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指墨書法,接續正統文脈——記「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

2020-12-06 文旅中國

12月4日,在永樂2020全球首拍的「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專場,包括指墨書法、山水巨製和梅花長卷的九件作品、四個標,經過激烈競爭,最終實現100%成交,總成交額達5.566億元,驚豔業界。

崔如琢

《月色滿窗詩骨冷 露華方枕夢魂清》 175×50cm 2014年 《月落江橫數峰遠 水色山光蔚可餐》262.5×77cm 2014年

《幽居閒日聽嚎鳥 空亭靜掩有桐蔭》 262×78.5cm 2014年 《太平朝野都無事 且與鶯花作主人》263×73cm 2014年

《風動碧荷飛翠鳥 雨敲松子落琴床》264×76.5cm 2014年 《翠竹影移涼夢遠 碧蓮香散暮雲橫》 263.5×78.5cm 2014年

永樂2020全球首拍 成交價:6900萬元

開創指墨書法藝術,探索無限藝術空間

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專場中,指墨書法《六條屏》最終以6900萬元成交。

對於崔如琢指墨書法的成就,正如問樵人在其《借古開今一大家》中所評價:「觀如琢書,書從膽識出,其指腕落墨間,以意作書,不復法古,以無古可法,一掃尋常結構。故其書,不泥古學,不蹈前良,自然之性,一往奔詣。」

其實,早在自唐代,就有張璪提出指墨的相關理論「手摸絹素」,且後世沉研指墨畫者無數,然而直至清代高其佩、高鳳翰才讓指墨畫始放光彩,又到近代潘天壽攀至高藝術高峰。

時至當代,也有很多藝術家在指墨藝術的創作上不斷探索。此中,崔如琢不僅是引領者,更在指墨創作方面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既讓指墨藝術有了姿態、形態、語境、手段、材料的變遷,也讓指墨藝術創作的系統產生了生態化變革,尤其是指墨書法,可謂別開宗派。

《藝術市場》:你認為指墨藝術在當下和未來還有怎樣的發展空間?

崔如琢:其實,指墨畫不是現在才有的,自唐之後歷代都有,只不過沒寫好、沒畫好。一直到清代的高其佩、高鳳翰,才將指墨藝術推到一定的藝術境界,這是二位先賢比其之前的指墨藝術家偉大的地方。之後至潘天壽,又將指墨畫推到了藝術的頂峰,這就是潘老的偉大之處。1966年以前,凡是懂中國畫的人,都把潘天壽推舉為超越所有近代大家的書畫家,原因就是他的指墨畫太厲害了,是超越歷史的,這一點還需要大家去認真研究。

你看潘老畫的丈二匹的禿鷲、禿鷹、松樹、梅花、水牛……成就非常高,藝術非常震撼人心。儘管潘老在指墨藝術的創作上是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但我認為中國書畫在往前發展,指墨也更能體現中國畫的哲學精神,實際上能做到很多毛筆做不到的,所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個是課題。

畢竟潘老用指墨只畫花鳥不畫山水,我就開始探索山水,並把指墨、積墨、潑墨等技法全部運用在一件作品的創作上,讓畫面的藝術語言和形式別開生面。而指墨書法,就更是一個新課題了,因為在中國書法史上沒人用手寫字,所以我探索了20年,現在取得了一點小成就。

但是,我覺得我的指墨藝術創作還很幼稚,更沒有到達我滿意的程度,所以還要學習、學習、再學習,需要探索,不斷地進步。我今年才76,我還能活30年,所以還有大把的時間去攀登藝術的高峰。

著名書畫家崔如琢在永樂2020全球首拍預展現場

《藝術市場》:放眼中國書畫的現狀和未來,你認為應該如何傳承、創新?

