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頂級藏品 丨讓人震驚

2021-02-07 第一收藏1cang

臺北故宮博物院頂級藏品讓人震驚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即為「臺北故宮」。是臺灣著名的中國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設有20餘間展覽室,文化瑰寶不勝枚舉。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臺灣故宮稀世珍寶簡介


  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該院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該院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最精、最多的;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5萬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書畫真跡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石+朱)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下為國寶中的國寶,臺灣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展品介紹: 


西周 〔毛公鼎〕(銘文字數最多,造型古拙)



毛公鼎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繫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本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毛公鼎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西周 〔散氏盤〕(銘文字數多,銅質特佳)



散氏盤應為西周晚期出品,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盤內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時散國和鄰國解決土地糾紛的協議。散氏盤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 g 銘文:19行 357字。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散氏盤銘文並器全形拓,整幅託裱本,珂羅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釐米。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


顏真卿 〔祭侄文稿〕(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一或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釐米,橫72.3釐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採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蘇軾〔黃州寒食帖〕(後有黃庭堅跋,可與王羲之蘭亭及顏真卿祭侄並列三大行書)  


此外尚有諸名家及清乾隆皇帝題跋。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五代 趙幹 〔江行初雪圖〕(五代名家繪畫真跡,李後主題字)





絹本水墨設色 縱25.9釐米,橫376.5釐米,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葦業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寒風蕭瑟,江水微波;漁人衛寒捕魚,騎驢者縮瑟前進,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積傳神。圖中樹石筆法老硬,水紋用筆尖勁流利,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表現出雪花的輕盈飛舞。 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範寬真跡,有東方蒙娜麗莎美譽,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畫幅上詩堂處明董其昌題「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本幅上鈐「典禮紀察司印」半印、「祚新之印」、「墨農鑑賞」、「御口之印」及乾隆內府諸藏印多方。裱邊上鈐「蕉林秘玩」、「觀其大略」2印。據此可知,此圖在入乾隆內府之前,明洪武年間曾藏於內府,清初曾在耿祚新、梁清標處遞藏。《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範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代表作)


《富春山居圖》,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傑作,造型優美)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後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

  汝窯原為民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

  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宮廷御用瓷器,橢圓形盆,侈口,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



北宋 汝窯 〔蓮花氏碗〕(汝窯另一代表作)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清朝 〔翠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玉之第一名品,知名度最高)

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故宮不敢隨意換展品,即使國外也有大博物館想借展,故宮也都回絕。翠玉白菜一體成型,深受喜愛,在翠綠的菜葉上有兩隻昆蟲,體型較大的、伸長著後腳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隻的則是蝗蟲。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遊臺北必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到故宮必看鎮院之寶翠玉白菜,不幸的是竟傳出這個最具人氣的國寶展品遭到毀損!菜葉上面的螽斯左邊一根須,斷了一小節,約有一公分缺損。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希」缺的書法真跡)


天下書法排名第一的三希堂帖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和王珣的《伯遠帖》。前面「一希」只在臺灣故宮才有,而後「兩希」只有在北京故宮才能見到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據說乾隆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曾在帖前寫下「神乎其技」的至高評價。


東坡肉形石(東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塊,這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塊)


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它的底座都是純金做的。「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因為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關於我們』

