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撫州,流坑古村
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一處極具贛式民居典型風格的古村落,被譽為「千古第一村」。
流坑古村,至今有一千多年歷史,位於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鍾靈毓秀。
流坑古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始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年至943年)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流坑以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風格獨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遐邇。跨過流坑橋,登上東華山,一覽古村的全景,那罕見的村落布局令人嘆為觀止,古屋古橋古韻,處處可見,如同走進了一座明清建築的博物館。
流坑村落主體基本保存了明嘉靖、萬曆年間規整的格局,以「七豎一橫」的大巷道為框架,其間以眾多小巷相連通,在主要巷道的頭尾均建置望樓,
九百多年了,這個村子依然延續和書寫著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徐霞客日記》曾提:「其處寰繞縱橫,是為萬家之市。」如今真正的步入流坑古村,才發覺這座村的神奇之處。
村子裡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多達300餘棟,堂構宏偉、工藝精湛,經數百年風霜,依然挺立,包括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以及數目眾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
在流坑古村數以百計的屋宇中,其堂上多有匾額,門旁多有楹聯,門頭、牆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數量多達500餘副的精緻匾額、楹聯,大多岀自歷代文化名人手筆。
撫州號稱是才子之鄉,而流坑古村則號稱是才子之村。該村自五代南唐以來千餘年間,全村出了文武狀元各1名,進士34名,舉人78名。歷代進入仕途的人才,上至參知政事、御史、下至主薄、教渝的共超過100人,真可謂是人才輩出。
這與當地董氏家族的嚴謹治家或有關係。行走在村子中的街巷上,能發現董氏家族千百年來治家的嚴謹性,諸如七橫一豎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牆連接圍合的整體布局,巷道用鵝卵石鋪地,並建良好的排水系統等特徵,無不說明這點。
此外,流坑古村的「儺舞」流傳了近千年,也是至今唯一倖存的最古老的儺儀和儺舞之一。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