崔如琢:從世界文明的範圍來看,東西方藝術各有千秋,這裡所談的東方是指中國、西方是指歐洲;但中國畫發展到今天依然是最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

只要翻開中國美術史,從各個朝代的藝術面貌都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就能充分證明這一點。一看畫就感覺這是唐代的,這是北宋、南宋的,元四家(一是指趙孟、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二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和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的區別就很大;清四王、四僧、揚州八怪、金陵八家,清末的海派四傑: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虛谷,一直到近現代的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張大千、李可染、李苦禪等,這些歷朝歷代的一線大家,每個人都創造了自己的藝術形式、藝術面貌、藝術高度。

其實,中國畫的生命力是和中國文化一樣最頑強和蓬勃的。眾所周知,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印度文明都已經消失,而能夠將古文明延續至今,並堅守傳統的,只有中華民族。但中國藝術不只是書畫藝術。

從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錯金銀,西漢的鎏金,到北魏北齊的石雕以及書法……僅書法,從金文到大篆,小篆,隸書,章草到楷書、到行書、狂草……中華文明數千年,漢字保留至今並被廣泛地使用,這說明我們的民族偉大、國家偉大;否則,哪個國家的文字能成為藝術,而咱們是真草隸篆,歷代有多少大家。徐渭的狂草,外國人看了都嘆為觀止。

再看聞名世界的瓷器,宋五大官窯,元青花和釉裡紅,明永宣青花、釉裡紅、萬曆五彩、成化鬥彩,清康雍乾的粉彩、琺瑯彩等,甚至包括古籍善本、鼻煙壺、木器、玉器等,琳琅滿目,俯拾皆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了非常燦爛的藝術文明。

我走遍全世界,看到全世界的博物館裡最吸引人、最精彩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文物藝術珍品。如果說,一家博物館中沒有中國的文物藝術珍品,那它就要遜色很多。所以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是很驕傲的。

如今國家提倡的「中國夢」,她的魂就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文化自信,就是對中華幾千年文化的自信。藝術是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自然更要在傳統中尋求有自信。但如何對傳統從新定位,並從中尋找自信,這一點我們現在做的還很不夠。

沒有土壤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

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發展至今,復闢傳統與學習西方,各有從眾,但似乎都難以推進。而崔如琢在「筆墨當隨時代」的思想指引下,立足藝術精神、時代風範和人文品格,為中國畫的現代化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做思想的藝術家。

在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專場中分別以1.2075億元和1.8975億元成交的《雨洗溪光淨》與《秋山煙翠》,一雨一霧充分實踐了他對藝術境界的選擇,即李可染先生對他的教誨:「山不像山,其山自在;水不像水,其水自流。千山萬水,畫理盡在其中。」

其中《雨洗溪光淨》描繪的是雨中楊柳依依,水和潺潺中有一人垂釣江邊,賢者意趣,以意作書,不復法古,以無古可法,一掃尋常結構。《秋山煙翠》的畫面煙濤漭泱、雲氣衝蕩,極雄奇渾茫之致,一種強烈的「動」感,使人益覺在大山的覆蓋下萬物正萌發著勃勃生機。從技法上看,崔如琢把潑墨、積墨、破墨以及渲、染、皴、擦、點等多種技法交相為用,各致其極。

崔如琢《雨洗溪光淨》紙本水墨 76×430cm 2020年

永樂2020全球首拍 成交價:1.2075億元

《藝術市場》:面對不斷發展的中國畫,你認為該如何從傳統中尋找自信?

崔如琢:我覺得中國畫就必須有中國畫的標誌。像石濤20歲到安徽,當時的大畫家梅清覺得石濤是在學他,但比他畫得好。

我自己收藏有一百多件石濤的作品。如《羅漢百開冊頁》,是石濤在26歲到31歲之間創作的,此冊頁在國家博物館及全國很多地方都展出過,故宮博物院剛剛出版了這套冊頁。儘管石濤沒有學過素描,但幾百個人物都畫得那麼生動,畫中的動物也惟妙惟肖,山水也畫得好。為什麼呢?

