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賞

2020-12-15 歷史趣聞探索

【文物現狀】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4.6cm 口徑30.3cm 足徑20.3cm

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布,幾無間隙;多樣主題並呈,讓人目不暇給,充分營造華麗而熱鬧的氣氛;同樣的風格也見於此時的漆器和織物的圖案設計。另方面,若仔細觀察細部,則見畫工用筆軟弱潦草,不經意的出現筆線出鋒,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見此時窯場大量產制卻又管理,以及匠者應付的心態。

以本件開光中的穿花龍鳳為例,龍鳳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纏枝番蓮也只拘謹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筆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樣葫蘆,虛應故事;但其仍儘量保持官樣的原貌,官土輕薄潔白,釉色瑩亮,色料淘洗勻細,其繁複多彩、色調喧譁,以及細碎的填染,反而成為此時期讓人驚豔的特色。

五彩龍鳳大盤

明初,景德鎮成立了御窯廠,宮廷瓷器開始註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東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窯、民窯之別。官窯,即官方創辦的窯廠。封建社會的官窯是專為皇宮內院製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賞賜臣僚的御瓷的御窯廠。 由於御窯廠的特權所在,歷來薈萃著景德鎮的陶藝精英和能工巧匠。它雖然專為皇帝燒制瓷器,而客觀上則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異寶。除了不少流失於海外,至今尚有許多陶藝珍稀品為故宮博物院所珍藏,並向海內外遊客作展示。 御窯廠是官窯的象徵,是陶藝瑰寶的搖籃。歷來,人們對御窯廠充滿神秘感與好奇心。

北宋官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乃宋徽宗因不滿於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製作精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制和創製的巔峰之瓷,其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唯一一個將窯址建在宮廷燒制的瓷器,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景德鎮御窯

【名稱】:粉彩花鳥水仙盆

【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器型為五瓣梅花式,造型規整,口沿飾回紋,器外壁至足施孔雀藍釉,外壁繪「喜上梅梢」花鳥畫,器內施綠釉,底施白釉,在器外壁口沿上,署描紅「大雅齋」楷書款,右邊並綴橢圓章式描紅「天地一家春」篆書款。底部有描紅「永慶長春」楷書款,這件器物精細雅致,實力不可多得的晚清官窯精品瓷器。

清官窯粉彩花鳥水仙盆

鈞窯,即鈞臺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呈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控隨心所欲的表現技術,至今無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學的影響,反應在瓷器上就是規整對稱,無論是造型或紋理都遵循這一原則,特別是北宋官造鈞瓷,不論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規整對稱,高雅大氣,宮廷氣勢,一絲不苟。其勢沉重古樸,明亮而深沉。建窯,耀州窯,鈞窯,作為中國傳統瓷文化正宗,歷史悠久的風格傳承至今。放大鏡觀察,蚯蚓走泥紋,用氣泡一個個串連一體呈立體的爬行狀,青蛙卵紋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還有牛血紋,血色深紅暗沉殺氣騰騰,莊重威嚴等等,難以一一敘述。北宋官窯鈞瓷的發色和紋理大小和分布,都難以做到人為控制而恰到好處,是北宋瓷藝的最高工藝水平的體現。這批鈞瓷工藝早已失傳,而窯址也隨冰凍積水而下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可見當時鈞瓷產生的轟動效應。於是各地群相仿效,窯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領。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棟,考古窯口不計其數,因都未見過這批北宋官造鈞瓷,也只能是管中窺豹了。1955年,禹縣(今禹州)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制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鈞窯

明永樂青花蟠龍天球瓶是一款明永樂年間所制的宮廷御用瓷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器腹碩狀如圓球,故名天球瓶,

乃仿照敘利亞瓶式樣燒制而成。口沿一周轉枝花葉紋,全器主飾為一蟠龍,隙地飾以番蓮花,龍紋姿態矯健有力。同形器在故宮博物院共藏四件,其中一件隙地為朵雲紋,而土耳其TopkapiSaray Museum亦有類似藏品,不同之處在其龍紋留白而背景為青色的波濤紋。TopkapiSaray藏品上那種主紋留白的作法,俗稱反青花。

