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13日最新發布的內容裡提到:有關部門連出重拳,徹底整治流氓app軟體。
最近這幾年,智慧型手機已經徹底普遍在人們的生活當中。
不過人們的隱私權被大量地利用起來,這都源於流氓軟體,違規app的洩露。
可能一開始大家並沒有注重這件事情,不過隨著用戶的隱私擦洩露,財產流失、被詐騙盜刷等相關案件越來越多。
因此,有關部門開始注重這件事情,那麼對於這類事件頻繁曝光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是怎麼解決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App的7種違法情況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爆出的相關規定來看一下這七種情形,被判定為違法違規。
沒有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沒有明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目的,方式和範圍。未經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違反必要性原則,收集與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同意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未按法律規定提供刪除或更正個人信息功能。侵犯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合法權益。當這種規定下來後,大部分的APP開發團隊開始進行整改。
從以上七點來看,想必各位讀者朋友們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今年,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共四個部門長開了專項整治行動。
這也體現出了我國對個人隱私保護權的重視,讓那些流氓軟體徹底消失。
要知道現在的app有多麼霸道?小編在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了。
想上網看視頻就需要下載app,但是如果不給app權限的話,將無法使用。
這也讓廣大網友們吐槽的,不能再吐槽了,連看個視頻都需要查看聯繫方式?
這簡直是拿自己的個人隱私放在地上摩擦啊。
可能某些槓精還在那裡講:安卓系統是開放性的如何保護等等。
但是小編想告訴你的是:現在的個人隱私不是自己能把控的住的,是根據app而走的,App想要獲得你的個人隱私簡直是輕而易舉。
如果你不給他權限,比如聯繫人儲存信息等,那麼你將無法使用。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app都是這種流氓條款,特別是對於安卓用戶來說,這無疑是對最自己的隱私進行一個挑釁,所以不少人紛紛放棄安卓手機選擇蘋果手機。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一點,畢竟誰也不想把自己的隱私公布於眾,現在知道為啥明星都愛用蘋果了吧?
洩露自己的隱私會造成哪些危害?
剛你的個人隱私洩露之後,無法人緣會得到你的手機號碼,身邊常用聯繫人,甚至是身份證號,微信號,QQ號等多種聯繫方式。
得到之後就會在網上進行販賣,或者給你的周邊親友打電話進行詐騙,目前中招的人越來越多,這全都是個人信息洩露導致的,如果是接到騷擾電話,還可以接受,但是被詐騙,這完全是不能接受的。
流氓APP對手機的損害有多大?
在大數據時代,我說的個人隱私都非常的重要。
大數據代表的是流量時代,流量越高越精準代表的是收益越來越多。
如果企業獲得的消費者信息越多,就能更好的掌握消費者日常習慣,從而推送一些產品,流量變現的目的。
我們可以接受app的正常推廣,但我們不能接受強制性和竊取個人隱私的推廣。
現在的app不僅會收集你的個人隱私,同時還會強制的進行後臺開啟,各種推廣信息和流氓廣告就會在你的手機裡出現。
這對於自己的愛機來說,是比較損耗的,因為在手機關閉之後幽默,一批批自己推送消息的話就會喚醒。
手機內部的cpu工作從而加大耗電量導致手機使用時間降低,這也是為什麼安卓手機普遍的壽命在兩年左右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的法律出臺後,還在違規的app將得到什麼後果?
據小編了解到,自從app違法專項組成立以來,到今年4月,舉報信息已高達3500條,涉及1300款app。
這其中包含了一些用戶量大,問題比較嚴重的app。
小編感覺可能是某些火爆的短視頻軟體,或者是視頻直播軟體等。
目前,工作組已向運營商發出了整改通知。
很顯然,這是一個好消息。如果這些app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法律的制裁。
強制下架還是好的,如果涉及到情節嚴重的問題,他們面臨的將會是牢獄之災。
不得不說,這個規定還是非常有力度的,有運營者表示,他們的運營團隊非常關注這個方法的提出,也正在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進行自查自糾。
小編也希望,在這之後,網際網路的環境會越來越好,用戶不再為自己的隱私而擔心。
好了,不知不覺小編今天和大家聊到這裡了如果各位讀者朋友們有更好的意見,記得在下方留言,感謝大家的閱讀。
本期部分內容參考於:《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5月13日 第08版,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