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長陵坐落在天壽山主峰下,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的陵園。在十三陵中,它營建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用材最優,而且,至今保存得最為完整。
長陵是十三陵中最早營建的陵園。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後就地而葬。朱棣於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於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稱帝後,為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對全國特別是對北方地區的控制,決定遷都北平(建都後即改名北京),於永樂四年下詔營建新的都城,並於次年大規模動工。都遷陵也遷,朱棣隨後派人在北京附近尋找「吉壤」,以為營建帝陵之地。
實際上,從格局來看,進入大紅門後的神道和道上的建築物都是屬於長陵的。建成後的長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明嘉靖十九年建的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大石牌坊,結構宏偉,製作精緻,是神道上第一座建築物。其後的大紅門,是陵園的大門,左右的龍、虎二山,象兩員守門的武士。從大紅門到長陵主體建築的神道長達七公裡。道上屹立著一座高大的碑樓。這座碑樓重簷歇山式頂,四面開門,裡面豎立著巨大石碑,螭首龜趺,上刻「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
碑文長達三千五百多字,是仁宗洪熙元年寫的,但至宣德十年碑始建成。碑文書法遒麗勁拔,出自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之手。碑樓外四隅立著華表,華表頂盤上蹲立異善。異獸南北相對,朝北的稱為「望君出」,朝南的稱為「望君歸」。碑樓北面神道兩旁有十八對石象生(石人石獸):石人分為勳臣、文臣和武臣,各四個,兩兩夾道而立,石獸分為獅、獬豸(傳說中的·種怪獸)、駱駝、象、麒麟和馬,各有二臥二立。這些石象生都是白石雕成,軀體巨大,形態逼真,為宣德十年設置。石象生北面有一座奇特的「欞星門」,也叫「龍鳳門」。
它是用華表式的柱子排成三個石門,每個門的額枋中央都有一顆石琢的火焰珠子,因此,這種牌坊又叫「火焰牌樓」。整個神道及其建築,顯示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長陵建在山坡上,由低而高,圍牆環繞。它由三個院落組成。第一個院落包括陵門至祾恩門。院內建築現只存碑亭,內有駝龍碑一座;院內原有的東邊的神廚(為謁陵人製作祭品之處),西邊的神庫(儲存食物的庫房),今已不存。第二個院落從祾恩門到北面的祾恩殿。
祾恩殿即享殿,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建築宏偉壯麗,其名為嘉靖年間所定,意謂感恩受福。大殿臺基用三層漢白玉石砌成,均圍以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杆,臺基中路有精雕雙龍的丹陛。這座祾恩殿面闊九間(55.75米),進深五間(29.31米),總面積1956平方米,不僅在十三陵是最大的殿,而且在全國也僅次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面積2377平方米)。它又是我國現存的規模最大的楠木大殿,為我國木構建築中的珍貴遺物,舉世聞名。
殿內三十二根金絲香楠巨柱林立,當中最大的四根,各高14.3米,直徑1.17米,二人合抱不能交手。清初曾有人見到這四根巨柱上描畫著金蓮花,極為輝煌壯麗。大殿的梁、柱、檁、椽、鬥拱等構件,也用楠木製作。如此精良的用材,在十三陵的建築中也只此一處。這些巨大的名貴木材,大都是從四川、湖廣、貴州的原始森林中採伐的。當時,一根巨木從砍伐下山到運至陵園要花五、六年時間,可以想見,這是多麼勞民傷財啊!長陵楠木大殿歷時五·百餘年,至今牢固如初,堪稱古建築中的傑作。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它更加精心保護。
1957年夏,它的西北角遭雷擊,楠木柱受損,周恩來總理立即派專家到現場調查,並指示全國各地的重要古建築都要安裝避雷針,這才使楠木大殿不再遭雷擊之損。祾恩殿的左右,原有配殿各十五間,早已無存。但殿前東西兩座供焚燒祭文用的琉璃神帛爐仍在,而且色澤如新。第三個院落由祾恩殿後的內紅門和北面的明樓、寶城組成。明樓高聳,樓呈方形,四面闢券門,中貫十字形穹窿式門頂。樓頂為黃筒瓦重簷歇山式,上簷下懸有巨額,上書「長陵」二字。
樓內正中碑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為萬曆二十三年(1595)重立。因為這一年明樓失火,原碑被燒毀,才重立此碑。原碑所刻「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嘉靖十七年(1538)改「太宗」為「成祖」,但沒有另制新碑,只是用木頭刻了「成祖」二字嵌在原碑上。《明史》載:「凡山陵規制有寶城,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次永陵,徑八十一丈,各陵廣深丈尺有差。」長陵的寶城高約15米,直徑約340米。城頂長滿松柏,當時人稱它為「寶頂」(就是長陵的大墳頭)。城周約一公裡,築有城牆,雉堞林立,儼然是一座封建堡壘。
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就埋葬在寶城的玄宮裡。明成禮生前雄才大略,英武過人。他任位期間,為解除北方的軍事威脅,曾五次親徵;又派鄭和七下西洋,與許多國家友好往來。他的顯赫政績,青史流傳。當站在長陵寶城上俯瞰遠近景物,看到其他十二陵各依地勢分布在它的東南、西北和西南時,人們自然感到這座主陵的無比崇高。這裡還應該說說長陵的附屬建築-東西二井。所謂「井」,是象形的說法,就是埋葬嬪妃的墳。
東井在德陵饅頭山南,西井在定陵西北。據《太常續考》載,「長陵十六妃,止以數目為此,並無諡號姓氏,俱從葬」。長陵二井埋葬的十六個嬪妃,都是被「賜死」而後殉葬,以「隨侍」皇帝於地下。這種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至明英宗才廢除。但此後,明宮廷中便有關於東西井的傳說,說有人在夜裡看到:嬪妃結隊持燈從長陵中走出,然後飄入東西二井而沒。其實,這不過是對陵區的磷火現象進行附會而編造出來的荒誕之說,給殘酷的人殉制度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據《太常續考》載,「長陵十六妃,止以數目為此,並無諡號姓氏,俱從葬」。長陵二井埋葬的十六個嬪妃,都是被「賜死」而後殉葬,以「隨侍」皇帝於地下。這種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至明英宗才廢除。但此後,明宮廷中便有關於東西井的傳說,說有人在夜裡看到:嬪妃結隊持燈從長陵中走出,然後飄入東西二井而沒。其實,這不過是對陵區的磷火現象進行附會而編造出來的荒誕之說,給殘酷的人殉制度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