第一收藏1cang

與您分享收藏帶來的快樂時光,感謝關注我們。

小編微信號:1443360566 電話:021-61559405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1965年在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終於建成。臺北故宮博物院外景建築指南臺北故宮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是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的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黃金複製品亮相東北亞博覽會
    新華網長春9月5日電(記者李雙溪)蘇軾的《前赤壁賦》、陳書的《歲朝麗景》、郎世寧的《百駿圖》……一件件比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製作的黃金複製品,在第六屆中國吉林·東北亞貿易投資博覽會臺灣館驚豔亮相,讓參觀者流連忘返。在近百件黃金複製品前,眾多參觀者駐足觀賞。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藏品更好,臺北故宮運走紫禁城多少藏品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藏品,同根同源,臺北故宮80%以上的藏品來自於北京故宮(紫禁城)。1931年,東北、華北告急,故宮理事會決定,把故宮的一部分文物南遷,躲避戰亂。▲肉形石與翡翠白菜,臺北故宮藏第二艘軍艦「海滬輪」號,1949年1月6日起運,搭載文物3502箱,其中北京故宮文物1680箱。這是遷臺文物中最多的一批,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最精華的展品。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賞世間珍品
    其實,寶島臺灣還有一座故宮(全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簡稱臺北故宮)。   牡丹晚報特派記者此行就有幸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近距離領略了世界級博物館帶來的震撼。  六十餘萬件藏品,每件都難得一見   在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路上,導遊阿道向牡丹晚報特派記者一行講述了臺北故宮的歷史淵源。記者從中感受最深的,是臺北故宮裡的藏品「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國寶宴[組圖]
    圖片說明:7月5日,一位「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的員工展示採用娃娃菜製作的與清代藏品翠玉白菜極像的菜餚「翠玉白菜」。  圖片說明:7月5日,一位「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的員工在展示採用蘋果苦瓜為原料製作的類似清代藏品白玉錦荔枝的菜餚——「白玉錦荔枝」。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
    用「有宮無寶」來形容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話,那臺灣故宮博物院便是「有寶無宮」了。此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臺北故宮的陳列之豐,質量之高,讓人為之膛目。這裡的確是奇珍薈萃國寶雲集,從商代的青銅器、陶器,到各代玉器、瓷器、銅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書畫聖品,無所不有。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
    一款「朕知道了」的膠帶紙,今夏意外風靡兩岸四地,掀起一股臺北故宮的新熱潮。作為臺北故宮首推的皇帝硃批紙膠帶,該文創品取自博物院典藏康熙真跡,創意設計簡單明了又霸氣十足。以黃白紅三色為一組,售價200元新臺幣,讓眾親諸粉大呼過癮,直贊「故宮文物不再不能親近」。
  • 郭沫若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和臺北的故宮牌匾,哪個書法水平高?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位於北京,一個位於臺北。作為封建時期的皇宮,在滿清帝制被終結後,故宮改為存儲皇家珍品的博物館,人民始得有機會看到深藏禁宮的稀世珍寶。不說到臺北故宮都要看的三件鎮館之寶,單是那些歷代名家法書,都是在書法史上響噹噹的經典之作。還記得前年在日本舉辦的顏真卿書法特展嗎,其中最重要的展品一大部分出自臺北故宮。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哪些知名的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知名的藏品是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該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後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受到了兩岸文化是多麼的一脈相承,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又彼此被迫分離,這是多麼的讓人痛心,這對我們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多麼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早日回頭是岸,別只為了個人和團體利益而玷汙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信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白巖松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賞
    【文物現狀】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高4.6cm 口徑30.3cm 足徑20.3cm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布
  • 當故宮博物院遇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兩「掌門」暢談文創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央廣網寧波4月16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朕知道了」膠帶,「故宮貓」手機殼,印有「萬萬歲」字樣的口罩,還記得這些紅極一時的有趣產品嗎?如果您對中國的博物館稍有了解,就會知道,這些創意是源自兩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些產品創意新穎,或形象呆萌,或美觀別致。但不知您有沒有注意,這些有趣的產品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提到這些創意,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這兩位被認為是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重要推動者,巧的是,二人昨天在浙江寧波相遇了。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藏品更精妙?
    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原為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據統計,現有藏品696344件。
  • 臺北故宮博物院:奇珍異寶千古傳,眼花繚亂觀者嘆!
    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臺北故宮博物院不僅其藏品全部來自大陸,其建築設計也是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的牆壁,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臺之上,典雅莊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來臺灣前,朋友告訴我,臺北故宮博物院內不允許拍照,只能觀看和聽講解。於是我特意準備了一支錄音筆來錄製導遊的講解。
  • 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上任伊始「雄心勃發」,宣稱任內將推動「故宮臺灣化」,迅即引爆島內批駁聲浪。臺北故宮博物院之所以被冠以「故宮」之名,其來歷兩岸中國人無不知曉。兩岸兩個「故宮」,藏品同出一源,其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底色無以篡改、塗抹,也不可分割。新院長輕率放言,怕是低估了此事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