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協會在樂峰鎮舉行成立大會,結束了南安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分散的局面。
「抱團發展,帶領村民致富,打出南安傳統手工面線品牌,走向國際。」對於未來,首任會長潘招揚信心滿滿。
晾曬整理成品
成品包裝
放入面櫃發酵
潘鴻生的70歲奶奶劉碧珠在拉開、拉長面線。
曬面
室內第一次拉長
沾粉
堅持純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口傳身授延續近500年
在樂峰福山村水泥路旁或尋常人家後院,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將半成品面線掛在竹竿上晾曬,面線在陽光下,泛著光澤、如絲如縷,隨風飛舞,如畫般美不勝收。
這裡就是南安製作傳統手工面線的聚集區。在這個僅有3000多人的小村莊內,保留著數百年的純手工面線製作技藝。
昨日,穿過福山村的老街和崎嶇的山路,記者來到了日騰面線廠。
在面線廠裡,工人們正快速地將曬乾的面線包裝,一片片潔白如絲的面線幹被飛快地放入包裝袋中。
「純手工面線的製作在閩南地區已有近500年歷史。這是一門古法手藝,在百年歲月裡,一代代福山人用口傳身授延續著傳統工藝。」作為家族第四代傳人的潘招揚告訴記者,現在福山村手工面線製作已傳至第七代。
因百年手工技藝、獨特嫩香口感,2012年,福山面線製作技藝榮獲「南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潘招揚說,福山手工面線逐漸打出了名堂,來找他們訂面線的人越來越多。泉州、晉江也不在少數,甚至很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僑也會專程回來定購。
傳承10多小時10多道工序手工製成Q韌筋道面線
潘鴻生是福山村手工面線製作第七代傳人,也是市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協會會員,他今年28歲,13歲就開始學習面線製作。
昨日9時,潘鴻生正在家中精心製作手工面線。
「面線製作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經和面、劃面、揉面、串面、拉麵等10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潘鴻生說,只要其中有一項工序出錯,就無法做出高品質面線。
「首先是和面,這步驟很關鍵,麵粉經過發酵,麵團才會更筋道,面線吃起來才會Q韌。」潘鴻生邊做邊說,從和面到晾曬至少需要6小時。
只見潘鴻生將麵團搓成粗麵條,不停地揉、捏、拉,而後掛上竹竿進行延拉。他雙手持一段竹竿,一拉一彈一甩間,面線由粗到細,經數次延拉後,面線變得柔韌而富有彈性,不容易扯斷。
「1根變2根,2根變4根……如此反覆數次,一副竹竿上就有2000多條面線了。」潘鴻生說,接下來就是放到室外進行晾曬成品。「現在我家一天能製作傳統手工面線400斤,創產值近2000元。」
發展成立協會結束分散局面抱團打響福山手工品牌
「湯餅一杯銀線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相傳,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品嘗泉州手工面線時所賦詩句。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目前,福山全村有近50戶人家製作面線,大多數是家庭式小作坊,粗放分散的局面使得手工面線的品牌名氣、銷售渠道受到制約。
「現在,樂峰鎮有60多戶製作面線,主要集中在福山村,另外還有爐中村、爐山村、湖內村等,很分散。」潘招揚說,由於做手工面線很辛苦,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這門手藝漸漸走向沒落。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潘招揚帶頭將南安分散的面線廠整合集中,想將福山手工面線這一品牌打出去。
「當時,我就想牽頭成立協會,整合手工面線產業,統一採購、包裝、銷售,帶領村民致富。」潘招揚的想法贏得了福山村村民的積極響應。目前協會有會員50人,10多家工廠,預計年產值達100多萬元。
潘招揚說,今後所有會員產品都會在包裝上統一打上協會會徽。「會徽是面線產品質量的保證。」他說,他們會在質量上嚴格把關,達到標準。
「像這個外包裝上的仙鶴寓意壽、喜鵲寓意喜福臨門。」潘招揚說,現在「日騰面線」設有「福」「祿」「壽」「喜」「泉州」等禮品包裝系列,各種祝福寓意藉助產品銷售各地。
「以前沒人帶頭,我們各做各的,只在家裡附近銷售。」協會會員曾曉紅說,現在好了,協會帶他們統一採購原料、交流手工藝,還帶他們一起拓寬銷售渠道。下一步他們希望拓展廈門市場,讓福山村手工面線走出南安,走向世界。(記者 卓曉熹 卓天然 實習生 何雪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