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鄒迎曦
所以,要說一方水土的舊痕流韻,就必須從成陸說起。
「範公堤」是大豐滄海桑田的見證人。
一千多年前,大豐仍是一個大海灣,陸地僅有沿海灣西側的東岡(今204國道)一線地域。東岡地理學上稱「古堡島」海岸線,這條海岸線穩固了數千年,海岸線外是一片灘涂和淺海,大潮時,潮水肆意冒侵鹽灶和農田。
為防海潮侵襲,唐大曆中(766—779)、宋開寶中(968—975),先後幾次修築捍海堰,後因久廢不治,海濤仍然肆意冒侵農田。
北宋天聖年間,當範仲淹踏上這塊土地,從內地至海濱,聽海浪呼嘯,野鶴長唳。
他以為海邊鹽督為閒差也便疏懶以酒度日,而當日復一日見狂潮肆虐,民不聊生,他坐立不安了,便逐層上奏立誓築堤護田。萬人工程耗時無數,想像出當初幾百裡長堤修築工程場面是何等壯觀。
這逶迤了千年的長堤,惠及了千年的故鄉。範公堤,忠魂鑄就。這生命的圍堤與嶽陽樓相隔千裡,卻是精魂同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成就一番事業,福祉一方天地。
(千年範公堤遺址)
範仲淹築堤在東岡(古堡島海岸線)岡脊之上,為使堤牢固還由唐宋捍海堰舊址西移一華裡,「仲淹移堤避其衝,疊石以固堤外迂斜迤邐如坡形,不與海爭。」
範公堤像一條巨龍,從古老的長江口蜿蜒而來,背負著歲月的滄桑,呼嘯的濤聲淹沒了曾有的惶恐驚呼。
長堤依舊,靜默著,像一位歷經苦難的老人,曠野裡靜臥聆聽海潮的呼嘯聲。
南宋建炎二年(1128)後,黃河南流佔百分之六十,長期穩定的古堡島海岸進入了活動期,陸地不斷從海中出現,岸線隨之向東海推移,範公堤成了大豐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人。
滔滔海水撲岸而來,發出了「沙、沙、沙」的呼嘯聲,潮起潮落,月圓月缺,江河泥沙淤漲、聚落。
大豐,伴著海浪呼嘯聲一日日地向海中延伸。漫漫歲月中,黃海大陸架幾經沉浮。「堡島岸線」問鼎日月星辰,呦呦鹿鳴,打破了千年荒原的沉寂,開始了巨力的長跑……
(成陸後的灘涂溼地)
一是黃河南徙奪淮入海,帶入近海的大量泥沙造就了廣大的濱海平原。
早在漢文帝十二年(前168)曾奪淮,數年後堵塞。漢武帝三年(前138)在瓠子決口,由淮入海達23年之久。北宋時,每隔一二十年,長者四五十年,便奪淮入海一次。從南宋建炎二年(1128)後,黃河南流佔十分之六。
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決於陽武,南流連綿不絕。從此,長期穩定的古堡島海岸進入活動期,岸線迅速向海中推移。黃河帶入海中的大量泥沙填海造陸,堆積了範堤以東廣大的濱海平原。黃河奪淮入海的700多年中,大豐的大部分陸地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年均淤長速度44.3米,淤長最快的時間是1554—1883年的329年,年均淤長70米。
二是南北有長江、黃河兩大河流,構成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入海泥沙「近水樓臺先得月」,加速了造陸速度。
在大豐的南邊約150公裡(李堡)處,有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的入海口(歷史時期長江入海口的北汊道在今李堡附近);在大豐北邊約150公裡(八灘)處,有世界著名的多沙河流(鬥水四升沙)——黃河的入海口(南宋以來有700多年在濱海八灘)。
早在明末的地圖上就已標明:在劉莊、白駒直東海裡有亂沙存在,這表明17世紀初的大豐中部岸外沙洲與陸地之間有淺海和大片虎斑水溼地,後漸岸沙洲長大與陸地之間的水道縮窄,至清康熙年間,其西片沙洲已與海岸並陸,其間的水道形成了鬥龍港。
鬥龍港以東,西片與東片沙洲則隔有一條稱著「本洋」的較寬水道。嘉慶時這條水道已經淤積淺狹,成為王港流入鬥龍港的港汊,稱為「闊港」。
光緒年間,這條水道已經萎縮成一條小河,曰「小洋河」。這條水道由洋變港、由港變河的歷史,正是大豐境內岸外沙洲逐漸並陸的歷史。
