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紀實 72 小時》來到中國,展現一個「溫暖、真實、複雜」的社會

2020-12-16 好奇心日報

6 月 14 日,中國版《紀實 72 小時》在騰訊視頻開播。

和所有改編自日本的影視節目一樣,這檔節目的粉絲擔心中國版能否如實傳遞出原版那種樸實而又溫暖的感覺。現在看來,中國版的表現即使還沒有達到完美,但也足以讓人信服。騰訊視頻上的一條熱門評論寫道:「怎麼說,挺好的,確實有 72 小時的感覺。」

日本放送協會 NHK 從 2006 年開始製作《紀實 72 小時》。最開始不定期播出,2013 年起則改成了周播節目,目前播送已經超過 200 期,是 NHK 最受歡迎的紀錄片之一。

每一期,節目會將鏡頭對準一個平凡而又普通的地點,有時候是 24 小時營業的大眾餐廳,有時候是醫院裡的小便利店。攝製組就在這裡蹲點 72 個小時,紀錄著來來往往的人們和他們背後的生活。

「現在網際網路四通八達,我們也自認為自己對世界的情況已經了如指掌,但是其實並不是這樣,所以我們想通過我們身邊的人物去進一步的觀察當中的世界。」日本 NHK 欄目總監,也是 12 年前就參與節目製作的森明理(森あかり)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

觀眾總能從節目中展現各種各樣的人身上找到共鳴。知乎上一位認證為麻醉科醫師的用戶馮磊就被一位日本醫師激勵。他貼出了節目的截圖,這位面容樸素的日本女士說:「工作確實很辛苦,我們畢竟面對的是剛出生的生命。我大概在醫院哭過 4 回,比如因為我的原因,增加了新生兒的痛苦。我真的很痛苦。」

中國版《紀實 72 小時》繼承了原版講述普通人故事的特點。在開播的第一集,製作組選擇了長沙解放西路上的一家 24 小時餐廳「巷子裡」。各種各樣的人在節目中出現,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附近的居民、黃昏戀的夫婦倆、為父親還債的酒吧銷售人員。每一組人物出現的時間都不長,但卻構成了一副動人的社會切面。

「我們希望這個作品能夠成為一個社會影像,有檔案意義的一個作品。「中國版製片人李潔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

李潔隸屬於稻來傳媒。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在 2017 年 10 月離開央視以後創立的公司。成立伊始,稻來傳媒就接受了騰訊的入股。就在中國版播出的前一天,陳曉卿加盟騰訊視頻出任副總編輯,同時擔任平臺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負責人。

最先拿到《紀實 72 小時》中國版權的也是騰訊。每一年 NHK 都會對外銷售其熱門節目的模式版權。2017 年 4 月的坎城電視節上,騰訊視頻的相關負責人看到了這檔節目,並採購了相關版權,並在之後交由稻來傳媒製作。按李潔的說法,「我們稻來是一個任務的承接方」。

稻來傳媒成立後不久,很快啟動了節目的製作。中國版導演張學嬌為此兩次前往日本,向 NHK 的同行們學習製作的經驗。張學嬌此前供職於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拍攝過像是《北京之夜》這樣的紀錄片。在那部紀錄片當中,張學嬌將鏡頭對準了跑夜車的計程車司機、急救醫生、有酒吧歌手,用影像展現了不為人知的北京夜晚。

張學嬌很早就了解《紀實 72 小時》,也一直對其十分感興趣,但她沒有想到的是,要拍好這檔節目要遠比她想像中困難得多。

若是傳統的以事件、以人物為核心的紀錄片,她可以花上半年時間去和拍攝對象建立信任關心。但《紀實 72 小時》不同,從一開始,NHK 的相關人士就明明白白地把三條規則告知中方團隊:不能拍攝超過 72 小時;不能前後調整,用剪輯幹擾素材的時間順序;不能事先安排誰在這 72 小時出現,一切都取決於真實的現場情況。

嚴苛的規定與《紀實 72 小時》的由來相關。當時 NHK 正在拍攝一部醫療題材的紀錄片,攝製組因此跟蹤了一輛救護車大概三天的時間。「跟蹤三天拍攝當中發生了很多事,遇見了很多人。後來有這樣一個創意,那我們是不是在其他的地方也能夠觀察不同的事情,或者遇到不同的人起先是這樣的一個想法。」森明理女士說,

她總結道:「通過我們身邊的微小的事物,普通的人來觀察大世界,所以我們還是想保持這樣一種獨特的風格。「

這對於整個主創團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並不是在一個地方拍三天,就能夠剪出一部能看的紀錄片。事實上,就在上海舉行的試映會後,一位紀錄片從業人員就直接向張學嬌提問,他也曾經在醫院門口蹲點超過 3 天,但拍攝到的素材就只能剪出十幾分鐘,並且還看上去支離破碎。

