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 | 中國國家博物館銅器精品類賞析(一)

2021-02-19 古玩元素網

    點擊左上方古玩元素網可快速關注我們    

三羊銅樽

漢 東漢

2006年徵集

高21釐米,口徑23.6釐米

此樽為隆蓋,蓋頂中間有—環鈕。外有3個臥羊形鈕。器身如圓筒形,直壁,腹兩側有獸銜環耳。平底,下承3個立虎形足。與這件樽形制相近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建武廿一年乘輿樽,後者通體鎏金,配有圓形的承旋,承旋上刻有63字銘文,記述了製造年代、名稱、尺寸及工匠姓名等內容。建武廿—年即公元45年,屬東漢早期。

樽亦通作尊,是漢代最主要的—種盛酒器。可分為盆形和桶形兩類,館藏這件三羊銅樽即是一件桶形樽。在漢代飲宴時,要先將酒從甕或壺中倒在樽裡,再用勺酌入耳杯飲用。1962年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發現的桶形樽上有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二。」孫機先生認為桶形樽的三蹄足極矮,其下難以燃火,不能用於加溫,盛的應是冷的醞酒。 (參見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3頁)。

青銅漏壺

漢 西漢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

計時器

1976年內蒙古杭錦旗出土

高48.3釐米,直徑19.2釐米

此壺從梁、蓋長方孔處插有刻度的沉箭(已失),沉箭隨壺水外漏逐漸下降,以測定時間。

青銅染器

漢 西漢

1956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高13釐米

染指調味品。此染器中的耳杯用來盛醬、鹽等調味品,染爐用來使之加熱,滿足當時人們喜歡用較燙的調味品濡熟肉食用的習慣。

杞伯偶鬲

西周

長26.4,直徑16.5,高10.5釐米

鬲,古代炊器。《爾雅?釋器》說鼎,「款足謂之鬲」,《漢書?郊祀志》稱鼎「空足為鬲」,所以鬲的形制與鼎近似,而空足,與腹腔相通。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西周較為盛行,多數折沿,折足,弧檔,無耳;春秋戰國,隨葬的銅鬲常以偶數的組合與銅鼎,一起使用。  

我館2010年徵集的一件青銅鬲為聯體雙聯鬲,雙圓口、三足的分襠,折沿,肩部飾有重環紋,其中一鬲的口沿上鑄有銘文21字「杞白(伯)乍(作)車母朕(媵)鬲,用享考(孝)於其姑公(翁),萬年子(子)孫(孫)永寶(保)用」。「杞白」即「杞伯」是杞國一官職名;車母則為一位名為「車」的女性;「朕」通「媵」,可知應是陪嫁的器物;「考」通「孝」,意為祭祀;古語「姑公」,即所說的公公婆婆;意思是杞伯製作的這件鬲是車母的陪嫁,用來祭祀車母的公婆,祝子子孫孫萬年永保延用。  

此件青銅器形制獨特、國別明確,是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商代婦好墓偶方彝、三聯甗之後,又一件青銅聯體結構的文物,彌足珍貴。加之其鑄造精湛並帶有銘文,雖然只有21字,但卻將時代、國別、人員(杞伯、車母、姑公、子孫)、用處、祝語等。內容詳實地記錄下來,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學術和觀賞價值。

嵌綠松石饕餮紋青銅劍

戰國 (公元前403年-前221年)

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墓M015出土

通長62.2釐米 寬5釐米

劍體較長,脊呈直線,斜從,前鍔收狹,格中部略上凸,圓莖,上鑄兩周箍,圓首。器保存完好,出土時與漆鞘均裝在木櫝中,青銅本色,金光燦燦,刃部鋒利異常。劍格以綠松石嵌作饕餮紋,莖部所纏絲繩保存完整,劍首端作喇叭狀,排列細密同心圈。

戰國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長24釐米 胡長11釐米

器援長而狹,短胡,內部三面均有刃。戈內部刻銘文:「二十三年,郚令 ,右工師 ,冶良。」銘辭物勒工名,記督造、監造與具體制鑄造此戈的各級官署及工匠。

五年相邦呂不韋戈

秦 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

陳介祺舊藏,後入上海博物館,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通長27.6釐米 胡長16.8釐米

