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博物館 簡 介
兗州博物館坐落於兗州城區文化東路53號,1984年8月建館,2002年9月在原址落成新館,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90954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9件、國家二級文物73件、國家三級文物499件,是一座融陳列展覽、文化娛樂、休閒觀賞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博物館。
兗州博物館主站樓整體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與興隆塔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展區一層設東、西兩個展廳,西廳為兗州歷史文化圖片展,全面展示了兗州的歷史沿革、人文古蹟和重要歷史事件等;東廳為歲月記憶-兗州老照片展,生動再現了二十世紀初至八十年代間兗州古城的歷史變遷、城市風貌和市井百態。二層設五個展廳:文物精品廳、文明曙光廳、天下第一劍廳、「兗州記憶」廳和名家書畫廳共陳列了1000餘件精品文物。
兗州博物館內興隆塔始建於隋,因興隆寺而得名。共13層,底基周長48米,高54米,為一座八角樓閣式空心磚塔。下7層塔體粗大,上6層則驟然縮減,上下疊加,呈母子相託狀,形成「塔上塔」奇觀。「興隆塔影」即為兗州八景之一。興隆塔歷經千年,風雨滄桑。1977年12月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核定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1月28日,兗州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自開放以來,博物館不斷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舉辦豐富多彩的展覽和文化活動,參觀人數大幅上升,現年均接待遊客量達30萬人次,參觀團體600餘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兗州博物館現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示範基地、山東省社科教育基地、濟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濟寧市廉政教育基地等,在兗州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館藏文物賞析
1.「天下第一劍」康熙鎮水劍(清朝)
長7.5米,重1542公斤,由一噸半生鐵一次性鑄造而成;在劍的劍柄部刻有「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意為在康熙丁酉年(公元1717年二月),由兗州府府事山陰金一鳳鑄造;吞口作面目猙獰的怪獸狀,傳說為龍生九子中的「睚眥」。康熙鎮水劍在當時被賦予了鎮水驅邪的功能,也起到了測量水位跟分散水流的作用。
2.索氏器(商代晚期)
上為銅爵,通高 19.3 釐米,流尾間長 17 釐米,器身一側有半圓形鋬,鋬內腹壁上鑄有銘文「索父癸」三字。下為銅提梁卣,高 33 釐米,口徑 10.9 釐米,腹圍 56.5 釐米,底徑 14.4 釐米。頂部有蓋,體形細高,圈足。絞索狀提梁,蓋內、腹內底部鑄有相同銘文「索冊父癸」四字。根據上面的銘文將其稱為索氏器。索為氏族名稱,據記載,周初成王封周公於魯,曾賜以殷民六族,索氏族就是其中之一。
3.沙丘城碑(北齊)
1993年在兗州城東南泗河出土,石高38釐米,長141釐米,厚22釐米。上鐫文字26行,每行8字,字大約3釐米見方。文字前無標題,後端已殘缺。現有文字基本保持完整,清晰可讀。因文中有「沙丘城」字樣,習慣稱之為「沙丘城碑」。
李白詩中提到「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歸空斷腸」「高臥沙丘城」等,在碑文上有「以大齊河慶三年歲次實沉於沙丘東城之內」的字樣,證明了沙丘即為兗州,為李白東魯家居的地點提供了證明。此碑刻的書法價值也極高,其書飄逸秀美,舒展自然,結體為楷書,波磔有隸意,堪稱為北齊時期書法的珍品。
4.跪姿石人(北魏)
北魏跪姿石人,又稱北魏守橋石人,兩尊石人形狀大小差不多,一尊高94釐米,寬58釐米,另一尊高85釐米,寬58釐米;均無頭,頸部鑿有方卯;背及臀部有銘文。臀部銘文為「此石人令守橋堰人蛟不得毀壞有輒毀壞殃及萬世」二十一字。
李白在詩中多次提到「石門」,如《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中寫道「石門噴作金沙灘」,在送杜甫詩中有「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人背題「起石門於泗津之下」,揭示了石門初建年代,確證金口壩即石門,成為李白寓家兗州的重要證據。
5.跪姿石人(漢代)
漢代跪姿石人,高140釐米,寬47釐米。形狀粗獷樸拙,似用石鑿出大形,雙臂及衣飾用陰線劃出,頭部似高聳冠,五官造型誇張,明顯的漢代藝術風格。
李白在《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中寫道「門前長跪雙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根據《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滋陽縣誌》的記載,此石人與李白詩中所描述石人相符,因此被確認為「門前長跪雙石人」之石人,成為李白寓家兗州的又一個重要證據。
6.雞首龍柄青瓷壺(北朝)
通高30.2釐米,口徑11釐米,腹圍49.9釐米,底頸9.3釐米;造型新穎,通體施青黃釉,釉色瑩潤,此壺盤口高頸,壺的肩部有雞首流和獸首紋飾,與雞首相對處,塑有一龍形手柄,龍嘴緊咬壺口,形成龍頭探水之勢。由於龍柄高於壺口,使得壺體顯得更加修長瘦削,線條流暢,曲線優美。雞首壺是一種有時代特點的代表器形,屬於漢族民間流行的飲器。因壺嘴呈雞首狀而得名,是我國古陶瓷中最具特色的器型之一。
7.白釉麒麟雙螭瓷薰爐(明代)
通高34cm,口徑22.6cm,1976年在兗州巨野王墓中出土。器分身蓋兩部分腹部略侈,三獸腿。器身兩側傍口沿各塑螭龍一條,螭首高揚,極富神。蓋有子母口,蓋正中塑一麒麟紐,長13cm,高11cm,後肢臥地,前肢屈起,昂首張口,口成了燻爐的氣孔。通體施白釉,潔白晶瑩。為墓主的殉葬之物。
8.象首圈足闢雍青瓷硯(隋代)
口徑20.2釐米,底徑28.2釐米。器身為圓形,硯面呈闢雍形,又稱為闢雍硯,其硯面居中,硯堂與墨池相連,硯臺中心高高隆起,硯臺四周留有深槽儲水,以便書畫家潤筆蘸墨之用,顯示出它的實用功能。硯下部由28個浮雕象頭組成圈足,硯外部施青釉,內部無釉。此硯造型獨特,器形規整,端莊大氣,立意生動,用賞兼得,顯示出製作者的獨具匠心。
9.文廟祭器(明)
1996年兗州九州路施工時在東御橋小學門前發現了一處窖藏,共407件(套),包括豆、鼎、爵、盤、鎛,石磬等,都是青銅製作的。這上面都有銘文,豆上有「大明成化丁未吉日山東兗州知府趙蘭造」(1405年),從這些銘文上我們可以得知,這一組是兗州文廟的專用祭器。(濟寧文旅)#文明濟寧#
點擊藍色連結,欣賞一下我們鄒城的博物館鄒城:帶你走進孟子故裡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