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方藥的「神話」從何而來?

2020-12-18 騰訊網

  (圖片來源:和訊網)

  要深入了解漢方藥的「神話」從何而來,首先要了解到底什麼是中國中藥和日本漢方製劑,要梳理其產生歷程和理論基礎,要比較、分析和剖析目前我國中藥工業和日本漢方工業的異同和差距,通過比較這兩種藥物在兩個國家國內和出口中所佔有的地位、份額,得出各自的真實發展情況。比較、分析的過程應該堅持以數據說話,而不應該以莫須有的或極度自信或過度悲觀的情緒,一味吹捧或貶低日本漢方製劑和中國中藥。不吹不黑才是正確、全面、辯證地理解這兩種同根異枝的、歷史悠久的傳統藥物的應有態度。

  一、什麼是中國中藥和漢方製劑

  中藥不等同中草藥/草藥,中藥為我國獨有;而中草藥/草藥在其他國家,尤其人類歷史上的幾個文明古國都廣泛應用過。中醫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千年精粹,故基於中醫理論的中藥是中國獨有。中醫藥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農氏。公元前兩千年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始使用中藥酒劑和湯劑。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首次系統論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療的原則及方法,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模式,標誌著從單純的臨床經驗積累發展到了系統理論總結階段;其時形成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並經過後代不斷完善和發展,特別是宋代《傷寒雜病論》(張仲景著)和《神農本草經》(起源甚早,至宋代發展至大成)奠定了中醫理論的裡程碑。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一部藥物學和博物學巨著,對以往出現的中藥進行了系統梳理,以現在看,《本草綱目》雖有糟粕,但瑕不掩瑜。清代中期以來,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一些學者開始探索中西醫藥學匯通、融合。

  中國以外的地區歷史上也曾大量使用植物、動物臟器等治療人類疾病;只是由於理論體系不同而對藥物的叫法不同而已。例如現伊朗、伊拉克地區,有文字記載的草藥應用歷史也可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相關古文獻中記載了數以百計的草藥應用,例如沒藥和鴉片;在埃及,成書於公元前16世紀的埃伯斯伯比書(Eber’s papyrus),記述許多用於治療疾病的咒文和禱文,包含眾多的草藥處方和配製方法,其中包括850多種植物藥物。印第安人對於草藥使用也甚早,最著名的莫過於利用罌粟鎮痛。這些草藥/植物藥的使用歷史,甚至早於中國,但由於歷史戰亂等原因而不斷衰落、毀滅,如今被現代西藥幾乎完全取代。我國以外的中草藥或稱草藥或稱植物藥,與我國中藥的主要區別:1.中國中藥在數千年前就有對應的完備和獨立的理論體系,並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2.數千年發展至今從未中斷,目前仍舊處於主流醫療體系而廣泛應用。傳統中藥包括湯、丸、散、膏、丹等多種形式,目前中成藥加入了片劑、膠囊、注射劑等新用藥形式。中藥飲片也從傻大黑粗的狀態衍生出現代產品,例如中藥配方顆粒和破壁飲片等。

  中藥材產業、中藥飲片工業和中成藥工業構成我國中藥產業。其中大部分來源於農業種植、動物養殖,少部分來源於天然礦物的中藥材經過炮製過程加工成中藥飲片;中藥材是中藥飲片工業的原料。中藥飲片經過進一步配伍、提取、濃縮乾燥、製劑等步驟製成中成藥,中藥飲片是中成藥製劑的原料。目前按照我國藥品管理法和《中國藥典(一部)》,中藥飲片和中成藥是受到各級藥監機構嚴格監管的"藥品"(國家相關部門對其有嚴格規定,包括水分、物質組成等,甚至「長相」),經由中醫生處方或藥店零售給患者。而直接採集於天然植物、動物和礦物的中藥材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藥品,因為中醫生不能直接處方給患者用於疾病治療。綜上,我國中藥具體包括中藥飲片和中成藥。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結晶。中醫藥包括中醫學和中藥學,前者是理論基礎,後者物質基礎、用藥形式和藥品形態。套用現代醫藥學相關術語解釋,中醫學是中醫生診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技術,是存在於腦子中的,不斷熟練、精進的技術;中藥學是基於中醫理論的藥品製造學,是工業,是如今國民經濟中的重要門類。歷史上很長時期,中醫生集中醫技術和中藥製造於一體,多數甚至親自炮製加工中藥材,然後處方給病人。但經過數千年發展,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的分工發展,中藥製藥已由「手工業」逐漸發展自成機械化、現代化的工業。因此,目前我國的中藥產業是為臨床中醫生提供藥品和為中成藥製劑企業提供原料的產業,其產品包含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中醫事業包含中醫生和中醫醫療機構,是服務業而已。