器援長而狹,長胡,內部三面均有刃,是戰國中晚期青銅戈的典型式樣。戈胡部兩側均刻銘文,正面:「五年,相邦呂不韋造。詔事圖、丞蕺、工寅。」背面:「詔事。屬邦。」

《史記·呂不韋列傳》雲「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為各級督造官員及不韋」,則銘文中「五年」,應指秦王政五年,即公元前242年。「相邦」,即典籍中「相國」,漢世因避漢高祖劉邦之諱,改稱相邦為相國。銘文中「圖」,為地名。「丞蕺、工寅」為督造官員與工匠。此器是戰國晚期青銅器物勒工名的代表之一,體現了當時手工業生產的管理模式。

嵌綠松石勾連雲紋鍅

戰國 晚期

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通高53.2釐米 口徑12.5釐米 足徑14.2釐米

器方口微侈,方唇,長頸,鋪首銜環耳,鼓腹、下部緩收,平底,方圈足。覆鬥形器蓋,緣置四環紐。器通體鑄紋槽,以綠松石鑲嵌裝飾勾連雲紋,精細繁縟。

嵌銅鳥獸紋壺

戰國 中期

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通高43釐米 口徑12.2釐米 足徑14.5釐米

器侈口,長頸,鋪首銜環耳,深鼓腹,圈足。蓋略上拱,緣置四環紐。器通體鑄紋槽,以銅嵌入,裝飾五層花紋。每層紋帶均由四組對稱走獸構成,形態各異。各層紋帶之間均以「工」字狀紋間隔,每對走獸之間除第四層以饕餮紋間隔外,其餘也均以「工」字狀紋間隔。圈足嵌飾「工」字狀紋帶。器蓋嵌飾內外兩周捲雲紋,一縱一橫。

青銅鬲

戰國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輝縣趙固村出土

通高20.3釐米 口徑19釐米

器直口,套環耳,深腹微鼓,分襠平且矮,足跟甚短。器蓋上拱,中央置套環。器中腰飾凸弦紋一周。

青銅敦

戰國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輝縣趙固村出土

通高19釐米 口徑16.3釐米

器體與器蓋造型相同,子母口,環耳,鼓腹圜底,三短蹄足。器腹部飾繩索紋三周,中間有繩紋凸起。

蟠螭紋提鏈壺

戰國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輝縣趙固村出土

通高37.8釐米 口徑10.2釐米 足徑14.5釐米

器口微侈,束頸,鋪首銜環耳,圓鼓腹,低圈足。器蓋緣鑄接四鋪首銜環,中央鑄一紐連接二環,與提梁相扣,以防器蓋脫落。提梁橫直,兩端下曲,各以四節鏈環下接兩耳。器頸部又鑄四小套環紐,可以繩索與器蓋四鋪首銜環相系,使器蓋密合,壺中液體不易散溢。

器通體裝飾繁縟,花紋精細。器蓋飾蟠螭紋,提梁飾鱗紋,器體由肩至腹,各以兩周凸弦紋為界飾六層花紋,最上層為繩索紋,其餘均為蟠螭紋,圈足飾繩索紋。此壺在鑄造之初,即注重使用細節,頗具匠心,殊為難得。

青銅鼎

戰國 魏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

通高7.2釐米 口徑5.2釐米

器附耳,球形腹,三細長蹄足。器蓋上置三環紐。器上腹部飾雙陰線捲雲紋,足上部飾饕餮紋。此青銅鼎形制雖較常見,但尺度如此之小,裝飾又如此之精,十分罕見。

錯金銀龍鳳紋車飾

戰國 魏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

高4.2釐米(上)高4.3釐米(下) 直徑3.3釐米

轂飾,稱輨,四件,兩對,分別飾於轂木兩端。器身為圓管狀,中腰有小孔(軹)用以固定於轂,內端有凸帶兩圈,外端各有小紐可繫繩。凸帶與紐之間,錯金銀龍鳳交逐紋;凸帶之間,錯金銀逐蛇紋,極為精美。

