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說唐詩,雖有硬傷,比於丹好多了

2020-12-11 冰川思想庫

  編者按:今天的圖書出版較之以往發達許多,每年都有大量各種圖書上架,因此難免泥沙俱下,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圖書長期高踞榜首,實為三流貨色,有些佳作如在深閨,少人賞識,還有些作品原為經典著作,卻慘遭翻譯糟蹋,淪為次品。為此,冰讀將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達人,或鑽研作品,直陳謬誤,或細剖文本,呈現精華,或對照原著,提供準確翻譯。是為冰鑑。

  撰文 | 景凱旋(南京大學教授)

  作為一個暢銷書作家,蔣勳的《蔣勳說唐詩》在讀者中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普通讀者喜歡他的書好看好讀,充滿詩意,所以他的書也賣得特別好,但稍具專業知識的讀者卻認為他滿篇都是信口開河,很不嚴謹。

  蔣勳不喜歡學者的詩歌研究,他說「詩其實是很好玩的,最不容易學到詩的感覺的地方可能是大學課堂。」因此他基本上是一種本文闡釋,既無視今人的研究,也不管前人的注釋,甚至不諳格律,結果造成許多知識性錯誤。

  有的專業人士指責蔣勳的闡釋沒有邊界,過於隨意。最要命的是,他書中的知識性錯誤觸目皆是,包括許多淺顯的常識,在專業人士看來,這都是難以忍受的。

  這方面的一些錯誤已有人撰文指出,例如:「『凝睇』就是忍住眼淚」,「『江潭落月復西斜』中的『斜』字在古代是開口韻,這裡押的是『發花』韻」,「『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非常對仗的句子,形容女子的美」,「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現,我們看到一個很完整的七言詩的形式」。凡此種種,的確屬於硬傷。

  我讀的版本是中信2017年第16次印刷本,以上所舉這些事實錯誤已經刪除,說明蔣勳還是注意到了別人的批評。不過,這個版本仍然存在一些知識性錯誤,或者話說得太滿。朱光潛先生曾讚揚陶淵明「渾身是靜穆」,魯迅先生即指出其非,認為談論詩文應顧及全人全篇,以及當時的社會形態,方為確鑿。

  由於蔣勳對讀者影響很大,我想還是指出來的好,因為普通讀者一般不太會去深究,往往會將錯誤的東西當成知識接受下來。

  先談文學史錯誤。例如,開頭以陳子昂的詩句來形容唐代,稱道:「為什麼長久以來,沒有人發現』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事實上,楚辭《遠遊》中就有「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的句子,並非到了唐人才有這樣的人生感悟。

  此外,講到《春江花月夜》,蔣勳似乎認為這個題目是張若虛第一個用的,但這是一個樂府古題,為陳後主所創。

  順便提一句,說到唐太宗喜歡《蘭亭集序》,蔣勳說這位皇帝「希望回到南朝文人那種最放鬆、最無所追求的生命情調。」且不說南朝是不是一個最放鬆的時代,可王羲之是東晉人,卒於公元379年,而南朝的起始是公元420年。

  講李商隱的《無題》,蔣勳說:「如果不是敘事,題目就不重要。」《無題》這種詩題是李商隱的獨創,唐代大多數詩都不是敘事的,但都有題目。

  而下面的解釋就更宏大無邊了,「『只是當時已惘然』其實是在講盛唐,那個時候你根本不知道盛唐的華麗,可是回憶的時候這些就變成了華麗。」李商隱的《無題》固然難以索解,人們可以說此句象徵了時代的逝去,但卻不能說李商隱此詩的本義是在懷念盛唐。

  講《賣炭翁》的創作意義,蔣勳說:「白居易覺得自己過去寫了那麼美的詩,好象對整個社會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轉回頭來,想寫一些百姓可以聽懂的事情。」

