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郃在赤壁之戰之前不出名,在三國後期突然成為名將

2020-12-19 無筆

東漢末年,宦官幹政,人民苦不堪言,張角等人帶頭起義,起義軍都有黃色布袋做記號,所以大家稱黃巾軍。由於當時皇帝還小,無力指揮鎮壓叛亂,中央只能允許各地方郡守自行招兵買馬,鎮壓起義軍。

因此各地的郡守和州刺史手裡都掌握一定的兵權,就在這個時候,張郃參加了地方武裝。張郃最早是追隨韓馥,在鎮壓張角起義的過程中表現極為出色,為韓馥屢建奇功。隨著各個地方招兵買馬,黃巾很快就被鎮壓下去,黃巾軍的起義雖然失敗,都是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地位。

由於地方的大量招兵買馬,地方實力大增,中央很難控制到地方。189年董卓入京,霍亂朝綱,搞得首都洛陽民不聊生,隨後各地便紛紛聲討董卓,不久後,各地諸侯共同結盟,史稱「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隨著董卓敗退,不久被呂布殺死。

董卓一死,各地諸侯就紛紛開始打著自己的如有算盤。十八路諸侯解體後各路諸侯開始自己地盤擴張計劃。張郃在追隨韓馥期間雖然屢次建奇功,但是並沒有得到重用,袁紹在河北地區大張擴張領土的時候,就把勢力弱小的韓馥順帶給滅了,張郃本身對韓馥也沒有什麼感情可言,索性就投降了袁紹。

在跟隨袁紹期間,在攻打公孫瓚也屢建奇功,還與當時名將趙雲單挑過,可惜敗了,畢竟趙雲是五虎上將之一,敗了也不丟人。袁紹為人也是格局小,不知道重用人才,張郃在袁紹陣營了不僅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被猜忌。隨著統一北方四州後開始對中原的曹操虎視眈眈,而曹操也在南方各個諸侯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積極備戰。

官渡之戰爆發後,前期曹操處於不利的局面,隨著袁紹在用人方面的錯誤決策,導致袁紹陣營開始出現人才往曹操陣營流失的現象。就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張郃率部投靠了曹操,這對袁紹來說可是致命一擊,張郃投操後,烏巢就失去了援軍,曹操就這樣輕鬆的襲擊了袁紹大營,就這樣袁紹大敗於官渡。

在投靠曹操後張郃不僅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而且還還得到了曹操充分的認可。官渡之戰後,曹操繼續向北剿滅袁紹殘餘勢力。張郃一直跟隨。在攻擊袁潭的戰鬥過程中,張郃也是屢建奇功,非常得到曹操的賞識與重用。曹操本身就非常愛惜人才,所以對張郃一直是非常信任。

張郃追隨曹操南徵北戰三十幾年,成為了曹操陣營的五子良將,五子良將在曹魏陣營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張郃在赤壁之戰後就一直退居二線,直到曹操去世後,曹丕的繼位張郃重新被用到了前線。

225年曹丕任命張郃等人守長安地區,不久後曹丕因病去世,其子曹睿繼位,在政權交接的時間裡,蜀漢的諸葛亮果斷北伐。在北伐的過程中屢戰屢勝,一路攻城掠地,這時曹睿不得已重新任用了司馬懿,司馬懿立即在祁連山一帶做了部署,而這一次的北伐諸葛亮誤用了馬謖,失了街亭。

由於在用人方面的失誤,諸葛亮只能撤軍以減少損失,在撤軍的過程中,諸葛亮也做了很多埋伏,諸葛亮在得到張郃在後追擊的情報後,果斷在木門道地區埋伏,由於木門道兩邊有高山,便於埋伏。由於曹軍在街亭勝利後,有些驕兵,追擊勢頭有些猛烈,讓張郃沒有考慮到諸葛亮會設伏。由於疏忽大意,張郃最終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下的伏兵亂箭射死。

張郃之所以在後期那麼牛,是因為很多名將都已經過世,在赤壁之戰之時,這個時期的漢末人才濟濟,張郃都排不上號,到了三國鼎立的時期,各個名將相繼去世,最後一個五虎上將也走了,所以後期只有魏延能與之匹敵。

