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地理優勢和免關稅價格,令香港一度成為內地遊客的購物天堂。近兩年這座消費之城的零售業卻正遭遇著滑鐵盧。香港統計署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零售銷貨量下降4.1%,連續下降第19個月,再度引發香港零售企業的集體哀嚎。
香港零售巨頭周大福和莎莎國際近期相繼發布2016財年中期業績報告,周大福利潤銳減三成,莎莎國際則暴跌接近四成。一個是香港知名的珠寶商,一個是香港的化妝品零售集團。兩者的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卻很相似:受到內地赴港遊客減少的嚴重影響。
內地遊客13連降 莎莎國際主場失利
莎莎國際公布的2016年中期財報顯示:上半年淨利潤9600萬港元,同比下降37.3%。這已經是莎莎國際連續第3年中期利潤下降。2013年莎莎國際中期利潤高達3.57億港元,短短三年間,莎莎的利潤已經跌去七成以上。
莎莎國際慘澹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歸咎於港澳市場的「主場失利 」。儘管近年來莎莎國際一直在擴展內地市場,港澳地區依舊是莎莎國際的主營地區。2016財年中期,莎莎國際營業額37.78億港元,港澳地區29.32億港元,佔比77.6%。
今年上半財年莎莎國際港澳地區的同店銷售同比下降3.6%,較2014年已經下降了10.5個百分點。莎莎的銷售收入依賴於遊客的貢獻。在莎莎國際公布的上半財年顧客構成中,按銷售價值計算內地遊客佔68.9%。
但內地遊客正在持續減少。香港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內地赴港遊客3171.69萬人,同比減少6.09%,同期香港的零售總額下降了9.58%,至3221.11億元。
不止如此。內地遊客在香港停留的時間也出現了減少。2016年1-9月中國內地訪港過夜遊客人數1285.42萬人,較2015年和2014年同期分別減少約70萬人和150萬人。
赴港時間減少,自然沒有時間大金額購物。莎莎國際主席郭少明在中期業績報告會上透露,高峰時期,內地訪港遊客在港澳莎莎分店的每筆交易平均金額曾達到700港元,而今年4-9月期間則跌至300港元左右,同比去年減少6.6%。
反腐影響 港澳珠寶銷售遭遇重創
當然,有人比莎莎國際更慘。
隨著整體經濟增長放緩和政府大力反腐,香港的鐘表、珠寶和高價電子產品受到的衝擊遠比其他零售產品受到的衝擊大的多。
根據香港統計署數據顯示:2016年9月香港鐘錶、首飾及貴重禮物的銷貨價值下跌12.3%,遠超過平均值,排在各類零售產品前列。而藥品和化妝品類則上升了1.2%。
不只是香港,澳門的珠寶零售同樣受到衝擊。澳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零售銷售額135.7億澳門元,按年下跌7.4%。而鐘錶及珠寶下跌了21.2%,超過平均值13.8個百分點。
知名珠寶商周大福本月22日公布了截至9月底的上半年業績,盈利17.08億港元,同比下跌29.5%。上半年度營業額減少23.5%,至215.26億港元。港澳地區珠寶業務同店銷售下跌25.7%。
周大福涉及多個珠寶相關業務。今年上半年珠寶業務收入只佔總收入的27.2%,和黃金產品佔53.6%。剩餘鉑金和鐘錶業務分別佔12.9%和6.3%。
老業務黃金飾品同店銷售由於去年的小金潮基數較高,4-9月上半財年黃金業務總收入同比下降26.6%。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同店銷售分別下降24.2%和26%。
租金與匯率壓力雙重圍剿 港資零售瞄準內地
租金和匯率壓力依然是懸在香港零售業頭上的利劍。
根據商業地產顧問公司 Cushman & Wakefield 高緯環球發布2016/2017全球零售地產租金報告《Main Streets Across The World 2016/2017》,儘管香港零售業低迷,但銅鑼灣零售租金仍高居第二,平均租金達2878美元/平方米。
儘管不少零售品牌受制於低迷市場提前撤租,但是其他品牌會迅速補上。Cushman & Wakefield高緯環球指,目前香港業主和租戶關係緊張,一方面品牌希望業主降低租金,另一方面由於有其他品牌的補充,業主反而想提升租金。
從門店數量上來看,莎莎國際大陸淨關店4家,臺灣淨關店5家。而在香港莎莎國際更換了幾家門店的地址,關了5家門店後又新開6家門店。莎莎國際在中期報告中稱:「將積極降低旅遊區的店鋪租金及於發展前景較佳的住宅區,包括臨近內地邊境的新界區開設店鋪。」
另一方面是匯率的壓力,美元走強,與之掛鈎的港元被迫升值。莎莎國際在中期報告中透露:這將刺激本港居民外遊意願,卻同時減少訪港旅客人次。
港澳市場營收乏力之時,曾經高速增長的內地市場也不樂觀。莎莎國際在內地淨關閉了4家店,周大福內地珠寶業務同店銷售則下跌了超過兩成。
周大福逆市擴張內地銷售門店也未能對衝掉同店銷售的下滑。2015年3月末周大福內地珠寶零售點為1992個,今年9月末已經增加至2070個。
除了外部因素外,香港自身的政策調整也打擊了內地遊客赴港的積極性。大量內地遊客赴港買貨,一度引發部分本地的反感,發生一系列不友好事件。2015年4月,深圳戶籍居民赴港通行證由「一籤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加速了內地遊客減少的速度。
現在香港面臨的困局是:內地遊客對香港的消費貢獻通過高昂的租金流入地產商的腰包,但板子卻往往被打在遊客身上。有人希望內地人多來,有人不願意內地人來。
在香港旅遊和零售業遭遇寒冬之時,房價卻又再度暴漲,以致於引發港府祭出印花稅的「辣招」。曾經被內地遊客追捧的購物天堂,多重壓力之下是否還能找回曾經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