大海向東退讓,灘涂跟著淤長,南北一望無垠,東西縱深發展,鹽鹼遍地,鹽蒿稱王;野獸出沒,溼地草蕩。這就是當時的自然生態。有灘涂植被17科,48屬,56種植物,以種子植物為主。
月潮間帶至年潮間帶植物群落演替系列為:鹽蒿群落——大穗結縷草或獐毛草群落——白茅草群落。動物以陸生丹頂鶴、麇鹿、獐、兔等禽獸為主。
溼地和新淤地帶,有水生動物99種,其中,軟體動物類42種,節肢動物類24種,多毛類21種,腔腸類及其它12種。素稱天下第一鮮的文蛤、青蛤、四角蛤等,是這裡的優勢種群。
六條入海河港是發展鹽業生產的源泉。
溝港縱橫接大河,
鸕鷀小艇泛煙波,
聲聲踏板吆歌處,
詩中的大河指的是串場河,它像一根主動脈連接著密如蛛網的溝港和河流。
境內的行船港、川東港、竹港、王港、鬥龍港、生死港等六港都過範公堤上連串場河。
河港像玉帶逶迤在綠色的原野,清澈的河水漫過堤壩錯落的堤沿,河水流淌著,淙淙有聲,柳絲拂岸,似玉女纖指,彈發著千年不朽的韻律。
(成陸後的支柱產業——草煎鹽業)
滄海桑田後,有少量的零散煮鹽者介入,兼農耕、捕撈、狩獵。
西漢始,吳王劉濞「招致天下亡命,東煮海水為鹽」。從此,鹽業成了這裡的支柱產業。歷唐宋元明清五朝,大豐地域鹽業發展快,對國家貢獻大。
明清為淮鹽生產的鼎盛時期,兩淮計有30個鹽場,而今日大豐境就有丁溪、小海、草堰、白駒、劉莊、何垜、伍佑7個鹽場,一萬多副煎鹽亭灶,真是「煙火三百裡,灶煎滿天星」。
鹽場佔據兩淮的四分之一不到,鹽產卻佔兩淮的三分之一以上,可見當時對國家的貢獻有多大。
煮鹽也靠「水」,但要的是鹹水。農家要種莊稼,要的是淡水之鄉,淡水清清甜甜的,滋滋潤潤的,但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然而,我們產鹽地區卻與眾不同,我的記憶中,兒時的家鄉是鹹水之鄉,家鄉的先民就靠鹹水「煮鹽」為生。
家鄉「煙火三百裡,灶煎滿天星」,靠的就是鹹土地和鹹水。鹽民稱鹹土地是「棲息」之地,鹹水是「生命」之水,故有「得鹹氣則生,失鹹氣則死,無鹹氣則無生命」之說。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這裡的河港曾經是輸送鹹水的河港,這裡的土曾經是出滷的土,一土一水都與鹽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
入海的鬥龍港、王港、川東港等六條港,均為自然加人工的河港,承載著草堰等七大鹽場鹹水的輸送任務,年復一年經久不息,水足鹽豐。
何垜場在行船港北,川東港南;丁溪場在竹港兩岸;小海場在王港以南;草堰場在鬥龍港以東,王港以北;白駒場、劉莊場在鬥龍港以西;伍佑場在鬥龍港以北、生死港以南。
(豐收的海鹽)
鹽,晶瑩的身軀挾裹悽風苦雨,穿越幽暗的時光瓿體,從容無聲地走入茅舍、踏進豪門,不分貴賤,著露化雨。這微細的精粒,多味的歲月,鹹鹹淡淡裡演繹著煙雨流嵐、鼓角爭鳴,也將歲月的辛勞磨礪成風霜斧刀,雕刻在人們的心頭。
「四橫三縱」、「區匡排條」四級水系助鹽墾。
一個曾經燦爛無比的鹽業文明走到了盡頭,結束了千年鹽鍋的翻動,在歷史舞臺上謝幕了;然而,又一個轟轟烈烈的廢灶興墾狂潮,便成了鹽業文明的續寫輝煌。
一個個欽定鹽場,一串串悽婉的故事,都被海風吹散,留下的是不變的地名。只有讀起它,才會感受到一分歷史的蒼涼,也才會想起這裡曾經是盛產淮鹽的鹽鄉。
遠去了,散落的古鹽場。
壘積的雪山氤氳在歲月的流幻中,祖先的汗水流淌成一彎河流,綠野煙波,柳葉摺疊的笛哨唿響在遼闊的原野。
沉寂的黃海千年的響起第一聲破曉的笛鳴,笛音韻律裡,曳過縴夫屈膝變曲的背影,負重的牛車,海風勁吹波濤浪湧處日灼霜襲粗糙龜裂的手臂與容顏。
習慣了,這千年孤寂與荒涼,唯有墾植相伴。
歷史翻過一頁又一頁,人們在日月穿梭中前行。清末狀元、愛國實業家張謇率數十萬鄉黨,北徙拓荒,用生命的綠色喚醒沉睡的土地。親眼目睹曾蔓延鄉村荒野象徵生命與堅強的蘆葦,在金屬耙齒鑿地的一剎那黯然倒地,成了這黃海之濱平地村莊。
清末民初,因海勢東遷,鹽業衰落,商民積困,生計難維。清末狀元、愛國實業家張謇高瞻遠矚,提出淮南產鹽區廢灶興墾以救民生的主張。
