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敏求精舍到集古齋:早期香港收藏團體的形成與發展

2020-12-15 蔓蔓說文化

香港的收藏團體起步比臺灣還早,香港的藏家給我的感覺是他們的修養普遍都很好,而且收藏的藏品高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一代的香港藏家,他們從一開始搞收藏、辦沙龍、做活動,都不是為了盈利。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多是關注學術研究、文物存在的現狀等等,收藏對於他們而言是做文化傳播,同時提高文化修養。

趙榆(左)與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中)及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許勇翔合影。在今天的香港收藏圈中,張宗憲先生是不折不扣的泰鬥級人物。

早期香港知名收藏團體的成員組成,主要是當年從內地去到香港的人士,此外還有大學教授、醫生等等。有意思的是,其中醫生中又以牙科、婦產科和外科醫生居多,這應該是因為這一群體的收入比較高,有一定經濟能力來支撐收藏愛好。

敏求精舍早期會員合影(約拍攝於1960年)。

記得1979年2月,國家文物局派我到香港考察文物藝術品市場,當時接待我們的毛文奇先生就是從英國皇家醫學院畢業的,他的老伴也是醫務人員。毛先生來接我們的時候,開的是奔馳600,那個年代見到這種規格的車,對我而言是非常驚詫的。這次考察當中,當時還安排我們一行參觀訪問了敏求精舍,更使我看到了高端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收藏沙龍。

1988年2月在香港敏求精舍與諸藏家相聚 選自雅昌藝術網

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由胡仁牧、陳光甫發起,會員有樂在軒、北山堂、萱暉堂、暫得樓、天民樓、攻玉山房、關善明、徐展堂、麥雅理等,均有獨特的收藏,會址在香港寶雲大廈。敏求精舍取名於《論語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的經典論述,宗旨是「研究藝事,品鑑文物」,為弘揚中華文化,舉辦講座、研討會、展覽,把會員搜集的成果和鑑賞心得公諸於同好。由于敏求精舍薈萃了一批既是棟梁之才,又是收藏佼佼者的知名人士,收藏藏品等級高、影響大,享譽世界。此次參觀也從此使我萌生了盼望內地出現高端文物藝術品收藏沙龍的夢想。

集古齋早期展覽圖錄 選自藝典

還有香港的集古齋,是當年內地設立在香港一個帶有統戰性質的機構。它接受中華書局的領導,出售的多為榮寶齋、朵雲軒在內地收購來的東西,因而也吸引了不少像霍英東、李嘉誠這樣的名流。集古齋也會給內地藝術家在香港辦展。

1991年集古齋《清末民初書畫展》 選自雅昌藝術網

當年秋天,通過香港新華社的安排,毛文奇先生也來到北京考察,我陪著他去逛了琉璃廠、故宮、文物商店等地。毛先生為人非常謙和,他當年已經64歲了,我那會兒才40歲,所以一開始我尊稱他「毛老」,不料他卻不樂意,覺得這樣的稱呼把他給喊「老」了,說還是喊我「毛先生」吧。臨走的時候,他還特意買了些大柿子,是很有趣的一個人。

