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瓷器特展

2020-12-16 楊柳依伊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樹極多。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永樂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紅釉瓷器。甜白釉色創燒於永樂,恬靜優雅,開創白瓷新面貌。青花瓷器的造型豐富多變,有許多文化交流下產生的新器形。紅釉瓷器光瑩鮮豔,也成為後世追仿的對象。在朝廷的要求和監督下,瓷器先由內府「定奪樣制」,才發給窯廠照樣製作。官用作品器形規整、釉色純正、紋飾合於規範的現象在此時開始建立。不合標準的作品往往被刻意擊碎,掩藏起來,燒成的瓷器則作為國家禮儀或宮廷日常之用,或成為賞賚外交邦國的禮物。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六百年歲月的洗禮,更顯寶貴。臺北故宮博物院於5月18日推出「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精選近百件永樂瓷器名品展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永樂瓷器質量俱精,希能帶領觀眾一窺永樂瓷器的全貌。。

▼明 永樂 青花波濤龍紋爵杯、託盤

通高8.1公分 盤高3.4公分 底徑15.8公分

青花爵杯搭配山形託盤首見於明代永樂時期。爵杯仿青銅爵器形,前有橢圓流,後帶尖形尾,左右有雙柱立於口沿,器腹下承三足。託盤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盤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間略凹並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稱「歇爵山盤」。瓷爵外壁兩側各畫一條五爪雲龍,其下畫海水江崖紋,三足各飾如意雲紋及雙線,器底有澀胎一圈,中央施釉並畫蓮花一朵,器內純白無紋飾。盤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周繪飾雙龍紋以及海水波濤紋,口唇上畫勾雲卷草紋、盤外畫折枝番蓮花二層,四足各有如意雲及番蓮一朵,盤底中心露出緻密潔白胎體。相同的爵杯和託盤組合在景德鎮負責燒造宮廷用器的珠山遺址曾有出土。

瓷爵的燒制始於元代。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談論太廟祭器時,說:「共設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於殿東西」,可以看出瓷爵在明初已是重要祭器。明英宗時,禮部尚書蔣守約也曾提到「大祀天地、社稷,舊制皆用瓷爵」,可以推想帶有五爪雲龍紋和海水江崖紋組合的瓷爵和爵盤,應該是永樂時期重要的家國重器。

▼明 永樂 紅釉暗龍紋高足碗

高10.6公分 口徑15.9公分 底徑4公分

永樂時期開始,景德鎮可以燒造出釉色純正的紅釉瓷器。這兩件紅釉高足碗的口部外侈、深壁、高圈足。全器施紅釉,釉汁瑩厚,器色鮮豔,圈足著地處露胎。器內壁錐拱雙龍戲珠紋,外壁樸素無紋飾。碗心有「永樂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外加花邊。

高溫紅釉器是以銅作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高溫燒造而成,是最難燒製成功的顏色釉品種之一。由於其對溫度、氣氛的要求特別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純正的紅色,因此景德鎮珠山遺址也見到大量燒制失敗而擊碎掩埋的紅釉器汰選品。

▼明 永樂 甜白三系竹節把壺

高11.0公分 口徑4.0公分 足徑12.8公分

單把壺的壺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頸、圓肩、器腹略內斂、平底、淺凹足。器肩上有三個環形系鈕,器身一側帶曲流,另一側帶竹節把手,並有一平頂直璧原形蓋罩住口頸。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無紋,釉色潔白瑩潤。相同器形之瓷壺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飾以鳳凰一對的青花三系竹節把壺,有學者推測兩者皆為明初宮庭用茶器。廣東臺山南宋沈船中,曾出水有類似造型的錫壺,也有學者據以推測其為穆斯林使用的湯瓶。

▼明 永樂 甜白蓮花紋梅瓶

高25公分 口徑4.4公分

甜白釉瓷是永樂時期宮中主要用瓷。這件永樂白瓷梅瓶胎質潔白細緻,釉質均勻盈潤,圓口略侈,短頸豐肩,斂腹下收,平底,淺圈足。全器以細線刻劃紋飾,瓶肩有轉枝葉紋一周,間飾弦紋二道,腹部主紋刻劃或綻放或含苞之纏枝蓮花,底邊上下飾有弦紋二道, 其間刻劃折枝蓮花六朵。根據1989 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的發掘報告,永樂前期地層中的甜白釉瓷器佔所有出土物的98% 以上。

