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 | 池上日記: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

2021-01-18 丁中廣祥


【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 | 80回大合集

康震品讀古詩詞 | 合集80集全

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

蒙曼品最美唐詩 | 合集100集全

楊雨品歷代名詞 | 合集120集全

蔣勳在池上稻田邊


池上,以出產優質稻米而聞名,地處臺東縱谷最北端。由於最早的聚落位於大坡池上方,因而得名「池上」。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池上美景


2014年10月,受「臺灣好基金會」邀請,蔣勳住進池上,在一個簡陋的中學教師宿舍安下了家。他說,在池上生活,比在這裡畫畫更重要。他每天早上走1萬步,傍晚走1萬步。在散步中,他認識這片土地,了解這裡的農民。


池上的雲、池上的山、池上的稻禾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一年半來,他用手機拍攝了近5000張照片,記錄下這片土地上的立春、春分、立夏、小滿、秋分等各個節氣的景象。在這裡,除了繪畫和寫作,感受節氣、分辨五穀、看雲觀嵐……都成了他的「功課」。


蔣勳在池上稻田邊


在池上畫室作畫


「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都是自然秩序,在都市中不容易感受到,我們對二十四節氣已經很陌生了。在都市裡,開燈就是白天,關燈就是晚上。」蔣勳說,池上人至今仍舊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秩序。


「他們是真正和土地、自然在一起的人。」蔣勳說,散步時,看到他們不分晴雨地勞動,在田裡插秧或收割,他就會想到「錦繡大地」這個詞,「池上的美,是農民們繡花般繡出來的」。





在駐村的一年半裡,這些在池上世代耕作的農民,教會了蔣勳很多來自土地的知識、智慧和倫理。他記得,有一天,打開門,發現門口一堆木瓜、絲瓜、青菜,然後就東問西問,是誰的東西。問了一天,也沒人理會。最後,有人說,家裡吃不完,自然會分給鄰居,不用多問。


「插秧、收割,都需要在特定時間內儘快完成,農民們需要相互幫助。共同勞動也帶來了分享的土地倫理。」蔣勳說,他遇到的池上人勤勞而不自私,自然地懂得分享的快樂。在池上,各族群生活和諧,一起勞動,一起收穫。



談到自己最大的收穫,蔣勳說:「這一年半中,我知道了什麼是自然秩序、土地倫理。」在池上,只有團結合作的農民,沒有大到不可控制的企業和工業。「在資本化、產業化的大生產時代裡,能不能保有古老的小農經濟及其自然秩序、土地倫理?」蔣勳說,這一點,池上做到了。


好開心


聽蔣勳先生的講解,就好像我們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春夏秋冬」,還有「晨昏和正午」,也都被在記憶中喚起了……

接下來我們就輕點視頻或音頻,跟蔣勳先生一起體會這「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吧……


上部

視頻:

音頻:


下部

視頻:

音頻:

