頭店前的排隊長龍是豫園有名的「景觀」,一年四季隨時隨地都有那麼多人在等候購買,這倒是成了「南翔小籠」不出錢的「活廣告」。店裡最有名的是蟹粉小籠,店堂裡坐著一溜串的拆蟹高手,聽說每天要拆兩三百斤的大閘蟹,看高手拆蟹也成了遊客的觀賞項目之一。
  • 揭秘正宗杭州小籠包製作(商用)……小籠包子做作方法(第三集)
    小籠包子上集講做制小籠包肉餡,今天這集講小籠包製作,包括發好麵團的放鹼技巧,小籠包包製,蒸製三部分。關於小籠包用鹼和面問題,比較複雜,需要多次從實踐中摸索總經驗(有興趣條友可私下聯繫我,將一一回復)。二:小籠包做作:準備好上次做好肉餡,從和好麵團中用刮刀取出一部分團面,揉搓成條狀(成人大母指大小),然後摘成5釐米長小劑子。再包包子一樣包起來。只是小籠包子沒有小褶皺。
  • 上海最正宗的小籠,都在這裡了!
    毫無疑問,小籠饅頭是上海第一經典小吃!甚至有人把它稱為能夠品嘗的″上海方言″,可見小籠包在上海的地位之高。這種「小而美」的食物,卻徵服了無數上海人。從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到蜿蜒巷弄裡的網紅名店,魔都的日常裡,一屜小籠,看似簡單,卻能讓尋常的日子,閃閃發光。
  • 上海人的小籠饅頭
    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個,但是每個都包的俏式……妙處卻在包子皮,半發半不發,薄厚適度,製作上頗有技巧。」這就是他心目中的上海小籠包了。小籠饅頭是發源於江南地區的傳統小吃,流行於上海、常州、無錫、杭州、南京等許多地方,並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上海小籠包,論其正宗,當屬南翔小籠,上海的南翔小籠有百年歷史,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
  • 上海最好吃的10家小籠!每一家都嗲到流口水!
    最後,她竟然還把擠痘痘和小籠包聯繫到一起!全上海人,甚至全中國都炸了!小編更是忍不了!老鐵,扎心了.同樣都是外國人,再看看人家,吃的那叫一個專業!先答應小編千萬要控制好自己的胃!今兒帶你一起去看看,全上海最美味的小籠店!告訴全世界,小籠應該是這!麼!吃!的!
  • 老外用測量工具為上海小籠包打分 被贊"科學吃貨"
    一個名叫克里斯多福·聖卡維西的老外近日紅遍上海美食圈,因為他花了16個月去了52家小籠包館子,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小籠包,寫成了一本《上海小籠包索引》。用一臺精確到0.01克的電子秤,一把精確到0.01毫米的雙腳規形夾,和一把理髮剪刀作為測量工具,他做出了「對通俗標準中構建良好的小籠包的定量解讀」。  曾在邁阿密、紐約和上海的高級餐廳當過廚師的聖卡維西,近十年主要從事美食評論工作,4月20日,他在熱門美食網站「幸運的桃子(lucky peach)」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上海小籠包索引的背後」的文章。
  • 上海小籠VS無錫小籠,都是小籠包卻大有不同?你更喜歡哪只小籠?
    小籠包在上海其實是小籠饅頭的簡稱,個頭比較小巧玲瓏,一隻大約直徑2.5~3釐米左右,白淨剔透,標準的上海小籠包一般一籠是十六個。上海小籠湯汁飽滿,夾起來能明顯感覺到那種沉甸甸的下墜感,小籠的皮是死面得很薄,裡面的肉餡若隱若現,非常誘人!輕輕咬開一小口,裡面的湯汁立馬就湧出來了!
  • 為「復甦」下單 南翔小籠「同城當日達」
    「南翔小籠到了。」周六的早晨春雨綿綿,家住靜安區的芮女士早上八點就收到了昨晚下單的南翔老街小籠,按照「蒸煮說明」,將外賣的南翔小籠「神器」——特製的塑料容器盒底部加上一定的熱水,連同容器一起放進微波爐高火3分鐘或隔水蒸6分鐘後,小籠包便熱氣騰騰地出爐了。
  • 「南翔小籠」狀告「南翔小籠」,究竟誰更正宗?