據學者推測,永樂皇帝大量燒造白色瓷器有可能與他燕王時期居於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風氣有關,也有人推測,大量燒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帶有宗教意涵,同時,因其為報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報恩寺塔,是以白瓷磚搭建而成的,白瓷器同時也承載了皇帝對父母的追思。

▼明 永樂 青花一把蓮盤

高6.3公分 深5.4公分 口徑33公分 足徑24.2公分

盤子弧壁,矮圈足。器底露胎,全器以青花為飾。口沿下是海水波濤紋,內壁有蓮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十三朵,外壁口沿下繪卷草紋,壁面畫纏枝花卉十四朵,近圈足處有回紋一周。盤心主紋飾是蓮花、慈菇等紮成的花束。因為外交往來以及貿易交換等因素,土耳其的託普卡普宮殿博物館以及伊朗的阿德卑爾神廟收藏有大量的十五世紀初期青花瓷器,類似這件作品的青花一把蓮盤,在兩大收藏中也都可以見到。在阿德卑爾神廟收藏一件同類型盤子,器底有「青花磬口花盤一樣」及與價格相關記載的墨書,可以讓人遙想其流通海外的情景。

▼明 永樂 翠青釉三系蓋罐

高3.2釐米,口徑13.1釐米,足徑8.9釐米

翠青釉是永樂時期開始創燒的顏色釉,因顏色類似翠竹之青色而得名。這件蓋罐頸部短而微斂,器身扁圓,肩部有三個四瓣花託飾的環形系耳,圈足淺,帶平頂直口蓋扣於環形系耳之內,是永樂時期獨有的罐式。罐裡、圈足內及蓋內施青白釉,其餘施翠青釉。翠青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釉面的玻璃質感強,釉內滿布氣泡狀如魚子,色調淡雅清新,傳世品並不多見。

▼青瓷劃花蓮瓣碗

明 永樂-宣德 龍泉窯

高6公分 口徑15.2公分 底徑5.1公分

▼甜白四季花卉紋蓮子碗

高10.1公分 口徑21.2公分 底徑7.5公分

▼明 永樂 青花四季花卉紋蓮子碗

高10.1公分 口徑20.8公分 底徑7.5公分

這三件碗的器形相類,都是口部微外侈,深弧形壁,上豐下斂,尖底,並帶矮圈足,稱為蓮子碗。三者的裝飾紋樣布局也幾乎相同:其中的白瓷碗器內口沿下印波濤紋一圈,周壁印纏枝牡丹、菊花紋飾各三朵,碗心為折枝菊花紋。外面口沿下劃回紋一道,周壁為略凸起的菊瓣紋。青花碗的紋飾與白瓷碗相類,不同處是在碗心繪畫折枝枇杷紋。青瓷碗的外壁為蓮瓣,內壁口沿下為回紋一圈,碗心另有五瓣葵花紋。對照洪武二十六年(1393)燒造供用器皿時,需要先由內府定奪制樣的規定,可以看到明代初年,景德鎮和龍泉窯兩地的工匠,或以印花,或以鈷料繪畫,或以刻畫方式達成目標的巧思。

▼明 永樂 青花朵蓮梵文勺

長33.5公分 寬8.8公分

這是傳世唯一一件永樂時期的瓷質大勺。這件勺子的尺寸極大,勺口寬而深,握柄細長。器身內外滿釉,只有勺緣露胎,可以推測勺子是覆燒而成。全器以青花為飾,器內滿書青花梵文種子字,器外散點式分布二十四朵蓮花。

種子字是諸佛菩薩的象徵。景德鎮珠山遺址曾出土一件同形大勺,這種帶有種子字及朵蓮的瓷質大勺,很可能是皇室的宗教用器,而器外散點式分布的朵蓮,也和永樂時期佛經上的裝飾十分相似。乾隆皇帝為了這件大勺特別配置了一個鵝形紫檀木座,託座內並刻「乾隆御玩」一行四字楷書以及「≡」及「隆」兩枚印文,顯示乾隆皇對其的珍視。

