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 | 城市副中心建設為文物「讓路」

2022-01-04 北京文博

進出通州區,京通道路旁都會看到一座黃瓦覆頂、四角攢尖、和璽彩畫、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內,龜趺馱著一塊高大的石碑。

在璨若星河的運河文物中,這塊石碑佔有一席之地,它就是「御製通州石道碑」,由底座、碑身、螭首龜趺三部分組成。

住在附近的老通州人張先生說:「那年通州要建北苑高架橋,本來是要穿過這座石道碑的,後來政府修改了設計,高架為文物讓路,保住了這塊碑原址不動。」

2005年初的隆冬時節,通州北苑高架橋北側輔路項目與通惠河南岸清代雍正年間所立「御製通州石道碑」原址保護工作「撞車」了。一邊兒是即將開工建設的區內民生重點摺子工程,一邊兒是古老的文化遺產面臨是否能夠原址保護的問題。按照原定計劃,「御製通州石道碑」要為北側輔路讓道遷至他處。

說起「御製通州石道碑」,不得不提京通這條路。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朝、秦始皇東巡碣石,走的就是這條古道,漢代三國時期曹操北徵烏桓,隋煬帝、唐太宗進軍高麗,再到元明形成了一條以軍事、商賈轉運為重要用途的通往東北地區的驛站幹道。到了清代,北京所需的糧食經運河運到通州,有兩種方式轉運到北京,一為水運,二為陸運。這條路更是成為了糧道和聯結京城與通州最重要的道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為記載敕修朝陽門至通州城內國倉及運河漕運碼頭石道之事,在這裡立下石道碑。它記載了興建朝陽門至通州石道的情況,描繪了商賈雲集,陸路、水路運輸的繁忙景象,以及通州的戰略地位。石道碑為清世宗柳筆碑,由艾葉青石制,身高5米,寬1.6米,厚0.8米。首額篆書「御製」二字,且滿漢文合壁,碑身雕群龍戲水,內縱刻碑文,左為漢字,右為滿文,兩側面各高浮雕一條升龍,雲水翻騰,鱗片閃閃,正面四周浮雕趕珠群龍、海水興波,平託石座由兩塊巨石縱拼鋪砌龜下,浮雕海水江崖、監通記碑壯現精美。此碑集圓雅、浮廂、線刻等阻刻藝術與書術、安裝技術於一身,其料學、藝術價值深遠。1959年,它被公布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與永通橋為一組,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御製通州石道碑原是有碑亭的,是黃琉璃筒瓦帶四角攢尖寶頂、和璽彩畫樣式。但可惜的是,原碑亭在光緒二十六年時被八國聯軍燒毀。可以說,御製通州石道碑見證了京通道路的變遷,是大運河文化的見證者。

當城市建設撞車文化遺產保護,通州區相關部門很快調整方案,決定為文物讓路。

通州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大運河文史專家任德永當年見證了這一事件。他說:「此碑作為通惠河連接大運河的見證,對當時起止於通州漕運碼頭至京師朝陽門國倉的『國道』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耐心細緻地講解石道碑的歷史意義,向設計建設方闡明文物古蹟保護對彰顯通州新城市建設的現實意義。最終,文物部門做足功課,建設方深明大義,市區兩級領導現場拍板決定:碑不遷移,原址不動;調整設計,路繞碑行,且為碑建亭,原汁原味恢復歷史原貌。」如今說起這段往事,任德永還為當時區裡給文物讓路的果決感動。

2005年,御製通州石道碑有了遮風擋雨的碑亭。通州區依據史料記載,原汁原味加蓋了黃琉璃筒瓦帶四角攢尖寶頂、和璽彩畫樣式的碑亭,並在周圍建起花崗石護欄。2013年5月,御製通州石道碑(亭)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州這座城,京通這條路,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意義和經濟價值。如今不遠處的八裡橋新橋已佇立在河上,副中心的建設正穩步推進,京通快速路上每天車來車往,依然承擔著聯結副中心與北京城的重要使命。御製通州石道碑也依舊靜靜矗立在京通道路旁,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御製通州石道碑得以原址保護,是各方平衡利益、妥善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民生建設矛盾的經典案例,為後來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中探測到的西漢時期路縣故城遺址的有效保護,為建設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提供了借鑑經驗。

「世界東方,華夏隆昌。古都雄偉,通州東廂……」通州,自古就是久負盛譽的水陸都會和盛極一時的皇家碼頭。歷經2200多年滄桑,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在這片土地上又打開了嶄新華章。通州域內,古代曾先後建有5座城池,即西漢路縣、北齊潞縣、遼漷陰縣城、明張家灣護漕城與永樂店鎮城。光陰流轉,或因縣治移徙,或因社會變遷,座座古城飽經滄桑,各有變化,至今無一座完整者,多餘殘跡。