錯金銀龍鳳紋車飾

戰國 魏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

長5.4釐米 口徑2.8釐米

衡末飾,分別冒於車衡的兩端。器身呈圓筒狀,末端有當。器通體以金銀錯工藝,嵌龍、鳳紋,極為精細。

龍虎紋盤

戰國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賈各莊18號墓出土

通高12.8釐米 口徑35.4釐米 足徑19.7釐米

圓盤,口沿外折,附耳向外折曲,腹部下收,平底,高圈足。器口沿以銅嵌作菱形紋,耳飾饕餮紋,盤外璧周飾菱形紋與繩紋,圈足飾雲紋。盤內底裝飾花紋三層,內為三團雙龍盤曲,中圍繞四龍,首尾相逐,外周飾六虎,兩兩相望,顧盼有情。器通體裝飾題材眾多,錯落有致。將水注入盤中,霎時水波蕩漾,龍騰虎躍,生氣盎然。

嵌銅獸紋豆

戰國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賈各莊出土

通高35.9釐米 口徑18.7釐米 足徑14釐米

器盤扁圓,口沿兩側置環耳,校部細長,中腰內收,圓鐙。蓋頂有圓形捉手。器通體以銅鑲嵌裝飾花紋,器蓋與圓鐙均為回首獸紋,器蓋捉手為兩周「S」形幾何紋,校上部為「S」形幾何紋與三角紋,中腰處為菱形紋與三角紋。

青銅鼎

戰國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賈各莊出土

通高16釐米 口徑13.2釐米 足距13釐米

器圓腹,環耳,圜底,下承細長三蹄足。平蓋,折緣,頂中央有一環,周緣置三鳥首。器腹中部飾一周蕉葉紋,足上部飾饕餮紋,蓋上三鳥首飾蟠龍紋。

青銅鉦

戰國 公元前403年-前221年

通高31.5釐米

器腔體作扁圓形,較長,口緣內凹呈弧形,兩銑上侈,柄作實心多稜形。通體光素,惟衡部飾有渦紋。1972年四川涪林小田溪出土兩件青銅鉦,與此青銅鉦結構全同,惟大小略異。

蔡侯申戈

春秋 蔡昭侯時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

通長21.6釐米 胡長10.3釐米

器援狹長且直,短胡,三穿,直內。胡上鑄銘文2行6字:「蔡侯申之用戈。」

青銅劍

春秋 蔡昭侯時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

通長57.5釐米 寬5釐米

劍體較長,脊呈直線,斜從,前鍔收狹,格作倒置「凹」字狀,圓莖,上鑄兩周箍,圓首,孔中嵌綠松石。青銅劍在商代至西周時期長度較短,而且較少使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劍體加長,使用普遍。

蔡侯申簋(4尊)

春秋 蔡昭侯時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37.7-35.6釐米 口徑24.3-23.7釐米 座長24釐米 寬24.2釐米

器侈口,束頸,獸首耳垂珥,腹部圓鼓,低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蓋頂置五瓣花狀捉手。器蓋、器身與方座均飾蟠螭紋,器耳飾重環紋。

蔡侯申鼎(3尊)

蔡昭侯時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69.7釐米 口徑62釐米

器體碩大,附耳微侈,直口,方唇,腹深且寬,圜底,三蹄足。平蓋,頂有圓形矮支柱捉手。器頸、腹間鑄一周凸弦紋,上、下均飾蟠螭紋,足上端飾饕餮紋。器蓋內鑄銘文2行6字:「蔡侯申之食 。」

青銅編鐘(9枚)

蔡昭侯時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78釐米——48.2釐米 跣寬33.9——23.2釐米

此組編鐘共9枚,形制、裝飾花紋相同,大小依次遞減。器腔體作合瓦狀,較闊,口緣內凹呈弧形,舞部正中為上小下大柱狀甬,有旋,幹作方形,枚下沿大於腔高二分之一。器甬、舞、篆、鼓部飾蟠螭紋,細密繁複,凹凸有致。9器均鑄銘文,字數不等,自名為「行鍾」。春秋時期,編鐘的數目比西周時期增加,構成完整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