▼明 永樂 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

高42.2公分 口徑9.3公分 底徑16.2公分

青花天球瓶碩大渾厚,器身環繞威武雄猛的穿蓮三爪行龍,整體氣勢堂皇莊重,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永樂青花瓷器中的名品。天球瓶的胎體緻密,釉面瑩潤。口略外侈、直頸、圓鼓腹、平底微凹、無圈足。通體繪飾一回首張望的穿蓮三爪行龍,張口吐舌,露牙雙目圓睜,闊步張爪,龍身滿畫鱗甲,雄武矯健。瓶頸及背景空隙處則繪轉枝蓮花紋飾,青花豔麗濃重,繪畫線條流暢,展現此時制瓷的高超工藝。

永樂、宣德年間,時有青花大型器如天球瓶、扁壺等作品的燒制。青花瓷器是以含氧化鈷的礦物為顏料,在瓷器坯體上描繪紋飾,施一層透明釉後,經約攝氏一千兩百度左右高溫燒造而成的作品。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發色濃豔,並且帶有滲青鐵鏽斑點,形成獨特鮮明的風格,且成為清朝早期製作永樂宣德青花仿古瓷時的模仿重點。

▼明 永樂 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

高29.7公分 口徑3.6公分 足長12.0公分 足寬8.0公分

如意耳扁壺的器形受到中西亞陶器及玻璃器的影響。小口,細頸,腹部扁圓,平底無足,頸部兩側各有一弓形耳連接頸部和肩部。全器以青花為飾,頸上畫青花蕉葉紋。腹部兩面畫山水,肩部及近底處各畫仰覆蓮瓣紋一周。腹部中央如同一小景,前景有坡石水腳,中景為樹石。扁壺一面有三人,另一面有二人,共有樂舞人物五名於遠山近景間。人物的臉容和服飾呈現異族面貌。人物的姿態與組合和十四世紀伊斯蘭祈求乾涸泉水再度流動的畫作相當近似。以人物作為裝飾主題的如意耳扁壺存世目前所知僅有二件,一件典藏於本院,另一件收藏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博物館,十分可貴。

明永樂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

明永樂甜白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明永樂甜白劃花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明永樂霽紅暗龍紋高足碗其中「霽紅暗龍紋高足碗」全器施以紅釉,釉汁盈厚、器色鮮豔,碗心有「永樂年制」篆書款,可貴的是此高足碗以銅作為呈色劑,需在還原氣氛中高溫燒造而成,是最難燒製成功的顏色釉品種之一。

明永樂甜白梅花梅瓶「甜白梅花梅瓶」胎質潔白細緻,釉質均勻盈潤,全器以細線刻畫紋飾、葉紋及蓮花,相當精緻迷人,乃永樂瓷器中甜白釉瓷的代表作。

明永樂青花花卉紋鏤空花燻「青花花卉紋鏤空花燻」形體端整高大,氣質秀雅端莊,兼具實用及美觀,更是目前傳世唯一一件明代初年的花燻。

明永樂青花圖案花紋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在中原王朝對外交流歷史上最受矚目的「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六次便在永樂時期。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永樂時期製作了一批模仿伊斯蘭世界器形及紋飾的瓷器,通過瓷器的模仿與創造,可以看到永樂皇帝透過陸路以及海路積極對外交流的需求及企圖心。

明宣德青花圖案花紋葫蘆形綬帶耳扁壺延續了永樂風貌

第三單元是「承襲與模仿」展覽展覽區,呈現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仿作。這一單元精選數件作品作為對照,展現永樂瓷器在時空中的影響力,但從青花層次和發色依然看出他們之間的差異。