近些年,在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等重大項目實施和城市建設推進中,城市建設均遵循「考古先行」原則。2016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先期考古啟動,一座磚室墓葬從通州潞城鎮出土。這一角掀起了路縣故城的蓋子,被列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位於潞城鎮古城村,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城址保存完整,同時還清理了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墓葬1146座。《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均記載有漢代路縣。它到底具有怎樣的價值呢?專家表示,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廢於唐代。自郡縣制以來,縣一直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行政機構之一。但探尋歷史,人們只知都城的樣子,卻不清楚當時的縣是什麼樣子。這次在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發現的路縣故城城址,正是填補上這塊缺失的拼圖,再現地方行政單位——縣的模樣。路縣故城遺址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區最早的古代城址,在文化、交通和經濟上具有傳承作用和紐帶地位,是通州區歷史文脈延續的「活化石」,對研究副中心地區歷史發展和演變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路縣遺址的發掘涉及副中心建設,中央和北京市高度重視,這個考古項目幾乎動用了全國力量。有專家評論稱:在一年時間裡幹了過去三五年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

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大規模考古,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發現了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周邊墓葬群。發掘中,以城址為中心,在2公裡半徑範圍內,考古人員清理了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1146座,包括戰國-西漢墓葬163座、東漢-魏晉墓葬724座、唐墓89座、遼金墓葬29座、元代墓葬4座、明清墓葬138座。其中戰國-漢魏時期墓葬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包括土坑墓、磚室墓、甕棺葬、瓦室墓等。在唐墓中還發現了唐成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幽州潞縣丞艾演墓。路縣故城的神秘面紗被一層一層揭開。

北京市政府正式批覆對路縣故城進行整體保護,建立考古遺址公園,並配套設立博物館。路縣故城城址成為北京地區首個以漢代城址為主體建立的遺址公園。

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開工建設。兩年後,遺址上將落成一座專為考古遺蹟量身打造的博物館,讓本地發現的遺蹟不用挪地兒,原址原樣呈現給世人。遺址所在地的原有規劃也進行了相應調整,為古蹟讓路。

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總建築規模約1.8萬平方米,將整合搭建博物館展示、考古研究、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學科平臺,融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四大基本功能為一體。

城市建設與發展,再一次與文化遺產保護完美融合,歷史與未來再一次完全融合。這讓許多考古人和文物工作者倍感欣慰。大運河文史專家任德永說:「位於大運河東西兩岸的這兩處經典文化遺產點位原汁原味原址保留著,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設、市民生活相得益彰,成為城市文化景觀,更成為通州人的驕傲。」

