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雲)臺灣見聞之七——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0-12-25 夏雲視覺

到臺灣去,其中一個願望就是去參觀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它典藏的藏品都是當年從大陸的北平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等地搬運過來的,應該說這些藏品都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和珍品,一直有個夙願,就是漂洋到臺灣去看看這些稀世珍品,現在終於如願。

臺北故宮到底有多少藏品?據資料公布,該館所藏的稀世珍品,包括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共達69萬餘件,其中甲骨檔案2萬多片,古代書畫近1萬件,各種陶器瓷器2萬多件,銅器1萬多件,在銅器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另外還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稀世珍品,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臺北故宮是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機構之一。

這麼多藏品不可能全部展出,根據臺北故宮規定,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可能由於輪換,這次參觀沒有看到古代名畫碑帖等藏品,有點可惜,但還是看到了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等珍品。說實在的,要邊聽講解邊認認真真看完全部藏品,兩三天時間根本不夠。

時間不多,只能挑著看,邊看邊拍片,這兩天整理片子,為了防止標註出錯,我是一張張核對,費了好大的精力,今天終於做完,現在做成專輯,與大家分享。對古文物和收藏不感興趣的,可以飄過不看。

相關焦點

  •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建新  我是帶著北京故宮、瀋陽故宮的既有印象和概念造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希望的是能夠尋找一種對應或者類似,結果是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大的落差,而參觀結束後則是那些落差基本消解。也就是說,想把這裡的文物看一遍,至少要根據展出輪換的時間,來三到四次才可以,需要化整為零,這與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是完全不一樣的。  導遊介紹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
  • 感受臺灣,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到臺北,一定要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因為這裡珍藏著許多原來曾深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依山而建,博物院靠山面水,環境十分宜人。走進故宮博物院,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那些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寶物,猶如穿越時光隧道的精靈,在此駐足憩息。在這些寶物中,最有名的當屬「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了。「肉形石」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咋一看,就像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
    該品秉持「以故宮典藏為源」的博物院文創原則,又一反皇家嚴肅端莊的傳統印象,依託親民產品的日常親和,並藉助故宮網絡商城,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和網絡熱議,所到之處開啟想像歡樂無限,堪稱華語圈的一大文化事件。  該系列膠帶紙目前已有五款上市,除了「朕知道了」,還包括「乾隆御覽之寶」「宮院藏印章」「青銅器圖紋」「金文」等,臺北故宮還將陸續推出20款。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行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受到了兩岸文化是多麼的一脈相承,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又彼此被迫分離,這是多麼的讓人痛心,這對我們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多麼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早日回頭是岸,別只為了個人和團體利益而玷汙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信仰。
  • 臺灣親子遊之臺北篇----故宮博物院、士林官邸
    臺北是臺灣最大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城市,臺北可以作為臺灣行的起點或終點,至少停留三天。        我們大致了解1948-1949年從大陸帶過來許多寶貝,在倉庫裡沉睡了十幾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1965年正式展示,由於寶貝眾多,只能分批展出,嘉義的故宮南院2015年底正式開放。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博物館名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名Taipei Palace Museum,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回溯歷史,其繼承了數千年華夏民族文化之珍稀,肩負了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
  • 臺北故宮博物院宣布調整票價 臺北故宮博物院票價多少
    臺北故宮博物院27日宣布,從2018年1月1日起,位於臺北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普通參觀券價格由250元(新臺幣,下同)調高至350元,團體票價格由230元調高至320元;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南院)參觀券價格由250元調整為150元。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稱:「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
    這批文物當然是屬於中國的,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這批文物在臺灣自然不算流失在海外。如果兩岸關係和諧,該批文物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並非完全不行,而在兩岸尚未統一之前,大陸也從未提出過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搬回北京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數大幅下滑 購票率年年衰退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受到陸客赴臺限制影響,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數大幅下滑。跟據「立委」蔣乃辛的統計,臺北故宮購票率年年衰退,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近4年下降了約20%,南院近3年降了12%,「今年南院等於10人中僅1人買票進場參觀」。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08年07月03日 09: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國寶遷往海島  故宮,顧名思義,舊王朝的宮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強令「皇帝」溥儀出宮。
  • 臺灣故宮博物院之行
    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為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
  •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稀世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已達69.6萬餘件文物。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賞世間珍品
    其實,寶島臺灣還有一座故宮(全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簡稱臺北故宮)。   牡丹晚報特派記者此行就有幸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近距離領略了世界級博物館帶來的震撼。  六十餘萬件藏品,每件都難得一見   在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路上,導遊阿道向牡丹晚報特派記者一行講述了臺北故宮的歷史淵源。記者從中感受最深的,是臺北故宮裡的藏品「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盤等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如西周毛公鼎、散氏盤;鎮宮之寶的玉器翠玉白菜、闢邪雕刻、《核舟記》的原型等;王羲之、顏真卿、宋徽宗書法手跡,近代張大千廬山圖卷等;還有北魏以下歷代金銅佛像,清恭王府紫檀家具等。
  • 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連翠玉白菜都沒近距離看到
    昨天,在硬碟中找資料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之前在參觀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幾張照片。反覆的看來看去,發現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印象。印象最深的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之一:翠玉白菜,當時因為要去參觀的人太多,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所以我就只是遠遠地看了一下,沒有近距離參觀。
  • 中國旅遊景區大全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在臺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陸客消費旺盛 臺北故宮博物院大發利市
    陸客消費旺盛 臺北故宮博物院大發利市 2010年09月01日 11:0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