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京東集團發布公告證實旗下子公司京東健康將赴港上市,京東數科、京東物流之後,京東孵化的又一獨角獸露出水面,同時,京東健康也成為了在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之後又一家上市的醫療健康平臺。
一方面,網際網路巨頭中,除了阿里和京東,騰訊、百度、今日頭條等在醫療健康領域均有動作:騰訊推出醫學科普產品騰訊醫典(原企鵝醫典),引進海外優質醫學健康內容、與知名三甲醫院合作,希望能將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更容易理解的內容;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健康發布了針對用戶的一站式就醫服務解決方案;8月,字節跳動以5億完成了對國內專業醫學知識科普內容平臺百科名醫網的全資收購,進一步完善其平臺內容生態。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發力醫療健康也不甘示弱。根據其2019年財報,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好醫生在線醫療營收為8.6億元,同比增長了108.9%。疫情期間,其平臺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與疫情防護相關的視頻累計播放量超9800萬。
網際網路、保險巨頭們紛紛進軍醫療健康領域,完善自身大健康生態,意圖為用戶提供一站式醫療解決方案。艾瑞在報告中也提到,目前我國網際網路+醫療的融合正處於2.0至3.0階段的過渡時期,即將走向以網際網路醫院為轉型方向的3.0階段。最終3.0階段將會實現全面的網際網路醫院,囊括在線問診、診斷、遠程治療、處方開具、送藥到家等服務內容。2020年我國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預期408.9億元,同比增長50.5%。
眼看醫療健康行業一片藍海,但這門生意真的好做嗎?
阿里健康:電商是出發點,但不會是終點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Double H」戰略(Health and Happiness 健康與快樂)在大健康領域的旗艦平臺,憑藉阿里巴巴集團在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物流、大數據和雲計算等領域的優勢,阿里健康以用戶為核心,全渠道推進醫藥電商及新零售業務,並為大健康行業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面解決方案,以期對現有社會醫藥健康資源實現跨區域的共享配置,同時在保障專業安全的基礎上,大幅提高患者就醫購藥的便捷性,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目前,阿里健康開展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醫藥電商及新零售、網際網路醫療、消費醫療、智慧醫療等領域。阿里健康從熟悉的電商領域切入醫療健康市場,但並沒打算止步於此。
根據阿里健康發布的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全年業績報告,醫藥電商平臺和醫藥自營業務分別收入11.7億元、81.3億元,兩者收入佔全年營收的97%,這兩方面業務的快速增長同樣成為了該年度內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
雖然該年度內網際網路醫療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221.2%,但這種高速的增長是否在後疫情時期也能夠維持,要打個問號。不可否認,從阿里健康的營收來看,電商仍處於絕對關鍵的位置。
圖片來源:阿里健康 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年度全年業績公告
2016年,阿里健康就發布公告,宣布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籤訂為期三年的服務協議,獨家運營天貓醫藥保健電商業務,並收取服務費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醫藥電商平臺業務,阿里健康的醫藥自營業務也在快速增長,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運營的天貓醫藥電商平臺產生的年度商品交易總額超過835億元,年度活躍消費者已超過1.9億,較半年前增加3000萬;在線自營店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4800萬,較半年前增加1100萬。
在消費醫療業務上,體檢成為了阿里健康的一個突破點。2019年10月,美年健康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上海天億資產與一致行動人以及其他股東擬向阿里網絡、杭州信投以及上海麒鈞分別轉讓美年健康5.58%、5.24%、5.34%股份,本次股份轉讓後,阿里系將持有美年健康10.82%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在此之前,阿里已經完成了對於提供體檢和就醫服務的健康管理機構的愛康國賓的控股。