    那麼,在傳承"南翔小籠"的過程中,為何會出現兩家持有"南翔"商標的企業?多年相安無事的兩家企業又為何會對簿公堂?這一切,還要從"南翔小籠"的傳承史說起。 緣起:南翔緊酵饅頭的歷史淵源 對於上海市民來說,南翔小籠饅頭是起源於嘉定、興盛於城隍廟市的一個特色美食。
  • 魔都人,對小籠的一份獨有的真誠
    1南翔饅頭店說到小籠,上海超有名的當屬南翔饅頭店的小籠了。始於1901年的百年老店,慕名前來的人都只為嘗一口這裡的小籠。5鼎泰豐鼎泰豐家的小籠可以說是「小籠包的高水準代表」,個頭十分精緻,配上薑絲和醋,可以說是很嗲了。
  • 小籠包還是小籠饅頭?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上海爺叔一次講清了!
    今天,   小儂又請來了老朋友王蔚爺叔   用上海閒話搭大家講講   冷得來縮縮抖的辰光,如果來一客小籠,來一客生煎,來一客雙檔,吃到肚皮裡,熱到心頭裡,真的不要太愜意哦。   小籠,就是小籠饅頭;生煎,就是生煎饅頭。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小籠包子、生煎包子。
  • 上海非遺︱小籠包還得是「人」包出來才好吃
    這次我來聊聊上海南翔小籠。全國各地都有打著「小籠包」招牌的小包子,但其中大部分都稱不上是一隻正宗的小籠包。一隻可以被稱為「小籠包」的包子絕不能用發麵製作,冷水麵皮子薄到可以隱約看到裡面的餡料,用筷子輕輕挑個口子,裡面的湯汁要流滿一隻湯勺才算合格。
  • 在滬美國人16個月徹底研究小籠包 下個目標是生煎包
    Cavish(中文名沈家偉)既是大廚,又是美食家,他用16個月時間測量了上海53家餐館的小籠包,並發表了一篇《上海小籠索引》。  如何用科學方法研究小籠包?  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的一個美國人做出了嘗試。Christopher St.
  • 關於「小籠饅頭」最早的文字記載
    關於「湯包」和「小籠包」的源起,實在是撲朔迷離。最厲害的恐怕百度百科的「湯包」詞條了。將湯包小籠包的歷史推到了三國時期。有關湯包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當時京口(即江蘇省鎮江市)的漁民為了祭奠孫夫人,效法諸葛亮發明饅頭故事,用蟹黃包肉餡做成湯包,以代替祭品。我很疑惑啊!為什麼祭奠孫夫人,就用「蟹黃包肉餡做成湯包」?
  • 南翔小籠升級國際非遺 從製作到上桌到底怎麼樣
    [摘要]現在上海最有名的「南翔小籠饅頭」是1871年南翔鎮的黃明賢創製的。以「皮薄、餡大、汁多、形美」著稱於世的南翔小籠,是上海乃至全國家喻戶曉的美食。 南翔小籠技藝身份再升級。 12月3日,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入選的還有浦東宣卷、綿拳、精武武術、古陶瓷修復技藝、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顧氏外科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石氏傷科療法這八項上海傳統文化技藝。 現在上海最有名的「南翔小籠饅頭」是1871年南翔鎮的黃明賢創製的。
  • 南翔小籠走出「國際範」 上海嘉定首發南翔小籠世界地圖
    2018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9月28日正式拉開序幕,圖為我嘉書房。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記者 繆璐)隨著千桌萬人「小籠長街宴」的開筵,2018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28日正式拉開序幕。本次文化展上,上海嘉定不僅首發南翔小籠世界地圖,還啟用我嘉書房(南翔·名士居),同時滿足人們的味覺和精神需求。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至今已連續舉辦12年,今年文化展聚焦「小籠新傳」「古鎮新韻」「非遺新篇」主題,並融入國際化元素。其中上海(南翔)小籠世界地圖首次以地圖形式呈現上海小吃標誌性品牌之一的南翔小籠在全球的發展態勢,彰顯「上海品牌」的世界影響力。
  • 這裡有上海灘最正宗的無錫小籠!不遠千裡就為這一口!
    上海人的講究和精緻已經融入到他們的美食中,來到上海我們當然一定要品嘗一下小籠包啦,上海的小籠包皮薄餡大,湯汁鮮美,吃起來要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小籠和上海小籠有點不一樣,這家以小籠為招牌的湯包館來頭也不是一般的大,它就是上海唯一一家著名蘇州老字號湯包館熙盛源。這家無錫老字號在當地也是相當有名的,在上海僅此一家,絕無分店,有不少人都不遠千裡橫跨大半個上海趕來,只為了那一口讓你念念不忘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