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北京十三陵之冠——長陵歷史

2020-12-13 禾野歷史觀

引言

長陵坐落在天壽山主峰下,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的陵園。在十三陵中,它營建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用材最優,而且,至今保存得最為完整。

長陵是十三陵中最早營建的陵園。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後就地而葬。朱棣於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於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稱帝後,為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對全國特別是對北方地區的控制,決定遷都北平(建都後即改名北京),於永樂四年下詔營建新的都城,並於次年大規模動工。都遷陵也遷,朱棣隨後派人在北京附近尋找「吉壤」,以為營建帝陵之地。

實際上,從格局來看,進入大紅門後的神道和道上的建築物都是屬於長陵的。建成後的長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明嘉靖十九年建的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大石牌坊,結構宏偉,製作精緻,是神道上第一座建築物。其後的大紅門,是陵園的大門,左右的龍、虎二山,象兩員守門的武士。從大紅門到長陵主體建築的神道長達七公裡。道上屹立著一座高大的碑樓。這座碑樓重簷歇山式頂,四面開門,裡面豎立著巨大石碑,螭首龜趺,上刻「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

碑文長達三千五百多字,是仁宗洪熙元年寫的,但至宣德十年碑始建成。碑文書法遒麗勁拔,出自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之手。碑樓外四隅立著華表,華表頂盤上蹲立異善。異獸南北相對,朝北的稱為「望君出」,朝南的稱為「望君歸」。碑樓北面神道兩旁有十八對石象生(石人石獸):石人分為勳臣、文臣和武臣,各四個,兩兩夾道而立,石獸分為獅、獬豸(傳說中的·種怪獸)、駱駝、象、麒麟和馬,各有二臥二立。這些石象生都是白石雕成,軀體巨大,形態逼真,為宣德十年設置。石象生北面有一座奇特的「欞星門」,也叫「龍鳳門」。

它是用華表式的柱子排成三個石門,每個門的額枋中央都有一顆石琢的火焰珠子,因此,這種牌坊又叫「火焰牌樓」。整個神道及其建築,顯示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長陵建在山坡上,由低而高,圍牆環繞。它由三個院落組成。第一個院落包括陵門至祾恩門。院內建築現只存碑亭,內有駝龍碑一座;院內原有的東邊的神廚(為謁陵人製作祭品之處),西邊的神庫(儲存食物的庫房),今已不存。第二個院落從祾恩門到北面的祾恩殿。

祾恩殿即享殿,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建築宏偉壯麗,其名為嘉靖年間所定,意謂感恩受福。大殿臺基用三層漢白玉石砌成,均圍以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杆,臺基中路有精雕雙龍的丹陛。這座祾恩殿面闊九間(55.75米),進深五間(29.31米),總面積1956平方米,不僅在十三陵是最大的殿,而且在全國也僅次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面積2377平方米)。它又是我國現存的規模最大的楠木大殿,為我國木構建築中的珍貴遺物,舉世聞名。

殿內三十二根金絲香楠巨柱林立,當中最大的四根,各高14.3米,直徑1.17米,二人合抱不能交手。清初曾有人見到這四根巨柱上描畫著金蓮花,極為輝煌壯麗。大殿的梁、柱、檁、椽、鬥拱等構件,也用楠木製作。如此精良的用材,在十三陵的建築中也只此一處。這些巨大的名貴木材,大都是從四川、湖廣、貴州的原始森林中採伐的。當時,一根巨木從砍伐下山到運至陵園要花五、六年時間,可以想見,這是多麼勞民傷財啊!長陵楠木大殿歷時五·百餘年,至今牢固如初,堪稱古建築中的傑作。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它更加精心保護。

1957年夏,它的西北角遭雷擊,楠木柱受損,周恩來總理立即派專家到現場調查,並指示全國各地的重要古建築都要安裝避雷針,這才使楠木大殿不再遭雷擊之損。祾恩殿的左右,原有配殿各十五間,早已無存。但殿前東西兩座供焚燒祭文用的琉璃神帛爐仍在,而且色澤如新。第三個院落由祾恩殿後的內紅門和北面的明樓、寶城組成。明樓高聳,樓呈方形,四面闢券門,中貫十字形穹窿式門頂。樓頂為黃筒瓦重簷歇山式,上簷下懸有巨額,上書「長陵」二字。

