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河,廊架,景觀廊道,青磚甬路鋪設其中。
親水平臺上,老人帶孩子觀魚。
累了,可在有靠背的座椅上嘮嗑兒。
整治後:花木展新顏。
整治前:雜亂平房連片。
依據相關政策規定,河道兩岸50米權屬河湖管理部門。長期以來,橫貫海澱區北太平莊街道的轉河北岸小房亂搭、路邊攤兒亂擺、交通擁堵嚴重。最近,該街道同轉河產權部門對接協調,採取創新性舉措,突破北岸產權限制,多方吸納居民意見,將一段長1.2千米、佔地1.2平方千米的混亂區域,拆除違建,取締馬路市場,鋪好交通要道,施劃車位,並精雕細琢建起一處集景觀、通行、鍛鍊、休憩、交往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空間。
花木擁碧水
長廊美如畫
9月9日7時,記者出地鐵二號線積水潭站西北口向北,行百餘米左轉通過新街口外大街,來到轉河岸邊。
轉河南岸、北岸豎有多塊指示牌。南岸一塊指示牌顯示,轉河起點為北展後湖、終點冰窖口,全長3.7千米。
轉河靜靜流淌,橫貫整個北太平莊街道,長度佔整條河流的三分之一。
河水墨綠如玉。眼前,隨著河道走勢,一條新建的景觀廊道宜寬則寬、宜彎則彎,蜿蜒鋪陳開去;紫薇、碧桃、連翹、竹子等花木高低錯落、疏密有致;一條青磚甬道鋪陳其中,四周花香綠濃、蝶舞鳥鳴。
甬道上有行人匆忙經過,有老人舒展手腳;岸邊有居民甩竿垂釣,有居民抱孫兒憑欄觀魚;林下座椅上,有老人暢快聊天,有人撫琴練唱,也有人憑欄觀魚,或獨坐樹下閉目養神,各享各的情致。
今年83歲的劉女士是轉河北岸的老住戶,最近才從閨女家搬回志強南園小區自己家中,「我在這塊兒住了25年,」她說,這裡修公園前,太亂,「賣菜的,理髮的,收廢品的,路邊全是攤兒,髒、亂、喧嚷。那時,幾個老鄰居也都搬走了。現在一聽說修了公園,這兒空氣好、自由,又都搬回來了。」老人高興地說。
綠廊北側,是一條新鋪的柏油路。道路並不寬敞,間或有人騎行其中。路北側還施劃有停車位。在自東向西的單向前行標誌引導中,車輛、騎行均流暢通過。
在柏油路北側、文慧園南路兩側,還各修有一處街心花園:法桐、碧桃,連廊、花壇,以及呈書籍、筆筒等形狀的雕飾小品……寬闊的廣場中孩童奔跑嬉戲,木椅上老人圍坐聊天……「大家都覺得這景美得像一幅畫。」家住文慧園小區的趙女士感嘆。
突破產權限制
統籌推動整治
轉河北岸沿線自西向東分布著紅聯村、文慧園、志強南園等多家社區,其中過半小區老舊。此前,這裡混亂搭建的小房林立,出租用做理髮店、小飯館等;地邊攤兒到處擺,道路兩側停滿車輛,中間被擠成一條窄道,兩車相對,每每擁堵,「一堵就是三四十分鐘,有時一個多小時都動彈不得。」居民楊先生回憶道。
居民要求整治混亂狀況的呼聲日益升高。轉河的變化源自海澱區啟動的「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北太平莊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兵介紹,街道自2014年底啟動改造,北太平莊街道牽頭成立了由公安、交通、城管、食藥、環境等部門參加的專項工作小組,啟動對該區域的整治,相繼拆除了傍搭在住宅樓上的違建小房等2000平方米,並將1500平方米的兩處小市場取締。
騰出的空地怎麼用?