  那麼什麼是漢方製劑呢?漢方製劑的理論基礎是日本漢方醫學,是漢方醫學醫生處方給患者的藥品(部分零售);漢方醫學源自我國傳統中醫典籍。唐朝時,《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樞》等我國中醫典籍傳入日本,逐漸在日本發芽生根;宋代,我國《仲景全書》和《傷寒論》傳入日本,從此奠定了漢方醫學的基礎。當時正值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年),也是日本中醫學最為繁榮的時期,漢方醫學正式形成。因此說漢方醫學是中華民族祖先和日本人民共同智慧結晶也不為過,因為它的藍本確實來自中國。如果說漢方醫學完全拷貝我國中醫也不準確,因此漢方醫學確實融入於大量日本人民的智慧,與我國中醫形成了差異化發展,例如漢方製劑不認可炮製概念,即以中藥材(日本稱生料)投料生產漢方製劑,這一點與我國顯著不同。「橘生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可用來恰當形容中國中藥和日本漢方製劑的關係;雖然兩者一母同源,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都展現了各自不同的精彩。

  與中國中醫兼容並蓄、歷久彌新相比,日本的漢方更多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等古典中醫理論為指導思想,且在中醫的望聞問切之外,漢方尤其重視腹診的所見所得;但自宋代以來漢方醫學少有發展。簡單講,就是日本自江戶時代後就多少有點自滿膨脹,不愛學習了,以為自己出師了。這也造成日本漢方製劑的品種來源遠少於我國中藥品種。

  近代漢方醫學發展十分坎坷。明治維新時期,改革維新派激進推崇西方醫學,漢方醫學曾中斷約100年,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重回主流醫學體系。在傳統漢方產品現代化開發方面,日本比中國起步較早。傳統中藥和漢方製劑均以湯劑為主,使用不方便,病人回家自己加工過程個體差異性也甚大,故弊端重重。早在我國階級鬥爭火熱的六七十年代,日本人就開始致力於傳統漢方製劑的現代化開發,目前漢方製劑以顆粒劑(類似我國的目前中成藥的衝劑)為主流,顆粒劑是中藥材(非飲片,日本稱生藥)單味提取物和複方中藥材提取物;患者使用時,根據醫生處方把複方顆粒或多個單味顆粒開水衝泡即可,省去了長時間煎煮、過濾的繁瑣過程;除了少數的散劑、片劑外,湯劑應用基本尋不得蹤跡。因為日本人可能實在是太忙了,沒時間鼓搗費時費事的湯劑。

  二、我國中藥工業和日本漢方製劑工業對比

  首先粗略估算對比下我國中藥工業和日本漢方製劑工業的產值孰大孰小。一個人生病屬於低頻意外事件,無論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只有生病了才會吃藥,並且因為中日人種類似意味著疾病譜和發病率基本相似,唯一未知的是人們生病時選擇西藥和中藥/漢方製劑的比例(即中日用藥類型習慣差異等),但是由於中國人口十倍於日本,故中國中藥市場規模高於日本是說得通的。當然以上推算略顯粗鄙十分主觀,還是從官方工業數據開始比較吧,畢竟數據不會說謊。

  據我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我國中成藥市場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以出廠價計算)6167.4億元和6697.1億元,2011~2016年五年複合增長率接近15%,在製藥工業(藥品製造業,不含醫療器械、衛生材料等)中佔比約25.8%。2017年上半年,我國中成藥銷售收入總額從3339.7億元,同比增長率10.9%。

  2015年和2016年我國中藥飲片市場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1699.9億元和1956.4億元,2011~2016年五年複合增長率接近18%,在製藥工業(藥品製造業,不含醫療器械、衛生材料等)中佔比約7.6%。2017年上半年,我國中成藥銷售收入總額從1047.9億元,同比增長率12.7%。

  由於中藥飲片約50%~60%作為中成藥工業原料進入中成藥企業,故計算中藥產業規模時剔除重複計算的部分很有必要。我國中藥市場規模(即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市場規模之和,剔除產業上下遊重複價值計算)保守估計在7000~7500億人民幣。