相關焦點

  • 赤壁之戰:三國名將雲集的一場巔峰對決,該來的都來了
    從參戰人數來說應該是赤壁之戰規模最大,這是其一;其二,赤壁之戰參戰方是曹操一方,孫權和劉備聯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三方參戰,這也是另外兩場戰役不能比的,而且當時參戰各方可以說是名將雲集,三國前期的名將除了已經死去的和不屬於三方陣營的其他的差不多都來了,可以說是該來的都來了,稱之為名將雲集的一場巔峰對決也不為過。
  • 三國時期的名將黃蓋,原來是赤壁之戰的,大功臣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煙雲,一起走進狼煙四起的三國,去看看發生在黃蓋身上的故事吧。小編相信大家對於黃蓋預定都不陌生。火攻這個計策,其實在三國裡面是經常出現的。器重在所有的火攻戰役之中,最有名的就是赤壁之戰了。這場戰爭不論是在《三國志》還是在《三國演義》中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場戰爭。
  • 王雙被殺、張郃身亡、魏延被斬,三國後期還有哪些厲害的猛將?
    三國後期的猛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三國前期差了很多,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期武力並不非常突出、面對五虎上將打一次敗一次甚至被張飛狂虐的張郃,到了三國後期卻幾乎打遍蜀漢無敵手,連諸葛亮都要贊一聲「張郃有萬夫不當之勇!」派出王平和張翼迎戰還不放心,又派出姜維和廖化接應。
  • 曹操手下戰將很多為何只有張遼入選72名將,張飛戰績不多卻能入選
    當時曹操手下的名將可謂不少,比如五子良將的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張遼,再比曹氏夏侯氏猛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真、曹休等,其他的還有典韋、許褚、龐德等將領,但這些名將中能夠被入選七十二名將的,只有張遼一人,為什麼會這樣?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三國被嚴重低估的十大名將,一位名垂赤壁,一位號稱小趙雲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猛將如雲,良將如雨的年代,我們想不記住某些虎將,確實很難。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說起名將,蜀漢的五虎上將,東吳四英將,曹魏的五子良將,八虎騎,可以說是非常出名。然而在《三國演義》之中也存在很多人被低估,甚至被弱化,其實,他們在正史之中,是非常厲害的大將。
  • 也許你聽過「三國24名將」打油詩,但你一定沒聽過三國十大名將歌
    一呂二馬三孫策,四趙五關六龐德,第七張飛八張郃,第九還看許褚裸,三國十大名將歌,太史子義排最末——這樣一個三國武將的排序打油詩,你肯定沒聽過,因為這是老樂隨手編的,可這種排序沒有道理嗎?難道傳統的那個三國武將排名的順口溜就一定是對的?
  • 張郃遠不如被秒殺的兩個「庭柱」,為何投降曹操後成了絕世名將?
    在演義中,張郃剛投降曹操時也沒有成為絕世名將,只是最後活得夠長,終於媳婦熬成婆了。張郃的武藝比顏良、文丑要差著不少張郃原本是袁紹手下的部將。在評書中,他和顏良、文丑、高覽並列,號稱河北四庭柱。不過四人雖然並列,實際上他們的武藝卻有高下之分,顏良、文丑要比張郃、高覽高出一個檔次。
  • 三國武力最高的10個人,除了24名將,第三位是曹操的兒子
    三國武力最高的10個人,除了24名將,第三位是曹操的兒子民間流傳的三國二十四名將的榜單是綜合諸多因素最終成型的,不光只是考慮武力,因為三國中除了這二十四名將之外,還有幾人的武力值完全不比二十四名將中的某些人差。
  • 曹魏名將張遼是如何一戰斬殺太史慈的?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
    三國名將很多,但真正做到威震敵國的極少。著名的24名將中要說真正文武雙全的大將也就關羽,孫策,張郃,鄧艾,姜維罷了。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策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平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張郃也是九死一生,成為了曹魏後期第一名將,威震天下;鄧艾與姜維這對生死冤家,在三國後期表現也是極為耀眼。
  •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很多人讀《三國演義》會下意識地將文章內容冠以三國時期的標籤,而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最重要的權力爭奪戰,也就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三國時期的戰役。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勢力迅速擴大,成為北方重要的軍事力量。一山不容二虎,加上袁紹對曹操有所輕敵,建安四年,袁紹屯兵十萬意欲除去曹操,由此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 三國二十四名將排名,第一名無人可以撼動