相關焦點

  • 臺東池上:和蔣勳一起發現自然秩序
    原標題:臺東池上:和蔣勳一起發現自然秩序   「池上把我重新變成學生。」在臺東池上鄉駐村一年半,作家蔣勳多了一位老師:池上的自然和農民。這位年近70歲的作家,最近帶著新書《池上日記》,在臺東、臺北、新北等地分享他的「池上經驗」。   在他看來,池上不只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還造就了上千公頃沒有汙染的成片良田。
  • 走走池上
    2014年秋天開始,在池上一年半的蔣勳,畫一畫就去喝四神湯、畫一畫就去喝杏仁茶,他終於發現:「原來畫畫跟生活是在一起,而不是像在巴黎那樣,彷佛一個夏天要把生命過完。」他慢慢發現生命中是有東西可以細水長流的,在這裡,每天散步,聽到水聲、看到春耕,等待秋收,體會到農業的文明是天長地久的,像種子放在土地裡,要等待發芽、結果,必須經歷春夏秋冬,有其自然秩序。
  • 城市美術館 | 蔣勳:池上村落裡的地久天長
    它就是池上。在臺灣東部,有一個叫池上的地方,在遠山雲瀑下有千畝稻田。池上村以稻米聞名,本是一個日漸頹敗的小村。自2009年首屆秋收藝術節起,藝術與稻田間的「化學反應」正漸漸改變它的面貌。說起池上,蔣勳是我們繞不開的名字。
  • 走過池上,尋找內心的秩序|王霞
    讀書走過池上尋找內心的秩序陰雨天,臨窗聽雨看書。《池上日記》是蔣勳先生最新的散文集子。熟悉蔣勳,是由於他的《孤獨六講》,以及後來名噪一時的「說紅樓」。而突然讓我有親近之感的,卻是這本《池上日記》。2014年的暑假,我在臺灣遊走十一天,池上,也是我驚鴻掠影過的地方。於是,這個安靜的周末,我走進這本書,尋找記憶的碰撞。
  • 稻田藝術節:戶外藝術如何讓池上蜚聲國際
    在這之後,柯文昌先生通過廣泛動員自己的社會關係,邀請文藝界人士入駐池上,共同探討鄉村美學和自然秩序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多的臺灣文化界、娛樂界、時尚界達人來到這裡,一方面駐鄉感受田園生活,另一方面也積極地參與池上活動的討論與執行。
  • 《池上日記》: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過去6 年不斷有藝文界進出,臺灣好基金會徐璐,接著嚴長壽、自然作家劉克襄、客家歌手林生祥、旅遊作家舒國治、歌手雷光夏,統統跑來池上。最近臺灣好基金會和池上居民策畫「池上藝術村」,村落變成「巴比松」:1830 年代藝術家米勒、魯索等,對快速發展的巴黎產生問號,來到鄉間重新找回農村存在的意義;而蔣勳就是這個藝術村的總顧問。
  • 臺灣寫真:池上秋收割稻忙 齊豫放歌染穗黃
    由於地殼擠壓,該地區形成了海拔260餘米的平原,加之土壤富含有機元素,上遊又有天然溪水來灌溉,池上成了遠近聞名的水稻產地,「池上米」「池上便當」也成為享譽臺灣的品牌。10月26日至27日,2019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臺東縣池上鄉舉行,歌手齊豫、陳建年在超過500公頃稻田中央的露天舞臺獻唱。圖為10月26日,遊客在池上稻田畔觀光。
  • 蔣勳:我的陋室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重新找回自己身體的自然秩序。人離開土地、空氣、水才會活不下去,我覺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自述 | 蔣勳 編輯 | 白汶平蔣勳在池上的家,是個已經荒廢了60年的老宿舍我是蔣勳,2014年的10月中下旬,我到了池上,我覺得自己有一點變成了池上的居民。
  • 臺東池上大坡池,被遺忘的臺東十景,池上垂綸
    導語:臺東池上大坡池,被遺忘的臺東十景,池上垂綸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池上的悠閒從大坡池開始,夏季時間,池中的荷花又滿開,點綴了這片充滿綠意草澤地,她是池上的心。大坡池原名大陂、也稱大埤,曾以池上垂綸名列臺東十景之一。池上的美,吸引了文學大師蔣勳花了一段時間好好走過,他在花東縱谷寫下的片片詩歌,傳遞出池上的美。大坡池的美,也榮登了蔣勳老師池上日記的封面。池上這個名字由大坡池開始。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小滿,田裡抽了新穗,我在池上畫四公尺長的一幅雨後大山:大部分農田裡的稻秧也結穗了,剛剛結出一粒一粒小小的穀粒,還要兩星期到芒種,還要再兩星期到夏至,小小的穀粒就要更成熟飽滿了。我喜歡「小滿」兩個字,很喜悅,很自信,卻也很謙遜,很謹慎,對自己的存在很滿足,卻沒有囂張喧譁。走在池上的田陌間我還是常常在想:為什麼是池上?