  然後看看漢方製劑的數據。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2015年日本漢方製劑市場規模1546.78億日元,按照目前匯率相當於人民幣約90.6億元;日本同期製藥工業整體規模68204.13億日元,漢方製劑佔比僅為2.3%,相比我國中藥的應用佔比低很多。日本漢方藥市場規模的鼎盛時期出現在1992年,當年也不過120億人民幣。2015年口徑,我國中藥市場規模為日本漢方製劑的8。日本津村製藥(Tsumura & Co,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代碼:4540)是最大的漢方藥生產廠家,市場佔有率約85%,居於行業絕對壟斷地位,2016年其銷售額約65億人民幣(可查閱上海醫藥與日本津村成立中國合資公司的公告)。2016年,僅僅我國康美藥業的中藥材和飲片銷售即達到百億規模(再想想日本漢方藥的市場規模,還不足康美一家企業啊),康美藥業作為一度我國市值第二大醫藥公司真不是吃閒飯的,相關企業實力高下立判。

  三、「憂國憂民」式的漢方藥「神話」從何而來?

  一提到我國中藥工業和漢方製劑工業對比,無數「半瓶水晃蕩」的公知、大V、甚至對醫藥萬全不沾邊的文體明星,以及眾多的、帶有一丟丟「崇洋媚外」情緒的國人,大有對我國中藥產業恨鐵不成鋼的「怒火」。這些人一廂情願的認為日本的月亮就是圓,漢方製劑要遠高於中藥,大聲疾呼中國中醫中藥要完吶。這些人對於基本經濟數據一無所知也不願去查證,對於中藥和漢方製劑一知半解,只是盲目的貶低。

  簡單總結一下這些粗鄙、盲目、非理性的認知,主要集中於一下幾個方面:1.日本漢方製劑產業規模比中國大的多!2.日本佔據全世界90%以上的中藥銷售額,中國作為傳統中藥大國份額極其小!3.還有一個帶有陰謀論味道的:日本從中國大量進口低價中藥材,然後加工成中藥返銷中國,攫取巨額利潤。還有「日本改造中藥『六神丸』,開發為漢方藥『救心丹』,年銷售額上億美元」等。

  既然官方數據相差如此懸殊,為何國內媒體報導和「不明真相」的公知等反饋出來的跡象會是日本遠在我國之上呢?例如標題「為什麼在藥店很少看到中醫漢方?我們的中成藥為什麼會輸給日本?」、「日本靠中藥賺光全世界的錢,我們卻還在為誰正宗打架!」、「日本漢方藥,佔全世界90%市場份額……淚奔中!」、「中藥發源於中國,為何被日本賣到了全世界?」等等如此之多。甚至有些人生平第一次到了東京,進了一家漢方製劑藥店,回國就敢把漢方製劑當成神藥吹上了天。每當看到這種UC瀏覽器式、朋友圈中老年雞式標題時,都對一些人的智商感到懷疑。中國跟日本比不輸在中藥上,但確實輸在了國民智商上。那麼到底漢方藥「神話」從何而來?其中緣由值得玩味,以下對幾種典型論調簡要剖析:

  1.日本低買高賣,賺取中國高額利潤?

  對於「日本從中國大量進口低價中藥材,然後加工成中藥返銷中國,攫取巨額利潤。」之說,前半句是事實,後半句是扯淡。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6年,我國中藥類產品(包括保健品、提取物、中成藥、中藥材及飲片)進出口總額46.0億美元,其中出口貿易總額為34.26億美元(再想下日本漢方製劑市場規模),其中植物提取物和保健品類合計約22億美元,植物提取物出口後主要用作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部分用於製藥業;中藥材及飲片和中成藥製劑出口分別為10.6和2.3億美元(2015年數據比2016年略低)。如前所述,我國中藥包括中藥飲片和中成藥,故嚴格意義上中藥出口額13億美元。2016年我國中藥(中藥飲片+中成藥)出口前五大國家/地區依次為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和馬來西亞。由於香港僅是貿易港,中藥出口到香港最終還是大部分流入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及東南亞市場,那麼其實日本是我國最重要的中藥出口國。中國向日本絕大多數出口的是中藥材,至於為啥不向中成藥並不是我國的中成藥不行,而是中成藥和漢方藥從理論基礎到生產投料都是有顯著差異的,因此日本不進口我國的中成藥。其實說白了,無論是中藥還是漢方製劑都是亞洲人(準確講是東亞和東南亞)和部分歐美亞裔才視為寶貝的,在這些國家/地區列於主流藥品領域,享受醫療保險報銷。所以呢,日本由於面積小、資源匱乏等緣由,確實從中國採購了60~70%的中藥材(日本叫生藥),而且日本企業對於藥材品質要求高,所以通常高於我國藥材市價,其實是「高價」採購。

