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稱:「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

2021-02-07 蘭斌強


文 I 蘭斌強


昨天(16日)下午,臺灣新上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召開的媒體茶敘會上稱:要「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是搶來的,中國不敢來要。」並囂張表示「不怕挑動敏感神經」。


【臺灣《自由時報》報導的標題截圖】


陳其南稱,國際上如大英博物館之類的大博物館都有豐富的世界古文明收藏,但他們在帝國時代掠奪的文物,目前有被索討回原地的爭議,比如希臘人要跟大英要回文物。而臺灣則不一樣,因為臺灣故宮文物並不是搶來的。


陳其南還稱,一直以來,為避免中國在海外半路攔截臺灣故宮的文物,故宮文物越洋展出都需有「司法免扣押」為前提。「中國不能來要,因為他們如果來要,就表示他們不承認臺灣是中國的。」


【陳其南(中間者)在記者茶敘會上】


大陸的文物是如何到臺灣的眾所周知。原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兵敗逃亡臺灣前將大批文物偷運到臺灣才有了現在的「臺北博物院」。這批文物當然是屬於中國的,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這批文物在臺灣自然不算流失在海外。如果兩岸關係和諧,該批文物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並非完全不行,而在兩岸尚未統一之前,大陸也從未提出過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搬回北京故宮博物院。


陳其南剛接手臺北故宮就發出這樣的言論,並將臺北故宮的文物定位與國際上文物追討相提並論,還扯到國家定位上這樣的混亂邏輯,並狂言「不怕挑動敏感神經」,其用意何為?



1947年出生在臺灣的陳其南,現年已71歲,是人類及文化學學者,教授,同時也曾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擔任過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陳其南】


在學術上,他1976年提出有關清代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土著化」理論,「飛地」概念使他成為臺灣「本土化」理論的代表人物。而且他還有臺灣「社造運營之父」的稱號。正是如此,他深受李登輝的賞識。


2004年6月,「臺獨」組織「臺灣北社」在舉行3周年慶及募款餐會時,李登輝演講「制訂新憲法的迫切性」,鼓吹「臺灣改國號、制新憲」舉行「公投」時,陳其南竭力附和與支持,當時就狂言:「沒有陳總統對社區營造的運作,就沒有2000年的政黨輪替,10年前李前總統堅持本土化.如今臺灣主體性與本土化已成為主流民意,2004年啟動制憲運動後,未來4年內絕對會成功。」


馬英九時期,陳其南消停了幾年。蔡英文上臺後,他又開始活躍起來。


兩年來,蔡英文的「臺獨」路線更多的體現在文化「臺獨」上,因此,當「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林正儀因個人「價值觀」原因辭職時,蔡英文和公開叫囂「臺獨」的賴清德便很自然將陳其南招至麾下。通過他自稱的文化「文物級的人」影響力,在文化「臺獨」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陳其南一接手「臺北故宮博物院,便首先發出要「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他用其「飛地」的概念形容故宮,稱「遊客來看臺北故宮,不是來了解臺灣,而是來了解中國。故宮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故宮的內在連結不在臺灣,因此臺北故宮不管怎麼經營,都會成為北京故宮的『飛地』。要讓故宮『土著化』、臺灣化,讓故宮的內在連結回到臺灣。」


由此可見,陳其南的「中國不敢來要故宮文物」的言論只是其文化「臺獨」的一種公開挑釁,而且他已經做好了「不怕挑動敏感神經」的準備。



故宮博物院作為保存和展示國家歷史文物寶藏的機構,文化沉澱和底蘊決定了本該區隔政治糾紛,特別是在一些敏感議題上更是如此。


但陳其南接手「臺北故宮博物院」就主動挑起兩岸敏感議題,顯然是甘願充當民進黨當局實施「臺獨」路線的急先鋒。


然而,陳其南在昨天的記者茶敘會上,在談到未來是否與北京故宮合作時,卻稱:「只要他們不排斥,願意繼續合作」。他稱,因為擔心對岸看到他的政治態度拒絕合作,他想告訴北京故宮,他同樣尊崇、重視中華文物。


一方面要搞文化「臺獨」,一方面又稱「願意合作」,這種典型的痞子嘴臉真令人作嘔!以為大陸就這麼好哄騙?把大陸當成了什麼?


陳其南的言行只會令大陸在臺灣文物的相關問題不能手軟。



馬英九時期,2009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率團來北京故宮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也於當年3月份訪問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後兩岸故宮交流,成為常態。


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上臺後,兩岸故宮官方的交流停止了,但民間的交流活動並未限制。這次陳其南既然表明了其甘當民進黨文化「臺獨」的急先鋒,那麼大陸就應該立即啟動限制兩岸民間的一切文物交流活動。



「臺北故宮博物院」因館藏文物眾多,而中國文物在世界上名聲在外,相關的國際活動不少。在目前的情況下,大陸相關部門完全可以通過有關渠道和方式,嚴格控制「臺北故宮博物館」參與相關的活動,甚至阻止其相關的展出。將「臺北故宮博物院」困在臺灣。就像臺灣一些其它機構無法與國際交流一樣,讓「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嘗嘗這種味道。



目前仍在進行的民間臺灣遊,希望組團的相關機構能提倡到臺灣後不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以此表達大陸民眾對陳其南囂張言論的憤怒。


文物本身原沒有政治屬性,也不應分黨派,民間交流本應也是如此。然而,當民進黨當局利用文物操縱「臺獨」議題,挑起民族分裂,如果不阻止任其囂張,任其耍痞子,任其吃大陸的豆腐,只會縱容其更猖狂。有的原則是必須要捍衛的,有的底線是不能觸碰的。溫良恭儉讓不適合面對挑起國家、民族分裂的勢力,只有展現強悍的態度和動作才能奏效。


陳其南甘願充當「臺獨」急先鋒的角色儘管向前衝,再醜陋的痞子嘴臉也無所謂,總有一天其必將會為此付出代價!