樓內正中碑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為萬曆二十三年(1595)重立。因為這一年明樓失火,原碑被燒毀,才重立此碑。原碑所刻「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嘉靖十七年(1538)改「太宗」為「成祖」,但沒有另制新碑,只是用木頭刻了「成祖」二字嵌在原碑上。《明史》載:「凡山陵規制有寶城,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次永陵,徑八十一丈,各陵廣深丈尺有差。」長陵的寶城高約15米,直徑約340米。城頂長滿松柏,當時人稱它為「寶頂」(就是長陵的大墳頭)。城周約一公裡,築有城牆,雉堞林立,儼然是一座封建堡壘。

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就埋葬在寶城的玄宮裡。明成禮生前雄才大略,英武過人。他任位期間,為解除北方的軍事威脅,曾五次親徵;又派鄭和七下西洋,與許多國家友好往來。他的顯赫政績,青史流傳。當站在長陵寶城上俯瞰遠近景物,看到其他十二陵各依地勢分布在它的東南、西北和西南時,人們自然感到這座主陵的無比崇高。這裡還應該說說長陵的附屬建築-東西二井。所謂「井」,是象形的說法,就是埋葬嬪妃的墳。

東井在德陵饅頭山南,西井在定陵西北。據《太常續考》載,「長陵十六妃,止以數目為此,並無諡號姓氏,俱從葬」。長陵二井埋葬的十六個嬪妃,都是被「賜死」而後殉葬,以「隨侍」皇帝於地下。這種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至明英宗才廢除。但此後,明宮廷中便有關於東西井的傳說,說有人在夜裡看到:嬪妃結隊持燈從長陵中走出,然後飄入東西二井而沒。其實,這不過是對陵區的磷火現象進行附會而編造出來的荒誕之說,給殘酷的人殉制度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據《太常續考》載,「長陵十六妃,止以數目為此,並無諡號姓氏,俱從葬」。長陵二井埋葬的十六個嬪妃,都是被「賜死」而後殉葬,以「隨侍」皇帝於地下。這種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至明英宗才廢除。但此後,明宮廷中便有關於東西井的傳說,說有人在夜裡看到:嬪妃結隊持燈從長陵中走出,然後飄入東西二井而沒。其實,這不過是對陵區的磷火現象進行附會而編造出來的荒誕之說,給殘酷的人殉制度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相關焦點

