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天使與魔鬼僅存一念之差,天堂與地獄僅在一牆之隔。然而現實的確這樣,接下來要講的建築,可能沒有大家所舉的例子那樣光鮮亮麗,甚至你用「史上最大的人類魔窟」來形容都不為過,更讓人吃驚的是,它離你我生活其實並不遙遠。
先上一幅鎮樓之圖:
這是科幻大片還是超現實寫真?你沒猜錯,它的原型就來源於曾經讓人聞風喪膽的「人間活地獄」——香港九龍城寨!
這裡曾經樓宇堆疊、天線纏繞、骯髒溼熱、不見天日,老鼠蟲蟻與人同吃同睡。
這裡曾經沒有街道,只有垃圾堆積的過道;這裡沒有陽光,正午當空也要點燈。
這裡曾經有多達 400 多座的非法建築,高度達到 41 米。
這裡曾經是華人圈中避之不提的隱晦之地,卻令外國人格外入迷,它詭異的形態在後來眾多末世、生化、犯罪等題材的影視和漫畫中不斷出現。
《攻殼機動隊》科幻電影劇照《鬼域》恐怖電影劇照它就是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九龍寨城,一片罪惡的滋生地,一座無政府的自治城邦。
說是城邦,面積卻只有0.026平方公裡,但卻強行擠下4萬多人口,而人均面積僅有3至4平米,如同動物世界的螻蟻一樣擁擠,曾經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人口密度圖。每一個方塊代表一平方英裡,每一個點代表 100 人,最右為九龍寨城。1993年春,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賽博朋克」的倡導者威廉·吉布森乘機去新加坡途中,在香港啟德機場轉機時,遠眺當時正在拆遷的香港最大貧民窟——九龍城寨,瞬間被眼前的一切震驚了。在遊記中,他這樣寫到:
我被迷住了,它就像一臺機器,運轉非常出色。拆遷就像把整部機器給拆開,讓你第一次看到裡面到底是什麼.城寨就矗立在跑道盡頭,等待被清理。黑黝黝的窗戶使它看上去像一座巨大的蜂巢,既像是死的,又像是活的,那些窟窿仿佛在瘋狂地吸收城市的能量.當時,香港老機場——啟德機場就在九龍城寨的旁邊。每天,巨大的飛機掠過層層疊疊的招牌、天線、霓虹燈、晾衣架,成為香港一大景觀。因此,也就有了居民站在樓頂用竹竿捅飛機,黑社會火拼選在飛機起落的轟鳴時刻等奇聞趣事。
這座城寨就像一個魔窟、一個毒瘤、一個另外時空、一個被摺疊次元,沒有約束和管制,瘋狂的生長,和周圍的萬事萬物格格不入。
這裡曾經到處充斥著燒、殺、奸、賭、毒;是妓院、賭場、鬥狗場、地下食品加工廠、無照醫生、非法移民的聚集地。
城寨內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用水就是其中的一個大問題。這裡完全是無政府狀態,沒有城市自來水,人們像鄉村那樣從井裡取水。但這裡的水大多汙染嚴重,水源上遊是工業區,水裡含有大量化學物質,顏色一會兒變藍,一會兒變黑。
真正的自來水管,全城寨只有8條,被城寨內勢力強大的黑幫控制。普通居民用水,需要向黑幫交錢買水。
否則,就要從位於城寨邊緣的公共水塔裡,把水運到城內12層上的家中。
除了用水外,用電也成問題。城寨白天都是不見陽光的一線天,正午當空也要點電燈。但港英政府對此地不供電,唯一的電力來源就是偷接路燈電纜,電力供給嚴重不足,火災安全隱患嚴重,停電是家常便飯。直到1977年發生大火後,政府才開始重視城寨的用電問題,並為寨城安裝了普通供電線路。
---分割線--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都非常好奇,在當時繁華如天堂的香港,竟然也有如此「人間煉獄」的存在!那麼,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根據歷史記載,九龍寨城的原址是清朝末期軍隊駐址。1842年,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將香港島割讓英國。1847年,清朝政府修建九龍寨城,搭設軍事基地和炮臺,與對岸的維多利亞城遙望對峙,並在九龍寨附近,用笨重的花崗巖建起了一道長城。
