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村的「戰鬥堡壘」垮了
作者劉襲林紹煒(原載1999年6月15日一版)
黨員6年未過組織生活;預備黨員7年無法轉正;黨費短則28個月未交,有的64個月未交——這一系列嚴重違反黨章的怪事,發生在有著36名中共正式黨員的萬寧市港北鎮英文村。記者今天從萬寧市委組織部獲悉,市委已派工作組到英文村調查處理。
根據「英文村一黨員」的舉報,記者近日到英文村和港北鎮進行調查。舉報的內容基本屬實,有些問題比舉報的更為嚴重。
在1964年入黨的老黨員蔡修富家裡,他和黨員蔡汝政、蔡日波都向記者介紹說:「自1994年以後,黨支部就沒開過支部會議,我們有6年沒有過組織生活。」近8年連任支部組織委員的蔡香瓊心算一陣後說:「1996年以後就沒開過支部會議。」1994年至今年5月先後任支書的紀道禮、任代理支書的蔡光盛則說,開過支部大會,有些黨員不來。記者提出要看會議記錄,他們卻說沒有。
今年52歲的蔡來舊1993年1月被批准為預備黨員,但至今村黨支部都沒有開會討論她的轉正。她說:「我寫了3次轉正申請書,但沒人理我。」像她這樣入黨7年而無法轉正的還有3人。紀道禮、蔡光盛均說不知道這4人是預備黨員。但記者在港北鎮黨員花名冊上,查到了蔡來舊等4人的名字。
蔡光盛還對記者說,全村36名正式黨員中,有18名黨員長期未交黨費,短的28個月,長的64個月。
有1800餘人的英文村,卻六七年沒有發展新黨員,黨員老化,平均年齡57.5歲。支部班子不健全,1996年以來,支委只有2人。紀道禮和蔡光盛先後因長期不參加工作和嚴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被免職。
英文村黨支部嚴重癱瘓,「戰鬥堡壘」垮了。黨員和群眾心不齊,水利設施壞了無人管,連續2年早稻因乾旱失收。據調查,從1994年至1998年(缺1995年),英文村人均收入連續名列全鎮倒數第一。黨員和群眾對此反映強烈,他們說,我們村黨支部有名無實,不起作用了。
黨員蔡汝政說:「我們多次向鎮黨委反映過支部的問題,但都沒有得到解決。」蔡光盛也說:「部分黨員沒交黨費,我早向鎮黨委匯報過。」港北鎮黨委書記陳進榮解釋說:「英文的問題早就存在,我1997年8月到任時曾作過調查,但情況複雜,就一直拖到現在。」
海南日報在萬寧連續三天脫銷
本報記者於偉慧特約記者陳循靜
「英華滴翠海天洪福,文岫流霞歲月長春」,站在公路上眺望英文村,村門牌上的這幅對聯格外醒目。走進村莊,新建的硬化進村大道寬闊乾淨,村民院內花開草綠。在老年人活動中心,老人或聊天或養神或鬥牌,好一派瑞氣祥和新氣象。
萬寧市和樂鎮英文村,是有名的革命老區。幾年前,這個村曾因黨支部渙散、支部班子不健全、幹群關係緊張,經濟落後而出名。當時該村黨員已經6年沒過組織生活,64個月沒交黨費,預備黨員7年無法轉正。海南日報於1999年刊發新聞《 英文村的「戰鬥堡壘」垮了》,在一版頭條對此事進行了報導。
據該篇文章作者林紹煒回憶:1999年6月初,萬寧市港北鎮英文村一位普通黨員致電海南日報輿論監督中心,反映該村黨支部幾年沒有過組織生活。
接到電話後,報社立即派兩名記者深入英文村調查採訪。經過艱苦的調查,掌握了這個村黨員6年沒參加過支部會議,預備黨員7年無法轉正,有的黨員竟長達64個月未交黨費、村黨支部內部派系鬥爭激烈等細節內容,並在港北鎮政府翻出堆滿灰塵的近10年的報表,一項項核對經濟指標,發現英文村多年成為全鎮經濟最落後村。
1999年6月中旬,海南日報連續刊發了《英文村的「戰鬥堡壘垮」了》、《「戰鬥堡壘」是怎樣垮掉的》、《英文村的警鐘》等18篇報導和評論,披露了英文村癱瘓的黨支部帶出一個落後村的事實。
報導刊發後,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海南日報在萬寧市連續3天脫銷。
時任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青林,當即在當天的海南日報上作了批示:英文村這個「爛攤子」,長期無人問津,教訓極為深刻,必須認真吸取。對癱瘓的黨支部,潰不成軍的「爛攤子」,如不及時整頓、收拾,後果不堪設想。1999年6月17日,省委組織部就英文村黨支部存在的問題發出通知,要求切實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爾後,萬寧市委、港北鎮委下決心治理英文村這個爛攤子。一年後,海南日報記者重訪英文村感受到重建「戰鬥堡壘」後的英文村,正在發生著振奮人心的變化。2003年10月,新華社記者到英文村採訪,發了一篇題為《「垮掉的堡壘」又挺立》的通訊。