相關焦點

  • 北京城市副中心開工建設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
    30日,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開工建設。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總建築規模約1.8萬平方米,將整合搭建博物館展示、考古研究、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學科平臺,融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四大基本功能為一體。
  • 區域| 深化對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認識和認同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時代課題的必然要求。城市副中心於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八百多年建都的千年歷史承繼中有創新,將為北京開創未來千年前景奠定新格局、注入新動力,因而也是北京建城立都以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 區域|深化對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認識和認同
    作者:胡九龍為什麼要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是什麼?實現路徑是什麼?現在建設發展得怎麼樣?這些問題,要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實際,從認識和實踐層面來回答。
  • 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機勃發 城市綠心初綻芳顏
    原標題:副中心綠心初綻芳顏  人間四月,春風拂面。京城內外,柳綠桃紅,一年之中最美的賞花季悄然到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標——城市綠心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建設,也首次呈現了青枝吐綠、百花爭豔的迷人景觀。  靠近綠心的東南門區,櫻花庭院剛剛落架亮相,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築與周遭栽植的粉色、白色櫻花相映襯;門前,人工挖鑿的蓄水池已經匯聚起一汪碧水,一座廊橋勾連起大小兩個「水泡」,透著江南水鄉的婉約和靈秀。
  • 【學習時刻】住建部專家袁牧: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推動京津冀...
    今天很高興跟大家聊一聊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關於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有三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No.1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光是北京的事,而且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步驟   首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不單純是北京城市空間格局的變化,也不單純是北京城市空間拓展的需要,更不單純是北京市城市病治理的途徑。最重要的是,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步驟,是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優化開發的有力抓手和舉措。
  • 十大關鍵詞帶你解讀北京城市副中心未來什麼樣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2019新年來臨之際,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城市副中心控規》),標誌著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批覆對城市副中心未來發展建設提出了系列要求,記者帶您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批覆中的十個關鍵詞。
  •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什麼色系?
    在對於理想生活的探索中,或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你想要的生活色彩。寇尚民 攝副中心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全面落實城市副中心控規和綠地系統規劃提出的各項指標。>實施了臺湖萬畝遊憩園等6項工程建設,總面積達到25594畝,有效改善北京中心城和城市副中心的生態聯繫。
  •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揭牌
    4月18日上午,由北京新奧集團更名而來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簡稱「北投集團」)正式揭牌成立。在成立儀式上,北投集團還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分別籤下1600億元、1500億元、1500億元的授信額度,授信總額高達4600億元。
  • 北京文博 | 明天8:00,敬請關注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運河之上》系列節目
    ,在北京城市的形成過程中,作為水利運輸工程,為北京城市的建設、水系的梳理承載了重要職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北京建設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態城市的重要依託。  自11月6日起,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合作推出《運河之上》系列廣播節目
  • 明天8:00,敬請關注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運河之上》系列節目
    大運河北京段流經北京七區,在北京城市的形成過程中,作為水利運輸工程,為北京城市的建設、水系的梳理承載了重要職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北京建設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態城市的重要依託。
  •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三大技術亮點:地下管廊全世界最「智慧」
    2017年7月15日訊,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能源綜合保障的綜合管廊,正在加緊施工。記者了解到,這個全世界最「智慧」的地下管廊,將在最複雜的區段設「觀光示範段」,普通市民有望窺其真容。城市副中心建設施工現場。圖片由副中心建設報提供全世界最「智慧」地下管廊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能源綜合保障的綜合管廊,正在加緊施工。
  • 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批標誌性工程提速建設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景色。新華社記者 關桂峰 攝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關桂峰、田晨旭)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環球主題公園、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批標誌性工程正熱火朝天建設,副中心城市框架有序拉開。
  • 《前線》雜誌: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通州後,如何「生根」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這種行政主導型外部嵌入式的建設發展模式,不是嫁接改造,更不是全面覆蓋替代通州既有的基礎條件,而是要利用好通州本身的現有資源環境,實現外來資源與本地資源的多層面整合共軛,真正讓北京城市副中心根植於通州,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可持續成長的生命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以通州區域資源環境條件為本底。
  •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站_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站資料...
    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 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9.5張、 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達到0.7平方米…… 從展板中可以看到,城市副中心的規劃把居民的需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次規劃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的發展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形成了「美麗家園」的概念。未來,這裡將是沒有城市病、非常宜居的城區。
  • 呼喚傳承—北京皇城御窯金磚博物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漷縣鎮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展出了45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御窯金磚在西雁翅樓展廳隆重展出。這不僅見證了故宮博物院對御窯金磚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為載體的肯定,更驗證了御窯金磚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
  • 北京城市副中心蝶變
    本報記者 陳雪波 北京報導近日,北京市發改委批覆城市副中心運潮南路(通濟路-兆善大街)道路工程項目建議書,該項目建成後,城市副中心東部綜合交通承載能力將進一步提高。而這只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龐大的交通路網建設進程中的細小一環。近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交通路網一直在快速完善之中。
  • 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開播!北京城市副中心媒體矩陣...
    當天,北京日報推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試刊,北京廣播電視臺電視端推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聞》專欄,北京日報和北京廣播電視臺所屬新媒體同步聯動,共同助力副中心報導的全媒體傳播。新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平臺升級改版、集中亮相,標誌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媒體矩陣全面起航。
  • 北京城市副中心GDP今年預計達1080億元
    副中心將積極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全面完成行政辦公區二期搬遷,推動中心城區符合功能定位的優質資源向副中心轉移。未來五年,副中心將建成城市綠心三大建築,建成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一期)、北京學校、北京景山學校通州校區等一批優質學校,推進一批優質醫療資源建成投用。
  • 城市副中心加速建設三甲醫院開到家門口
    2019年6月19日,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在經過半年的試運行後正式開診,是城市副中心第一家三甲綜合醫院。2019年底,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二期大樓投入使用,東直門醫院主體東遷也隨之啟動。未來,副中心醫療將逐步建立以北京友誼醫院、人民醫院、潞河醫院和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4家三級醫院為龍頭單位的片區制醫聯體。
  • 快速交通與慢行交通體系建設並進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奏好「快慢板」
    正在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奏響交通體系建設的「快慢板」,試為這一道世界性難題求解。所謂「快」,即連接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的快速交通體系——今年6月20日,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S1線)東延至喬莊東站。從始發站北京西站到喬莊東站,全程39分鐘,下車即有接駁公交專206線直達行政辦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