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4日報導美媒稱,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同一個芬蘭的卡通形象,該卡通人物表達了共同的城市焦慮,儘管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據美國《紐約時報》8月2日報導,《芬蘭人的噩夢》系列漫畫記錄了馬蒂的社會挑戰,他是一個舉止溫和,不善閒聊的人物形象。這個系列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一直很流行,甚至還催生了一個新詞,用來形容社交尷尬:「精芬」,或精神上的芬蘭人。
在深圳上大學的學生李欣(音)最近在微博上寫道:「作為人際關係恐懼症『患者』,我非常喜歡這個系列。」
22歲的李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國人口眾多,大家通常聚集在一起,但仍有很多內向的人,比如我」,她說:「在像中國這樣的社會裡,我們被認為很難相處,也被認為是怪人。但事實是,我們只是不會去享受那麼多不必要的社交。那樣太累了。」
報導稱,漫畫的主人公馬蒂是一個極其謙遜的人物,經常面臨著考驗他社交尷尬的決定——比如在面試中誇獎自己;或接受免費的食品樣品——如果這意味著必須和一個銷售人員交談的話。他很容易臉紅。
報導稱,馬蒂害怕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但也擔心他可能會冒犯什麼人,甚至是一個陌生人。
據《芬蘭人的噩夢》官方網站上的描述,馬蒂是一個「老套的芬蘭人」,「他盡力做到希望別人可以對他所做的事情:給他空間,有禮貌,不用無聊的閒話打擾別人。」
「正如你可能猜想的那樣,」該描述補充道,「他不能一直都那樣。」
報導稱,2015年創立該系列的平面造型設計師卡羅琳娜·科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說,這一系列在美國、德國、英國和其他國家都有粉絲群。
報導稱,居住在芬蘭中部城市奧盧的科爾霍寧女士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她對這一系列漫畫受到普遍歡迎感到驚訝,尤其是在中國。她寫道:「這讓我覺得我應該上中文課,這樣我能更好地理解發生的事情,哈哈!」
報導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馬蒂對芬蘭環境的溫和諷刺與中國功利的、咄咄逼人的公眾生活是對立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芬蘭人的噩夢》觸動了一些中國讀者的神經。
北京外國語大學芬蘭語言與文化學教授楊毅欣(音)說,這個系列卡通在中國引起了共鳴,「因為中國人基本上也有害羞、內向的一面,像芬蘭人一樣。」
「此外,現代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楊教授補充道:「它使我們彼此遠離,特別是年輕人。他們可能會變得畏懼社交,就像馬蒂一樣。」
該大學芬蘭課程學生宋正堯(音)說,中國粉絲喜歡這一系列,因為它呈現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缺乏的「真實性」。(編譯/王天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