  而日本出口了多少漢方製劑呢?據日本平成27年(即2015年)藥事工業動態統計年報,日本醫藥品出口總額1388.77億日元(約合81.4億人民幣),各類出口產品按出口金額排血,前20大類出口額從366.87億日元到13.12億日元不等,但漢方製劑由於金額太小而並未列於其中,即漢方製劑出口金額要小於13.1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不足8000萬元,即1000多萬美元),與中國中藥產品出口額相差甚遠。日本賺取中國人巨額利潤更是無稽之談。由於我國中醫和漢方醫學的理論差異、中藥和漢方藥的差異(例如日本不認可飲片炮製概念,漢方藥以生藥投料,而我國是以中藥飲片投料)、以及我國目前中藥產品註冊法規的要求等因素,我國(指大陸市場)是不從日本進口漢方製劑的(可查閱國家食藥監局網站進口藥品資料庫,以及津村株氏會社上市公司年報等)。也就是說我國和日本互相不適用對方的產品,這其中沒有陰謀論的民族仇恨和其他感情因素,僅僅是學術上和技術上的認知差異,不能說誰對誰錯。但近些年內地消費者從日本或香港代購漢方藥確實成為一門小生意,這確實挺奇怪的;我不清楚是否有日本人來中國買中藥回去吃,可能還真有。但是「人力」夾帶畢竟有限;即便是把非在貿易渠道進入我國的漢方藥算進去也沒有多少,因為日本漢方藥的總產值就那麼點,不可能大部分讓中國人買回去吃了。綜上,日本在中藥貿易上低買高賣純屬意淫。事實真相是日本人從中國進口了中藥材,生產了漢方製劑,然後絕大部分被日本人吃掉了,因為整個產值90多億元人民幣但出口漢方製劑很少。

  從市場規模方面看,中國中藥並沒有輸給日本漢方;從進出口貿易看(所謂的「中藥國際市場」),我國也沒有啥劣勢,簡言之就是我國中藥規模大、出口多、製藥工業佔比大,但是我國中藥大不等於強(日本怎麼強見下文)。目前國內對於中藥的爭議非常多,中藥粉和中藥黑有時恨不得約個架。但無論如何日本真的沒有靠中藥買遍全世界,賺光全世界的錢。日本向中國採購中藥材,幫中國農民增收,其實還有助於農村扶貧工作呢。

  2. 「日本漢方藥,佔全世界80%市場份額」論調從何而來?

  這種觀點是對於中藥和漢方製劑最大的誤解之一了,甚至被一些官方媒體和中藥學術界人士掛在嘴邊。這種嚴重失實的論調怎麼形成,以及怎麼導致的「不明真相」的群眾不斷為國發出「正能量」般的疾呼,令人十分不解。上文對於中日中藥產業及出口概況對比已經比較清楚了。「中藥國際市場」本來就是一個定義含糊的概念,其實韓國韓藥與日本漢方藥的市場總值加起來也不超過30億美元,與中國的中藥出口額相當。目前中國仍然是世界最主要的中藥使用國,以及中藥產品的出口國。據曾任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的劉張林等業內人士介紹,這種失實論調源自1995年科技部曾經有一個中藥國際化現代化工程的立項,研究人員當時因為誤算了貨幣單位,把日元當做美元來計算,所以傳出來一個很大的笑話。這個研究的主管人賈謙老師在世的時候一再聲明一再更正誤傳出來的這個說法,可惜還是越傳越廣。作為曾經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領導的劉鐵林曾多次親自到日本和韓國進行漢方藥、韓藥考察,網絡有其關於漢方藥80%市場份額的闢謠視頻。但直到今天,很多媒體引用轉述時經常不做任何思考與考證,偏聽偏信,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日本佔全球中藥市場80%以上;再除去韓國等國家所佔的份額,甚至得出了中國中藥僅佔國際市場3%~5%的荒唐說法。這中間的誤會可能源於中國人古已有之的「借喻勸諷」傳統,如同中國古人習慣於讚美一個理想的遠古完美世界「堯舜禹三代以上」,家長們常常誇獎「別人家孩子」一樣。

  3.日本漢方藥比我國中藥有效嗎?

