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華門景觀石給建文帝改名 明朝皇族起名有規律

2020-12-24 江蘇頻道

原標題:東華門景觀石給建文帝改了名

導讀:東華門,明代皇宮宮城的東門,也就是俗稱的內宮的東門。明故宮在明代滅亡後開始衰敗,到現在只剩下午門遺址、西安門、西華門遺址、東華門等不多的幾個遺蹟,並已經分別開闢為遺址公園。

「大明王朝存在了296年?建文皇帝的名字叫做朱允汶?」最近,讀者姚先生和記者取得聯繫,稱東華門遺址公園的景觀石上有兩個貽笑大方的錯誤,需要儘快改正。

東華門四周有景觀石

東華門,明代皇宮宮城的東門,也就是俗稱的內宮的東門。明故宮在明代滅亡後開始衰敗,到現在只剩下午門遺址、西安門、西華門遺址、東華門等不多的幾個遺蹟,並已經分別開闢為遺址公園。

東華門遺址公園,位於中山東路南側,斜對面就是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從公園入口進去,不用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座城門,城門有三孔,下有須彌座,全部用老城磚砌成,部分城磚上還留有清晰的銘文。

記者注意到,東華門四周的地上,有很多塊正方形的景觀石,上面鐫刻著文字,介紹南京歷代,尤其是明代的歷史。「錯誤就在第一塊景觀石上!」姚先生說。

記者看到,第一塊景觀石上鐫刻著:「大明朝歷二百九六年(公元1368-1644年),其中建都南京共五十四年(公元1368-1421)」,「建文惠帝朱允汶」。

大明國存在了296年?

「這裡有兩個明顯的錯誤,第一,大明朝建國276年,而不是296年,1644年減去1368年,就是276年!第二,明建文皇帝,也就是明惠帝,其名字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允汶!」姚先生說。

姚先生告訴記者,這是兩個和明史有關的常識問題。明朝的統治持續了276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這被史學界視為明朝的終結。雖然此後的南明出現了弘光、隆慶、永曆等地方小政權,但都很快覆滅,不能視為明朝的延續。

明朝皇族起名字有規律

而那個朱元璋的孫子、在朱元璋死後繼位的建文皇帝,他的名字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允汶,「對於明史有點稍微了解,就不會犯這個錯誤!」姚先生說。

明史專家告訴記者,明代皇室成員的名字看起來很難記,經常使用非常生僻的字,但背後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朱元璋生前給二十幾個兒子的後代,都定下了輩分用字。雖然各支的輩分用字各不相同,當年同輩之間的名字中必定有一個字偏旁相同(一般是最後一個字),而這偏旁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規律來排列的。

舉例說來,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這幾位都是當了皇帝的,其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就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偏旁規律起的。

姚先生說,建文皇帝是朱元璋太子朱標的兒子,他名字中最後一個字應該是「火」偏旁,而不可能是「水」偏旁,如果知道這個規律,就可能看出建文帝名字的正確寫法是「朱允炆」而非「朱允汶」。「東華門遺址公園位於明故宮遺址範圍內,不遠處是著名的南京博物院,可以說是旅遊區。景觀石上出現如此貽笑大方的錯誤,實在不應該,應該很快改過來!」姚先生說。