相關焦點

  • 香港集古齋慶六十華誕
    本報香港5月31日電 (記者陳然)為慶賀香港著名文化藝術機構集古齋成立60周年,「集古之友——集古齋六十周年紀念展」30日下午於香港中環隆重開幕。紀念展展出約50幅曾在集古齋展覽、後為各機構及藏家收藏的書畫名家精品,作者包括齊白石、張大千、任伯年、傅抱石、饒宗頤等,展期至6月7日。   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總裁傅偉中致辭表示,60年來,集古齋始終秉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搭建藝術傳播平臺」的服務宗旨,立足香港,面向海內外,至今已有400餘場藝術展覽在此舉行。
  • 崔景哲繪畫藝術展走進香港集古齋
    ,讓人們通過藝術看到我國文化傳統的發展,讓 更多人領略到中國畫的弘揚發展與創新。集古齋這一香港著名文化品牌、著名老字號畫廊特別邀請著名畫家崔景哲於2016年10月赴港辦展。崔景哲,字崔巍,滿族,現居北京。1980年生於河北唐山樂亭,畢業於河北美術學院,深造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人物畫研究生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劃學會理事、清華美術學院創作研究員、河北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河北省工筆劃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 來自香港西泠學堂快訊:集古齋己亥迎春第一展
    己亥新春,集古齋於大年初四開始舉辦「西泠名師迎春書畫展」,與書畫藝術愛好者共同賞名家書畫,慶翰墨新春。
  • 香港西泠學堂2019年秋季班結業式近日在香港集古齋舉行
    12月15日,香港「西泠學堂」2019年秋季班結業式在位於香港中環的集古齋舉行,來自本期篆刻、國畫、書法班的50餘名學員與8名「西泠學堂」名師,以及集古齋和香港
  • 【博古齋·六月春拍】香港集古齋藏品展示(一)
    鈐印:味六盦、古越杜就田印說明:杜就田(清),別署味六,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性耽金石,字專漢隸、魏碑,善篆刻,私淑趙之謙。香港集古齋藏品。款識:堅白吾兄正集,三十五年三月,千裡尚滯渝州。鈐印:天驥之印、楊千裡說明:楊天驥(1882-1958),原名錫驥,改天驥,字駿公,號千裡,別署繭廬、天馬、東方、聞道等。曾從吳昌碩治印。沉湎書畫、金石。香港集古齋藏品。
  • 集古齋展68幀張根起新作
    圖:張根起於展覽現場/本報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婉京報導:由集古齋主辦的「松風新韻——張根起畫展」現於中環域多利皇后街集古齋畫廊舉行,展出松風畫派中國畫畫家張根起近作共六十八幅  張根起生於一九五五年,在一九七○年代拜入松風畫派名家愛新覺羅.溥佐門下,早期專攻繪畫工筆花鳥,後在工筆基礎上加入小寫意山水。張根起承繼了松風畫派「筆墨雍容、設色雅麗」的特點,每張畫作皆經過「三礬九染」的工筆渲染過程,力求將其筆下動物描繪得形神兼具。  「寫意是從工筆中提煉出來的,寫意雖是一種昇華,卻離不開工筆的基礎。
  • 集古齋展周志高書畫作
    圖:周志高(中)與嘉賓合影   本報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李易報導:「書畫一家」周志高家庭書畫展於即日起至本月二十九日在香港集古齋畫廊舉行,共展出周志高及其夫人劉毅、女兒周雯雯周志高表示,香港和上海是聯繫密切的國際大都市,很有必要加強兩地文化交流,舉辦書畫藝術展覽,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  一家書畫力作近百幅  是次展覽展出的三十五幅周志高書法作品中,《精氣神》、《強國夢》、《壽山福海》等是其得意之作。今年五月,習近平主席在看望北京民族小學師生時說,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包含?很多精氣神的東西,一定要傳承和發揚好。
  • 從愙齋到梅景書屋: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
    吳氏一門兩代收藏   蘇州吳氏作為晚清到民國蘇州地區著名的收藏世家,從祖父吳大澂開始,就以所藏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古籍、文房等聞名江南,至梅景書屋主人吳湖帆,在繼承祖父藏品的基礎上,繼續四方蒐集書畫、碑帖,因此成為近代最著名的書畫家、鑑賞家。從愙齋到梅景書屋,吳氏祖孫兩代人收藏成為蘇州收藏的傳家代表,也成為蘇州藏家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的一處掠影。
  • 集古齋展禪語楹聯書法精品