  • 蔣勳:中華文化有容乃大
    圖為池上風光。熟悉兩岸文化圈的人,必定聽說過蔣勳。仿佛一夜之間,他講美學和文學藝術的書風靡兩岸,也成為文藝青年和專業人士口中的話題人物。2014年起,蔣勳在臺灣臺東縣池上鄉率先駐村創作並擔任藝術村總顧問,熱度堪為「池上第一紅人」。生於西安,成長於臺灣,為人親切和善,嗓音軟糯溫暖。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縱谷之秋》裡的這座山叫海岸山脈,每天散步的時候,蔣勳看到這座被擠壓而成的山總覺得跟他平時看到的山不一樣。  「有一種被擠壓的憤怒,還有一種欲望在裡面翻騰,這是一個自然風景,有時候自然風景裡有一種風起雲湧。有一天地震,我感覺到我的身體裡面有一個沒有熄滅的passion,在我二十幾歲在巴黎讀書時曾燃燒過,當時我就想把這種感覺畫出來。
  • 池上藝術村的「一畝一畝田」·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日前,2019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500公頃的金黃色稻田裡舉辦,臺灣歌手齊豫以一首《夢田》獻給當地村民,並用「夢田」來形容池上帶給她的驚喜。    齊豫說,池上就是她心中的夢田,農民在這片豐沃的土地上「種稻、種樹、種藝術」,讓每一位遊客都能感受到臺灣鄉鎮美麗的風景、淳樸的民風、深厚的在地文化。    齊豫所說的「種藝術」,其實是池上鄉近年來開展的藝術紮根計劃。
  • 最愛的你,陪我去池上走走吧!
    當我欣賞到林懷民帶著雲門舞者在池上金黃黃的稻田起舞;當我讀到蔣勳的《池上日記》:「我忽然停住,覺得有什麼很熟的記憶回來了,這是我童年的家啊。」      無數的美好記憶瞬間包裹住了我,最愛的你,陪我一起去池上走走吧!
  • 池上,一場流動的文化盛宴
    天光雲影,風吹稻浪,大美池上驚豔了世界。2013年,雲門舞集《稻禾》的首度亮相,便是在池上天地間,為2000多名池上鄉親義演。「池上不只是雲門舞集最美的舞臺,也是全世界最美的舞臺。雲門的舞者走遍世界,最愛的舞臺還是池上。」時至今日,林懷民經常會得意地用閩南話模仿池上阿嬤們,「都看不懂在講什麼啦,但是好美啊!」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關於此畫創作背景,蔣勳說,2014年他到臺東縣池上鄉駐村,每天晨昏都出去走路。池上位於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夾成的花東縱谷中,他在日出日落散步時,看著陽光映照下的山巒,覺得「好幸福」。  畫中青山中心處類似埡口,蔣勳說那是卑南溪的出口。「我覺得好像有個呼喚,讓我走進山裡,去尋找什麼。」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 蔣勳自豪:我是池上人了。王騰毅|攝影▲ 蔣勳在這裡覺得自在。▲ 在池上待了近六年,這裡已經是蔣勳的第二個家。攝影|楊芝菡、鄭雅文當然這並不容易做到。他在東海大學做系主任的時候,平時很少有時間畫畫,於是每到寒暑假,蔣勳便飛到巴黎的畫室和學生一起畫,那時候一畫就是十幾小時。
  • 隈研吾 & 蔣勳:如何塑造新時代的東方美學?
    美學大師蔣勳心中的生命哲學,則蘊藏於園林的曲折、山水畫的留白和臺東池上的風景中。如果請兩位大師「隔空對話」,他們會如何用慢而深的方式,討論生命、自然與東方美學在當下的意義呢?蔣勳:「曲折」與「留白」之美Chiang Xun 微紀錄片《蔣勳:記憶消失太快,人會很焦慮》,Lens出品,雷克薩斯贊助壓力過大的時候,蔣勳會跑到臺東的小鎮池上。
  • 池上,一場流動的文化盛宴(看臺灣)
    天光雲影,風吹稻浪,大美池上驚豔了世界。  2013年,雲門舞集《稻禾》的首度亮相,便是在池上天地間,為2000多名池上鄉親義演。「池上不只是雲門舞集最美的舞臺,也是全世界最美的舞臺。雲門的舞者走遍世界,最愛的舞臺還是池上。」時至今日,林懷民經常會得意地用閩南話模仿池上阿嬤們,「都看不懂在講什麼啦,但是好美啊!」
  • 臺東池上「稻田裡來了藝術家」
    池上地處臺「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形成遠山雲瀑下千畝稻田的獨特景觀。在鄉民爭取下,稻田保留了無電線桿的原始樣貌。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及其團隊在此創作了上述圖中的舞蹈《稻禾》。  2014年,知名作家、書畫家蔣勳成為池上首位駐村藝術家,他希望池上變成「臺灣的巴比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