在拍攝的 72 個小時之前,張學嬌和她的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她需要對選定的地點在前期做大量的調研。「這個地方什麼樣的時間,人流量大概是多少,客流量,來的人大概都有哪些身份。」

隨後,他們會根據調研的內容設計腳本。這並非是拍電影時需要一板一眼照著來的劇本,而更像是各種應急預案,它告訴在現場的攝製組,會遇上什麼樣的人,他們會在成片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該如何和他們溝通交流……

拍攝的那三天,會有兩個小型的攝製組出現在現場,每隔 12 個小時換班一次。一個攝製組由一名導演,負責和出現在畫面中的人物溝通並採訪,一名攝影師和一名錄音師。有了前期的準備,攝製組至少心中有譜,但也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和問題。被拒絕採訪,自然也是家常便飯。

張學嬌自己也在不斷摸索應該如何與人打交道。日方的經驗起到了一些作用,「在簡短的採訪當中他不會給你足夠的時間,所以在恰當的時間不要避諱問一些敏感的問題,結婚了沒有,離婚了沒有。」

她也會有自己的感悟。在長沙那一集的結尾處,出現了一位在酒吧做銷售的 21 歲年輕人。「他其實是這家餐廳的常客,第一天,第二天拍攝的過程當中我們沒有採訪到他,他也在關注我們。直到第三天採訪他的時候,我說你們怎麼這麼晚還在這裡吃飯,他說我今天很晚,第二句話他就說你們是騰訊視頻的。」張學嬌說,「明顯感覺到這個場域也在接納我們攝製組。」

由於《紀實 72 小時》與傳統紀錄片的製作模式差異巨大,李潔和張學嬌對於中國版的最終效果顯得十分忐忑。李潔回憶,有一次在內部放映結束,在座的人都沉默了。

這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中國觀眾對於紀錄片的認知還太少,並且更多局限於科教片的領域。最知名的像是 BBC 的《藍色星球》、Discovery 的各種節目,都是傳播知識為主。具有強烈戲劇性的描繪事件的紀錄片都屬於小眾,更別提《紀實 72 小時》這類的觀察類節目。

另一方面,了解《紀實 72 小時》的人也會將日中兩版進行對比。試映會上的一位觀眾就直接提出,在收音、剪輯、以及空鏡頭的設置之上,中國版相比日本版就有這三大方面的不足。

對於這些批評,張學嬌全部都接受了。她始終強調,相比起已經製作了 12 年的日本版,她和她的團隊肯定是需要一直不斷地學習。在回應收音的質疑時,張學嬌說:「第一集長沙由於環境的限制,包括當時第一次拍攝收音師對現場的環境不太熟悉,確實有一些遺憾。但是後面收的還是比較清楚的。」

在這個過程中日方也會對樣片提出大量的修改建議。李潔說:「剪輯的時候,第一集有一個廣告牌寫了一個深夜食堂,日方給我們建議這個鏡頭應該出現在什麼樣的位置他們認為是最合適的,非常的細緻。」

張學嬌開拍前最擔心的事情反倒沒有成為現實。在觀看日本版的時候,她發現出現在鏡頭中的許多人口頭表達能力都非常出色,時不時就會出現一些日式金句。實際拍攝時,張學嬌發現只要告訴中國人他們的意圖,就能很容易讓他們開口。「中國人也願意傾訴,只是在過去的媒體環境當中他們沒有太多的途徑去傾訴。他們信任你的時候,很多故事自然而然就流出來了。」

在長沙一集中,為父親還債而努力工作的年輕人看上去疲憊而又無奈。父親做生意屢戰屢敗,他說:「因為他是我爸,我了解他,犟。」

66 歲的工人王小平和丈夫是半路夫妻:「那時候聽爸爸媽媽的話吧,爸爸媽媽喜歡。現在生活得挺好,性格合得來。」

曾和女友分開,但又決定把女友追回來的理髮師說:「我就是為了她再次回到長沙,回到我們認識的地方。儘管她父母反對,我還是把她追回來了,因為我覺得遇上一個自己喜歡或者愛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這些故事都被觀眾截取出來,發布成為了騰訊視頻上的熱門評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版《紀實 72 小時》的成品與日版在精神上保持一致。

「我原來也沒有在一個空間裡待那麼長時間的經歷,直到拍這個片子我才發現我不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我不了解我的生活。「張學嬌說。在被問到他們想要展現一個怎樣的中國時,張學嬌想了想說,」溫暖,真實。「一旁的李潔補充,「或者還有一個複雜。」

