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永樂時期瓷器圖錄
青花纏枝蓮紋梅瓶
瓶小口, 圓唇, 短頸, 豐肩, 圓腹下收. 通體青花裝飾, 肩部飾忍冬紋, 腹部繪纏枝蓮紋, 脛部為析枝花卉紋。蓮花在佛教藝術中被奉為"佛門聖花"。宋周敦頤"愛蓮說"謂: 餘獨愛蓮之出汙尼而不染, 稱譽蓮花清高聖潔的品格. 蓮花是我國瓷器上典型的裝飾圖案, 自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 明代瓷器上蓮花紋多種多樣, 有纏枝, 折枝, 串枝等形式。此器造型雋秀, 胎體輕薄, 胎質潔白細膩, 釉面光潤, 青花採用"蘇麻離青"料, 色調清雅明朗, 紋飾描繪盤曲迂迴, 瀟灑自然, 線條舒展柔美, 為永樂青花瓷的代表作。
青花纏枝花卉紋折沿盆
盆敞口, 折沿, 深腹, 平沙底. 通體飾青花紋樣, 外口沿為折枝花卉紋, 外壁繪纏枝牡丹紋, 內口沿繪江牙海水紋, 內壁繪纏枝花卉紋, 內心繪團花紋。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是中國青花瓷生產的黃金時代, 其品種多樣, 造型豐富. 此器為永樂朝的創新式樣, 形制仿自伊朗黃銅折沿盆, 而裝飾是中國傳統紋樣, 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與影響。造型簡潔飽滿, 青花色澤濃豔, 紋飾清新雅致. 宣德時期有同樣形制和紋飾的器物, 宣德器渾厚凝重, 永樂器輕盈秀美, 藝術風格不同. 清雍正時期有仿, 但紋飾纖柔, 線條不夠豪放。
青花菊瓣紋碗
碗敞口, 弧壁, 深腹, 圈足。 通體青花紋飾, 碗心為折枝枇杷紋, 內壁繪纏枝花卉紋, 內口沿繪海水紋, 外口沿繪回紋, 外壁繪菊瓣紋. 碗外壁用花瓣作紋飾是明永樂, 宣德時期最典型的裝飾特徵之一。造型精巧, 壁薄體輕, 胎質細膩, 青花色澤豔麗, 繪製嫻熟, 紋飾布局嚴謹, 線條流暢。
白釉暗花纏枝蓮紋三系罐
罐直口, 短頸, 豐肩, 扁碩腹, 圈足. 肩部堆貼三個海棠花形託飾, 託上附圓形系. 通體施白釉, 器身線刻紋飾, 肩部為纏枝靈芝紋, 腹部為纏枝蓮紋, 脛部為卷草紋。永樂瓷器造型以優美俊秀、胎體厚薄適度為其突出特點。罐的肩部多有小系, 有二、三、四個, 這一獨特的裝飾, 為器物增添了雋秀之感。這種帶系的罐, 永樂朝以後較為罕見。明代永樂,宣德白瓷製作精細, 為絕代佳作。造型端莊, 胎體潔白細膩, 白釉瑩潤光潔, 反映出永樂瓷器輕巧秀美的藝術特色。此罐為永樂時期的典型器, 除白釉外, 尚有冬青釉、青花等品種。
白釉暗花纏枝蓮紋梅瓶
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 肩以下漸收至脛部外撇, 圈足。器身錐刻紋飾, 肩部為卷草紋, 腹部為纏枝蓮紋, 脛部為折枝蓮花紋。通體施白釉, 足內露胎。明代永樂白瓷釉料加工精細, 含鐵量極低, 釉質潔白純淨, 溫潤晶瑩, 有甜美的感覺, 故有"甜白"之稱。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卷二十二記: 永樂, 宣德二窯內府燒造, 以鬃眼甜白為常。永樂甜白釉瓷精美絕倫, "白如凝脂, 素若積雪", 以劃花和印花器為上品。造型有梅瓶、四系罐、玉壺春瓶、僧帽壺、軍持、爵杯、豆、盤、高足碗、杯等。此瓶造型秀美, 胎薄體輕, 胎質細膩, 釉面光潔無暇, 紋飾纖細, 線條流暢, 為永樂甜白釉瓷中的珍品。除白釉外, 尚有青花、釉裡紅和紅釉等品種。
白釉葵花口碗
