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平和山格鎮慈惠宮,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廟宇,這裡流傳下來許多的故事傳說,尤其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靈龜回廟」——從慈惠宮這邊放生的靈龜,每年都會循著宮廟前的小河流,在七月十九大眾爺生日這一天回到廟宇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正是大自然存在著這一神奇現象,在慈惠宮,在山格鎮周邊就誕生了「摸龜祈福」的習俗。
慈惠宮(原名馬溪巖)又名觀音亭、大眾爺廟,地處平和縣山格坪米市街東端,始建於北宋年間,是省級涉臺文物保護單位,供奉的大眾爺公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每年農曆七月十九日是這裡廟會,俗傳是「大眾爺」生日,每年七月十五日起,主要以九龍江流域、西溪流域的平和、南靖、龍海,及周邊華安、長泰、漳浦,遠及晉江、廈門等地及臺港香客,都會前來供奉香火。
「大眾爺」廟會自明朝中葉創立至今,年年廟會香火不斷,代代相傳。「扛豬公」儀式是慈惠宮最為著名的民俗活動。活動開展時,眾信士扛著大白豬巡迴四裡八鄉。大白豬嘴裡含著一個金黃色的大菠蘿(諧音「旺來」),表示祈福之意。而這隻大白豬必須在前一年就抽籤決定由某位信士家裡餵養。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據有關文史考證,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平和人民深受倭患之苦,康熙版《平和縣誌•武功》記載,「己未年二月,倭寇數千竄入清寧裡東(今文峰、山格、小溪鎮一帶),知縣王之澤率兵民抗禦」。
如縣誌所載,倭寇猖獗時,平和縣山格一帶民眾最早自發地組織鄉兵,保衛家園,有效地抗禦了倭寇的侵擾。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戚繼光率軍從仙遊乘勝追倭南下,在清寧裡湯坑(今山格鎮與南靖交界地帶)剿倭,「斬倭寇首數百級,官兵死者八十餘人」。山格一仗,是戚繼光與殘倭的一場遭遇戰。
在這次漂亮的殲滅戰之後,當地百姓紛紛抬著豬羊,敲著鑼鼓,跳著歡快的舞步,冒雨前來迎接和犒勞戚家軍,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扛豬公」民俗活動。
因為民眾感謝戚繼光剿除倭寇,戚繼光就成為慈惠宮的主祀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另外一個富有神秘色彩的現象就是「靈龜赴廟」,即乞龜習俗。龜是來自野外活生生的水龜(俗稱赤米龜)。山格鎮許多群眾家裡都有養龜的愛好,他們從野外捕捉回來一些小龜,經過幾年的精心飼養長大,然後在大眾爺生日當天,在慈惠宮前面的小溪流當眾放生,以此祈求來年的好運氣。
慈惠宮前的河流屬於九龍江上遊,河面寬廣,水流湍急。放生的龜沿著河流遊向各地,順流而下至南靖、漳州等地,逆流而上就到了小溪、坂仔、國強、南勝等地。神奇的是,許多群眾發現自己放生的赤米龜,隔年、甚至隔幾年後居然會自己爬回來,因為厚厚的龜背上還留著他們先前放生時所做的記號。
眾多的赤米龜在大眾爺生日期間陸續歸來,聚集在大眾爺廟前,形成一個特殊的現象,不得不令海內外信眾稱奇膜拜。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據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早年環繞在大眾爺公廟的附近有多個水潭,裡面有許多龜,龜與人和諧相處。每逢廟會時,許多龜都會順著大眾爺公廟前的一條溝渠,前來「趕廟會」。於是,龜成為廟會上最受歡迎的吉祥物,靈龜呈瑞氣,摸龜乞平安,人們都想摸摸這些龜,以求得個好運氣。
另有民間傳說大眾爺(戚繼光)剿滅倭寇時,靈龜曾經起過引路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愛。至於靈龜後來能夠相約而來參加廟會,結束之後即結伴而去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的確令人費解但卻是擺在眼前的真實!
數百年來,爬行於萬千信眾,出現在人群中間的靈龜,成為一道只有山格大眾爺公廟才有的奇特現象,成為一道神秘莫測的風景,成為人們心中的傳奇。
但是,這一個奇特現象止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由於時過境遷,原來連接到慈惠宮的小溪流和溝渠已經改道,靈龜的進出路線受到了限制,如今的靈龜已不能直接爬回到慈惠宮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摸龜祈福的習俗保留了下來,群眾採用變通的方式,用米糕製作巨型赤米龜,扛至慈惠宮前擺放,到廟會結束時,再把米糕龜切分給一應信眾,保佑一家老小幸福平安。
「乞龜民俗」作為慈惠宮趕廟會特有的傳統習俗之一,聲名早已遠播海內外,成為閩臺共同信仰的傳統民俗活動。
責 編 | 周藝桂 審 核 | 朱國文
監 制 | 羅小雨 總 監 | 黃榮才
來 源 | 平和縣融媒體中心
新聞熱線:0596—5215091
理性表達,文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