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Christopher St. Cavish(中文名沈家偉)既是大廚,又是美食家,他用16個月時間測量了上海53家餐館的小籠包,並發表了一篇《上海小籠索引》。
如何用科學方法研究小籠包?
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的一個美國人做出了嘗試。Christopher St. Cavish(中文名沈家偉)既是大廚,又是美食家,他用16個月時間測量了上海53家餐館的小籠包,並發表了一篇《上海小籠索引》。
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沈家偉建議大家吃小籠包,可以嘗試把湯、肉餡和皮分開來吃,「單獨品嘗每個部分的味道,可以感受到它們各自的實際味道。比如,有的店其實會在製作小籠包的皮的時候加入鹽,這是你整個小籠包一起吃時無法體會到的。」
4月23日,上海餐飲協會相關負責人表態,歡迎沈家偉研究上海的特色餐飲美食,並願意提供適當幫助。沈家偉則透露,他將繼續研究上海美食,下一個目標可能是生煎包。
想用完全客觀的方式研究食物
為什麼要研究小籠包?
沈家偉說,這與他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關。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的沈家偉,喜歡上海,也喜歡上海的美食,小籠包、生煎包,還有一切有特色的中國美食,「作為一名在中國的美食撰稿人,我希望成為連接中美飲食文化的橋梁。」沈家偉說。
沈家偉自我介紹說,他在美食領域工作了近二十年。第一個十年,在餐廳的廚房裡度過,從洗盤子幹起,直到成為邁阿密、紐約和上海的高級餐廳副主廚。從2005年起,他一直居住在上海,從2007年開始成為全職美食撰稿人。他的美食文章《尋訪上海最後的手工製作炒鍋》、《秋季品大閘蟹》、《小評佳家湯包》等都發布在一家網站上,同時他也有自己中英文版的主頁。
除此以外,他還為國際記者、西餐主廚和餐飲集團提供諮詢服務,偶爾還擔任Context Travel美食文化之旅的導遊。
沈家偉想以一種完全客觀的方式來研究食物,他認為小籠包恰恰具備這種條件,「它成敗的四大標準中有三個——皮薄、汁多、餡大,都能很容易地用便宜的工具測出來,生煎包、紅燒肉或者大閘蟹就沒法這麼做。」另外,他還有一條比較個人的理由,「想用數據支撐我非常喜愛的鼎泰豐。」
沈家偉說,製作出好吃的小籠包,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季節、麵皮配方、肉餡配料等。這次研究小籠包,他僅選擇了工程學的角度。做廚師的經驗讓他覺得烹飪就像是在完成一項工程。
從這個角度出發,他認為好的結構是成為好吃的小籠包的一個重要因素。
小籠包素以「皮薄、汁多、餡多、肉鮮」而聞名,也是上海人評判小籠包好吃與否的重要標準。因此,沈家偉設計了[(餡料重量+湯汁重量)/皮的厚度]*100的公式,來計算小籠包結構的分數。得12以上的小籠包為A類,6.75分以下的為C類,介於兩者之間的是B類。若一籠8個小籠裡面有一個以上破皮就只能歸於C類。
測試小籠包時遭遇上海老阿姨
經過16個月時間,沈家偉一共測量了53家餐館的豬肉餡小籠。整個研究的費用都由他自己出。「事實上,小籠包的費用是最便宜的,根據我的數據,我花了712.50元在小籠包上,但如果算上印刷、網站等的費用,輕而易舉就超過 10000 元了。」沈家偉說。
沈家偉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周圍的朋友,幾乎每個人都覺得這個測試太奇怪了,「我很難勸說他們陪我一起去,大約45家店都是我一個人去的,其實我也覺得這個想法很瘋狂,但是我很認真地對待它!」
在虹口區一家小籠包店,一位上海老阿姨對沈家偉的行為不能理解,「你在幹什麼?你不能這樣吃小籠包!你不知道應該怎麼吃小籠包麼?」沈家偉笑著說,那位阿姨肯定以為他是個奇怪的野蠻人,竟然用剪刀剪開小籠包以後,把湯、肉餡和皮分開吃。
不過,沈家偉還是建議大家可以嘗試這種吃法,「單獨品嘗每個部分的味道可以感受到它們各自的實際味道,比如有的店其實會在製作小籠包的皮的時候加入鹽,這是你整個小籠包一起吃時無法體會到的。」
在調研過程中,沈家偉發現,很多店的小籠包並非如宣傳的那樣是「現做、現蒸、現吃」。他還發現皮薄的小籠包放久了,沒有現蒸出來的皮厚的小籠包好吃。因為在冷卻的過程中,皮會吸收裡面的湯汁而變厚,口感就沒有剛出爐的時候好。
上海餐飲協會願意提供幫助
沈家偉的《上海小籠索引》在微信發布後,迅速引起大量轉發,第一天的點擊量就超過10萬,也引起了上海餐飲協會及部分小籠包從業人員的關注。
「從熱愛小籠包的角度出發,我覺得很高興,因為有這麼痴迷於小籠包的食客,而且還是個外國友人。」南翔饅頭店城隍廟店的副總經理遊玉敏說。
遊玉敏是南翔小籠的第六代傳人。她認為,從製作小籠包專業的角度出發,這個測試並不是特別完整,其科學性有待商榷。從結構的角度測量小籠包,強調了小籠包皮薄的屬性,但是這並不是評價小籠包的主要標準,餡料配方、手工技藝、製作師傅的等級、蒸小籠包的方式都很重要。
「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有三層樓,每層的餡料、配方、製作工藝都不一樣,所以口感和口味也都不一樣。」遊玉敏介紹說,一樓的小籠包傳承了百年老字號的製作配方和工藝,每個小籠包重23克左右,9克皮,14克餡料;二樓和三樓則開發了不同口味小籠包,店裡使用了粉作臺和油作臺,兩種作臺擀出來的麵皮口感也都不一樣,「決定一個小籠包好吃與否有很多的影響因素,不能單單以皮薄判斷好壞。」
「他跑了53家店,測量出那麼多細化的數據,確實值得敬佩,他對小籠包一定情有獨鍾。」遊玉敏說,如果能夠建立在深入了解小籠包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再進行這個測試,涉及的角度會更全面,效果會更好。
4月23日,上海餐飲協會相關負責人表態說,歡迎沈家偉研究上海的特色餐飲美食,也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
沈家偉向澎湃新聞透露,他將繼續研究上海美食,下一個目標可能是生煎包。「我對生煎包也有很大的興趣,它的底部有多脆,什麼程度的脆口感最佳等問題都使我覺得好奇。」他說,如果要研究生煎包,他可能需要一個很大的實驗室,不會像研究小籠包一樣,僅使用電子秤、剪刀和電子卡尺這三樣簡易的研究工具。
相關新聞:
科學研究小籠包的老外:小籠包是陰柔的 生煎是陽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