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 | 80回大合集
康震品讀古詩詞 | 合集80集全
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
蒙曼品最美唐詩 | 合集100集全
楊雨品歷代名詞 | 合集120集全
蔣勳在池上稻田邊
池上,以出產優質稻米而聞名,地處臺東縱谷最北端。由於最早的聚落位於大坡池上方,因而得名「池上」。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池上美景
2014年10月,受「臺灣好基金會」邀請,蔣勳住進池上,在一個簡陋的中學教師宿舍安下了家。他說,在池上生活,比在這裡畫畫更重要。他每天早上走1萬步,傍晚走1萬步。在散步中,他認識這片土地,了解這裡的農民。
池上的雲、池上的山、池上的稻禾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一年半來,他用手機拍攝了近5000張照片,記錄下這片土地上的立春、春分、立夏、小滿、秋分等各個節氣的景象。在這裡,除了繪畫和寫作,感受節氣、分辨五穀、看雲觀嵐……都成了他的「功課」。
蔣勳在池上稻田邊
在池上畫室作畫
「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都是自然秩序,在都市中不容易感受到,我們對二十四節氣已經很陌生了。在都市裡,開燈就是白天,關燈就是晚上。」蔣勳說,池上人至今仍舊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秩序。
「他們是真正和土地、自然在一起的人。」蔣勳說,散步時,看到他們不分晴雨地勞動,在田裡插秧或收割,他就會想到「錦繡大地」這個詞,「池上的美,是農民們繡花般繡出來的」。
在駐村的一年半裡,這些在池上世代耕作的農民,教會了蔣勳很多來自土地的知識、智慧和倫理。他記得,有一天,打開門,發現門口一堆木瓜、絲瓜、青菜,然後就東問西問,是誰的東西。問了一天,也沒人理會。最後,有人說,家裡吃不完,自然會分給鄰居,不用多問。
「插秧、收割,都需要在特定時間內儘快完成,農民們需要相互幫助。共同勞動也帶來了分享的土地倫理。」蔣勳說,他遇到的池上人勤勞而不自私,自然地懂得分享的快樂。在池上,各族群生活和諧,一起勞動,一起收穫。
談到自己最大的收穫,蔣勳說:「這一年半中,我知道了什麼是自然秩序、土地倫理。」在池上,只有團結合作的農民,沒有大到不可控制的企業和工業。「在資本化、產業化的大生產時代裡,能不能保有古老的小農經濟及其自然秩序、土地倫理?」蔣勳說,這一點,池上做到了。
好開心
聽蔣勳先生的講解,就好像我們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春夏秋冬」,還有「晨昏和正午」,也都被在記憶中喚起了……
接下來我們就輕點視頻或音頻,跟蔣勳先生一起體會這「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吧……
上部
視頻:
音頻:
下部
視頻:
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