有居民稱路太堵,提出修路;有居民稱車無處停,要求建停車場;也有居民呼籲修人行道……「咱們這兒沒有一處公共綠地,逛個公園得走40分鐘到元大都遺址,能否建一個街心公園?」轄區內,更多居民的願望集中在了建公園上。
籲求不同,意見難統一,能否最大限度實現居民心願?不僅如此,街道還面臨一道「攔路虎」——根據河湖管理相關政策與規定,轉河北岸道路性質為應急搶險通道,產權屬於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這路、這塊兒區域,都不對社會開放。之前不經管理部門批准,我們一根欄杆都不能動。」張兵當時很發愁。
一方是相關政策與規定,一方是居民對改善環境的渴望,怎麼找到兩者的交集,讓橫貫地區的轉河真正為屬地居民服務?北太平莊街道辦派出專門人員,多次與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協商溝通,並以將轉河整治納入「北京市級掛帳整治背街小巷臺帳」為契機,採取創新性策略,突破轉河產權限制。「產權單位關注的是轉河整治是否影響轉河道及道路應急防汛功能,我們拆了小房,鋪設道路,建成景觀廊道,不但不會影響防汛救災,還因交通暢通,提升轉河的防汛救災能力。」張兵分析,最終,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也積極參與到該景觀廊道及交通設施的建設中來。「我們街道的工作就是協調、平衡,將居民利益統籌進規劃建設,以實現居民利益的最大化。」
在北京市及海澱區相關專項工作小組督導下,北太平莊街道新修了道路,並將之全線調整為東向西單向線,增設了交通護欄、減速帶,施劃了停車位,完善了該區域交通「微循環」,緩解了北岸小區居民的停車難題,還在新建的景觀廊道內,鋪設出一條青磚甬道,供老人走步及上班族出行。
「明年,我們要和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正式籤訂協議,以維護、管理好這片區域。」張兵說。
超過半數居民參與
修改設計不厭其煩
北太平莊街道常住人口18萬餘人。相關資料顯示,該街道在北京人口密度排第二、海澱區排第一。人多地少,寸土寸金。
該轄區內,轉河長1.2千米,最窄處約5米,最寬處約10米。北岸道路平均寬度6米。基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至2035年)》,轉河規劃建設設計,在於重點打造生態修復及遊憩空間,以提升環境通透性和濱水可達性,「我們建設多層次綠道系統,以構建水城共生的藍網體系。」一名參與規劃設計的專業人士稱,「工程建設從設計開始,在建設中直至完工,並在未來微調,全程公開、公示,吸納居民意見。」她感嘆,設計團隊同街道辦、居委會大的對接溝通就有10餘次,「根據居民意見修改細節,多得數不清。」
收集居民意見有3條途徑:一是挨家發問卷,讓常住戶都能參與。二是召開座談會,街道辦及設計人員現場聽取居民意見和建議。三是將設計示意圖直接公示,收集居民意見。
有居民提出,在一處親水平臺中,護欄採用的是「C」字形鋼結構,比較現代,「沒文化味兒」。於是,設計改成了中式「回」型紋木製護欄,平臺上增設了座椅,岸上添了一盞景觀燈,燈罩上也飾有「回」型紋。
在設計方案裡,兩個樹池本來設計成紅色、白色兩種「帆船」樣式,木板可用來休息。有居民提出,兩個樹池設計雖然新穎、時尚,「但來這裡玩兒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這樹池稜角突出,不友善。」後來,兩個「帆船」型樹池改為了圓弧狀。再後來,幾個圓弧狀的樹池,又被另外幾名老人挑出毛病,「走累了,想靠著休息,這些座位沒靠背。」 最後,這幾個圓弧狀的木凳,都裝上了靠背。
區域內駐有多家高校。有老人建議,北太平莊文化氛圍濃,能否增加LOGO標誌?隨後,極具傳統文化底蘊的「人」字坡LOGO牆便立於廊道中。
「每次修改都吸取各方意見,對方案內包含的平面布局、交通流線、小品風格、細節樣式等等,甚至綠化苗木的種類,都儘量修改,滿足居民意願。」張兵說。
「修改次數難以計數,調整再調整,精益求精。」負責該項目的一名設計人員感嘆。