青花在中國元代中期,也就是十四世紀左右,已達精美地步。但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灰暗。直到十五世紀的永樂、宣德,青花瓷藝又再度鮮豔的色澤,廣受好評。因此,永、宣的遂成後世仿製對象。

永樂青花依文獻所說,採外來青料,俗稱蘇泥勃青。此種青料有「滲青」、「散渾」之特性,燒後青色濃豔,偶因滲青而有濃暗斑點,因散渾而有水墨畫之風韻,加以運筆瀟灑,氣勢凌然,為明代之青花奠下根基。又因政治、經濟因素,此時瓷品成為賞賜及貿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對象為中亞之阿拉伯人,為適應回教人民所求,此期製品,在紋飾與上,處處可見伊斯蘭文化之身影。

宋耀州窯印花碗,宋代耀州窯燒制瓷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稱】:宋耀州窯印花碗

【類別】: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宋代耀州窯燒制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明永樂青花蟠龍天球瓶

北宋耀州窯劃花碗,耀州窯始於唐,盛於宋,延及金元,直到明代還在燒制瓷器,也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棵常青樹了。

該件耀州窯青釉刻花小碗是北宋中期耀州窯的產品,可以看到其刻畫相當隨意而手法很瀟灑流暢,還沒有發展出相當繁複精緻的組合。底足的處理相對不是太細,內外都有薑黃。從其露胎處可以看到胎土相當堅緻,但仍然還有少量細小的氣孔和雜質。總體看來器型端莊,做工細緻,紋飾美觀大方,反映出當時的耀州窯已經具有相當堅實的基礎了,因此在此後的晚期發展出供御使用的精美刻花瓷器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北宋耀州窯劃花碗

這件文物是件漢代陶器,因為陶器表面施有一層綠釉,因此被稱為綠釉壺。傳世的綠釉,本身就是件比較珍貴的文物。我國的釉陶出現的年代較早,源頭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在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北方中原地區,但是釉陶的流行時期卻很短,尤其到了戰國中期以後,因為戰爭的破壞,釉陶的生產基本上已經停頓。直到漢朝建立以後,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緩衝和修整,釉陶才重新發展起來。

不得不承認,乾隆皇帝很識貨,根據宮廷檔案的記載,乾隆皇帝一生,收藏的古瓷器共有十幾件,而綠釉陶壺就是其中一件。當年,有人在土裡挖出了這件綠釉陶壺,並把它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十分喜歡這件漢代的文物,並把它收入自己的寶藏之列。

乾隆為了表達對這件文物的喜愛之情,他還寫了一首詩:有虞合土貴質淳,冬官埏埴司陶人。不鬲不甗見此尊,入土出土幾幹春。斕斑青綠周身皴,外發內蘊真。乍視夏鼎商彝存,撫之體輕堅逾珉。其響清越如泗濱,乃悟陶器成神甄。苦窳髻墾非所論,燥溼弗受剝弗損。使我慕古輕華珍,穆然若見封垂倫。

綠漢釉罐

黃地紅彩龍紋罐通高 18.5cm 口徑 7.2cm 足徑 9.2cm 罐直口,短徑,豐肩,鼓腹,腹以下收斂,圈足。

中文名 黃地紅彩龍紋罐 通 高18.5釐米

口 徑 7.2釐米 足 徑9.2釐米

通高 18.5cm 口徑 7.2cm 足徑 9.2cm 罐直口,短徑,豐肩,鼓腹,腹以下收斂,圈足。蓋面中部凸起寶珠形紐,蓋口沿下弧收。外壁紅地黃彩龍紋裝飾。圖案輪廓及細部均用金彩勾描。蓋內、罐內及圈足內均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嘉靖年制」六行雙行款。

明洪武釉裡紅牡丹紋大盤 此展品為明代陶瓷器。胎體厚重,方沿折唇,弧腹淺圈足,內外斜削,足端平切,砂底。盤內外施白釉,釉下繪三重釉裡紅圖案。盤心繪山石和折枝牡丹。

明洪武釉裡紅牡丹紋大盤

成化鬥彩雞缸杯是漢族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於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徑約八釐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隻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後世多有仿製。