清雍正青花花鳥紋如意耳扁壺

清雍正青花花果紋如意耳扁壺

相關焦點

  • 看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永樂帝愛過的瓷器(三)
    明朝永樂時期的瓷器藝術獨創與多元兼具,堪稱東亞工藝美術史的高峰。「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六百年歲月的洗禮,更顯寶貴。臺北故宮博物院於5月18日推出「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精選近百件永樂瓷器名品展示。
  • 明代御窯瓷器大展亮相 景德鎮出土VS故宮院藏(圖)
    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    「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對比展」2日在故宮博物院齋宮和延禧宮開幕,共展出瓷器297件套。此次展覽既是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首次聯合舉辦瓷器展覽,同時又是這些明代御用瓷時隔五百年後從生產始端到使用終端的首次聚首。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臺北故宮永樂帝最愛的瓷器,你一定要看看!
    明朝永樂時期的瓷器藝術獨創與多元兼具,堪稱東亞工藝美術史的高峰。「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六百年歲月的洗禮,更顯寶貴。
  • 「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之「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產地,紫禁城則是這些御用瓷器成品的使用地。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所藏明代御窯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精,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傳世與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展,可謂珠聯璧合。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
    臺灣「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規程》,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將來國家統一後,遷臺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文物清點整理】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幕。至此,運臺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
  • 臺北故宮博物院試行有條件開放拍照(圖)
    9月1日,遊客在臺北故宮「若水澄華——院藏玻璃文物特展」上拍攝文物。    9月1日起至12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試行展場有條件開放拍照、攝影,試行期間仍舊禁止拍攝團體照,並禁止使用閃光燈、補光器材、腳架、自拍器等器材。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場此前長期禁止拍照,目前規劃開放的文物包含金屬銅器、瓷器、玉器等器物類文物,人氣文物翠玉白菜、肉形石等,都在本次試行開放拍照範疇之內。
  • 印象臺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如果您已不止一次到過臺灣,不願意在三萬六千裡路以外,一脈同宗的現代都市裡,繼續墨守大多數遊客的遊玩規律,只匆匆一瞥臺北的晝與夜、如果您願意尋多一份藝術靈感,享多一片平靜產生的愉悅,那麼請跟隨「魚」的腳步,在臺北的故宮,欣賞一篇完整的詩與畫。相比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宏偉氣勢,眼前這座位於士林區至善路2段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似乎顯得骨秀清風。
  • 【文化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品數量】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臺北故宮一次展13件汝窯瓷器,院方稱要「看好看滿」
    :澎湃新聞 目前全世界僅存汝窯瓷器不足100件,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21件,而在昨天對外展出的「泥土的坐標——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陶瓷展」中,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次性拿出館藏13
  • 「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亮相故宮...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施雨岑)「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於9月1日在故宮文華殿與廣大觀眾見面,展覽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分為4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展現蘇軾的精神世界,為觀眾勾勒出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蘇軾形象。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賞
    【文物現狀】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高4.6cm 口徑30.3cm 足徑20.3cm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布
  • 臺北故宮博物院門票多少錢 臺北故宮在哪裡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在哪裡:臺北故宮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北京:「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開展
    2020年9月1日,「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展。↑2020年9月1日,「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展。CICPHOTO/杜建坡 攝↑2020年9月1日,觀眾在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上欣賞展品。CICPHOTO/杜建坡 攝↑2020年9月1日,觀眾在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上欣賞展品。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借到臺北故宮展出的日本古瓷器從展架脫落破裂,並非人為損壞
    在展覽中受損的展品日本伊萬裡瓷盤「青花柳葉鳥紋盤」(圖片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受損展品 「青花柳葉鳥紋盤」為目前正在展出的「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的其中一件作品,盤體破裂,屬日本大坂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館藏。
  • 臺灣故宮博物院之行
    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為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
  • 「皇帝的多寶格」特展 臺北故宮南院祭出619件精巧珍玩
    華夏經緯網12月25日訊:據臺灣「工商」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南院於25日盛大推出「皇帝的多寶格」特展,一次展出619件多寶格珍玩,飽覽清皇帝最愛的古玩奇珍,帶領觀眾體驗皇帝專屬多寶格的機妙與賞玩樂趣,處處精彩、充滿趣味。
  •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  雖然模仿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但這個博物院完全不同北京或者瀋陽的,它不是傳統的庭院式的、宮殿式的,僅僅是在外觀上類似,博物院主體建築竟然有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