    三國24位名將源於一首串聯三國前期到後期武將的打油詩,出處不詳,在網絡論壇廣為流傳。此排名書籍、戲曲、民間資料亦找不到出處。 詩為,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 呂布前期單挑無敵,後期可能打不過張飛,誰是三國武功最強者?
    這個評語並不為過,因為在後漢三國時期,單挑還真沒人能打過呂布呂奉先——虎牢關前劉備關羽張飛三英齊上,濮陽城外曹操麾下六將圍攻,都沒能傷到呂布分毫,這讓當時九位頂尖高手都認清了一點:單打獨鬥,誰也不是呂布的對手。呂布是後漢三國前期單挑第一名將,這一點確切無疑,但是他後期可能就打不過張飛了。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誰是三國武功最強者?
  • 赤壁之戰為何會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為什麼說赤壁之戰是一幫年輕人引發的呢?戰爭有時候打起了並不分年齡大小,但是這場歷史文明的赤壁之戰從決策者、指揮著、謀劃者、參與者都是小鮮肉。唯一一個老點的就是曹操的,但是憑著年輕人的一腔熱血和冷靜籌劃,竟然打了一場十分漂亮的以弱勝強之戰,成為了三國歷史上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戰役中的三大戰役之一,可見這場戰事在當時是多麼的出名,那麼這一場戰鬥到底憑還什麼可以被稱為三大戰役之一呢?歷史記載,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方面有主和、主戰兩派。
  • 張郃終成曹魏一代名將:除了武力值不弱,熬到其他名將都死了
    當時,徐晃武力值略遜於「虎疵」的許褚,曾與許褚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徐晃戰敗,等於顏良直接打掉了所有曹營將領的銳氣,曹營諸將慄然,包括許褚在內的將領沒人敢上前挑戰顏良,曹操只得無奈地撤兵。文丑,磐河之戰,在不到十合內,就擊敗公孫瓚,與剛出道的少年將軍趙雲大戰五六十合,不分勝敗。
  • 三國後期為曹魏陣營,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名將,你可知是誰?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英雄輩出,而當時的良才將相層出不窮,而當時分為兩個陣營,當時的蜀吳日漸衰落就只有姜維等人,而曹魏陣營就有司馬懿等人,而其中有一個出名的將才被世人所低估了他的實力,你可知是誰?讓小編告訴你,他就是曹魏第一名將,郭淮。郭淮這個人是當時曹操回到中原而夏侯淵正在與劉備對抗,當時的郭淮也在,郭淮是當時的司馬,而夏侯淵他和劉備正打得火熱的時候,夏侯淵就由於郭淮生病沒有出來支援被殺死,而軍中頓時軍心大亂,而郭淮連忙集結這些慌亂的兵馬,推薦當時還負責掃除流寇的張郃成為新的曹操軍隊的主帥,這才使得軍心穩定。
  • 三國名將誰為首?左右權衡之後,常山趙子龍當之無愧
    第一個理由:排名 三國二十四名將,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是世人公認的三國演義武將排名,而且是經由偉人親自認定的,三人在書裡的表現也和這個排名一致,比方說我們以張郃為例,張飛打張郃三五十合不分勝負,馬超懷著報仇之勇二十多回合打敗了張郃,趙雲則是拖著疲憊之軀三十回合打敗張郃,後來漢水之戰完全體的時候
  • 三國誰斬殺名將最多?不是馬超,他斬殺的都是名將
    三國亂世,戰爭頻繁,可以說諸多勢力為了爭奪一片領土隔一段時間就會開展大規模的戰爭,據史料記載的戰役就有上千場,而經典的戰役諸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潼關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等等。那麼,在那個亂世中,哪位武將斬殺的名將最多呢?說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想法便是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為什麼首當其衝的是他呢?呂布是三國時期公認的第一上將,作為董卓手下的第一大將,一人便阻礙了十八路諸侯的進軍路線,後來與曹操爭雄,轅門射戟威名震天下。這些名場面是真,但要真正去說誰斬殺名將最多,還真不是呂布。
  • 許褚從不服任何人,為何在赤壁之戰時對戰張飛需要眾將幫忙?
    在于禁、張郃、李通等不敵馬超的情況下,就算無人敢戰,也不能以二敵一。作為三國24名將之一的許褚,武力絕人,基本上都是以一敵眾,除了兩軍混戰許褚很少以二敵一。但在赤壁之戰中,許褚卻與徐晃雙戰張飛,難道是許褚武藝不敵張飛,還是另有原因。公元208年,曹操在擊敗袁紹,收拾完北方事務後,便開始了進軍江南,一統天下的偉業。
  • 三國中投降的八位名將,七人都名垂青史,剩下一人卻被唾棄千年
    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大將,不過很多有名的大將都多次易主。在多次更換的主公過程中,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最終能夠名留青史。在三國歷史上,有八位名將都曾經投降過,其中七人名留青史,只有一人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