題圖:Anubhav Saxena on Unsplash

相關焦點

  • 中國版《紀實72小時》,模式引進之外更應「文化勾連」
    在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紛紛著手布局紀錄片領域的2018年,優酷和騰訊兩家網絡平臺先後引進該紀錄片的模式,翻拍製作了《三日為期》和中國版《紀實72小時》。兩家視頻網站的動作讓人們再次聚焦於十幾年前的這部經典之作。我們不禁要問,日本NHK《紀實72小時》的原版模式是怎樣的?國內的翻拍作品又表現如何呢?
  • 從平凡人生中擷取感動——NHK系列紀錄片《紀實72小時》
    本次桃桃日翻組推薦的是NHK的系列紀錄片《紀實72小時》,據介紹,這是一套非常精彩的紀錄片。良心的是,她們依然提供了B站地址。本篇翻譯策劃由 @Joria @牛餅 共同翻譯製作 《紀實72小時》是日本NHK電視臺的一檔周播紀錄節目,製作方每集選取一個固定場所,對那裡的人和事進行連續72小時的採訪拍攝。
  • 日本最治癒紀錄片《紀實72小時》:看盡人生百態,發現路一直都在
    拍攝72小時每次深入日本一個普通場所駐地拍攝便利店、加油站、咖啡館……72小時》,NHK製作出品 深夜播出,戳心無數不要放棄你擅長的事情劇集:《京都 超安靜的圖書館》在京都大學附近,有一家私人圖書館是《紀實72小時》拍攝史上最安靜的一個場所
  • 普通中國人的72小時真實記錄:你認真生活的樣子,真美
    2看到「4小時」,讓我想到另一個關於「4小時」的真實畫面。山東武警曾發布了一段視頻,感動了許多人,數百萬網友為之點讚。一位戰士因任務需要,連續站崗4小時紋絲不動,下哨時,戰士雙腿僵硬,只能緩慢地一步一步,挪下臺階。
  • 加拿大72小時核酸檢測陰性報告登機新規前,David入境加拿大紀實
    我來分享一個最新鮮案例——我們的David學長入境加拿大的紀實,進而大家就明白為何加拿大將有新的入境規定:持航班起飛前72小時內核酸檢測的陰性報告登機!第二天的12月29日航班起飛前2小時,他們到達機場,進入機場需要出示當地的健康碼(北京健康寶),就是掃碼填報健康狀況;但是到了起飛前一個多小時才開放值機手續,值機手續前有工作人員,讓他們出示學籤,籤證和ArriveCan並拍照留底,才予以辦理值機;當天只有他們這一個國際航班!如常安檢,到出境時,也是例行查驗我們的的護照,籤證和學習許可便放行了。
  • 紀實攝影:承載厚重的人文、歷史、社會價值
    個人家庭影像具有相對系統性,普通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能夠折射出整個社會、國家和時代的發展歷程、潮流和趨勢。如在廣東東莞長安鎮開照相館的賴汝強、盧雪蘭夫婦拍攝的家庭相冊,從學攝影、戀愛、成家,到子女成長、家庭發展,一拍就是40多年。長期、系統拍攝的私人化家庭相冊,無意間留下了真實鮮活的視覺記憶,管窺著改革開放歷程的滄海桑田,成為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的縮影。
  • 《鍾南山逆行的72小時》的現實意義
    作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南京財經大學中文副教授  劉霞雲 廣東青年作家劉妍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鍾南山逆行的72小時》發表在2020年第5期《北京文學》上。作品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深受讀者好評。
  • 人性如此脆弱,普通人轉變殺人犯只需72小時,真實恐怖的社會實驗
    接下要說的就是一個真實的真人秀實驗,72小時候內,一個普通的你即將走上殺人犯罪的道路。大家好,歡迎來到東哥奇妙物語,我是東哥。這個真人秀節目是由一個叫達倫·布朗發起的,他是英國著名的心理魔術師,但由於他策劃的大多數展覽都頗具爭議,因此他的負面評論也很多。其中就有一個旨在探索社會屈從性真人秀實驗節目。
  • 大連,72小時影像
    在過去的72小時的核酸檢測中,廣大市民積極主動配合防疫工作,再一次展現了大連市民的良好素質和精神風貌。社區工作人員在室外檢測點為居民做核酸檢測的登記工作,由於天氣冷,腿上蓋上了一個毛毯禦寒。最溫暖的一封信最美逆行者,你們好!
  • 創新紀實真人秀「限定的記憶」定檔展現新生代藝人出道歷程
    由愛奇藝自製的明星成長紀實真人秀節目《限定的記憶》定檔於10月10日起每周四中午12點,愛奇藝、奇異果TV全網獨播,愛奇藝VIP會員專享。該節目聚焦於《偶像練習生》出道的現象級人氣偶像團體NINEPERCENT舞臺前後的真實生活,並運用紀錄片的創新拍攝形式,展現九位新生代藝人出道十八個月以來的各自心路歷程與背後的故事。此外,《限定的記憶》還融入了會員運營的全新玩法和多項福利,為平臺會員提供更多優質內容和娛樂互動方式。
  • 中國宗教界:從宗教視角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中國全國性宗教團體聯席會議第十一次會議12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宗教界人士表示,中國宗教政策好不好,中國宗教狀況如何,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中國宗教界最有切身感受。此次會議主題是講好中國宗教故事。