碗撇口, 口沿呈六葵瓣形, 深弧壁, 圈足。通體施甜白釉。製作精湛, 白釉溫潤如玉, 有恬靜柔潤之感, 器壁極薄, 為脫胎製品。脫胎瓷,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雲: 脫胎一種, 其薄類於雞卵之殼, 故又謂之卵幕, 純乎見有釉不見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 表裡能見手影。此等制器, 始於永樂, 仿於康雍, 乾隆以後遂不能仿, 蓋奪造化之天工, 極製作之能事矣。永樂脫胎瓷器或光素或刻劃紋樣, 有龍紋, 鳳紋, 纏枝花卉紋等, 有些器物銘刻或印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造型有碗、杯、高足碗、高足杯類, 器輕盈秀麗, 有"只恐風吹去, 還愁日炙銷"之感, 為白釉瓷中的絕品。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讚嘆道: 質薄如紙, 花紋精細如髮, 此鬼工也。
青白釉暗花纏枝蓮紋碗
碗撇口, 弧壁, 深腹, 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外壁刻劃雙勾纏枝蓮紋。造型輕盈雋秀, 胎質細膩, 釉質光潤, 紋飾刻劃清晰, 線條流暢。仿燒前朝名窯瓷器始於明代永樂年間, 明宣德, 成化時期和清代雍正時期盛行。永樂時期仿燒宋代江西景德鎮影青瓷和浙江龍泉窯青瓷最佳。青白釉又稱為影青釉, 是宋代景德鎮燒造的著名品種, 胎薄體輕, 白釉泛青, 胎體刻劃紋樣為特證。永樂官窯青白釉瓷只仿釉色,不仿器形,仿品造型均為永樂時期的典型器物, 製作工藝精湛, 為世人稱頌。清末陳瀏所著"陶雅"記: 永樂窯有一種素碗, 嚴露瓷骨, 以質薄如紙, 內有影青雕花者為上品。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器圓口微外撇, 長頸自上至下漸闊, 扁圓式腹, 橢圓形淺圈足。口邊, 頸部白地青花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 腹部青花滿繪海水紋為地, 刻劃二條白色行龍, 回首觀望, 奮爪騰身, 履水而前, 波濤滾滾, 洶湧澎湃, 捲起白浪, 有"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之感, 更襯託出遊龍兇猛強悍,氣勢豪放, 氣吞山河之狀。鈷藍抽地白花裝飾始見於元代景德鎮窯, 明代永樂, 宣德時期製作更加嫻熟, 藍白相映, 各臻其妙, 紋飾鮮麗生動。此器形制高大, 製作規整, 青花濃豔, 繪製與刻劃裝飾技法相結合, 紋飾奔放, 氣勢宏大, 堪稱明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扁壺為陳設用品, 其造型源於十三世紀伊斯蘭文化玻璃質扁壺, 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與相互影響. 此壺為明代永樂的典型器, 青花裝飾紋飾有雲龍, 穿花龍, 纏枝花卉, 海水白龍紋等。
青花纏枝花卉紋折沿盤
盤折沿, 弧壁, 平底, 圈足。器繪青花紋飾, 盤心及內外壁皆繪纏枝花卉, 內口沿繪海水紋, 外細砂底。器仿自伊斯蘭文化銅質折沿盤, 胎質潔白細膩, 青花色澤濃豔, 紋飾線條流暢柔和。永樂青花瓷造型多樣, 盤類最具有代表性, 有斂口, 敞口和折沿等形制, 折沿口又可分為圓形和菱花式。每一式樣其規格不一, 小者直徑盈尺, 大者近八十釐米。
青花折枝花果紋執壺
壺體呈玉壺春瓶式樣, 撇口, 長頸, 垂腹, 圓足。腹一側有長曲流, 流與頸間有雲形紐帶相連, 後設扁帶形執柄, 柄上有圓形小系便於穿繩。通體青花為飾, 頸部繪蕉葉紋, 肩部繪纏枝蓮紋, 腹兩面菱形開光, 一面內繪折枝桃果, 另一面繪折枝枇杷紋, 開光兩側繪纏枝花卉紋, 近足處繪變體蓮瓣紋, 足牆繪卷草紋。此器造型仿西亞地區銅器式樣, 是永樂宣德時期燒造的典型器物之一, 有青花, 白釉品種。造型穩重端莊, 青花絢麗鮮豔, 紋飾清晰流暢。清代乾隆時期有仿, 造型, 紋飾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