  新樂府作於元和四年,屬於其早期創作,白居易那些知足保和、吟玩情性的閒適詩、感傷詩,大都屬於後期創作。蔣勳稱白居易晚年更加重視新樂府,不重視《長恨歌》,事實上這個觀點見於《與元九書》,此書作於元和十年,並非白晚年想法。

  再談語詞錯誤。如「灩灩隨波千萬裡」句,蔣勳稱「灩」是水字邊「加上一個形容花的豔麗的字」,但「灩」是一個形聲字,「豔」是聲符,與詞義無關。再如「江流宛轉繞芳甸」句,他說「甸」是「被人整理出來的一畦一畦的圃」,但「甸」是指郊外。至於「芳甸」的「芳」是指花,也不是「針對嗅覺」。「芳甸」是指開花的原野。

  又如,《長幹行》中的「坐愁紅顏老」,蔣勳解釋成「這一輩子就坐在這裡發愁了」。但「坐」字有多義,此處的「坐」是程度副詞,意謂「深」或「非常」。

  如果說「坐」字還容易產生錯解,而在解釋「恨」字的時候,他的拆字就更無根據了:「恨有心情被阻礙的意思,因為心字邊上有一個艮,艮是山的意思。一座山把心擋住了,所以恨是心情被阻礙。」(239頁),事實上,「恨」字為形聲字,從心艮聲。而「艮」字本義是堅、限,沒有山的意思,只是在八卦中借來象徵山。

  這些問題其實在正式出版時都是可以核實的,許多讀者喜歡蔣勳的書,當然不是因為他敢於說,而是因為他善於說。他很懂讀者的閱讀興趣在哪裡,善於與讀者溝通,文字也不學術化,這或許就是他的讀者群甚眾的原因。

  ▲蔣勳

  在這個方面,我倒是同意他所說的,今天的大學課堂上講古詩,「講到最後的時候全部變成了嚼蠟燭」。有的大學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往往喜歡旁徵博引,大講特講詩人的生平考證,字詞的來歷出處,前人的揄揚評點,仿佛不如此就不叫學問,而對於詩歌本身卻缺少美的分析,更遑論個人的感悟。

  就讀者接受理論而言,讀者想要讀到的是詩歌帶來的美感,不是研究的成果,所以他們更喜歡具有鮮明個性的詩歌解讀,而不是那種與心靈不發生交流的高頭講章。蔣勳自稱「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實際上是夾雜了許多個人的感想。

  就此而言,蔣勳對學術研究的偏見不無道理,有學者稱他的專業是美術史,談詩是「跨界」,這個帶有文化霸權意味的評語,其實說明了今天的學術已成為一種孤芳自賞。

  文學作品的閱讀最終還是在於價值訴求,蔣勳對作品的闡釋,除了某些事實判斷外,在價值判斷上是很現代的,有點教誨,有點小清新,甚至有點心靈雞湯,但完全不是於丹那種曲學阿世,令人憎厭。

  他講說唐詩,貫穿了啟蒙主義的人性觀,所有的詩在他眼裡,都是生命的狀態、生命的出走、生命的複雜、生命的關懷,生命的冒險、生命的露營,你不能說這就不是古人的想法,今人閱讀古詩,是可以抽象闡釋的,否則異代之間就不會產生共鳴了。

  評論古詩文從來就有兩種範式,一種是語境批評,以作者為中心,偏重本旨與背景,這是今天學術界的路子;一種是文本批評,以讀者為中心,偏重摘句、評點,加以主觀的審美賞析。

  蔣勳屬於後者,他說唐詩重點不在詩人的本旨,而在讀者的感受。例如,當今學者都認為新樂府具有諫書性質,藝術性不強,但蔣勳卻沒有從此著眼,而是強調白居易對普通人有一種真正的同情,認為文學的一個職責就是敘述人類的災難。