鏤空蛇紋鞘劍

西周

1972年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

通長17.5釐米 柄長5.9釐米 鞘長18.7釐米 寬10.5釐米

劍身較短,呈長尖三角形,中脊稍為隆起,無格,扁莖,無首。劍臘飾三角紋,劍鞘鏤空,以盤蛇為飾,鞘口兩側各飾一牛。

青銅刀

西周

長28.1釐米

器刃直且狹,刀脊有三管狀銎以納 長柲,近脊處飾一列乳丁紋。此型青銅刀流行於西周早、中期。

侯戟

西周

河南濬縣辛村出土

通長27.5釐米

器上端為扁形刺,中段作戈形,有脊,下連長胡,三穿,直內較短,是西周早期、中期的典型式樣。器內部鑄銘文「侯」。

青銅戈

西周

通長23.2釐米

器援狹長,向上傾斜,短胡,兩穿,有上下闌,直內,是西周早期的標準式樣。

嵌玉青銅鉞

西周

通長18釐米,高12釐米

器作片狀,圓刃,管狀銎,直內,圓形鉞身中間鑲嵌青玉,造型極為罕見。商代青銅器上曾見鑄圖□,即為此型鉞。

潶伯卣

西周

1972年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

通高29釐米 口徑12釐米

器呈直筒形,腹上部兩側有環鈕,與一獸首提梁相扣。器蓋納於口中,拱頂,上有捉手。器腹上部以獸首為中心,兩方連續飾顧首龍紋,足上部與提梁均飾龍紋。

顧龍紋卣

西周

1954年河南洛陽出土

通高25.8釐米 足長徑15.4釐米 足短徑13.2釐米

器為扁圓體,頸兩側有半環耳與提梁兩端相套聯,提梁頂端平直,腹部下垂且鼓,圈足較高,底緣作階狀。器蓋口沿較寬,拱頂中央有一花瓣狀捉手。器頸部與蓋緣各飾兩對顧首龍紋,頸部紋帶中間飾一獸首。

啟尊

周昭王時期

1969年山東黃縣歸城小劉莊出土

通高18釐米 口徑16.8釐米 足徑12.2釐米

器敞口侈大,頸部較長,腹下垂而鼓,圈足低且外侈。頸、腹間鑄兩周凸弦紋,中間飾屈身龍紋。

[艹緐]罍

周穆王時期

1954年陝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

高24.9釐米 口徑15.5釐米

器敞口翻唇,束頸,圓肩體寬,獸首耳銜大環,腹部較矮,圈足低且外侈。器以雲雷紋為地,肩部間飾窮曲紋與渦紋,腹部飾8組窮曲紋,分界規整。

長思盉

周穆王時期

1954年陝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

高28.2釐米 口徑17.7釐米

器敞口、束頸,垂鼓腹,三袋足,一足側附長直流。器蓋頂有一半環鈕,以鏈與獸首鋬相連。器頸部與蓋緣以雲雷紋為地,周飾窮曲紋,器流與鋬兩側袋足各斜飾兩道平行凸弦紋,向上相交成直角。

青銅觚

周穆王時期

1954年陝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

高25.6釐米 口徑14.5釐米 足徑8.5釐米

器口呈喇叭狀,斜張較大,周緣外翻而平展,中段較細且外鼓,上有扉稜通於圈足。器通體以雲雷紋為地,上口飾蕉葉紋,中腰與圈足飾饕餮紋。

更多相關閱讀:

館藏 | 廣西省博物館典藏陶瓷類精品賞析(二)

館藏 |  廣西省博物館典藏陶瓷類精品賞析(一)

館藏 | 湖南博物館典藏曆代瓷器精品賞析(三)

館藏 | 湖南博物館典藏曆代瓷器精品賞析(二)

館藏 | 湖南博物館典藏曆代瓷器精品賞析(一)

館藏 | 長沙市博物院典藏精品工藝賞析(五)

館藏 | 長沙市博物院典藏精品長沙窯賞析(四)

館藏 | 長沙市博物院典藏精品玉石賞析(三)

館藏 | 長沙市博物院典藏精品陶瓷瓷器賞析(二)

館藏 | 長沙市博物院典藏精品玉青銅器賞析(一)

館藏 | 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精品玉器賞析(四)

館藏 | 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精品石刻賞析(三)

館藏 | 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精品青銅器賞析(二)

館藏 | 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精品瓷器賞析(一)

館藏 | 湖南博物館馬王堆漢墓文物珍品欣賞 (下)

館藏 | 湖南博物館馬王堆漢墓文物珍品欣賞 (中)

館藏  |  湖南博物館馬王堆漢墓文物珍品欣賞 (上)