  • 明十三陵——長陵
    作者/樓下新垣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 北京:明十三陵,唯一被挖掘的定陵與朱棣的長陵,非常值得一看
    明十三陵,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的比較完好的一處。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的天壽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墓群,距北京約50公裡。始建於公元1409年到1644年明朝滅亡前後,歷經200餘年共建13座皇陵、七座嬪妃墓和一座太監墓。
  • 北京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3日有序恢復開放
    2日,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消息,根據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關於《等級旅遊景區有序恢復開放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經昌平區人民政府批准,自2020年5月3日開始,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實現有序恢復開放。
  • 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明天起有序恢復開放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今天(5月2日)從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獲悉,自5月3日星期日開始,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將有序恢復開放,每日開放時間為9點至16點,遊客可通過「明十三陵」微信公眾號實名制網絡預約提前購買景區門票。
  • 明日起,昌平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有序恢復開放!
    根據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關於《等級旅遊景區有序恢復開放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經昌平區人民政府批准,自2020年5月3日開始,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有序恢復開放。一、開放時間自2020年5月3日(星期日)起,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每日09:00-16:00開放。二、開放範圍明十三陵長陵景區:全域開放。
  • 北京昌平,天壽山下十三陵
    除了普通鐵路,京張高鐵已經開通運營,幾乎每趟車都經停昌平;110國道,京藏和京新高速公路也穿昌平而過,可以乘北京909路公交,也可以自駕;軌道交通昌平線的最後三站是昌平、十三陵景區和昌平西山口。十三陵景區位於昌平區十三陵鎮,在昌平北站、昌平高鐵站之北,京藏、京新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十三陵景區站、昌平西山口站之東
  • Frankin 帶你遊十三陵(1)長陵
    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建於永樂七年,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明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第三進院落,前設紅券門制如陵門,為陵寢第三重門。院內沿中軸線方向建有兩柱牌樓門和石几筵。明長陵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 明十三陵4月5日將直播長陵祭禮祈福大典
    2020年4月5日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將在長陵組織一場祭祀活動,並通過多家平臺進行線上直播,滿足更多人觀看需求。本次祭祀將由十三陵職工與北京漢服同袍共同演禮完成,參禮人員共四十餘人。整個儀式分為排班就位、初獻禮、讀祝、亞獻禮、終獻禮等儀程構成。直播時間為2020年4月5日8:30-11:00,直播平臺包括快手、抖音、微視的「明十三陵」官方號等。(北青報記者 趙婷婷)
  • 定陵長陵遊記
    估計北京城建再這樣攤大餅,將來把十三陵納入市區,地下是陵墓,地上是住宅也未可知。既然乘地鐵可直抵十三陵,某日便和老婆坐上地鐵,前往一遊。原以為到站下車即可到達陵區,哪知下車後才知道所謂「十三陵景區」車站,離真正陵區還有十幾裡地,須再乘公交車方能到達。如今網上興「標題黨」,不料連地鐵也學會這一套了。連等車帶乘車又用了四十分鐘左右,方來到定陵。
  • 探訪北京永樂皇帝的長陵,恢弘壯麗富麗堂皇,奢侈程度不次於故宮
    一鳴的旅行日記·第111篇:北京十三陵·長陵!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就位於北京遠郊的昌平區,這裡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死後歸葬的地方,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墓群。而現在看到的就是十三陵的祖陵長陵。
  • 2019年國內旅遊景點介紹,北京明十三陵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每個中國人對它都懷著一種敬意。小編並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是小編因為工作的原因,一年總要去北京幾次。可是,工作的時間非常的緊張,工作繁忙之餘,小編也沒有精力再去旅行,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了。於是趁著,春節期間的假期,小編來到了北京。
  • 北京自由行-恭王府+明十三陵
    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戲樓南端的明道齋與曲徑通幽、垂青樾、吟香醉月、流杯亭等五景構成園中之園。雖然我也看不明白古人布置花園的講究,就是感覺到一點,一塊不大的園子能融入很多景色,每過一處都有讓人耳目一新感覺.
  • 明十三陵景區室內部分全部開放 定陵地宮+長陵祾恩殿+昭陵祾恩殿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明十三陵景區室內部分全部開放,包括定陵地宮及展室、長陵祾恩殿、昭陵祾恩殿及展室、明鏡昭廉文化展館等。長陵祾恩殿景區開放時間明十三陵景區開放時間購票方式遊客可通過微信搜索「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銀山塔林」公眾號,預約購買門票。
  • 北京明十三陵旅遊攻略 路線導覽圖及住宿交通攻略
    明十三陵是世界埋葬皇帝最多且保存最完好的墓葬群,有13位皇帝的陵墓在此處,目前明十 三陵已開放的景區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明十三陵景區已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明十三陵不但規模宏大、氣勢 磅礴、景色怡人,更是一塊風水寶地。
  • 北京明十三陵旅遊景點介紹 門票及開放時間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裡。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
  • 著名風景區--明十三陵介紹
    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2020年5月3日獲悉,北京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將面向全國推出醫務工作者免費入園政策。醫務工作者本年度內憑本人身份證,及國家衛生部或省級衛生部門頒發的醫師資格證、護士執業資格證等有效證件,可免費入園。
  • 研究楊公風水的陰宅作品 非到北京十三陵不可
    最能體現楊公古法風水水平的皇陵在北京十三陵。皇陵風水有哪些特點?2018.9.17日,北京豔陽高照,金桂飄香。曾祥裕率領海內外學子對北京十三陵風水作了堪察。
  • 明十三陵和香山——美麗中國(葉平)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座皇家陵寢的總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香山公園位於北京海澱中部,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香山賞紅葉也名揚天下。
  • 明十三陵 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墓葬群(圖)
    十三陵 長陵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距離北京約五十公裡。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感受這些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看這些不一樣的風景。明十三陵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是明朝十六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第二帝朱允炆失蹤,第七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都葬於此景區之內。由石牌坊、大紅門、總神道、七孔橋、十三陵、妃子墓、太監墓等構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多的皇帝墓冢群。其位置得天獨厚,上風上水,環境非常的優美。前有龍山、虎山兩座秀山把守,後有天壽山、陽翠嶺、大峪山三座大山坐陣壓軸,跟前還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趟過。可以說昌平因十三陵景區而聞名,十三陵景區因昌平環境而更顯寧靜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