相關焦點

  • 南京東華門景觀石給建文帝改名 明朝皇族起名有規律
    原標題:東華門景觀石給建文帝改了名導讀:東華門,明代皇宮宮城的東門,也就是俗稱的內宮的東門。明故宮在明代滅亡後開始衰敗,到現在只剩下午門遺址、西安門、西華門遺址、東華門等不多的幾個遺蹟,並已經分別開闢為遺址公園。
  • 老人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人,專家:經不住推敲
    明朝的建文皇帝在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為了找到建文帝,永樂帝苦苦搜尋建文帝數十年,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明朝後期的時候,張居正還和人談到過建文帝的下落猜想。 從這不難看出,建文帝的下落多半沒有找到,如果找到的話,身居帝國高層,可以查看帝國密檔的張居正,不會對建文帝的下落依舊保持猜想態度。
  • 貴州紅崖天書與一本家譜破解明朝建文帝的最終下落
    ,帶著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讓氏家譜》找到報社,翻開家譜告訴人們,建文帝當年並沒有自焚身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讓鑾,在湖南湖北一帶定居。而是從地道逃亡出宮,離開南京,改名「讓鑾」隱居於民間,假扮僧道,雲遊於南方各省。在遊歷名山大川期間,讓鑾還題寫過許多詩詞,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讓鑾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這在《讓氏家譜》中都有明確記載。至於建文帝為什麼出宮隱居民間後改姓為「讓」,更名為「鑾」,讓慶光解釋說,建文帝認為自己是遜位退國讓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讓鑾」,即讓出了皇位的意思。
  • 傳說這裡是明朝建文帝的魂歸之所!
    Enjoy The Life又到了一年一度需要避暑納涼的季節到處都是各種親水避暑旅遊攻略但是,今天豌豆妹兒不談清涼就談這處隱藏在四川的傳說是明朝建文帝魂歸之所的一說,自焚;二說,經地道化妝逃出,剃度為僧,浪跡川黔滇數十載;三說,逃亡海外,故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帶有尋找建文帝蹤跡的秘密使命;四說,得到明英宗認可,宮內壽年而終,葬於北京西山。那麼,建文帝從哪裡來?
  • 歷史故事:明朝第一謎案,建文帝朱允炆到底逃到哪兒?
    聊天時,我們聊到明朝歷史,聊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謎。 這位朋友告訴我,央視曾經有個專題,說朱允炆沒死,確認他的後代姓讓。可巧,我最近寫了個關於明朝的文,最後就涉及到建文帝的生死。看了很多相似的話題,但我覺得朱允炆應該是死了,而朱棣之所以到處尋找他的下落,只是不想落入殺侄奪位,才出了這麼一個幌子。
  • 福建文物局稱寧德古墓並非明朝建文帝之墓(圖)
    為找到「建文帝墓」一說的新證據,當地成立了「建文帝研究小組」。隨後,寧德不斷爆出尋找到建文帝在當地留下蛛絲馬跡的諸多文物。今年5月21日,南京明史專家馬渭源,鄭和第十九世孫、南京鄭和研究會秘書長鄭自海,鄭和第二十世孫、鄭和研究會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寬濤得到消息後,到實地查看古墓,發現古墓頂上有一處蓮花座託著的火龍珠雕刻。
  • 福建寺廟收藏明朝袈裟,繡有五爪金龍,建文帝消失之謎終於找到?
    在此次政變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度成為歷史中的謎題。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雖然他也不是明朝繼承皇位的第一人選,但沒辦法,朱元璋最喜歡的太子朱標因風寒病逝,朱元璋只能愛屋及烏,立皇孫朱允炆為太子。
  • 寧德上金貝古墓真是建文帝陵墓嗎?既然不是為何能夠公開樹碑呢?
    原標題:寧德上金貝古墓真是建文帝陵墓嗎?既然不是為何能夠公開樹碑呢? 在福建的寧德上金貝半山腰上的叢林之中,,有一座半僧半俗的陵墓,墓的明堂不大,深藏其中,左側有一水池,從墓形制來看,從規模和裝飾上,並非一般的僧人所具,其豪華程度,有人認為墓主必須有尊貴的身份。
  • 明朝建文帝蹤跡「永州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
    610年來,人們一直鍥而不捨尋找在一場皇權爭奪事變中失蹤的明朝皇帝建文帝。全國先後有100多個地方宣稱建文帝曾經去過,蹤跡「永州說」是近幾年來比較受關注的提法——  建文帝蹤跡永州有新證  本報記者 李國斌  有「明史第一謎案」之稱的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一直受到史學界關注。
  • 建文帝下落新考
    最近很多年紀超過30歲,喜歡武俠小說的同學注意到,已封筆多年的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年過七旬的臺灣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再度以「上官鼎」為筆名,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說《王道劍》。 這本小說的靈感來自於福建寧德2008年發現的一座神秘的古墓,也由此以明朝「靖難之役」為主軸,加入近年福建寧德歷史學者最新考古發現,揭秘了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