  我覺得,這種抱理解之同情的闡釋恰恰是正解,至於那些背景和旨義很難索解,可以抽象闡釋的詩歌,那就更適合這種感同身受的閱讀方法。

  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般教科書都是講表達了對愛情與人生的執著,蔣勳則說主旨是「深知身在情長在」。進一層說,李商隱的詩都是在講自己,「眷戀的一直是自己生命的關聯性」,要整頓自己的生命本體。這未必是李商隱的本義,但未必不可以是讀者的感受。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只讀原典很難產生諸多感受,審美賞析可以加深他們的理解,原來一首詩中還有那麼多的含義,還可以那樣引申解釋,從而獲得一點生活的領悟,這是學術研究和教科書所無法替代的。

  這至少證明,讀者願意花錢去買蔣勳的書,表明在今天的功利社會,還是有許多人想要追求無功利的美。問題是,我們的學者寫不出這樣的書來。

  需要指出,蔣勳的許多觀點也是來自前人,只不過他沒有講出來。讀了《蔣勳說唐詩》,讀者如果對唐詩有了更大的興趣,其實還可以去讀聞一多的《唐詩雜論》、李澤厚的《美的歷程》、葉嘉瑩的《葉嘉瑩說初盛唐詩》、宇文所安的《初唐詩》《盛唐詩》等,這些作者都是專家,對作品既有客觀分析,又有自己的主觀感受。

  當然,讀此類書的目的是為了啟發思維,培養感受力,最終還是要回到作品本身,有自己的心得,畢竟那些都是他人的感受,有他人自己的生命體驗在內。就此而言,我個人更喜歡那種簡明剴切的闡釋,如俞陛雲的《詩境淺說》,往往三言兩語,詩境全出。他評李白的《牛渚夜泊》:「誦此詩如誦姜白石詞,扣舷長嘯,萬象皆為賓客也。」當初讀到這句評語,怦然心會,我個人對此詩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詩無達詁,這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有時候作品分析過多,反而會束縛讀者自己的想像與理解。在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和基礎知識後,學習古詩的最好方法就是,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體驗詩歌,超越我們缺少光亮的日常世界。