10月26日,阿里健康發布正面盈利預告,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六個月將錄得期內利潤不少於人民幣2億元,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虧損760萬。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阿里健康首次扭虧為盈。有三個主要因素可以解釋盈利的實現:用戶網際網路+健康意識提升,公司多個平臺用戶快速增長;於2020年4月完成向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 Holding Limited收購藥品類目所產生的收益;由平臺規模經濟推動的效率提升及成本優化。
平安好醫生:在線診療為大本營
與阿里健康以電商平臺為出發點不同,作為平安醫療生態圈關鍵成員的平安好醫生,以在線診療為根基生長。根據中國平安給出的數據,目前平安好醫生服務於3.46億用戶,駐司醫護團隊超1800人,聚集全國近萬名專家,並已建立起最大的線下服務網絡,包含11萬家合作藥店、4.9萬家合作診所、2000多家體檢中心。由此來看,線上基本盤穩固之後,線下渠道同樣不可放棄。
圖片來源:搜狐
雖然平安好醫生與網際網路巨頭的醫療健康布局起點不同,但實際上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打通產業鏈的上下遊,同時將更多的科技因素融入其中,消除社保與商保、醫院、醫藥、消費者之間的隔閡,在效率等各方面更加的完善。
在不久前的中國平安開放日上,平安好醫生推出了全新服務品牌「平安醫家」,並於近日推出業內首個「在線醫療全程安心保障」,聚焦消費者的信任問題,包含醫療責任及藥品質量兩大類型,涵蓋醫生資質、診療質量、藥品安全等七大安心保障。其中,網際網路醫療責任險為每位醫生提供100萬的保額,意味著平臺將承擔醫療行為的責任風險,打消醫生和患者的顧慮,讓問診變得更純粹。
根據平安好醫生發布的2019年年報以及2020年中期報告,平安好醫生的收入主要來自四大方面的業務: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和健康管理與互動,健康商城業務佔了絕對的大頭,被稱為核心業務的在線醫療,實際上並不核心。
不過,看上去「歲月靜好」,實際還要依靠平安的輸血。去年全年,平安好醫生的前五大客戶分別為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健康險、平安銀行、平安養老險,貢獻的收入佔總收入的39.7%。同樣,在2020年中期報告的與關聯方的重大交易中,「平安系」的公司基本佔據提供產品及服務一欄。
雖然在流量和業務上基本都是依靠平安這顆大樹,但實際上平安好醫生在2015年到2019年連年虧損,5年累計虧損近40億。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無法實現盈利、業務過度依賴平安……這些都是平安好醫生未來成長之路上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除了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等保險公司都將相關的大健康戰略提上了日程。9月,太平洋保險與國內著名三級甲等醫院瑞金醫院達成合作,雙方將合作建設網際網路醫院,據介紹,此次合作還將打造「兩平臺三中心」,兩平臺是指醫生管理平臺、AI科技平臺,「三中心」指醫聯體建設中心、醫療產品開發中心、商保服務開發中心。同時,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建設也被列入太平洋保險的發展戰略中。
醫療支付:大健康領域另一突破點
除了在醫療技術上的創新,醫療支付同樣成為了一個發力點。8月,水滴公司CEO沈鵬透露水滴已在數月前啟動了一項探索「險+藥」模式的新項目,定名為「好藥付」,希望利用商業保險整合支付方和藥企,讓消費者可以用更少的花費獲得更好的治療。未來,打造中國版的聯合健康集團,成為了水滴在大健康領域的重要目標。
另一方面,監管也在積極推動網際網路醫療的建設與發展。201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除疫苗、血液製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等國家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之外的處方藥可以在網際網路上銷售;2020年11月,據新華網的報導,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其依託的實體醫療機構,自願「籤約」納入醫保定點範圍,「網際網路+」醫保支付將採取線上、線下一致的報銷政策。
無論是從電商還是在線診療切入,實際上在大健康領域大家「殊途同歸」:藉助網際網路、科技等因素,打破商業保險、醫院、藥企等環節的壁壘,一方面,患者可以花更少的錢得到更加便捷、優質的治療;另一方面,科技以及相關保障的助力下,醫生的診斷效率將大大提高,同時可以更加安心的為患者診斷。
但不得不說,雖然目前來看醫療健康行業成藍海,但卻不是誰都有進場競爭的權利。無論是以電商還是在線診療為起點,後續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且初期可能將面臨虧損的困境。另一方面,線上流量的獲取觸及天花板,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也在積極尋求線下渠道的各種可能性,擴展自身業務。
挑戰與機遇並存,巨頭頻頻入局、深入的現狀下,醫療健康行業的更多可能性也亟待被挖掘。保觀會持續關注醫療健康領域的動態,也期待看到醫療健康與保險行業能有更多的結合,達成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