    圖:眾嘉賓出席開幕禮並剪綵/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導:由中國佛教協會文化藝術委員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指導,上海市公共關係協會、上海覺群書畫院、上海中國書法院主辦的「覺群杯」全國禪語楹聯書法大賽精品展,現正於香港集古齋畫廊舉行
  • 百家收藏資訊精品推薦—流傳千年的作寶彝簋註定不平凡
    、道教的書畫藏品,後者是清宮所藏曆代書畫,在完成了這兩項重要的整理工作之後,乾隆帝把目光鎖定在其收藏的青銅器上,乾隆十四年命梁詩正、蔣溥、汪由敦,率于敏中、董邦達、錢維城等八位侍郎編纂《西清古鑑》,這項皇家工程一直持續至乾隆二十年,並在當年刊印成書,其中收錄了上周到唐代銅器1529件,這件作寶彝簋就著錄於其第14卷第7頁。
  • 香港歷史博物館呈現明代璀璨多元文化
    香港歷史博物館呈現明代璀璨多元文化/4) "← →"翻頁 「日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 「群古齋」藺仕庵:從行腳商到河南古玩業的半壁江山
    中國的文物經營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黃金時代應該是從清末到抗日戰爭爆發前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河南古玩業逐漸形成了行商、坐商和文物出口商的經營模式,古玩行內有店面商號者大體可以劃入坐商,而既無店面又無商號的應屬行商範疇,按照當時的行話即 「小跑 」。這些古玩商人也多集中於文物資源豐富的洛陽、開封兩地。
  • 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金石收藏家的齋名與其藏品
    濱田耕作編有《陳氏舊藏十鍾(泉屋清賞別集)》,出版於1922年。   陳氏是收藏古陶文的第一人,其陶文拓片多鈐有專用的齋名印,「用'三代古陶軒'者,秦前文字也。用'寶康瓠室'者(引者按:康瓠為陶器名,見《爾雅·釋器》),兩漢文字也。??秦詔瓦量則用'古瓦量齋'、'集秦斯之大觀'識之」(陳繼揆《〈簠齋論陶〉序》,《文物天地》1994年5期12—13頁)。
  • 道教齋醮科儀的源流:早期齋醮的形成、齋醮科儀的修訂
    道教產生之後,這些儀式逐漸被吸收並加以改造,形成了道教的齋醮科儀:早期齋醮的形成其一,張道陵在巴蜀創立五鬥米道,是道教齋醮科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張道陵設立靜室,作為道徒齋戒思過祈禱跪拜的場所。其四,實行齋成的廚會制度,廚會分上齋七日,中齋三日,下齋一日。廚會守齋,要求禁斷房窒、五辛、生菜、肉食,一日僅食米三升。這種齋戒稱為「修廚會之具」。其五,五臘日齋戒。五臘日是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正臘日王侯臘。五臘日宜祭祀先祖,薦福追念,所以要齋戒沐浴,以便朝真行道。
  • 一個齋號拍了2300萬!文人原來這樣取齋號......
    曾國藩《看雲歸岫草堂》而除了「齋」字,古人書房取名還有用堂、室、屋、樓、館、閣、軒、舍、居、洞、廬、庵、簃亭、山房等等。齋號多是古代學富五車的文人雅士標示自己做人作文的追求的形象化符號,從齋號就可以領略其不同於別人的個性化心境和情趣。當下,藏家對於齋號的熱衷度持續上升。
  • ​一個齋號拍了2300萬!文人原來這樣取齋號......
    曾國藩《看雲歸岫草堂》而除了「齋」字,古人書房取名還有用堂、室、屋、樓、館、閣、軒、舍、居、洞、廬、庵、簃亭、山房等等。齋號多是古代學富五車的文人雅士標示自己做人作文的追求的形象化符號,從齋號就可以領略其不同於別人的個性化心境和情趣。當下,藏家對於齋號的熱衷度持續上升。
  • 坡子街師古齋紙莊
    坡子街師古齋紙莊長沙師古齋紙莊是民國時期省內經營紙張、印刷、字畫、糊裱業的名店。初期以木版印刷為主,繼有石、鉛印刷,並經營裁刀、裱殼、開捶、折凳等業務。前店後坊,產銷結合。紙莊開業40餘年,三易其主,各有所長,經營管理頗有特點。
  • 書房齋號大有名堂
    除了「齋」字,古人書房取名還有用堂、室、屋、樓、館、閣、軒、舍、居、洞、廬、庵、簃亭、山房等等,各有寓意。有的更是別出心裁,不限於此。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不少字用在齋號裡頭,如洞、舍、廬、亭、庵、簃、庋、牖、廛、榭、園、巖、巢、村、蓬、窩等等,此處也就不再贅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於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談。
  • 「聯繫襟懷——鄧偉雄七言聯書法展」在香港開幕
    人民網香港10月11日電(記者陳然)由集古齋有限公司和《美術家》雜誌共同主辦的「聯繫襟懷——鄧偉雄七言聯書法展」近日在香港中環集古齋畫廊隆重開幕。 鄧偉雄現任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藝術),負責統籌學術館中有關藝術展覽及出版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