中文名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製作年代明代成化 材質類別瓷器

文物原屬 明代宮廷御用瓷器 文物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採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

從這首清代乾隆丙午御題仿古雞缸杯詩中,可以知道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在成化以後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時期還能依稀見到,並被尊為成化制瓷中的最成功之作,乾隆皇帝不僅讓當時的景德鎮御窯仿製,還題詩作志。

「鬥彩」瓷器,創燒於明代成化時期,在景德鎮御窯燒制的雪白的瓷器胎體上,用成化時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作輪廓線,再以豔麗的紅、綠、黃、紫等諸色填在釉上,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奼紫嫣紅、交相輝映。

有史書上說,成化皇帝熱衷書畫,有一次他欣賞宋代人畫的《子母雞圖》,看到母雞帶著幾隻小雞覓食的溫馨場景,非常有感觸,就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七言詩,表達了母雞對小雞的呵護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成化皇帝萌發了要做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心願。另有學者分析說,畫雞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成化元年是雞年;再一個就是「雞」和「吉祥」的「吉」諧音。

最早載有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的明代萬曆《神宗實錄》中寫道:「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另據明代萬曆沈德符《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其中十萬之值與白銀百金相近,「值錢十萬」應指雞缸杯的價值等於當時流通用的銅製十萬枚制錢,「十萬」是形容多的虛數。

1999年4月在香港的蘇富比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了2917萬元港幣的天價,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最高記錄。

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8日在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拍上,以2.8124億港元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買家為上海收藏家劉益謙。 2014年7月19日,劉益謙拎著一隻拷克箱,把成交價超過2.8億港元的明成化雞缸杯從香港蘇富比帶回上海,經海關專用通道辦完手續後,直接進入徐匯濱江的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

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

琺瑯彩花卉紋方壺高8.3釐米 ,寬11.2釐米的清 康熙作品

中文名 琺瑯彩花卉紋方壺 高8.3釐米

年 代 清 康熙 11.2釐米

這件宜興紫砂方壺,外表以琺瑯彩牡丹花卉紋裝飾 ,金碧輝煌,顯得富麗華貴。底款「康熙御製」。此壺三彎嘴,孔為單孔方形;壺蓋嵌入式,蓋內拱起。《乾清宮琺瑯、玻璃、宜興瓷胎陳設檔》記載這些描繪精緻的宜興紫砂素胎加彩茗壺、蓋碗,器底均寫款識。當時的琺瑯彩紫砂壺專作宮廷玩賞器和宗教、祭祀的供器,製作極為考究,傳世品很少。

十八世紀初,法國的裡摩巨工廠生產的琺瑯彩器,傳入中國後,康熙帝的喜愛,並醉心於此項工藝,在宮廷內加以製作。琺瑯彩器在清初綻放異彩,有銅胎、瓷胎、紫砂胎琺瑯彩三種,色彩有黃、藍、紅、綠、紫等色彩。紋飾以雙勾填彩的折枝牡丹、蓮、菊、山茶等四季花卉為代表。這時候,由江南織造將素胎砂壺入貢,須先送至御前流覽,然後再燒琺瑯,在北京燒後再加款。宜興紫砂胎的緻密性較差,僅在康熙朝出現。

