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初永樂、宣德兩朝的瓷器,無論是在胎釉質量還是在產品的色彩與式樣上都十分精美,並且較之前朝,又有新的創新。
下面我們就從瓷器的釉色、器型和造型、紋飾、官窯和民窯等分析各有和不同
這兩時期瓷器的釉色特點;
在釉色上,主要有青花、白釉、青釉、紅釉、影青、冬青、藍釉、醬釉、釉裡紅、青花釉裡紅、青花礬紅彩等等,尤其被稱為「人造寶石」之稱的紅釉。
只是其明朝一代,再也沒有燒出這種紅釉。即使後來康熙時代燒制的「郎窯紅」與之相似,卻也不同。
永宣時期紅釉顏色鮮麗而勻潤,一般帶暗花,而「郎窯紅」的釉面略厚點,顏色也稍暗。
這兩個時期的瓷器的器型特點
在器皿的口沿處,有自然形成的一圈整齊的淡青色白釉,俗稱「燈草口」,後來模仿「燈草口」的瓷器再也沒有這般自然。
從造型上看兩者之間也是有不同特點的
永樂時期厚薄適度,秀麗美觀;
宣德時期敦厚穩重但無笨拙感;
兩個時期的紋飾特點
紋飾方面,永宣時期的紋飾豐富多樣,有植物、動物、人物、山水、庭院。
在畫法上
永樂時期的特點為疏朗纖秀,筆意自然,
宣德時期紋飾則屬於豪放型,節奏鮮明,特別是繪龍紋時,能生動展示其回首曲體,凌空飛舞,剛勁有力的風貌。
當然,宣德時期,也有畫風細膩的人。
永宣時期官窯瓷器與民窯瓷器特點
永宣時期官窯瓷器,繪畫比較寫實對稱,胎質細膩,造型優美生動,品類繁多。
在永樂年間出現了真正意義的官窯款,有的加款、有的無款款識(多為青花楷書款,也有篆書款,還有描金款,圖案款,多在器外底,底部,也有器裡的相對較少)。
宣德官窯瓷器基本都加款識,但其書寫相對永樂來說就沒那麼嚴格了,一般在瓷器的底部,腹部或口部,都有發現帶有款識的官窯器,自古就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永宣民窯瓷器,繪畫上趨於簡單,重意不重形,相對官窯來說,更加富有想像的空間,就像現代的中國寫意畫,一般造型相對於官窯來說較簡單,胎質粗,更加有生活氣息;無論繪畫、色彩都比較鮮活,樸實無華。
總結
整體上看,永宣時期的陶瓷異彩紛呈,湧現了大量而又有特色的瓷器精品,為後世所喜愛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