  傳統藥物由於在臨床療效評價方面的劣勢,確定得評價一個藥物是否有效十分困難;對於傳統藥物有效性的評價,中日其實都採用比較間接和折衷的方法,愈來愈傾向於通過應用歷史(長度)和廣度等方面去評判它,即使用悠久、典籍記載多的,一般認為是效果好的,或者說「好藥」是通過歷史上患者和中醫生對於好藥的淘汰和優選下來的。或者正是這個原因,中醫被人稱為「經驗科學」。日本漢方製劑原料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其基礎理論漢方醫學也脫胎於我國傳統中醫,僅從邏輯上考量相同配伍的日本漢方藥和我國中藥整體上在有效性方面應該差別不大。當然這僅僅是簡化考量,如果真要比較個高下,得藉助於科學、合理的試驗模型,可目前針對傳統藥物的這種模型還沒有被開發出來。目前市售的,無論是中國中藥還是漢方藥都沒有經過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模型,故有人調侃」安全和無效「是傳統藥物的金標準。

  一說到傳統藥物有效性評價,一幫子」憤青「就會挑出來臭罵,說什麼「老祖宗用了這麼多年還能不安全和沒有效?」「中藥西化滅絕中藥!!」。傳統醫學也是科學,也要遵守科學定律,那就是以事實和數據說話。巫醫和巫術遠早於中醫產生並至今仍存在,但也不能說巫醫和巫術就該被推崇;再說了老祖宗也不一定都對嗎,老祖宗就不知道社會主義以及高鐵的便利性。既然要治病救人,就必須按科學去評價他,如今沒辦法科學評價,可以慢慢發展,畢竟目前包括醫學在內科學研究相對於人類的終極探索真的是處於比較低級階段,未知事物還太多。在科學評價傳統藥物方法被發明出來以前,按照類似古人利用傳統藥物的方法去使用傳統藥物,例如豁免臨床試驗、簡化上市流程,然後監控臨床不良事件和效果逐步修正政策等實為上策。即便如此還是有好多人認為日本漢方藥比我國中藥有效,就如同很多人總覺得」外國的月亮就是圓」。但有一點是比較確定的,就是日本以前對於傳統藥物的質量控制(安全性)比較嚴格,例如農殘、重金屬等指標要嚴於我國,理論上講漢方藥比中藥要安全。但是最近幾年我國中藥相關標準已經大幅提高,基本同國際水平在同一等級。

  三、漢方製劑到底比我國中藥強在哪裡?

  對比我國中藥和漢方製劑的體量,中國完勝了,這可能讓習慣誇「別人家孩子」的國人有點接受不了。那麼日本漢方製劑就沒有優點了嗎,當然有。中藥體量上完勝日本主要還是勝在中藥材資源優勢和(患者)人口數量基數上,這兩項日本劣勢太明顯了。但是日本也有很值得中國人學習的地方。

  首先是針對傳統藥物的現代化開發上遠遠早於中國。在六七十年代以前,日本對於中藥的使用同中國沒有什麼兩樣,煎煮湯劑十分主流。為了藥物更加標準化以及使用便利,日本在全球首先對傳統藥物進行了現代化的開發,製成了類似「速食」的傳統藥物-中藥配方顆粒。時至今日傳統用藥形式在日本基本絕跡。中藥配方顆粒的使用極大的豐富了傳統藥物的使用體驗,並且隨著日本政府在80年代逐步將漢方藥納入醫療保險,漢方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配方顆粒成為漢方製劑的最主要形式。我國對於中藥的現代化開發相對較晚。雖然建國後,黨和政府比較重視中藥事業,但由於意識形態鬥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開發前的幾十年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改革開放後,中藥事業發展迅速,我國中醫藥工作者秉承「中西醫結合」的理念在傳統中藥「湯、丸、散、膏、丹」等劑型的基礎上,不斷借鑑現代製劑學理論,發展了許多現代中藥劑型,如片劑、膠囊劑、顆粒劑等,但這些改造都略顯缺乏真正原創性,甚至出現了一些歷史問題,例如對於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問題。自90年代起,中國人明顯加快了學習漢方製劑和韓藥的現代化經驗,也開發出了中藥配方顆粒、中藥破壁飲片等新產品。對於氣霧劑和滴丸劑的開發,也使得傳統中藥「傻大黑」的狀態發生根本改變,更加標準化,質量可控性大大提升。近些年,我國有幾個中藥獲準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前途雖不明,但確是巨大進步。

  其次在藥品註冊制度上的創舉理念,早於中國。從二戰開始化學藥品迅速崛起,為了安全性考慮,相關制度建設也迅速跟上,時至今日建立了冗長、繁瑣的臨床試驗制度。新藥上市前必須進行嚴苛的臨床試驗才能上市銷售。而由於中藥作為傳統藥物疾病指症與西醫不同,同時成分多樣和複雜而難於通過常規分析方法定量定性分析,還有就是對照藥物的選擇比較困難,因此傳統中藥臨床試驗設計十分困難。日本在八十年代就開始著手將出自經典名方的中藥免於臨床試驗而直接上市。我國近年來一直在中藥領域力推的簡化中藥「經典名方」審評審批政策其實正是脫胎於日本三十年前在這方面的嘗試。「經典名方」相關政策有望2018年正是落地實施。