相關焦點

  • 解讀《蔣勳說唐詩》,說一下唐詩中的獨特精神和宇宙意識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蔣勳說唐詩》,說一下唐詩中的獨特精神和宇宙意識,以及什麼是生活中的唐詩。要認識唐詩,須先認識詩唐,也就是詩的唐朝。這句話來自聞一多先生,因為唐朝人的生活就是詩的生活,詩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 教授稱蔣勳作品多硬傷 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
    最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江弱水接連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對臺灣作家蔣勳先生做了不留情面的批評,指其為「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塑化劑」,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就此,江弱水近日接受採訪時呼籲,在內地出版界引進港臺作品的過程中,仍須提倡魯迅的「拿來主義」。  記者:您怎麼會發現蔣勳的作品中存在的問題的?蔣勳的作品中存在多處硬傷,但這樣的書卻在讀者中很受歡迎,您認為原因何在?
  • 美學大師蔣勳 愛欲情書曝光
    圖書美學大師蔣勳 愛欲情書曝光見習記者 潘卓盈近日,臺灣美學大師蔣勳又有三本新書被引進大陸,分別為《欲愛書》《忘言書》和《路上書》。繼此前他的一本《孤獨六講》在內地掀起「蔣勳熱」後,《蔣勳說紅樓夢》《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等系列書籍一窩蜂扎堆出版,但不外乎都是談文學、談藝術。這次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的三本書與以往不同,你將讀到一個美學之外的蔣勳,作為臺灣知名畫家和詩人,他不僅與你分享長達一個甲子的所見所聞,還跟你分享愛之痛楚和美好。
  • 《蔣勳細說紅樓》從文本出發的解讀有點動人
    無意間聽了蔣勳的《從詩經到唐詩》的播音,細膩、委婉、詳實,仿佛在詩詞美的海洋中暢遊了一番似的。接下來又聽了他講唐詩,講宋詞,一直講到近代,到當代臺灣。其對文化之美的理解,讓我心動,他講的很多我也是從沒有接觸過的,或者接觸了,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最後不由得我感嘆中國文化之美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 蔣勳:一個被文學完全浸染的君子
    第一次認識蔣勳還是在央視《讀書》欄目上看到了一本被大眾好評如潮的書籍——《蔣勳說紅樓夢》,隨後又在網上了解了一些關於他的公開信息。「與君初相識,勝似故人歸」,這種感覺仿佛是你與中國古代文化再一次的靈魂碰撞。也許,對於他和文化而言,你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於你的感覺卻意義非凡。浮世繁雜,我們總會迷失在生活的快節奏裡。
  • 江弱水對蔣勳的批評是否過於粗糙?
    回音□鍾哲平看了江弱水關於蔣勳的書是「中文世界裡的三聚氰胺」的評論(見4月29日羊城晚報人文周刊B1版),覺得有話要說。江老師說:「我知道我傷了蔣勳大師很多粉絲的心。」是的,我就是其中一個傷心的粉絲。而且,我也是江弱水本人的粉絲。我很喜歡江弱水的《陸客臺灣》。
  • 蔣勳 | 池上日記: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
    | 80回大合集康震品讀古詩詞 | 合集80集全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蒙曼品最美唐詩 | 合集100集全楊雨品歷代名詞 | 合集120集全蔣勳說,池上人至今仍舊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秩序。「他們是真正和土地、自然在一起的人。」蔣勳說,散步時,看到他們不分晴雨地勞動,在田裡插秧或收割,他就會想到「錦繡大地」這個詞,「池上的美,是農民們繡花般繡出來的」。
  • 蔣勳先生,讀你……
    最近幾年,我才知道蔣勳先生。先是在很多微信公眾號裡看到蔣勳先生的文章,記得有篇文章裡蔣勳先生說:我常說,故宮第一任院長是宋徽宗,一千年前他就有文物收藏的專業。後來我才知道了宋徽宗的花鳥畫和瘦金體。我是林青霞的鐵桿粉絲,看她的第二本書《雲去雲來》,裡面有一篇《老師的聲音》,這樣說到蔣勳先生的聲音――認識蔣勳是先認識他的聲音。朋友送了由他導讀的《紅樓夢》的碟片給我,我聽得入了迷,心想怎麼會有那麼好聽的聲音?《紅樓夢》這本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透過他那抑揚頓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把我帶入了曹雪芹浩瀚的文學世界。
  • 蔣勳新作出版 用經典畫作解密達·文西
    美學大師蔣勳的「藝術美學」系列第一本《蔣勳破解達文西之美》最近出版。「藝術美學」是蔣勳的經典系列作品,解讀了世界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達·文西、凡·高、米開朗其羅、莫奈、高更等人。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
  •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蔣勳將李白的這首詩解讀出別樣的精彩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瑰麗的珠寶,唐詩的繁榮與唐朝的富庶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國富民強,以致滋生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當數詩仙李白。《長幹行》寫一個女子對夫君離別後的思念,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夫君。全詩追憶了自己與夫君之間從小到大,到離別,到刻骨銘心的思念,到盼望夫君歸家的過程。
  • 讀懂蔣勳,看這一本書就夠了
