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也從另一方面表達在全世界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因此也造就了其飲食文化的差異。說到飲食,我們知道中國菜、法國菜、土耳其菜被稱為世界三大菜系,中國菜樣式多,而且從來不缺美味的菜餚,這麼好的中國菜,有小夥伴就發現在米其林餐廳卻很少見到中國菜,這是為什麼呢?
米其林餐廳大家應該聽說過,時至今日,米其林指南已經成為了頂級吃貨們的「美食聖經」。據統計,米其林餐廳收錄了歐美亞等多地方餐廳,一共有2241家。中國地大物博,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無論食材還是做法,都各具特色。
但在這兩千多家米其林餐廳中,中式餐廳卻寥寥無幾,只有19家。嘗過中國美食的老外們也對此這種行為感到憤憤不平,那麼今天小編我就來跟大家聊聊米其林收錄的餐廳裡中國餐廳如此少的原因,你們聽完後估計會恍然大悟!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主要是米其林的評分標準跟我們中國菜有不一。說到這,我先來跟大家科普米其林的評分標準。首先,星星是代表餐廳總等級,一共三個等級,一到三星。其次,硬幣標誌是代表這個餐廳是否處於廉價餐飲。如果餐廳有出現人頭標誌,那麼它是代表在這個地方屬於地道的地方菜,很值得一試。
接著,叉匙標誌是代表餐飲的舒適度,這種標誌一共有五個等級,一到五遞進,指數越高說明餐廳的檔次越高。最後是菜品的評判標準,也是最關鍵一步,西方人對於食物的要求是非常嚴格,可以說是精確到數值。我們都知道西餐向來精緻,他們煮個菜都要用溫度計或天平。相比之下,很多中國的廚師習慣因地制宜,根據食材去調整烹飪的流程,哪怕是炒一盤蛋炒飯,同一位廚師可能也會炒出不一樣的味道。
外國人吃東西講究的是食物的鮮度,而且他們的烹飪手法是比較單一和規範,不同廚師也要求有一樣的烹飪手法,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吃比較生的東西,製作也會比較簡單。可中國菜不同,中國人講究「熟食」,我們會嘗試多種烹飪方式,也會添加一些調味品,讓食物增加風味。
比如川菜的辣,一大盤滿滿的辣椒,西方人是享受不了我們這種辣美食的,因為他們吃不慣這種味道。米其林美食都是分量小,每一份都是廚師的精心勞作,看起來是精緻的。對比中國菜,其分量卻是很足,食材的多少、調味品的投放都是靠廚師的經驗分配。中國菜的多方式烹飪,多香料調配,產生了多口味的菜式,這是米其林單一的評分標準所評判不來的。
總而言之,中西方的飲食文化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對食材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中餐在米其林中的佔比太少,也是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