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國貨之光」到「民族之恥」,瑞幸咖啡是怎樣淪落到造假境地? 來源:金十數據
1、瑞幸咖啡——「幸運值」餘額不足
這兩年的商業圈,誰人不識小藍杯——瑞幸咖啡呢?
國貨之光、民族之恥、資本主義薅羊毛機、無情的發券機器人……從2017年創立開始,瑞幸就爭議纏身,但這並不妨礙它「元氣滿滿」地跑馬圈地,創下成立18個月,就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概股歷史紀錄。
5月17日,瑞幸咖啡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LK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但是,這個瘋狂的神話,似乎已經走到頭了。
就在上周五(5月15日),納斯達克終於對瑞幸下手了,發出一紙通知書,決定對瑞幸實施摘牌退市。
雖然在接到通知後的30~45天內,瑞幸還可以舉行聽證會、進行逐級的上訴,這段時間仍然保持上市資格,但要力挽狂瀾幾乎是不可能了。
因為瑞幸神話泡沫的根源在於實打實的財務造假,絕非講故事就可以糊弄過去的。
事件的導火索在於今年1月31日,國際做空機構渾水針對瑞幸發布做空報告,直指瑞幸在財務和運營數據上大規模造假。不過,這份報告一度成為「啞雷」,瑞幸股價很快回歸到做空前,直至4月2日其自曝22億元造假事實。
4月2日自曝財務造假當天,瑞幸股價暴跌85%,市值蒸發約350億元
圖片來源:英為財情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放在任何資本市場,任何時間段都是一種違法違規的行為。納斯達克在通知書上列舉的瑞幸兩大「罪狀」——作假帳和未能公開披露有效信息,都言之鑿鑿。所以,瑞幸在造假實錘後,收到退市摘牌通知,並不冤枉。
問題在於,那個曾經閃電式擴張,叫板星巴克、碰瓷喜茶,讓人直呼顛覆了咖啡茶飲行業的瑞幸咖啡,為何需要走到財務造假這一步?
2、元氣滿滿的瑞幸,蒙眼狂奔的遊戲
2017年底,瑞幸在北京開出了首家門店,隨後開啟擴張「閃電戰」。
一年內瑞幸門店突破2000家,兩年門店超過4500家,超越星巴克門店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對比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20年,平均開店數度約為每年200家,讓不少人覺得瑞幸真是後浪可畏。
其實,在很多人看來,咖啡本來就是一門慢生意,一則是在中國,消費者的咖啡飲用習慣養成需要花更多時間,二則是咖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和慵懶午後、慢生活情調是強相關的。
星巴克打造慢生活氛圍
圖片來源:堆糖
所以,星巴克的開店步伐並不算慢,但瑞幸從誕生起,就以唯快不破的形象,試圖顛覆很多人對咖啡行業的想像。
瑞幸想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中國人咖啡消費遠低於世界平均,喝咖啡也不一定要「端著」,瑞幸一定會讓中國人對咖啡上癮,讓喝咖啡像喝可樂一樣普通;
中國商場和CBD寫字樓是有限的,瑞幸需要一路高歌猛進,並做個大方的發優惠券機器,從物理和心理距離上攻破消費者的防線;
有了自取咖啡模式、數位化科技、無人零售等創新,顛覆咖啡行業是分分鐘的事;
雖然從創立開始,瑞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這只是暫時的,只有有錢繼續支持擴張,瑞幸就能度過虧損期,佔領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藍海,前途一片光明。
這個故事,成功打動了很多投資人,瑞幸也得以融資、上市,用燒錢補貼的方式,去吸引用戶註冊和消費。
其實,這種先燒錢補貼、後佔領市場的故事並不新鮮。
但瑞幸的下場淪落到財務造假、被勒令退市,其中的原因,恐怕在於瑞幸搭建的商業模式大樓,從根基開始就不穩定。
3、商業根基不穩,謊言套娃上場
瑞幸燒錢的邏輯,在於品牌規模爆炸式增長到臨界點時,就能在市場斬獲絕對主導地位,可以贏家通吃,佔領中國咖啡市場。這其實就是網際網路的「冪律分布」邏輯。
冪律分布的基礎,在於網際網路產品的成本是不以人為邊界。比如支付寶,從一百人使用,到一萬人使用,對阿里而言,所需要的的員工和租金等管理和運營成本,並沒有明顯的上升,只需要多加些伺服器就可以了。
冪律分布
圖片來源:春水煎茶
但瑞幸所在的餐飲行業,卻是遵循「正太分布」的邏輯。簡單說,就是行業中不賺錢和很賺錢的企業都很少,大多數屬於平均狀態,一超多強、群雄逐鹿的局面才是正常狀態。例如火鍋股一哥海底撈,2019年市場佔有率也僅僅是2.2%。
正態分布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這是因為餐飲之類的服務業,是以人為價值提供主體的,隨著開店數量的增加,管理成本就會水漲船高,很容易觸及到管理的邊界,還會遇到諸如客戶體驗差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大排長龍的海底撈,卻不敢大肆開店的原因。
簡而言之,只有在冪律分布的行業,才存在燒錢去達到臨界規模,從而在行業中大口吃肉,讓別人喝湯的藍圖。而在正太分布的行業,是很難產生壟斷巨頭的,品牌要活得長久活的更好,只能通過獨特的產品、服務、文化來建立護城河。
瑞幸雖然打著新零售的創新旗號,但仍然離不開餐飲行業的本質,員工工資、店鋪租金、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成本,都會隨著門店擴張而呈幾何式上漲,而不是攤薄至近乎零。
瑞幸與外賣平臺合作,以提升配送效率
圖片來源:商悟社
所以,瑞幸咖啡可以說是兜著「正太分布」的底子,卻想要進入「冪律分布」的劇場,可以說是一開始就拿錯了劇本。
既然想要以「冪律分布」來跟投資人講故事,瑞幸最看重的,自然而然就是新增用戶,寄希望於用戶量能達到贏者通吃的臨界點。
顯然,中國用戶的增長速度,還是趕不上瑞幸開店的速度。瑞幸想要繼續這個燒錢補貼、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造假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由此可見,財務造假並不是瑞幸某一個高管的問題,而是瑞幸為了圓商業模式的慌,在財務上說的另一個謊。
結語
在接到納斯達克退市通知書後,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連夜發布個人聲明,反思自己的個人風格可能太激進,企業跑的太快,也導致很多問題。
陸正耀態度懇切,言辭流露出痛苦和自責等個人情緒,並反覆強調絕不是以「概念做局」去欺騙投資人,堅信瑞幸的商業模式與商業邏輯是成立的。
但資本市場不相信眼淚,商業無信則不立,造假並不是一句「個人風格激進」就能翻篇的。瑞幸的泡沫,是一場套娃式的資本遊戲,只是有人終於站出來指出,「皇帝並沒有穿新衣」。
一紙退市通知書,是瑞幸神話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接下來,瑞幸將舉行聽證會,也需要處理投資者就造假提出的集體訴訟,可能還會面臨754億元的天價賠償。
小藍杯還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