  • 重慶掌故丨大明天子建文帝與磁器口,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而今天要講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磁器口之間的故事在磁器口正街有一碑刻「深水井」傳建文帝為逃避官家搜尋曾暫避此口枯井饑渴難耐時每有清泉湧出後為農婦所救並投身白寺為僧故此井得名「生水井」,也稱「雖然明朝距今歷史久遠但仍能在文昌宮前看到建文帝的塑像一個留著鬍鬚的老者在一位幼童的牽引下欲向前行的模樣這就是建文帝離開磁器口時的形象
  • 失蹤39年的建文帝在明英宗時現身,背後有何隱情?
    1、建文帝留下的難題建文帝登基後,在一年的時間裡,先後迫害了多名明朝的諸侯王,這讓明朝的諸侯們對建文帝十分憤怒失望,而燕王朱棣算是諸侯王裡面綜合實力比較強的,因此也是建文帝的眼中釘。朱棣深深知道,建文帝遲早有一天會對自己下手,於是,朱棣來了個先下手為強。
  • 明朝歷史上的最大懸案:建文帝下落之謎,是自焚而死還是流亡海外
    經歷了四年的靖難大戰,燕王朱棣孤注一擲,全軍直入南京,南京守將李景隆打開城門,不戰而降。就在朱棣進城的時候,宮中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當時就流傳了兩種說法:一是建文帝未死,從朱元璋留下的密道逃出;一是朱棣所宣稱的那樣,建文帝自焚而死,面目全非。這也就留下了明朝歷史上最大的懸案:建文帝下落之謎。
  • 建文帝的生死之謎,現在有答案了
    於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藉口是「清君側」,其實是以聲討齊泰、黃子澄為名,矛頭直指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當時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說焚死,一說逃亡,究竟如何,眾說紛紜,這就是建文帝生死之謎的由來。燕王朱棣為了奪取帝位,必須宣稱建文帝已經死亡,否則他就不可能稱帝。
  • 明朝建文帝:親政後接連削藩用意何在?穩固政治不假,卻下錯了棋
    明朝建文帝朱允文,應該是明朝歷史上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個皇帝。至始至終,靖難之役兵敗後,沒人知道建文帝當時的生死和去向,可謂撲朔迷離,吸引了很多史學家的和我們吃瓜群眾的注意。靖難之役而朱棣之所以發動兵變,先不談有沒有野心(野心肯定有),但是朱棣急不可耐的兵變與建文帝上臺後的兩個政策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更定官制」和「削藩」。
  • 福建文物局稱寧德古墓並非明朝建文帝之墓(圖)
    為找到「建文帝墓」一說的新證據,當地成立了「建文帝研究小組」。隨後,寧德不斷爆出尋找到建文帝在當地留下蛛絲馬跡的諸多文物。今年5月21日,南京明史專家馬渭源,鄭和第十九世孫、南京鄭和研究會秘書長鄭自海,鄭和第二十世孫、鄭和研究會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寬濤得到消息後,到實地查看古墓,發現古墓頂上有一處蓮花座託著的火龍珠雕刻。
  • 明朝最大疑案: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死了還是逃了
    原標題:明朝最大疑案: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死了還是逃了對於建文帝的生死,史學界始終都沒有明確的答案,因為他在靖難之變後下落不明。《明史恭閔帝本紀》:「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谷應泰在他的《明史紀事本末》中說建文帝扮成和尚從南京皇宮密道逃出。
  • 寧德上金貝古墓真是建文帝陵墓嗎?既然不是為何能夠公開樹碑呢?
    原標題:寧德上金貝古墓真是建文帝陵墓嗎?既然不是為何能夠公開樹碑呢? 在福建的寧德上金貝半山腰上的叢林之中,,有一座半僧半俗的陵墓,墓的明堂不大,深藏其中,左側有一水池,從墓形制來看,從規模和裝飾上,並非一般的僧人所具,其豪華程度,有人認為墓主必須有尊貴的身份。
  • 「明朝第一謎案」引爭議 建文帝魂歸何處(圖)
    ———這個皇帝的生死,成了600多年未解的「明朝第一謎案」。  最近,幾名受邀到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考察的專家給出了爆炸性的結論:在該村的一座古墓就是朱允炆的陵寢。  不過,消息公布後,馬上有專家辯駁,這座墓的主人是元朝的一名高僧。  此外,在各種記載中,在福州、泉州等地,也有建文帝的蹤跡出現,其實除了寧德,在全國數十個地方均稱發現了建文帝的遺蹟。
  • 福建寧德古墓被論證為明代建文帝之陵[圖]-明代建文帝 國子監生...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幾十年,從寧德回來,覺得現在可以給這個600年的歷史謎團劃上一個句號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個皇帝,寫這副字是很合適的。」今年76歲的潘群教授表示。但這個說法,遭到南京明史專家的強烈反駁。  「墓地上方的火龍珠,足以說明,這是個明代墓,而且是永樂朝及其以前的墓地,另外從規模上來說,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這麼大規模的,而且這個墓還用了閉嘴龍的紋飾,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誰都不敢用。」南京大學潘群教授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