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霞
一、熱點事件概述
手機上裝的App,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訪問你的照片和文件2萬多次,細思極恐!
近日有網友發現自己手機上安裝的很多App存在頻繁自啟動,訪問、讀取手機信息的現象。其中一款移動教學軟體「優學院」十幾分鐘訪問手機照片文件近25000次;「TIM」一小時內自啟動近7000次並不停讀取通訊錄;「全民K歌」「王者榮耀」「新浪微博」等一個App喚醒了手機裡十幾個App偷偷在後臺運行…手機App頻繁啟動收集個人隱私觸目驚心。該新聞經央視報導後引發輿論關注。
手機App收集個人隱私(來源央視)
二、媒體報導分析
齊魯晚報·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以「手機app頻繁自啟動搜集隱私」為檢索內容進行全網監控。通過對2020年6月7日--6月8日15時的數據進行整理,全網與該事件相關信息量為48304條。
根據方案相似文章數顯示熱門信息TOP10,如下表:
從熱門話題分析,以#手機app頻繁自啟動搜集隱私#、#app頻繁自啟動訪問文件2.5萬次#、#app頻繁自啟動1小時7000次#、#手機app自啟動搜集隱私怎麼辦#相關話題為主。#手機app頻繁自啟動搜集隱私#衝上熱搜,閱讀1.6億,討論1.7萬。
(微博截圖)
三、網友觀點
面對手機APP成為隱私"竊賊"的現象,許多網友發表評論,有一條高贊留言寫道,「今生撒過最大的謊莫過於『我已閱讀並同意用戶協議』」。
很多網友對這種App的精準營銷表達不滿,稱「恐怖」、「太可怕了,現在隱私沒了!好好管管這些APP!!」、「只要有你的上網證id你就是個透明人」。
有網友對此提出自己的建議「App應用上架之前,就加強對應用App的監測,一旦發現超範圍獲取用戶隱私行為則不與上架。提高自我隱私保護意識、加強App網絡執法能力建設」
有網友道出手機App頻繁啟動收集個人隱私原因:「App之所以要廣泛地、儘可能地收集用戶信息,實際是為了實現精準營銷」、 「App頻繁地啟動可以使App「日活躍用戶」等流量數據變多,這是App獲得融資和廣告投放收入的重要參考」。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評議與輿論引導研究中心主任唐遠清教授認為,治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亂象,第一,主管機關應加大查處力度,嚴罰涉事企業與個人;第二,網絡、應用商店等平臺要切實承擔責任,平臺應成為治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第一道防線;第三,積極鼓勵網友有獎舉報;第四,加強技術攻關,從技術上杜絕個人信息被盜用的可能性。
四、媒體觀點
人民日報:偷窺用戶隱私的App,該被整治,手機App頻繁自啟動搜集隱私,漸近演繹為公開的潛規則,讓人憂慮而憤怒。表面看,偷窺的是手機App,而實際上是運營者和開發者,是病態的商業模式。搜集用戶隱私不道德且違法,一旦放任這種現象,用戶隱私勢必零保障,讓人失掉安全感。
光明時評:近幾年,國家對App「偷窺」行為進行了明確規定。但揆諸現實,這些制度規範對於App的信息獲取亂象,似乎並沒有產生應有的規制力。應該看到,App過度索取、違規利用個人信息已經成為一種行業公害。它能否得到根治,不僅關係到全社會的個人信息保護水平,也影響到整個網際網路應用產業的未來。如果一味靠低成本的非法操作來換取行業的表面繁榮,無異於飲鳩止渴。
澎湃新聞:「高收益低風險」是App企業一再明知故犯的原因。要扭轉亂象與監管效力的不對稱,就要相關法律不斷壘高公共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牆」,直到企業再也不敢隨意對消費者信息隱私「挖牆」為止。核心是持續提高企業違法成本。
四、熱點輿評
手機App後臺「頻繁自啟動」,個人隱私神不知鬼不覺就被一覽無餘,貌似「裸奔」,令不少網友喊「怕」。
為了廣告投放,為了贏利,不惜侵害用戶個人隱私權,這樣的行為不道德且違法。為避免用戶淪為毫不知情、毫無還手之力的「裸奔者」,必須壓實監管者和應用商店的審核責任和開發者的主體責任,堵住App企業的偷窺之眼,讓用戶真正成為APP的實際掌管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