大洋彼岸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藏系列之——明清瓷器

大洋彼岸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藏系列之——高古瓷器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資料來源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由古玩元素網整理編輯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服務與合作  

購買古董、參加拍賣、鑑定等服務
添加微信 15201921803 或微信號 guwanyuansu
廣告合作
添加微信 13641627067 

掃描或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古玩元素網

相關焦點

  • 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館藏國寶:2500年前的銅鼓,媲美中國的青花瓷
    越南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國家文物保護,並將許多珍貴文物2012年定為首批國寶,其中越南最大的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就有18件館藏成為首批的越南國寶。圖為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國寶東山文化的銅鼓,東山文化被越南人視為國家文化的起源,銅鼓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東山文化最早為公元前五世紀到一世紀(其中有一段時間為南越國時期),距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越南現在以銅鼓文國家的象徵。2017年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對越這批館藏國寶進行展示,讓越南人目睹越南的歷史。
  • 中國國家博物館九大 鎮館之寶
    1989年紅山玉龍被調往北京參加展出隨後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賞析:這是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龍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平齊又微微上翹,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粗壯的龍尾內屈,迎向龍首,整個身體構成一個反「C」字。  目前已發現的原始玉雕中,時代較早、工藝最有特色的,首推紅山玉雕。紅山玉龍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 我市4家博物館晉級國家一二級博物館
    日前,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平津戰役紀念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天津市武清區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其中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是我市非國有博物館中首家國家二級博物館。
  • 璀璨華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珠寶精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收藏的幾件珠寶精品,年代從春秋早期至明清,材質涵蓋金、銀、瑪瑙、玉石、珍珠、翡翠、珊瑚、青金石、紫水晶、料珠等,展現了中華珠寶藝術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審美風格。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瑪瑙,玉石;長25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嵌寶石金冠金,寶石;長11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金鑲石珠指甲套
  • 首發:青島博物館發現館藏珍品 多為古籍青銅器
    專家鑑定碑帖古籍和青銅器    青島新聞網12月2日訊 2014年11月28日上午,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金石組組長、研究員丁孟先生,中國文物出版社編輯、古籍善本專家、 研究員孟憲鈞先生,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鑑定室副研究員劉子旋女士一行三人對青島市博物館館藏的部分碑帖、古籍、銅器文物進行了定級鑑定。
  • 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海南開展
    當日,「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等類型,吸引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新華社記者郭程攝11月23日,觀眾在觀看徐悲鴻中國畫作品《奔馬》。 當日,「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永樂時期瓷器圖錄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永樂時期瓷器圖錄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是中國青花瓷生產的黃金時代, 其品種多樣, 造型豐富. 此器為永樂朝的創新式樣, 形制仿自伊朗黃銅折沿盆, 而裝飾是中國傳統紋樣, 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與影響。造型簡潔飽滿, 青花色澤濃豔, 紋飾清新雅致. 宣德時期有同樣形制和紋飾的器物, 宣德器渾厚凝重, 永樂器輕盈秀美, 藝術風格不同. 清雍正時期有仿, 但紋飾纖柔, 線條不夠豪放。
  • 山西省15家博物館入圍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
    經報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日前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山西省有15家博物館入圍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其中,核定大同市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核定鹽湖區博物館、太原市博物館、中國雕塑博物館、陽泉市博物館、曲沃縣晉國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核定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晉中市博物館、沁縣文物館(沁縣南涅水石刻館)、朔州市漢墓博物館、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垣曲縣革命老區紀念館、芮城縣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 保山市博物館晉級國家二級博物館
    官宣消息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保山市博物館成功晉級,由國家三級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13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近幾年,在主管局的大力支持下,保山市博物館不斷加強機構建設、制度建設和人才培養,優化館舍環境,充實館藏文物,豐富陳列展覽,創新社教活動,重視科學研究,努力提升博物館的管理能力、館藏實力、創新活力,持續做好保護、傳承和弘揚地方歷史文化的工作,終於成功晉升國家二級博物館。