  • 72小時過境免籤遊中國
    72小時過境免籤是啥概念?舉例來說,一名遊客從美國出發到韓國,中途在北京停留。作為72小時免籤城市,這名遊客可不必申請中國籤證,即可享受在北京的72小時過境免籤。對外過境免籤的城市有哪些?也是繼北京,上海之後,中國第三個實施對45個國家遊客72小時過境免籤城市。成都市2013年9月1日起將予45國遊客72小時過境免籤。它是中國第四個對45個國家旅客實施72小時免籤政策的城市。重慶市2013年10 月17日對45 國旅客實施72小時過境免籤的政策。
  •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還原十個真實的抗疫故事
    2 樣態新穎,紀實風格下呈現豐富的類型特色   「時代報告劇」是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的一個概念,即以較快速度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的電視劇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為己任,以表現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為創作目標。
  • 藝術百科-攝影論壇之紀實攝影佳作欣賞
    ,還教導觀眾從其所透露的真相認知社會的某個層面。——奧古斯特·桑德 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攝影家們,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準則,以無比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真正的了解並尊重被攝對象,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景。
  • 北京冬奧紀實頻道零點上星開播,實行24小時播出,都有這些欄目
    北京冬奧紀實頻道實行24小時播出,在節目內容方面:日播冬奧新聞節目《2022》,第一時間報導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籌辦進程;高端人物訪談節目《我與奧運》,採訪有影響力的奧運人,講述有感染力的奧運事;評論節目《冬奧大家談》,權威解讀冬奧組委信息發布的深刻內涵,分享冬奧帶給百姓的生活新體驗;《奧運故事會》欄目獨家披露奧運故事,弘揚體育精神;《雙奧之城》系列紀錄片,記錄北京城市與奧運夢想的交匯融合
  • 中國報告文學70年經驗與啟示 展現鮮活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
    展現鮮活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逐夢70年)  ——中國報告文學70年經驗與啟示從這一角度理解,文學體裁的變化發展同社會現實變化發展有很大關係。一種文學體裁的誕生、發展或者衰退、沒落,與它表現社會的能力和作用緊密相聯。報告文學可以領時代風氣,根本原因正在於時代需要。  讀者為什麼關注報告文學?原因很複雜,首要一點是,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是人們的強烈閱讀需求。
  • 《72小時》成最大贏家
    《72小時》由市紀委市監委和楊村橋鎮黨委政府聯合出品,青年導演陳俊霖執導,系首屆「玉琮杯」金獎《澄清門》原班人馬打造的姊妹篇,以2020年春節武漢突發的疫情事件為背景,根據建德市朝美日化有限公司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 中國紀實傳媒集團攜手柬文化藝術部打造大型文旅集團
    、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國際化新型傳媒產業集團——中國紀實傳媒產業集團派代表團到訪柬埔寨,以探尋中國「一帶一路」國策倡導下的雙邊合作。然而,以文化、紀實等內容為重點的深入溝通與交流則稍顯不足。  此次,中國紀實傳媒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趙葳攜團隊將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成熟的技術、優秀的管理團隊和足夠的資金帶給柬埔寨,並期待能和柬埔寨文化藝術部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平臺,以柬埔寨的文化為切入點,助力挖掘柬埔寨文化特色,為世界還原一個最真實的柬埔寨。
  • 72小時內開戰,中國表現亮了
    非洲大國衣索比亞內戰在即,政府軍近日已經下達最後通牒,72小時內要麼跑路要麼投降。危急時刻,《戰狼2》場景中的「中國緊急撤僑」真實版上演。當地時間11月22日,衣索比亞總理阿比面對「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下達了「72小時內投降」的最後通牒,要求對方認清無路可退的現實,否則屆時政府軍將不再手下留情。現代戰爭,即使是打仗,雙方也得講些武德,這份「最後通牒」背後的考量自然也是蠻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