有一年我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看到石濤在25歲畫的《十六應真圖》,當時很震驚。我心裡還有疑問:這是不是假畫,怎麼畫得這麼好?可是,畫上有梅清的長跋,這讓我非常激動,所以看了好多次。到最後才弄清楚,這是石濤25歲時在安徽宣城畫的。25歲的石濤已經有了那麼高的藝術成就,他跟誰學的呢?

更為有趣的是,後來我在吳湖帆的畫論中看到他說:「(石濤)畫人物最佳,遠勝山水;山水則愈細愈妙。後之學者,從橫暴處求石師,遠矣!」這說明從近現代大藝術家的專業判斷來看,石濤的人物畫得最好,山水是細筆最好。可惜現在很少能看到他的人物畫了。

我看到的石濤人物畫,第一件就是《十六應真圖》,第二件是波士頓博物館所藏的《鬼母子天圖》,第三件就是我珍藏的《羅漢百開冊頁》。

聽說,在清康熙年間,收藏家博爾多收藏了明仇英的《百美爭豔圖》,轟動京城,很多高手對此畫讚不絕口、紛紛題跋。但博爾多怕這張畫丟了,便想讓誰再臨摹一幅,可惜在高手如雲的京城沒能找到勝任者,便找到了遠在揚州的石濤。之後,石濤在揚州畫了三年才完成。這是一件3米多長的高手大卷,畫的是仕女。吳湖帆正是看了此畫,才有上面提到的「石濤畫人物最佳」之說。這件東西張蔥玉、吳湖帆等很多大藏家都看過,但現在在哪裡不知道,希望它還在人間,沒被銷毀。

再拿當代最著名的畫家黃胄來說,他連初中都沒有上過,小學畢業,在趙望雲家長大,但他能成為大畫家,就是因為他在北京虛心地向傳統和前輩學習,搞收藏和鑑賞。我十幾歲到李苦禪先生家,就看到黃胄拿一卷畫在向李苦禪先生請教學習。諸多事件表明:黃胄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當年美術學院公認的優秀女畫家周思聰。她活著的時候,我問過她:你覺得黃胄畫得怎麼樣?她說:畫得好。我又問:您的藝術和黃胄比,誰畫得好?她說:應該黃胄好。我還問:那美術學院畢業的人有沒有比黃胄畫得好的?她說沒有。

既然沒有進過美術學院的黃胄能成為大畫家,而美術學院培養了那麼多人卻無法超越,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的美術教育有問題,起碼是美術學院關於中國畫的教育有問題。

崔如琢《秋山煙翠》紙本水墨 368×142cm 2017年

永樂2020全球首拍 成交價:1.8975億元

《藝術市場》:針對中國的美術教育,你認為應該有怎樣的變革才能培養出為當今時代所驕傲的偉大藝術家?

崔如琢:西方的古典油畫有達·文西、拉斐爾、倫勃朗、提香等大師,一直到後來有印象派莫奈、馬奈、高更、畢卡索、梵谷等,都是非常偉大的西方藝術家,但是他們代表的是西方藝術的最高成就,並不能代表東方。

我們可以學習西方的繪畫和各種形式的藝術,但是不能轉基因,更不能抄襲。而任何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都是要有土壤的,沒有土壤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

徐悲鴻為什麼偉大?因為他改良後的中國畫還有中國的符號和元素,他懂收藏、書法,所以在「轉基因」的中國畫大師中,他的藝術成就最高;吳冠中也是不錯的;林風眠也有歷史貢獻,包括劉海粟,這四位都是偉大的轉基因畫家。但他們不能代表中華民族,代表中華民族的是唐宋元明清的歷代大家,近百年只有提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張大千、李可人、李苦禪等,這些人才是藝術界的民族英雄,因為他們是畫中國畫的、寫中國字的,他們在文史哲方面的修養是非常全面的。而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文化藝術領域的大家,尤其是上述藝術大家基本都是民國時期成長成熟的。