據不完全統計,在該街道景觀廊道的規劃設計及建設中,該區域超半數居民參與進來。家住文慧園路甲2號院的魏玉賢稱,「以前聽別人提『街心花園』就羨慕。現在自家門口也有了街心花園,真美。」新外大街31號院2號樓居民張成海則表示,「地方還是那片地方,以前烏煙瘴氣,現在卻神奇地多出很多功能,安全又舒心。」家住紅聯村3號樓的一居民表示,「走步有甬道,累了有座椅,下雨有亭子,還能賞花、看水、觀魚。環境好了,這心也寬了。」「以前太亂,大家提起社區就一肚子氣。現在,大家對社區事務的熱情空前高漲。」劉女士告訴記者。
如今,轉河北岸拆違騰出的空間建成了景觀廊道,建成了街心花園,該街道的綠化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此外,儘管取締了路邊攤兒,但居民買米買菜、修補修理等日常生活並未受影響:該街道辦多方協調,在文慧園、紅聯村、志強南園等小區設立蔬菜銷售網點78處、蔬菜直通車9處、智能貨櫃7處。
記者了解到,在海澱區連續7次進行的公眾滿意度調查中,該街道已有5次獲評第一名。 張淑玲 蔡靜靈
現場特寫
細心老人有「三盼」
9月9日11時10分,記者同北京市疏整促專項辦辦公室楊小峰等一起,再次進入轉河北岸景觀廊道查看。
「你們是哪個部門的?」突然,一名瘦高個兒老人追上來詢問。「您有什麼事兒嗎?」記者問。
「這個公園修得好,讓居民有參與權、建議權,是真正為民辦實事、讓居民有獲得感的工程,」老人先是讚揚,但接著話鋒一轉,稱他以前的幾個建議都採用了,但現在又有了3個新想法:第一是在公園西北角安裝健身器材。第二是應將公園內一處3級臺階改為坡道。第三是將景觀燈調亮一些。
老人姓魏,退休多年,住在文慧園。該處公園就在文慧園南路東側。老人透露,該公園西北角曾在建設時進行返工:「你看那幾個石墩、石桌,石桌桌面上還刻有棋盤。」他說,公園在最初規劃中並未設石桌石墩,但後來聽取居民建議,新設了石桌、石墩,桌面上還刻上了棋盤。
老人帶記者來到一處臺階前。該處臺階共有3級,一不留神,便會一腳踏空。「半個月前,一名女子經過臺階,崴腳後突然摔倒。這個臺階已兩次摔倒行人了。」老人說。
3級臺階同時也是推車、輪椅的阻礙。老人反映,他看到很多家長推著孩子玩,推車爬不上臺階,只好倒回去,或者先把孩子抱出來再推。也有坐輪椅的老人,到臺階前只好退回去。
有關在公園西北角安裝健身器材的問題,老人稱在公園動工時,他就提過要求,「但施工人員說,到公園玩的多是老人、孩子,安健身器材怕安全上出事兒。」對此,魏先生則認為可以通過維護、管理等手段解決,「不能因為怕出事兒就放棄。」
領著大家轉公園,老人談興也濃。路過一處處景觀燈,老人說:「公園內燈光還是暗了些,有老人說夜間遛彎兒看不清楚……」
當日下午,楊小峰就將3條建議向北太平莊街道辦事處轉告。一負責人回應,將實際考慮居民的健身需求,在公園微更新時統籌安排,增設健身設施,並介入協調,實現老人的心願。
記者點評
納民意 民滿意
拆除違建小房,取締馬路市場,鋪好交通要道,劃線規範停車,並最大限度聽取居民的呼聲,在轉河北岸搭建景觀廊道……北太平莊街道不僅搭建了一處集交通、鍛鍊、休憩與交往於一體的立體生態空間,更通過整改的全過程,搭建起一種社會生態,營造了能讓居民暢所欲言、樂於參與的良好氛圍。
這個生態,是北太平莊街道辦與河湖管理部門多方協調、溝通,從而採取創新舉措、突破轉河權屬限制所營造的。之前,只要管理部門不批准,北太平莊街道一根柵欄都不敢動。而如今,通過所有權與維護管理的分開,轉河北岸景觀廊道由北太平莊街道打造完成,不僅沒有降低轉河應急防汛搶險功能,更通過解決交通擁堵、鋪平坑窪道路、規劃設計景觀廊道等等,從而提高了轉河的應急防汛搶險能力,也為轉河解除了後顧之憂。
這個生態,也是北太平莊街道辦廣泛吸納民意、一次次不厭其煩修改規劃設計、從而將環境整治成果交還居民所營造的。它給居民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擁有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一處集休憩、鍛鍊於一體的公共場所,更通過參與家門口的環境整治,從而參與到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事中來。
納民意,民滿意。將一處寸土寸金的區域,按照居民心意打造,並將環境整治的成果,返還於民,其背後正是源於對民意的尊重,凸顯實現民意最大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