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館展廳休息區,長椅上的「小小航天員」造型別致醒目。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從「洛陽紙貴」到「無紙化辦公」、從造紙到智造、從技藝到紙藝……紙從何來將往何處?未來會不會消失?如果消失了會怎樣?中國科技館2021年新年元旦當天舉辦的一個紙主題展,或許能幫觀眾尋找到答案。
紙主題展入口,火烈鳥紙藝作品引人矚目。 孫自法 攝
這個名為「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的主題展覽,由中國科技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聯合主辦,以紙及造紙技藝為中心,通過互動展品、實物陳列、模型、紙藝術品、多媒體等多種展覽形式,全面展示手工造紙的工藝知識、科技內涵、傳承人物和紙藝創新成果,展覽面積1800平米,展品36件(套),共分為五個主題展區。
中國科技館展廳內,一位少兒觀眾指認古代漢字。 孫自法 攝
早在紙發明以前,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各種載體已經存在數千年。在「技之源——中國手工造紙的科技與工藝」展區,觀眾可以看到竹簡、絹帛、羊皮紙等各種書寫載體,深入了解造紙術的源流和技術細節,以及名人與名紙的淵源,也可以親自觸摸不同紙張,想像紙在生活中的不同應用場景。在「造紙空間」,觀眾可以拿起竹簾,親身體驗造紙的重要流程。
紙主題展上,觀眾欣賞彩扎獅頭、宮燈等中國傳統特色紙藝作品。 孫自法 攝
中國造紙歷史千年,迸發出無數璀璨的造紙科技發明和紙的藝術創造,傳統手工造紙工藝在當代手工紙匠人的傳承創新中繼續發展。在「匠之心——薪火相傳的人與物」展區,15位當代造紙工藝大師的工作與生活場景營造得栩栩如生,他們的故事在此上演,綻放出中國造紙智慧的技藝光芒和先進的設計理念,體現出中國傳統造紙工藝的「工匠精神」。
紙主題展上,觀眾拍攝彩扎獅頭這一中國傳統特色紙藝作品。 孫自法 攝
除最廣泛的書寫用途外,紙在藝術家的靈思和巧手中還被賦予更高文化價值,獲得新的生命力。在「藝之本——藝術與設計的創造力」展區,藝術家通過洗、揉搓、修剪、編織、擠壓、堆積、翻模、粘貼、雕刻等藝術手法,將紙或者紙漿進行加工和再創作,不僅呈現出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紙在當代語境下呈現出的新的可能性,還通過作品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生命、文化、藝術、情感等的探索和詮釋。
在「紙之用——感知手工紙的魅力」展區,紙扇、紙傘、紙紮、剪紙、紙燈、風箏等令人眼花繚亂,展現中國傳統手工紙工藝「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展示手工藝人在追尋紙藝術的過程中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他們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斷雕琢作品,不斷改善工藝的匠人精神。
紙主題展上,策展人介紹紙扇、風箏等中國傳統特色紙藝。 孫自法 攝
在「紙來折往——現代摺紙與多學科領域融合」展區,陳列著三浦摺疊、水雷結構、蜂巢結構等摺紙雕塑,觀眾可以探索摺紙數理學中的藝術,思考摺紙背後的數學知識、科學原理、工程應用、藝術美感,感受科學精神與人文藝術的碰撞。
主辦方稱,「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不僅在實用、藝術和文化的層面上帶給觀眾物質和精神享受,也通過技藝傳承和工匠精神的弘揚,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元旦起至2月在中國科技館免費向公眾開放,之後還將啟動中外巡展之旅。
中國科技館透露,2021年元旦假日期間,除了紙主題展,該館還舉辦「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科普展、「華夏之光」展廳天文區等展覽,並融合「科學秀場」「展廳特色教育活動」「科技館裡的科學課」三大版塊內容,推出「歡度元旦·回顧經典」元旦假期系列教育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