林紹煒說,該報導題材重大,在海南是第一次對基層黨組織進行解剖,屬於獨家新聞。對基層黨組織的報導,從來都是正面報導為主,通過這一反面典型的解剖,用輿論監督的方式報導,打破了禁區,拓寬了報導面,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
幾年過去了,如今的英文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1年底,英文村新的黨支部班子上任後,著力加強黨支部的基礎建設,制定了黨員學習教育等各項制度,增強支部工作決策的透明度,逐步使全村41個黨員轉變了思想觀念,消除了隔閡,統一了思想,新的黨支部重新煥發生機。全村41名黨員現在都能主動過組織生活,黨支部每月也定期開兩次支委會,大家加強了溝通,在很多事關全村發展大計的事情上認真討論,在思想上達成一致。
2007年,村兩委新班子再次換屆選舉,在村兩委幹部的實幹精神帶動下,村裡發生了顯著變化。英文村黨支部書記蔡傳貴告訴記者:「現在村兩委班子團結,全村黨員已經發展到63個了,全村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了5000元,村黨支部重新發揮出了戰鬥堡壘作用,把精力放到發展生產致富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作/品/延/伸
1999年6月中旬,海南日報連續刊發了《英文村的「戰鬥堡壘垮」了》、《「戰鬥堡壘」是怎樣垮掉的》、《英文村的警鐘》等18篇報導和評論,披露了英文村癱瘓的黨支部帶出一個落後村的事實,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英文村的「戰鬥堡壘」垮了》一稿獲得第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同時作為範文入選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教材。
居便村民移祖墳開良田千畝
作者符偉符巍(原載1999年12月6日一版)
人口越來越多,耕地卻由於墳墓侵佔等原因變得越來越少,怎麼辦?東方市抱板鎮居便村村民大膽破除千年封建迷信習俗,遷走祖墳,一年裡就「多」出了1000多畝耕地。
12月3日下午,記者走訪了這個市著名的香蕉村。只見村莊四周被大片的香蕉園圍得密密實實,滿目蒼翠。居便村830多人口,耕地面積11000多畝。1995年初,村裡有人種香蕉致了富,其後,香蕉種植面積急劇擴大,今年初達到了4600多畝,再加上水稻等其他作物,村裡土地很快就用完了。
一方面是土地資源緊缺,另一方面卻是村邊的墳墓佔著大片土地。抱板鎮委書記符史環告訴記者,居便村是一個黎族村莊,自古就形成一種風俗:老人去世隨便到村邊荒坡地裡一埋,墳墓周圍200多米的土地就無人敢動,拔一根草都不行,動了,就會遭難。這條荒誕迷信的符咒千百年來像一條鎖鏈緊緊地箍住了村民的腦筋。年復一年,死人越來越多,荒坡地不夠,甚至開始侵佔耕地。到去年年底,村裡的幾百座墳墓佔去了2000多畝土地。
60多歲的文開慶第一個站出來遷墳。文開慶是老幹部老黨員,1998年清明節,他將祖父的墳墓遷到路邊,闢出50多畝土地與人合夥種香蕉,今年春節賺了5萬多塊錢。談及當時遷墳的經過,他仍是一臉激動之情,「剛開始,當面罵背後罵的都有,好多人都說我動了祖墳,全家一定遭殃。當時有點怕,現在一點事沒有,我看是自己嚇自己。」看到了致富希望的文開慶今年又將父親的墳遷了,闢出60畝地,也都種上了香蕉。
由文開慶開始,居便村的遷墳擴地形成一股熱潮,並波及了鄰近的村莊,附近的抱板和馬龍兩個村的村民也紛紛遷走祖墳,開出了700多畝耕地。到今年12月,居便村遷墳就增加了1000多畝耕地。符史環估計,明年再遷一批墳,耕地面積還可增加1000多畝。
一篇典型報導帶出一批專業村
本報記者梁振君特約記者卞王玉珏
「喏,水泥路右側的香蕉基本都是居便村民種的,你瞧那塊香蕉地,那是十幾年前村遷墳改種的。」4月22日下午,東方市大田鎮鄉幹部符求真說。
車子行至半路,記者偶遇文海——他是文開慶的侄子。1998年清明節,正是老黨員、老幹部文開慶第一個站出來遷墳,他將祖父的墳墓遷到路邊,闢出50多畝土地與人合夥種香蕉。他的這一舉動,在當年封建迷信思想相對較為嚴重的居便村而言,顯得尤為大膽和可貴。