  還有就是日本人對於漢方藥以及原料質量控制標準和技術手段在前些年要高於我國。但是隨著這些年《中國藥典》以及地方中藥材標準和炮製規範的不斷修訂,以及我國製藥工業整體軟硬體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同日本在這方面的差距日益縮小。

  最後,目前中日在傳統藥物方面最大的差距其實是人的差距,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匠人精神我國是顯著落後於日本的,「大師」、「專家」、「忽忽悠悠」的人在我國大量存在,真正學者太少。

  四、漢方製劑和我國中藥面臨的共同問題

  1.產品舊、創新難,品種增量有限

  在新產品開發方面,漢方製劑和我國中藥都是吃老本的行當,兩者的新品開發聊勝於無。中日兩國對於傳統典籍中沒有明確記載的或歷史上大量應用的傳統藥物,比如說某人吹牛,號稱自家祖傳十八代的秘方或者腦袋靈光一閃想出來的方子,也是必須按照新藥去註冊申請的(在我國中藥註冊法規裡面相當於中藥1~6類),要經過漫長的毒理病理、臨床試驗等過程。根據業內普遍認可的原則,一個創新藥從開發到上市(主要指西藥)需要十年時間,花費十億美元。由於漢方製劑和我國中藥傳統藥物成分複雜,其作為新藥被審批的難度甚至高於化學藥品和生物藥物。例如2016年,我國共批准中藥新藥臨床試驗84件,批准中藥新藥上市申請2件,批准中藥仿製藥上市申請件;同期批准的化學藥臨床試驗10060件,化藥新藥上市690件,仿製藥申請(ANDA)審評3655件(參見2016年CFDA藥品審評報告)。漢方藥面臨的問題與我國極其類似;目前漢方製劑有的200多個藥物處方,這些大多是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漢方新藥無從談起。

  但由於我國中醫相關典籍要比日本漢方醫學(主要是宋代借鑑過去的)豐富,處方(典籍原方)也要多的多。故我國」經典名方「簡化審評審批政策落地後,必將會豐富我國中藥品種,市場更加活躍,市場規模也很可能擴容。而對於漢方製劑來說,品種來源基本到頂了,反過來倒過去就是那幾份宋代中醫書,方子就那麼多了。

  2.國際化尚早,先考慮走出亞洲圈子

  綜合中日兩國醫藥經濟數據以及以上分析,無論是漢方製劑還是中藥都是亞洲圈子的玩意兒,日本和我國的中藥出口數據已經強烈的說明了這一點。現如今還沒有任何一種來自漢方製劑和中藥的產品登陸美國藥品市場(可參考FDA網站),漢方製劑多以膳食添加劑或保健食品進入美國,我國的雲南白藥、馬應龍等產品也是以非藥品的身份進入美國,均沒有進入美國主流藥品領域,說明還沒有被接納。這說明漢方製劑、中藥以及韓藥未來要走的道路還很遠,背後的根源其實在於基礎醫學理論的差異。全世界的西醫都是統一的,故留學和交流活動甚多,西藥臨床試驗可以同時在全球數個國家同步進行,上萬受試者同時試驗。然而傳統醫學確是割裂為塊狀的,中、日就有差異更不要說讓美國人民接受。基礎理論差異導致其對應的產品也是難以被接受。

  我國中藥和漢方製劑都曾在各自國家的歷史上輝煌過,為各自人民的健康事業貢獻了巨大價值。但隨著西醫、西藥的快速崛起,兩者的應用都受到了嚴重的擠壓,未來的日子估計也不太好過。目前日本漢方製劑僅佔日本所有藥品的2.3%;雖然我國中藥在藥品中的佔比接近30%,但考慮到我國過度醫療以及中藥較多作為輔助/搭配用藥等因素,真正用於疾病治療的中藥估計佔比15~20%。

  我國中藥和日本漢方製劑不應該是對手,沒必要爭個你死我活,更像是從歷史中走來的難兄難弟;他們都曾經風光過,但如今面臨著諸多共性問題,爭議也頗多。如何在未來不斷發掘、發揮其中更層次的科學價值,才是正確的道路。畢竟歷史悠久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好東西,例如上文提到的巫醫和巫術。

  參考資料來源:

  1.國家統計局網站;

  2.日本厚生勞動省網站;

  3.國家食藥監局網站;

  4.日本藥事工業動態統計年報(平成27年);