琺瑯彩花卉紋壺

磁州窯刻花雙禽紋如意枕

北宋作品,器長26.6釐米,現藏於臺灣鴻禧美術館。此器為磁州窯珍珠地刻花瓷,紋飾刻畫細緻精巧,珍珠地裝飾突出了主體形象,是一件優美的陶瓷藝術作品。

磁州窯刻花雙禽紋如意枕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賞
    【文物現狀】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高4.6cm 口徑30.3cm 足徑20.3cm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布,幾無間隙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臺北故宮有類似藏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臺北故宮有類似藏品在宋代的五大名窯當中,定窯瓷器是民間比較容易得到的瓷器品種。定窯瓷器在燒造時,便以追求數量為自己的主要目標。為了可以大量的燒制定窯瓷器,定窯瓷器生產的工匠們,發明了獨特的覆燒工藝。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臺北故宮博物院外景博物館簡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為了保護住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北平故宮等地約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藏品更好,臺北故宮運走紫禁城多少藏品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藏品,同根同源,臺北故宮80%以上的藏品來自於北京故宮(紫禁城)。1931年,東北、華北告急,故宮理事會決定,把故宮的一部分文物南遷,躲避戰亂。包括宋元瓷器、青銅器、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離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 臺北故宮博物院頂級藏品 丨讓人震驚
    臺北故宮博物院頂級藏品讓人震驚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即為「臺北故宮」。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藏品更精妙?
    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原為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臺北故宮收藏有5615件青銅器,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兩岸故宮青銅器都以傳世品為主,臺北故宮藏品的總量和精品數量都較少,但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重器則十分有名。
  • 【文化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品數量】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博物館名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名Taipei Palace Museum,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回溯歷史,其繼承了數千年華夏民族文化之珍稀,肩負了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
  • 故宮博物院(臺北)藏品
    Heaven And Earth In Chinese art中國藝術的天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頁數 : 236頁通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品,《中國藝術的天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通過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即中華民族之間的統一或和諧,來弘揚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天堂,自然和人文。《中國藝術中的天地》包含八十多件精美的藝術品,囊括了繪畫,書法,插圖書籍,青銅器,陶瓷,玉器和木雕。
  • 臺灣故宮珍藏瓷器圖冊巨賞:精陶韞古 珍陶萃美
    現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熱河行宮及南京博物院等機構中的傳世藏品,很多都可以追溯出乾隆皇帝親手典藏的痕跡,真實再現他鑑賞文物的經過。據史料記載,從乾隆二十年(1755)開始,乾隆皇帝陸續降旨繪製陶瓷和青銅器圖冊。其中,繪製於乾隆五十年(1785)的《珍陶萃美》和《精陶韞古》,就是真實記錄乾隆皇帝典藏的歷代名窯珍瓷的兩本圖冊。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臺北故宮有類似藏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臺北故宮有類似藏品在宋代的五大名窯當中,定窯瓷器是民間比較容易得到的瓷器品種。定窯瓷器在燒造時,便以追求數量為自己的主要目標。為了可以大量的燒制定窯瓷器,定窯瓷器生產的工匠們,發明了獨特的覆燒工藝。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藏品更好,臺北故宮運走紫禁城多少藏品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藏品,同根同源,臺北故宮80%以上的藏品來自於北京故宮(紫禁城)。1931年,東北、華北告急,故宮理事會決定,把故宮的一部分文物南遷,躲避戰亂。這是遷臺文物中最多的一批,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最精華的展品。
  • (夏雲)臺灣見聞之七——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到臺灣去,其中一個願望就是去參觀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它典藏的藏品都是當年從大陸的北平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等地搬運過來的,應該說這些藏品都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和珍品,一直有個夙願,就是漂洋到臺灣去看看這些稀世珍品,現在終於如願。臺北故宮到底有多少藏品?
  • 中國旅遊景區大全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在臺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簋式爐高清大圖鑑賞
    宋朝社會不但生產仿古青銅器,甚至宋朝社會生產的瓷器很多都是模仿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的,這體現了「以古為雅,以今為俗」的一種審美趨向。下面發幾張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南宋官窯簋式爐清晰大圖讓大家鑑賞,此爐的釉色是最典型最漂亮的南宋官窯正燒品質的粉青釉色,極為難得。此爐的口部和足部都鑲有銅扣目的是起到保護的作用,主要是怕爐的口部和底足在使用過程中磕碰了。
  • 臺北故宮博物院門票多少錢 臺北故宮在哪裡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在哪裡:臺北故宮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幾件古玉珍品,太養眼了!
    因歷史原因,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分隔兩岸,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隨著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陸客自由行的開放,到臺北故宮參觀並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