提及當年大伯父文開慶主動遷走祖墳種香蕉的故事,現為居便村委會主任的文海記憶猶新。「你們的新聞我看了,影響很大,在我大伯父的帶動下,村民後來陸續效仿遷走了許多祖墳,這才使居便村成為『香蕉村』!」文海說。他所說的新聞,是海南日報記者符偉當年駐站期間採寫的《破千年習俗圓致富夢想/ 居便村民移祖墳開良田千畝》的報導。
憶起當年在居便村採訪的背後故事,現為海南日報社攝影部首席編輯的符偉娓娓道來。1990年代末,符偉被報社派駐儋州、東方、昌江、白沙、樂東等市縣負責新聞採訪報導工作。
1999年,符偉採寫的一篇反映樂東香蕉產業發展迅速的題為《香蕉香樂東樂》的報導見諸海南日報頭版頭條。稿子見報不久,符偉的一位朋友告訴他,東方市抱板鎮(現已併入大田鎮)居便村香蕉產業發展得不錯,可以去採訪報導。
1999年12月初,符偉乘坐「三腳貓」前往居便村,當他抵達居便村時已是傍晚時分。借著昏暗的光線,符偉發現這裡的香蕉園有許多是新開的地塊,有些香蕉園裡還有個別墳地。第二天中午,符偉和海南日報特約記者符巍再度前往居便村採訪。當他和老村長聊到村裡的香蕉產業發展狀況時,後者突然迸出一句話:我們這邊種香蕉不一樣,我們人多地少,祖宗地都被墳墓佔了,許多村民主動把墳遷走種香蕉,面積有上千畝。
話音剛落,符偉格外興奮:「遷祖墳開良田,移風易俗的好典範,很不容易,這就是新聞點所在!」隨後,和老村長詳細了解情況後,符偉還在村裡走訪了許多村民,還採訪了一些鎮幹部,僅用半個小時即完成《破千年習俗圓致富夢想/ 居便村民移祖墳開良田千畝》一稿。
「當時已是入冬時分,天氣很冷,但我寫稿時很興奮,還有意將字數控制在千字以內,稿子發表後,我曾和新聞界的朋友說,這稿子很有可能拿新聞獎。」憶起當年寫稿的激情經過,符偉至今仍掩飾不住興奮之情。他說,因為當時沒有電腦,稿子寫好後,他立即拿著手寫稿趕往招待所旁邊的打字店發傳真回報社。1999年12月6日,此稿刊發在海南日報一版,後來獲得海南省好新聞一等獎。
「目前已有70多戶村民遷墳開闢良田發展種植業,與12年前相比,共增加土地利用面積達3000畝。」文海說,居便村現有179戶970人,絕大部分村民主要靠種植香蕉謀生,目前全村香蕉面積3000畝,人均3畝多,部分村民甚至到鄰近鄉鎮和村莊包地種香蕉,面積達1000畝左右。
居便村的舉動帶動了周邊村莊。大田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說,除卻居便村,報英村、大田村、新寧坡村也有不少村民種香蕉。
11年過去,重新審視當初的報導,符偉又有了新體會。他認為 居便村民移祖墳開良田千畝,這體現了海南西部農民、尤其是海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民經濟意識的覺醒。
符偉說,東方市的殯葬陋習現象較為嚴重,在十幾年前,遷祖墳需要極大的勇氣,但居便村村民在12年前就敢於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他對此感到由衷的佩服。
如今,經過多年的引導和發展,海南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反季節瓜菜生產供應基地、熱帶水果種植基地,特別是在東方、昌江、樂東等少數民族地區,一幢幢「香蕉樓」、「芒果樓」、「瓜菜樓」聳立在村裡面,出現了許多解放思想、敢於破除舊觀念而率先發家致富的新型農民。
作/品/延/伸
《破千年習俗圓致富夢想/ 居便村民移祖墳開良田千畝》見報後,迅速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在居便村,繼文開慶主動遷祖墳闢良田種香蕉並發家致富後,這個少數民族村莊的其他村民紛紛群起效仿,1998年起,短短幾年間就有30多戶村民移祖墳開良田千畝。
1999年12月10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特意到我省著名的香蕉村——居便村考察。當聽到陪同考察的海南省領導介紹說,村裡的黎族農民們為了擴大生產,把祖墳集中遷葬,增加了1000多畝耕地時,溫家寶贊道:這是移風易俗的大好事,不容易啊。
(南海網-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