張謇身體力行,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在呂四場境組建了全國第一個帶資本主義性質的「通海墾牧公司」,為全面實施廢灶興墾計劃樹立榜樣。通海經營十年,成效大顯,聲譽卓著。
張謇登高一呼,猶如大海潮湧。民國初,大豐境就創辦通濟、遂濟、通遂、大豐、泰和等多個鹽墾公司,其中以大豐鹽墾公司成就最為顯著。
1917年張謇應草堰場大垣商周扶九、劉梯青等人的邀請,帶著啟海數萬鄉黨,打點行囊,車推肩扛,北徙大豐,廢灶拓荒,追逐夢想。
廢灶興墾前大豐地面十分荒涼,除了散落的鹽灶外,草地灘涂,無溝無河,遍地鹽鹼,鹽蒿稱王,人煙稀少,野獸出沒。廢灶興墾使滿目坑窪的「虎斑水」,變成了一馬平川的原野綠地。這就是全國最大的「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
大豐鹽墾公司規劃土地112萬畝,面積之大,全國第一。農田水利,別具特色,為鹽墾公司之冠。
「四橫三縱」的水利格局。
大豐鹽墾公司根據自生地勢和鹽鹼重的特點,在整體上,陸續開挖了「四橫三縱」7條大河,拉開了農田水利大格局。
橫即:一卯酉至四卯酉4條東西走向的河流。縱即:東、中、西3條南北走向的河流。4條東西走向的河稱卯酉河,一卯酉經南陽,二卯酉經大中集,三卯酉經新豐,四卯酉經四岔河。
3條南北走向的河稱子午河,東子午河由通商流經東壩頭,北上流入鬥龍港海口;中子午河由南陽流經裕華、四岔河,北上流入鬥龍港;西子午河南起一卯酉,流經大中集、新豐、金墩,而後從四卯酉入鬥龍港。
這「四橫三縱」的人工河是大豐公司的骨幹河流。
(大豐鹽墾公司規劃圖)
「區匡排條」四級排水體系。
大豐鹽墾公司由於農田水利的需要,全公司劃分為35個管理區,每個區的面積,分別是2.4萬、2.7萬和3萬畝不等,每區四周都有區河。
區裡又分匡,一般一個區分9個匡,唯有靠鬥龍港的同豐、德豐,每區各4匡,匡的四周有匡河。匡裡又分排,一般每匡分5、6、7排不等,每排都有排溝。
一排又分20條田,每條田25畝(營造尺),條田也有條溝出水。形成了條溝通排溝、排溝通匡河、匡河通區河、區河通幹河的四級排水體系。
(水利與條田統一規劃同步實施)
大豐公司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將河網化、條田化統一規劃同步實施。
根據地勢規劃的農田水利走向,形成的條田南北走向,南北長,東西狹,條田東西為條溝,南北兩頭為排溝,排溝兩頭通匡河,匡河與匡河之間為馬路,每條田南部五分之一處有東西橫路為農舍建築線,每排田的橫路有一頭建人行木橋,跨過匡河通向大馬路。
區內「區、匡、排、條」四級水系,再加上一、二、三、四4條卯酉河為東西幹河,東、中、西3條子午河為南北幹河,全境既形成了有網有目的河網化,又形成了區、匡、排、條整齊劃一的條田化,同時河、堤、路、橋四通八達,新興墾區欣欣向榮。
1937年統計,大豐公司全境堤長321公裡,涵閘35座(閘門寬5.33米),橋梁690座,大路450公裡(路寬4米—8.33米),汽車均可四達,小路860公裡(路寬1.66米),大河長160公裡(深2.66米,寬20米),大水時,汽輪均可行駛,小河長1100公裡(深1.23米—2米,寬3.33米—10米)。
大豐公司的原始股金200萬元,用於水利工程的投資就高達120萬元,其中,大型堤河工程費81萬元。
大豐公司的農田水利建設,頗稱完美,經歷了百年的嚴峻考驗,給大豐人民帶來了福祉,使大豐曾經獲得過百萬柦皮棉縣、優質棉生產基地縣、全國第一生態試點縣、多年就跨進全國百強縣行列。還被譽為「金大豐」、「北上海」等等。
千年日月心頭轉,人們的意緒中珍藏著一方過去的日月,過去的河床;
千年江河向東流,滔滔流水,匯積成一方堅實的大地,匯聚起人們對明天的嚮往。
緊緊依鄰陽光海水,一身朝氣,一臉燦爛。帶著月亮灑落過的柔美輪廓,帶著太陽賦予的生命底蘊,帶著大江大河的不竭活力,她的燦爛明天,應該不會是縹緲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