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收藏團體起步比臺灣還早,香港的藏家給我的感覺是他們的修養普遍都很好,而且收藏的藏品高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一代的香港藏家,他們從一開始搞收藏、辦沙龍、做活動,都不是為了盈利。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多是關注學術研究、文物存在的現狀等等,收藏對於他們而言是做文化傳播,同時提高文化修養。
趙榆(左)與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中)及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許勇翔合影。在今天的香港收藏圈中,張宗憲先生是不折不扣的泰鬥級人物。
早期香港知名收藏團體的成員組成,主要是當年從內地去到香港的人士,此外還有大學教授、醫生等等。有意思的是,其中醫生中又以牙科、婦產科和外科醫生居多,這應該是因為這一群體的收入比較高,有一定經濟能力來支撐收藏愛好。
敏求精舍早期會員合影(約拍攝於1960年)。
記得1979年2月,國家文物局派我到香港考察文物藝術品市場,當時接待我們的毛文奇先生就是從英國皇家醫學院畢業的,他的老伴也是醫務人員。毛先生來接我們的時候,開的是奔馳600,那個年代見到這種規格的車,對我而言是非常驚詫的。這次考察當中,當時還安排我們一行參觀訪問了敏求精舍,更使我看到了高端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收藏沙龍。
1988年2月在香港敏求精舍與諸藏家相聚 選自雅昌藝術網
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由胡仁牧、陳光甫發起,會員有樂在軒、北山堂、萱暉堂、暫得樓、天民樓、攻玉山房、關善明、徐展堂、麥雅理等,均有獨特的收藏,會址在香港寶雲大廈。敏求精舍取名於《論語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的經典論述,宗旨是「研究藝事,品鑑文物」,為弘揚中華文化,舉辦講座、研討會、展覽,把會員搜集的成果和鑑賞心得公諸於同好。由于敏求精舍薈萃了一批既是棟梁之才,又是收藏佼佼者的知名人士,收藏藏品等級高、影響大,享譽世界。此次參觀也從此使我萌生了盼望內地出現高端文物藝術品收藏沙龍的夢想。
集古齋早期展覽圖錄 選自藝典
還有香港的集古齋,是當年內地設立在香港一個帶有統戰性質的機構。它接受中華書局的領導,出售的多為榮寶齋、朵雲軒在內地收購來的東西,因而也吸引了不少像霍英東、李嘉誠這樣的名流。集古齋也會給內地藝術家在香港辦展。
1991年集古齋《清末民初書畫展》 選自雅昌藝術網
當年秋天,通過香港新華社的安排,毛文奇先生也來到北京考察,我陪著他去逛了琉璃廠、故宮、文物商店等地。毛先生為人非常謙和,他當年已經64歲了,我那會兒才40歲,所以一開始我尊稱他「毛老」,不料他卻不樂意,覺得這樣的稱呼把他給喊「老」了,說還是喊我「毛先生」吧。臨走的時候,他還特意買了些大柿子,是很有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