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五一長假,沒能拯救香港零售業。
始於2020年春節的疫情,令中國香港零售業陷入寒冬,損失慘重。而消費大蕭條的情況,直至「五一黃金周」也沒有得到緩解。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披露的數據顯示,5月1日-5日,內地赴港的遊客人數分別為119人、100人、142人、94人、84人,而2019年僅5月1日當天,內地赴港遊客便高達50萬人次,意味著2020年五一黃金周香港旅客數量同比暴跌99.99%。
如此慘澹的數據,與香港對於防止新冠疫情輸入的舉措密切相關。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安排,自今年2月8日起,從內地、澳門和臺灣入境香港的人士必須接受14天強制檢疫。
而這也讓香港的零售業、旅遊業無疑失去了最佳的「搶救」黃金周,行業寒冬直接進入「冰河時代」。
而零售業、旅遊業歷來都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受此影響,2020年一季度香港經濟陷入嚴重衰退。5月4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同比下跌8.9%,創有記錄以來最大單季跌幅,香港經濟正在陷入深度衰退。
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GDP同比下跌8.9%,相比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更為慘烈,成為1974年第一季度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單季跌幅。
而被寄予厚望的五一黃金周,遭遇滑鐵盧,也意味著2020年二季度香港經濟大概率將繼續下滑。
香港遭遇史上最慘澹"五一黃金周"
同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但2020年的香港卻「失去」了最大的金主。
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香港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中國政府推出內地赴港「個人遊」,迅速激活了香港的消費活力。此後,內地赴港遊客逐年增加,香港的旅遊、餐飲、奢侈品市場迎來黃金爆發期。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8年,內地赴港旅客人數從379萬攀升至5140萬,累計增?超過12倍。
巨大的旅客人數、免稅的購物環境,使得香港成為了亞洲購物天堂。其中,海港城更是一躍成為亞洲最賺錢的商場,沒有之一,其在2020年以前,每年的客流量超過8000萬人次,僅次於46.5萬平方米的全球最大購物中心—杜拜購物中心。
海港城的奢侈品銷量最為火爆,其對香港全年總銷售額的貢獻達到30%。2018年內地赴港旅客數量創下5104萬的新高的同時,海港城的銷售金額飆升至370億港元,同比增幅超過24%,平均每日的銷售金額超過1億港元。
香港歷年的海量旅客中,中國內地的旅客佔據了半壁江山。以2019年5月1日為例,當天超過106萬人次進出香港,其中的內地訪港旅客量接近50萬人次,佔比接近50%。
而,今年的五一黃金周,中國內地旅客赴港數量幾乎為0,直接導致香港零售業遭遇最慘澹的黃金周。
門可羅雀的海港城(Twitter網友@Patrick the Reporter)
據香港特區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表示,2020年五一黃金周是自2003年內地赴港「個人遊」推出以來,香港首次出現「零團來港」的勞動節假期,堪稱史上最冷清的「五一」假期。
相比之下,內地旅遊卻已回暖。據文化和旅遊部的統計數據,5月1日至5日,全國共計接待國內遊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5.6億元。
暴跌56%!香港零售巨頭也扛不住了
門可羅雀的海港城,僅僅是香港零售業寒冬的縮影。
5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了最新的零售數據,2020年3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30億港元,較2019年同期大幅下跌42%,已連續下跌14個月,更是連續2個月跌幅超過40%。
其中,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成為重災區,零售額同比暴跌75.2%,相比2月下跌58.7%進一步惡化;另外,化妝品銷售亦同比大跌63.8%,較2月的42.6%跌幅顯著擴大。
據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香港零售市場的情況依然十分嚴峻,預計2020上半年零售市場前景依然悲觀,總銷貨值預計將同比下挫30-50%。
香港社會衝突疊加疫情,香港零售業直接由寒冬進入「冰河時代」。其中,最慘莫過於香港零售企業,5月5日香港化妝品零售龍頭莎莎國際(00178.HK)披露業績預告,預計截至2020年3月底的財年將罕見虧損5億至6億港元。
相比之下,莎莎國際的上一財年盈利金額高達4.7億港元。而2020財年的虧損,將成為莎莎國際自2002年以來的第一次虧損。
在疫情衝擊之下,2020年一季度,莎莎國際的銷售數據最為慘澹。據其公告顯示,1-3月份的營業額僅為892.4百萬港元,較2019年同期下降56.5%;其中,香港及澳門特區的營業額下降62%,同店銷售額下降59.6%。
而此前3個季度,莎莎國際的香港、澳門同店銷售跌幅分別為15.3%、28.5%、34.7%。由此可見,本地社會事件疊加疫情衝擊,莎莎國際的經營正在急劇惡化。
莎莎國際在香港二級市場的表現亦不容樂觀。自2018年6月以來,莎莎國際的股價由5.3港元/股跌至1.4港元,累計跌幅已超73%,總市值更是蒸發超過121億港元。
莎莎國際股價周K線圖
面對蕭條的大環境,莎莎國際開始極力壓縮成本。據莎莎國際表示,2020年3月至5月份,高管層薪資將減少40%,其餘基層員工降薪10%至15%,且員工福利標準也會降低,預計將使集團在短期內節約30%成本。
香港奢侈品上演「大逃亡」
香港零售業寒冬的另一個縮影,各大奢侈品品牌正在大撤退。
面對疫情衝擊,昔日一鋪難求、奢侈品銷量之王的海港城,史上第一次主動給商鋪業主降租50%。但,客流量暴跌的背景下,依然無法挽留商家。
2020年4月上旬,義大利奢侈品品牌Valentino撤下了香港海港城雙層旗艦店的招牌。
早在2020年2月,義大利奢侈品品牌Prada宣布,關閉位於香港銅鑼灣羅素街Plaza 2000的最大店鋪,較此前的關店計劃整整提前了4個月。
與此同時,沒有撤離的奢侈品品牌正在努力「自救」:打折促銷。
據媒體報導,五一黃金周期間,香港DFS商場推出了折扣力度頗大的促銷活動,其中Gucci、Burberry、Celine、Loewe、YSL等奢侈品牌甚至是推出全場5折,更是包括了熱門的款式。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這是非常罕見的,國際奢侈品品牌被迫採取減價的策略,預計將持續一段時間。然而,社會運動陰霾仍影響香港零售業,即使「封關」出入境限制措施解除後,短期仍難回復疫情前的水平,預計最快至2020年年底才有可能好轉。
面對如此殘酷的環境,有分析師預計,香港四大核心商業區2020年空鋪總數可能超過600家,將創歷史新高。
對此,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難掩擔憂,在社交網絡發帖坦承:香港目前是「守得住」疫情,或許也能「撐得過」經濟寒冬,但擔心「經不起」不斷的摧殘和死灰復燃的暴力折磨。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會事件的衝擊之下,香港金融中心的位置岌岌可危。據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27)顯示,2020年,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北京、舊金山、日內瓦、洛杉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在於:香港從去年的第3位跌落到第6位,被上海反超,「紐倫港」的超級金融城市格局史上第一次被打破。
報告指出,2019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貿易局勢動蕩,加上香港社會事件頻發,地緣不穩定連帶影響到經濟增長。如果香港能儘快穩定政經格局,同時與深圳在產業上進行更多互動,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得到鞏固。
來源:全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