其實,藝術家的成功之路是有範例的,但應該由教育部門和美院的老師,甚至宣傳結構和出版物等,要明確地告訴學生,不是不可以為成為藝術家,而是要搞清楚中國油畫尤其是當代藝術現在處於什麼階段,中國畫處於什麼歷史階段;然後針對我們要向何處去、路怎麼走等關鍵問題,給後學者一個正確的答案。

看到民族傳統的優勢,從蒙學開始培養大家

描繪冬日寒梅盛放、百鳥鳴春、石林虯結的10米長卷《暗香浮動鳥鳴春》,在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專場中是以1.771億元成交。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此畫中的梅花雖取法王冕、金農,鳥接朱耷寒鴉,窮究鳥獸之勢,但氣韻雄渾磅礴,傲然氣骨蓬勃紙上,畫面首尾又以石鎮氣,令觀者神情不禁肅然清潔。不得不說,崔如琢指墨藝術的成功和其在拍場對中國當代書畫行情的持續引領,也並非偶然。

崔如琢 《暗香浮動鳥鳴春》紙本水墨 47×1053cm 2020年

永樂2020全球首拍 成交價:1.771億元

《藝術市場》:具體到藝術家的自我成長和修養,你認為當下該如何推進和提高?

崔如琢:我認為,應該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尋找文化自信的同時,更要讓美術教育對頭。自一開始,就要在教育中看到傳統的優勢,如我們的蒙學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由1400年前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的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千字文》,歷代大書法家都寫過,真草隸篆,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狂草寫得也好。可是,這《千字文》不只是一千個文字,而是包括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如基本的道德的修養:「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在古代,3歲小孩就要開始背誦上述蒙學讀物,7歲以前都要會背,10歲以前都要會寫。如果要練習書法,在寫好《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基礎上,再將五千言《道德經》吃透,古人的一套方法是千百年來的經驗總結,不是憑空想像的理論研究。

西方藝術講究長、寬、高的三維空間,而中國藝術講散點透視。什麼叫散點透視,就是多維空間,是從宇宙來看天,從天來看世界,這種散點透視是多維空間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太大,但從本質上來講,西方是以科學思維為主,追求鬥爭,戰勝自然;而東方講究哲學思維,追求和諧,講天人合一,而哲學思維才是真正的人類思維,是從宇宙來看世界。

另外,石濤講「法無定法」,指什麼?就是說你學習的所有方法都是有歷史變化的,叫無法之法,但「乃為至法」、「無法之法,法更嚴」。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準確地給自己的文化歷史定位。如果你想做好文化,那就好好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而這就要從翻開中國歷史,看蒙學讀物開始。

現在學書法的人,誰能把初唐孫過庭《書譜》倒背如流、寫下來,包括很多祖先留下來的許多經典在15歲以前都學好了,解決為文化問題之後,那就很容易成為書法家。可是現在沒幾個人去認真學祖宗的東西,所以美術學院的學生學習半天,還是文盲。甚至出現很多大學畢業生中國字寫不好,甚至不會寫,英文寫得不錯。就跟印度似的,印度文不學了,學英文,說英文是他的母語,那你說這個民族的歷史不白走了,祖先流血流淚創造的文明,不是白費了。

面對值得驕傲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我們該如何去重新認識,該如何給青少進行啟蒙教育,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何去何從,我覺得這是全民族要面臨的問題,更是需要承擔的責任。因為中國人要做中國夢,而中國夢的魂是中畫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自信,不是外來文化的自信。如何中華文化的復興,是每個炎黃子孫的歷史責任。