    直到我發現了這本《蔣勳散文》。在自序《我的散文觀》裡,蔣勳就寫到:「散文似乎是最自在的一種文體。」「……散文也許更貼近人的肺腑之言吧。」所以,我決定從散文入手來了解蔣勳。如同封面上所言,這本《蔣勳散文》是蔣勳三十餘載散文的精華選編,全書分成十一輯,共50篇文章,每一輯篇數不等,最多的有9篇,最少的僅1篇。
  • 李白的《長幹行》,蔣勳這麼解讀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絕了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瑰麗的珠寶,唐詩的繁榮與唐朝的富庶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國富民強,以致滋生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當數詩仙李白。 《長幹行》寫一個女子對夫君離別後的思念,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夫君。全詩追憶了自己與夫君之間從小到大,到離別,到刻骨銘心的思念,到盼望夫君歸家的過程。
  • 蔣勳說,紅樓夢是青春王國,寶釵、寶玉13歲,黛玉、湘雲12歲
    《蔣勳讀紅樓夢》這本書裡說,大觀園就是一個青春的樂園,而《紅樓夢》這本書,是一本宏偉的青春讚歌。在大觀園裡,寶釵13歲半,寶玉13歲,黛玉湘雲12歲……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在青春最美好的年紀,有了一個樂園。在這個樂園裡,她們吟詩作對,學著大人的模樣,過自己的小日子。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解讀「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爭議一生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蔣勳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10《蔣勳破解高更之美》是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蔣勳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也是本系列的壓軸之作。蔣勳先生現任臺灣《聯合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代表作:《美的沉思》《蔣勳說<紅樓夢>》《孤獨六講》《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等。1.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要往哪裡去?」蔣勳從高更畫作中,聽見了最原始的探問。
  • 《紅樓夢》遇上"網際網路+" 蔣勳說紅樓林青霞都在聽
    網際網路+時代,在喜馬拉雅網絡電臺上,《蔣勳細說紅樓夢》的有聲讀物,點擊播放量不俗,最高達3271萬次。在荔枝網絡電臺,其播放總量超過了1700萬次。網際網路時代,名著的閱讀方式也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蔣勳   臺灣地區著名作家、畫家、美學家。「有聲書」代表作有:《漢字書法之美》《蔣勳細說紅樓夢》《孤獨六講》等。
  • 「推書」《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蔣勳)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蔣勳)——臺灣出版最高獎「金鼎獎」蔣勳,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名家┃蔣勳: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見美
    作者┃蔣勳 主播┃書寧憶 我有個朋友,住在信義路上價值上億元新臺幣的豪宅裡,找了日本著名的設計師來裝潢。後來我再去,就有一個員工和我說:「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我現在下班後會先看看小葉欖仁再回家,所以不再和太太吵架了。」 他也問我,現在他五歲的女兒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但我建議23點才下班的他多抱抱女兒,這比較重要。因為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很難被感動。
  • 蔣勳新作《雲淡風輕》內地出版:用文字找回東方最美的事物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近日,美學大師蔣勳新作《雲淡風輕》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湖南美術出版社聯合出品。本書為蔣勳先生最新散文作品,他在詩書字畫、蟲痕鳥跡中為我們找回東方最美的事物。從《詩經》《莊子》講到文人書畫長卷,從《千裡江山圖》講到唐詩宋畫,無論走到北海道的鄉野、京都的寺院、舊金山,還是隱居池上,蔣勳心中掛念的都是王羲之的手帖、空海的書法等東方文學與藝術。他將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這些他懷抱深情的事物,發覺雲淡風輕或許才是生命的最佳境界。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在少年時代,蔣勳從母親說的這些故事,讀的文章中大抵知道了人性是什麼。  「我常常覺得中國最精彩的文化不一定在書的閱讀裡,可能在民間的戲曲、詩詞、評彈中,我在聽這些東西時得到了文化的教養,等到我讀書的時候,學習的內容和母親講的故事慢慢接上。蘇州彈詞,那個語言的能力是不得了的。我們現在把知識弄得有點死板和無趣,有時候強調『黑格爾說』『康德說』,我自己都有點厭煩,回不到生活本身。」蔣勳說。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關於此畫創作背景,蔣勳說,2014年他到臺東縣池上鄉駐村,每天晨昏都出去走路。池上位於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夾成的花東縱谷中,他在日出日落散步時,看著陽光映照下的山巒,覺得「好幸福」。  畫中青山中心處類似埡口,蔣勳說那是卑南溪的出口。「我覺得好像有個呼喚,讓我走進山裡,去尋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