  5.上海醫藥、津村製藥年報及公告等;

相關焦點

  • 銳參考|日本漢方藥對中醫藥的啟示
    據日本漢方生藥製劑協會的統計數據,日本漢方藥市場規模約2000億日元(1日元約合0.07元人民幣——本網注),其中面向醫療的比例佔80%至85%;面向大眾,即可以在一般藥店買到的,佔15%至20%。栃本是日本屈指可數的少數幾家擁有栽培生產、進出口渠道、銷售渠道等整個漢方藥產業鏈的企業。早在1963年,該公司就被指定為日中友好商社。
  • 日本漢方藥的背後,原來還有如此多的故事!
    提起日本購物,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各種各樣的口碑藥妝,但其實在近些年來,漢方藥開始成為許多遊客在日本必入的好物之一。在日本,漢方藥館非常的普遍,而日本人民也會經常在身邊備上各種各樣的漢方藥來應對身體的不適。
  • 中國遊客瘋搶日本漢方藥,國內的中醫藥汗顏嗎?
    近幾年出國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日本成為最受中國遊客歡迎的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雖然在網上很多排斥日本的言論,但是依然有著很多人去日本旅行。中國遊客在日本搶購馬桶蓋、化妝品、甚至連食鹽都搶購。如今又爆出中國遊客在日本瘋狂搶購漢方藥的新聞,連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都要到國外買,國內的中醫藥汗顏嗎?
  • 日本漢方藥比中國好?好在什麼地方?
    日本漢方藥比中國好?好在什麼地方?一直聽說日本漢方藥方面比中國做得好,有沒有朋友體驗過漢方藥或者了解?可以說一下感受嗎?針藥並用小中醫我在日本北裡大學東洋醫學綜合研究所進修了三個月,應該比較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 與「日本漢方藥第一人」談中藥抗疫
    近日,有「日本漢方藥第一人」之稱的日本東洋醫學會國際委員會委員長、日本金澤大學附屬醫院漢方醫學科診療科長小川惠子,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說。日本抗疫用上「中藥」  「漢方藥從古代開始就用於傳染病的治療,但其對於重症傳染病也有效的事實卻未被世人周知。
  • 中藥的國際危局:日本漢方藥將在美國獲批上市?
    從2000年至今,全球植物藥市場年增長為10%至20%左右,而美國則高達20%至50%。在這種背景下,津村將上市的重點放在美國,這家公司認為,鑑於目前還沒有一個植物藥製劑通過FDA認證,如果能夠最終獲得審批,美國將是日本漢方藥「具有極大潛力的一個市場」。
  • 日本漢方藥市場佔全球90%?假的!別再妄自菲薄了!
    近幾年來,在各種網絡媒體,行業會議上,總是有報導說「日本漢方藥佔據全球90%的市場,中國僅佔2%市場」等類似說法,然後就是各種痛心疾首,說日本漢方藥怎麼怎麼 ,中國中藥市場怎麼怎麼,各種感慨!咱們來分析下:日本市場到底有多大?
  • 日本漢方藥國內受追捧,竟源自一款止咳藥
    日本漢方藥國內受追捧,竟源自一款止咳藥 時間: 2018-05-21 15:55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希文 自入春以來,由於氣溫變幻無常,感冒咳嗽頻發,很多赴日遊客便在自己的購物清單中加入了一款擁有神奇止咳療效的
  • 中國遊客爆買的漢方藥包治百病? 其實在日本沒啥人用
    5萬元一盒的漢方藥,你買不買 打著漢方旗號,就能賣假藥輕鬆詐騙130多萬?這條奇葩新聞最近火了。雖然騙子被抓,但是對於迷信日本「漢方」的人開說,味道就有點尷尬啦。 事件的主人公蘇某曾是公派留學生,並留在日本行醫,一幹就是30多年。
  • 國人到日本搶購漢方藥,幾乎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真令人羞愧
    來源:九哥財經據了解,2019年上半年,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達450萬人次,中國成赴日外國遊客中最多的國家。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一周大約消費1萬元,半年的話,消費總量大約可高達500億元。而且日本漢方藥很受歡迎,中國遊客在日本的消費中,將近一半都消費在藥妝店上,日本人已佔據全球90%的中藥市場,而中國大陸只有2%。事實上,日本的漢方藥是我國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目前共有294個處方被日本普遍使用,基本上是《傷寒雜病論》裡的原方,專利被日本搶註了,並改名為漢方藥。