責編:劉禮福

相關焦點

  • 永樂2020首拍|借古開今一大家——崔如琢
    永樂2020全球首拍,推出「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專場,將於12月4號下午在四季酒店舉槌。希冀在展覽和拍賣中,繼續崔如琢輝煌無匹的成就。是場有九件作品、四個標的上拍,涵括了崔如琢的指墨書法、長卷和大尺幅紙本,件件俱價。
  • 永樂2020首拍收官:崔如琢3件過億拍品,整場成交額達5.566億!
    崔如琢先生水墨精品驚豔全場!三件水墨繪畫作品全部過億,整場成交額高達5.566億元!崔如琢先生水墨精品驚豔全場。「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專場九件作品四個標的全部成交。《書法六條屏》是第一次出現在拍場的六聯屏,寓意於景,師心造化。
  • 「崔如琢陽光美術館」在東京開館 中日文化交流再建新橋梁
    &nbsp&nbsp&nbsp&nbsp國際在線報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周莉):日本東京首座展示、研究華人藝術作品的美術館「崔如琢陽光美術館」13日在東京虎門地區正式開館,「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東京大展」也於當天開展。
  • 崔如琢陽光美術館開館典禮於日本東京舉辦
    2019年7月13日,日本東京首座展示、研究華人藝術作品的美術館「崔如琢陽光美術館」在東京商務中心虎門地區正式開館,這成為近年來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剪彩儀式13日下午,「株式會社如光開業暨崔如琢陽光美術館開館典禮」在館內隆重舉辦。與此同時,「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東京大展」也於當天正式開展。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崔如琢積極拓展了中國藝術的影響力
    崔如琢近照「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2016年2月25日-5月25日),是故宮博物院對未來的探索和拓展。故宮博物院從歷史中走來,也有責任參與中華民族未來歷史和文化的構建。崔如琢指墨山水崔如琢指墨山水崔如琢先生的藝術成就有諸多大家點評,無需贅言。我感受頗深的是崔先生的文化視野、胸襟和氣魄。凡大家必有大氣象,大目標。大追求。
  • 固本清源,開宗立派——記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活標本 張國祥
    文/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藝術總監周學文 師承的魅力在於「精神傳承」,得先師「真傳」續聖哲「餘脈」,在傳統繪畫領域,師承的魅力體現更為明顯,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李苦禪到當代畫壇英絕領袖崔如琢先生,把傳統繪畫推向高峰,成就了近現代繪畫史上最偉大的書畫「龍脈」!
  • 外國藏家為何要給崔如琢建三座美術館?
    指墨作品是日本崔如琢美術館收藏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指墨江天千山醉雪》,這幅長卷寬2.08米、長17米,是崔如琢重要的指墨作品。另外一座破土開工的崔如琢美術館距離富士山不遠。2013年11月18日,位於伊豆高原的崔如琢美術館開館。
  • 唐伯虎畫的這一幅荷花,強過崔如琢太多,光荷葉就已經完勝
    這一張作品的確是夠犀利的,第一眼看上去就如一束鮮活的荷花一樣。但這一束荷花其實沒有根,也沒有長在淤泥裡面,而是紮起來的一束。 細筆勾勒出荷花,沒有所謂的粗枝大葉,只是簡單的通過淡墨與重墨的搭配,再結合幾朵亭亭玉立的工筆蓮花,這一種絕妙的搭配,再加上濃淡之間的色彩對比,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
  • 故宮學院中國畫研究院學者、《崔如琢評傳》作者王旭評馬遠、夏圭
    《西園雅集圖》(水墨,紙本,26.5釐米X406釐米,海外藏)從風格上判斷,是馬遠的早期作品。人物、鞍馬與李龍眠神似,未出李龍眠面目。亭臺樓閣,舟船、橋梁、林木、水際、竹石皆未出前人法。但《西園雅集圖》之石法,如蟲蝕木,濃墨重筆勾勒輪廊,濃墨小點零星點苔,文道十足。此法實源於李公麟,但在李公麟之濃墨粗筆勾勒的基礎上,多了點苔文飾。這為後來潘天壽、李苦禪、崔如琢之畫石法,提供了藉故開今的作用。
  • 一幅荷花圖賣了一個億,崔如琢的大寫意,夠味兒!