2018年7月17日

蘋果手機讚賞:長按上面二維碼—識別二維碼進入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故宮臺灣化」言論遭批駁
    新華社臺北7月18日電(記者查文曄 陳君)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陳其南剛上任即拋出「故宮臺灣化」言論,引發臺灣社會輿論質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宣言,一旦成真,將迎來「故宮不故宮」的難堪局面。  陳其南16日舉行上任後首次媒體見面會,宣稱任內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他稱,遊客來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是來了解臺灣,而是來了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不管怎麼經營,都會成為北京故宮的「飛地」。
  •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夜遊秦淮河 稱對南京情感特殊
    24日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一行來到南京夜遊秦淮河,馮院長用「情感上的親切」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解說】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夜間的秦淮河水有一種寂靜的悠揚感。馮明珠剛到南京,就和自己的老朋友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一起,坐在遊船上夜遊秦淮河。從崑曲聊到江南書院,兩位老朋友相談甚歡。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 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 在臺北故宮向日本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事繼續發酵之際,多家臺媒今天(14日)報導稱,主張把「故宮臺灣化」的臺北故宮現任院長陳其南不會留任,博物院內部對此都很驚訝。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在臺「大選」後已暫停文物出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5月25日報導,「5·20」臺灣新當局上任後,兩岸文化交流如何互動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25日表示,前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在交接時提到,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今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後,就暫停文物出借給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本身是藝術品
    中新社臺北八月二十日電 題:讓典藏文物活起來——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  中新社記者 曾嘉 董會峰  臺北「故宮博物院」自一九六五年建成後,一直以保護、收藏文物為主要目標。如今臺北「故宮」要讓文物活起來,凸現服務大眾的理念,剛剛上任不久的院長石守謙堪稱任重道遠。
  • 訪臺北故宮院長:向臺北故宮學習什麼?
    記者採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左)1972年,自臺灣輔仁大學法語系畢業之後,她就開始了在臺北故宮漫長的工作旅程。從基層導覽解說員做起,歷任務蔣復璁、秦孝儀兩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等職。在16年的展覽組長任內,她籌展無數,並於1989年創立志工制度。個性積極、認真、語文能力強且勇於直言,是臺北故宮老同事對周功鑫的共同印象。因與當時臺北故宮發展理念不合,1999年周功鑫自臺北故宮退休。
  • 陷改名風波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沒有討論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甚至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發外界不少風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30)日赴臺灣立法機構參與審查預算,強調臺北故宮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召集「立委」萬美玲指出,因改制是否涉及明年預算多寡,期盼吳密察針對改組案先予以說明。
  • 臺北故宮「換帥」,陳其南成任期最短院長
    據臺灣地區媒體報導,2019年1月13日,陳其南已正式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距其上任院長短短180天,陳其南也被稱為史上任期最短的院長。立場偏綠的陳其南上任伊始就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願景喊出「臺北故宮臺灣化」的口號,引發巨大爭議。其在任期間,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是頻繁處於風口浪尖。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只有一個
    在歲末年初、春機孕育之際,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去年下半年推出的新著《天府永藏》首次系統全面地介紹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沿革、淵源和各自收藏的特點,在海內外引起反響之時,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近期策劃運作和即將進行的一系列互訪交流、合作辦展活動為兩岸文化交流帶來濃濃的春意——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百忙中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操辦全世界最成功的展覽——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一直強調把臺灣本土文化和藝術融入臺北故宮的收藏,試圖通過強調臺灣本土歷史割裂與大陸的聯繫。2006年1月,扁系人馬林曼麗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與北京故宮合作時,用詞不無傲慢:「對大陸北京故宮,與其說合作不如先競爭,我相信臺灣故宮的優勢要勝過北京。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周功鑫: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舵手」
    個性積極、認真,語文能力強且勇於直言,這是臺北故宮老同事對周功鑫的共同印象。2008年,已經退休的周功鑫重回臺北故宮出任院長。她最了解臺北故宮在臺灣,提起「周功鑫」這個名字,必然要與臺北故宮聯繫在一起。
  • 當故宮博物院遇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兩「掌門」暢談文創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央廣網寧波4月16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朕知道了」膠帶,「故宮貓」手機殼,印有「萬萬歲」字樣的口罩,還記得這些紅極一時的有趣產品嗎?如果您對中國的博物館稍有了解,就會知道,這些創意是源自兩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些產品創意新穎,或形象呆萌,或美觀別致。但不知您有沒有注意,這些有趣的產品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提到這些創意,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這兩位被認為是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重要推動者,巧的是,二人昨天在浙江寧波相遇了。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同時,臺灣當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規定:「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運往臺灣的國寶開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覽環境。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 專訪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臺北故宮票價仍然很低
    圖片說明: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 陳太曦攝【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驅車前往臺北故宮的路上,一出自強隧道右轉至善路就見到這樣的場面:十多輛大型遊覽車停在路邊,數百名大陸遊客魚貫下車,目標就是對面的臺北故宮。日前,臺北故宮宣布普通票從160元(新臺幣,下同)漲到250元,優惠票從80元調漲到150元。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民進黨當局給改名了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館之一,其中存放了大量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在臺灣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最近,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斷在島內推進「臺獨」政策,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會面臨「改名以及降級」的風險,這令許多人士感到非常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