  • 組圖丨「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
    11月23日,市民遊客在省博物館觀看「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這是展出的鑄銅雕塑作品《孤雲獨去閒——林風眠》。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宋國強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1月23日消息(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宋國強)11月23日上午,由中國美術館、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共同主辦的「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年畫和雕塑6個類型。
  • 中都博物館網上展覽 ——館藏文物賞析之石器
    質地為石灰巖,石獅昂首目視前方,毛髮捲曲,雙目圓睜,獅口大張,前兩足前傾,左足下踩一小石獅,後兩足下蹲,尾巴繞於左側足下。底座為長方形。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闢邪之物,其身軀瘦長有力,雕刻逼真,也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建築裝飾。現存於汶上縣中都博物館,三級文物。
  • 2020廣州博物館藏有銘銅器展(時間+地點+票價)
    字字珠璣——廣州博物館藏有銘銅器展  時間:2020年1月15日~3月15日  地點:廣州博物館專題展廳惜今閣  票價:10元,現場購票  四類有銘銅器齊相聚,展覽內容話你知  本次展覽展出廣州博物館藏吉金、銅鏡、璽印、古錢四類精品有銘銅器,以及廣東大觀博物館提供的7件代表性器物,共計208件(套)。
  • 兗州:帶你一覽博物館的風採,一起賞析館藏文物
    兗州博物館 簡 介兗州博物館坐落於兗州城區文化東路53號,1984年8月建館,2002年9月在原址落成新館,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90954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9件、國家二級文物73件、國家三級文物499件,是一座融陳列展覽、文化娛樂、休閒觀賞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博物館。
  • 「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
    11月23日上午,由中國美術館、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共同主辦的「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隆重開幕。  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年畫和雕塑6個類型。
  • 敦煌市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近日,記者從敦煌市文物保護中心獲悉,經中國博物館協會評定,國家文物局審核,敦煌市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成立於1979年,現館建成於2011年。博物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展廳面積3500平方米,以《華戎交會的都市》為展覽主題,共設6個展廳。現館藏石器、陶器、銅器、瓷器、絲綢、漢簡、磚刻等14類館藏文物13355件,其中一級文物138件,二級文物387件,三級文物1387件。上迄新石器時期,下至明清時代,以漢唐文物最為豐富,史料價值最高,是古絲綢之路興盛輝煌的歷史印記。
  • 「嶺南錦繡」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展東莞鴉博館開展
    今天上午,記者從東莞市鴉片戰爭博物館(以下簡稱鴉博館)獲悉,「嶺南錦繡」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展已在鴉博館開展,展覽持續到10月22日結束。本次展覽共展出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73件(套),歡迎廣大市民前往虎門海戰博物館臨時展廳免費觀展。
  • 中國頂級博物館大全,值得收藏
    常設展覽有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專題陳列,館藏精品主要有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三星塔拉玉龍、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子龍鼎、后母戊鼎、虎紋石磬等。館藏精品:《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陶瓷器2萬多件,銅器1萬多件,古代書畫近1萬件,善本古籍有近20萬冊,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 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重點美術館 全國只有廣州這一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中國博物館協會12月21日發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廣東四家博物館榮升一級館,成為全國擁有頂級博物館數量排名第二的省份。她向記者提供了《第二次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申報書》和《博物館定級評估申請書》兩份文件,讓我們得以一睹廣州這座文化藝術殿堂是怎樣可以將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家重點美術館兩個有關公共文化機構的最高級別稱號集於一身的。即使對文化藝術不甚熟悉的人,應該也不難感受到通常所說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的不同。
  • 他的玉雕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等館藏
    來自中國玉雕大師網原文連結:http://www.dashiyudiao.com/shoumove.asp?info3id=21&id=1169 玉雕大師唐勇1976年出生,滿族,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人,自幼喜好繪畫,畢業於中國玉雕珠寶學院(玉雕專業)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研修班,揚州玉器廠學習並結業。
  • 國家博物館清代瓷器精品賞析
    隨著國家步入正軌,紅色瓷器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到了永樂一朝,紅釉已經是紅的通透,鮮紅如血(動脈血)。而永樂之後的宣德,同樣夠紅,但紅色紅得凝重,所以宣德紅釉又叫「牛血紅」,紅色沉著,下次去吃火鍋可以點個牛血觀察一下。因此,永宣紅釉終於讓紅色瓷器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備受後世追捧。之後的幾百年,紅釉又開始走下坡路,我檔案制度的薄弱,到了清代早期,永宣紅釉的技術已經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