    崔如琢曾畫了一幅《盛世荷花》,長2.47米,寬9.84米,拍出了1.28億的天價。浦君藝術胡桂忠和崔如琢(右)合影八十年代初,崔如琢離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去了美國,曾在紐約杜威大學擔任藝術系教授,也擔任過紐約中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這段經歷也成就了他的繪畫
  • 「墨意象:王冬齡的書法、繪畫和銀鹽書法」亮相墨齋
    推向多個維度的探索王冬齡:通過抽象水墨表現書法的書寫性和藝術性林似竹:王冬齡完美的抽象水墨來自於紮實的書法功底11月9日下午,「墨意象:王冬齡的書法、繪畫和銀鹽書法」展覽在位於北京草場地藝術區的墨齋Ink Studio畫廊開幕,這是書法家王冬齡在北京的首次個展。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看中日書法,東京賞「名作誕生」
    此次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暨祝賀上野三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中日書法展,展出以中國書法家協會蘇士澍主席和全日本書道聯盟理事長星弘道為代表的中日各27位書法家的共54件書法作品,另特邀榮譽參展作品3件。共計57件作品,並在中日兩國分別編印作品集。
  • 守望蘭亭·全國書法名家精品邀請展將在福田美術館舉行
    百餘件墨寶聯袂亮相,囊括真、篆、隸、行、草等諸書體,由歷屆蘭亭展部分獲獎及入展者所創作,形式多樣,或取法高古、金石神致,或尚意追韻、行雲流水,或如琢如磨、精妙各異,筆墨精良,氣勢宏大,表現了書法家獨特的個性語言和創新精神,也彰顯出別具一格的藝術審美。
  • 永樂2020全球首拍精品展11月22日開幕
    王時敏《仿黃公望山水軸》立軸 水墨紙本 101×44cm 1629年 估價待詢如王時敏的《仿黃公望山水軸》,品相完美、裝潢考究。王原祁《仿大痴筆意》、董邦達《競渡圖》、樊圻《四時山水》冊,出版於1933年的《默盦集錦》、1988年《伊秉綬書法選》、1991年《伊秉綬書法選集》、1995年《中國真跡大觀》清(十)、2005年《默盦集錦》的伊秉綬隸書七言聯,是伊秉綬少見的隸書精品。
  • 從黃賓虹的「五筆七墨」闡釋其書法筆墨觀
    從「五種筆法」闡釋黃賓虹書法「筆法」所謂「筆法」簡單說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黃賓虹認為筆」、「墨」都非常重要,兩者缺一不可,失去筆,墨無神採,失去了墨,筆力不足。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究,黃賓虹總結出了五種筆法,分別是平、圓、留、重、變。這五種筆法在黃賓虹的書法和繪畫中都能體現到。
  • 【國學】人民大會堂珍藏的書畫精品,不止是氣派!
    《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嘉賓於人民大會堂懸掛崔如琢作品《荷風盛世》前合影  2011年6月,自幼習書畫,曾拜李苦禪門下的崔如琢接到人民大會堂的邀請,要他為二樓迴廊北側的牆壁創作一幅國畫。崔如琢  畫什麼是個問題,背面傅抱石和關山月的作品是一幅山水,按照中國畫的題材,花鳥當然是首選。於是崔如琢提出畫荷,他說,「荷」,象徵「和」,有「和諧」之意。
  • 「復聖軒資訊」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筆去爭妍,謝世明書法欣賞
    謝世明,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省級書法展覽中獲獎和入展。>2020年「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全球抗疫書畫作品展獲優秀獎;2020年受邀參加「書法精英」中國硬筆書法家十人作品展。
  • 松煙墨、油煙墨、御墨,墨竟然那麼多分類!
    生活中,看到各種名畫、書法,你有沒有一種想法,究竟怎樣才能讓一瓶墨水變栩栩如生的畫作呢?水墨圖鴉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的墨,這方面和上期的毛筆一樣,一樣是很有歷史追究性的。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於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鬥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餘年,仍彩色煥發。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鑑墨」(專供鑑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