1865 年的九龍寨城1898年,中英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自此以後,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也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但在清朝官員據理力爭之下,九龍寨城仍歸清朝駐軍管轄,成為清政府在英國殖民地中的一塊飛地,也相當於清政府的領事館。
維多利亞女王與清政府於 1898 年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寨城中央保留的清政府衙門1899 年,英方用武力佔領了九龍寨城,驅趕了當地的中國官員和居民。九龍寨城日漸荒廢,無人居住。
香港歷史檔案館 1908 年的九龍寨城1900 年之後,淪為廢墟的九龍炮臺,成為一處帶有滿清痕跡的觀光景點。
1939 年,遊客在九龍炮臺上拍照此後的幾十年內,世界局勢動蕩不安,九龍寨城的所屬權和法律地位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1915 年的香港地圖,右上方紅圈為九龍寨城二戰結束後,大批華南地區難民湧入香港,由於之前條約的存在,香港政府無權進入九龍寨城,這裡自然而然成了他們最理想的棲息之地。隨著寨城的居民人數逐漸增多,城內出現了華人為主的黑社會組織——三合會。
電影《O 記三合會檔案》牆壁上塗寫的黑社會標語諸多劫匪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只要轉身逃回寨城內,警察便無力追擊,乃至於澳門、臺灣、東南亞一帶的通緝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都會遠道趕往香港九龍寨城尋求庇護。50 年代,寨城已然形成一個被嚴重孤立、搖搖欲墜的龐然大物。1952 年,這座城裡已經有了 154 個毒品聚集地,11 個色情場所,7 個賭場和 13 個狗肉店。
60 年代的九龍寨城但奇妙的是,寨城內部涇渭分明,自成一套法則,黑幫住在城東,普通居民住城西,彼此互不幹擾。
1963 年,城西的居民還自發成立了一個「自治政府」——九龍寨城街坊福利事業促進會。發展到後來,這個自治組織還有了自己獨立的通訊報刊。
1974 年,香港政府派出 3000 多名警察欲趕走居民,剷除城中的黑社會,但後來卻遭遇了巨大反彈,寨城不僅沒有被毀掉,反而出現了大量私自建造的房屋。
自此,九龍寨城開始更快瘋長,無數的鋼筋混凝土互相搭接,像是一個瘋狂的腫瘤、洪荒的源泉。1987 年,這個不到天安門廣場 1/20 的地方,已經有大概 3.3萬人居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 125.5萬人,堪稱世界之最。
任何建築師都不會對這個奇觀微型城市無動於衷,這片 0.026 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自發地形成了無比複雜但清晰的路網,無數粗暴但有效的交通,十分魔幻。
根據居民的描述:寨城建築在盆地上,由美東邨高地走入去,已是大廈 3 樓位置。城內建築沒有經規劃設計,有樓高 10 層、有些樓高 8 層,部分更懷疑非法建有電梯。走上天台,有些大廈更設有通道連接,但通往前方的可能又是堀頭路……
如此複雜的構造,沒垮就已經是奇蹟了。
---分割線--
讓人沒想到,九龍寨城的過去也是這麼的不堪回首。然而,在內部居民眼裡,寨城也並不只是「黃賭毒」,在如此擠迫的環境下,許多人還是過著老實的營生:牙醫、雜貨店、食品加工廠、五金廠、織布廠的生意蓬勃。
在黑幫橫行的年代,這些地下工廠養活了不少貧民家庭。
雜貨店中藥鋪工匠室美髮店鑄造間密密麻麻的 120 多家牙醫診所也是寨城一大特色,從大陸出來沒有正式執照的醫生,可以在這裡掛牌,香港雖然在法律上不予承認,但在社會上牙科及醫療服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 這朦朧的隙縫中也容許這類診所的存在。
攝影師Greg girard曾在1986至1992年踏進城寨不下百次,他是這樣描述這裡:
它雖然是一個被政府遺忘的地方,但同時也是一個親密的社區,居民沒有我們幻想的自卑,反而有股傲慢之氣.寨子裡大多數的居民生活的很自在,一個藥劑師傅甚至講這裡的生活描述成無政府的和諧社會.香港人也認為,九龍寨城和別的貧民窟不太一樣,雖然貧窮,但有希望,能成為社會底層的「創業天堂」,沒有一個貧民窟能像九龍寨城一樣注重教育,裡面的父母們會舍盡一切將孩子送出城外上學,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從黑暗的底端爬出去。
1980 年代開始,香港政府開始籌劃在香港回歸之前拆除九龍寨城。1994 年 4 月,九龍寨城被清拆,原址改建為九龍寨城公園,劃入了英屬香港九龍城區。
當時拆除九龍城寨時用的不是炸藥,而是落錘破碎機。因為寨城中的建築相互依靠支撐,一旦側面被拆,其餘部分都會垮塌。
曾經碩大無比的九龍寨城,如今已經成為一處現代化的市民公園。
有人惋嘆說它是垂直城市的最初形態,不識貨的港英政府卻將其夷平為一個超平面的乏味公園。持此說者將整個城寨視作擁有混合功能的單一建築群,並具有自我擴張能力(儘管是非法)。相較於許多建築物乃至城市,在一段時間後難逃陷入破敗萎縮的困境,九龍城寨作為一個建築群卻自我生產出相當於城市的功能:居民生活自給自足,具有自我調整更新功能以迎合社會需要,並且不須經過專業規劃(專業規劃往往也無法做到),這是一個獨立於ZF與市場之外的相當「強壯」的社會,其運作不假外人,自成體系,富有十足的生命力。
由此看來,城寨從功能上呈現出垂直城市的理念,而這一城市設計理念恰恰符合香港人多地少的地理特徵,橫向有限,向高空擴展。香港目前的公屋計劃(為安置低收入人群而興建的廉價樓宇)事實上也是根據這一理念設計。
那曾經渾濁不堪的汙水、繁雜亂繞的電線、昏暗狹窄的街道、不見天日的樓宇、密密麻麻的招牌、巨大轟鳴聲的飛機.構成了香港電影中灰暗莫測的回憶。
對於外國人而言,九龍寨城則有另外一種詭異的魅力:東方文明的神秘,富有壓迫力的巨型建築,刺眼的霓虹燈光,煙霧和水蒸氣,近乎 100% 無政府和末日降臨般的破敗……骯髒、混亂、壓抑,這正是「賽博朋克」的核心魅力。
九龍寨城成了無科幻迷們所嚮往的反烏託邦未來世界代表,它更像是一座超乎人類現實社會的幻想之城。
這座東方魔都,可以說是西方人想像中末日的真實寫照,光鮮的大樓與陰暗的陋巷形成了巨大的視覺衝擊,令他們無比著迷,最終被高度浪漫化和未來化了,乃至成為各種虛構故事的靈感來源,以及諸多科幻、恐怖和靈異文化的原型。
當年的居民一定想不到,寨城消失多年後,它一方面象徵著人民苦難和貧窮,另一方面,它又是西方人眼中代表賽博朋克美學的未來。
香港這樣的城市,樓宇逼仄,空間狹窄,交通便利,設施完善,外來人口眾多,多種語言並行,經濟高度發達,社會層次分明。那些傳統關於城市定義:語言、文化、歷史、種族、階級、國別——在香港,它們都將被消解。
在這樣巨型城市中,富裕的人越來越集中,中產階級逐漸萎縮,底層則愈發龐大。在這種對比之下,微小的個體會產生強烈的邊緣感;在這裡生活著,即使一天不說話,也可以毫無障礙,即便是死在家中,可能也無人問津。這裡是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城市,是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城市,也是最容易產生焦慮的城市。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香港像不像一個關於未來的預言?當人與科技、與社會,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當國家的概念消失、各種文化雜糅、種族不分彼此、技術高度發展的時候,整個地球會不會變成一個巨大的香港?
而九龍寨城,就是這個反烏託邦社會中大部分人的歸宿,這個曾經張牙舞爪的魔窟,既是人類悲觀的投影,也是人性頑強的光輝,它既包含了罪惡和醜陋,也保留了光明與偉大,在風雨飄搖的晦暗未來,留給我們最後一席喘息之地。
參考及引用文獻:
1、維基百科:九龍城寨
2、南方都市報:《九龍城寨 一個「歷史失憶症」患者》
3、黃碩雄:《憶九龍寨城》
4、喬宗淮:《香港九龍城寨拆遷回顧》
5、《神秘九龍寨城 西方眼中的末日版未來》
6、《九龍城寨清拆特別委員會工作報告》
7、《後殖民城市的記憶:香港、上海與臺》
8、80建築和微在Wezeit/Wezeit-daily
更多有關建築的奇聞趣事,還可以關注我的主頁下的其它回答,歡迎您的到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