  • 在日本深受歡迎的「漢方藥」,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傳統中醫藥的無奈
    在我們盲目追捧日本產品的同時,日本其實也在追捧我們產品,只不過他們所追捧的東西與我國遊客完全不同。深受日本人喜愛的漢方藥在日本,漢方藥十分的受歡迎,根據調查顯示在1976年,日本的醫療部門就將漢方藥納入了本國的醫保之中。
  • 別再迷信日本漢方藥!原料大部分來自中國
    近日,日本購物數據分析True Data數據分析發現,藥妝店中的龍角散鎮咳藥在日本暢銷商品中排名前三。龍角散鎮咳藥,即是日本漢方藥中的一種。日本藥妝店或海淘網站上,對於龍角散的描述都不乏治療感冒、咳嗽、防霧霾等神奇效果。
  • 中國人不重視自己的中醫,卻跑到日本搶購「漢方藥」,讓人痛心!
    現在旅遊發展的也是十分的迅速了,很多的中國人不僅僅在自己的國家進行遊玩,還喜歡出境旅遊,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因為日本的文化特色十分的獨特,而且還能很好的保留到現在,所以很多的中國人也樂意去日本旅遊。日本人也是特別的喜歡中國的遊客,因為去到日本之後,日本推銷的很多的產品,都會讓中國人爭相購買。
  • 旅日中醫:搶買日本漢方藥,是面向中醫的一貼猛藥
    在受訪時,郭醫生介紹了她們成立中國傳統醫藥學會的原委,中醫與日本漢方的區別,漢方在日本醫療體系的地位等問題,並談了對中國遊客爆買日本漢方藥的看法,郭醫生說,這從一個側面也是給中國傳統醫藥界的警鐘與提醒。
  • 令人詬病的養生熱 飽受推崇日本漢方
    中醫藥傳到日本    中醫在日本則被稱為「漢方醫學」,中藥被稱為「漢方藥」,簡稱「漢方」。在日華人姜鵬介紹說,日本的漢方具有很廣闊的市場與消費,漢方廣告、標牌在日本無所不在,掛著「漢方」牌子的店裡100%都是漢方藥,而且成品藥、半成品藥、配方藥應有盡有。中國通訊社營業部長姜德春也指出,漢方藥在日本是被普通民眾認可的,以前經常有人託他在回中國時幫忙購買中藥或中國的化妝品,福建漳州產的片仔癀現在依然很受日本人歡迎。
  • 源於中國,卻在東瀛發揚光大的日本漢方護膚品
    01 日本漢方的起源及發展 日本的漢方最早就來源於咱們中國,「漢方醫學」是以中醫為基礎在日本發展起來的傳統草藥醫學。日本於415年從新羅傳來了中醫藥,在後來的德川吉宗時代,以小石川植物園為首的草藥園開始栽培進口草藥。 目前得到日本健康保險承認的中藥已達200餘種;日本漢方藥佔據了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
  • 日本靠著漢方藥滿世界賺錢,中國人卻還在為中西醫誰正宗「打架」
    然而,正是這一寶貝卻被一度被日本佔有,甚至打著「漢方藥」的旗號,賣到了全世界。根據權威期刊《中草藥》透露:日本佔據了目前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擁有200家左右的漢方藥廠,漢方製劑則多達2000多種。看到這個消息後,不禁讓人感到尷尬。那麼日本是何時開始使用漢方藥的呢?
  • 日本漢方醫學源流及發展史
    (1587)此書後來同《傷寒論》一樣成為漢方醫家必須仔細研讀的中醫書籍如漢方常用的溫清飲及從方從中溫清散變換劑型而來世間萬事萬物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以及改變之中的到了17世紀中後期漢方醫學也在一直發展著日本的漢方製劑也一直是精良的代表日本政府也鼓勵扶持漢方藥產業發展使得漢方藥深受民眾認可自日本政府將漢方製劑納入到醫保後使用和購買漢方製劑的老百姓也越來越多
  • 日本漢方佔全世界90%市場份額,碾壓中藥
    根據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目前日本有210個處方受到普遍應用。1976年,厚生省正式把漢方藥列入健康保險,把主要的210個有效方劑及140種生藥列為醫療用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這樣患者採用漢方藥個人就只需要承擔10%—30%的費用,大大鼓勵了漢方藥的應用。隨即,中醫在日本實現復興,特別是漢方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 「古典名方」申報徵求意見:總體質量要求不低於日本漢方藥
    國家藥監局綜合司發布的起草說明強調,「古典名方」的總體質量要求不低於日本漢方藥。據2008年發布的《中藥註冊管理補充規定》,來源於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複方製劑,是指根據目前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清代及清代以前醫籍所記載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