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 陳太曦攝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驅車前往臺北故宮的路上,一出自強隧道右轉至善路就見到這樣的場面:十多輛大型遊覽車停在路邊,數百名大陸遊客魚貫下車,目標就是對面的臺北故宮。日前,臺北故宮宣布普通票從160元(新臺幣,下同)漲到250元,優惠票從80元調漲到150元。這樣的措施在島內引發反彈,《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陸客佔臺北故宮訪客的48%
環球時報:請問臺北故宮的門票是怎麼確定價格的?
馮明珠:按照規定,我們每3年檢討一次票價,但故宮(指臺北故宮)自2008年7月2日調整票價後,已逾4年未再調整,加上我們從2011年開始,因應訪客人數暴增延長開放時間,從原本的上午9時到下午5時延長至上午8時半到下午6時半,增加兩小時,周五、周六更延長至晚上9時才閉館。結果導致加班費、水電費、修繕維護費等各項營運成本大幅增加,從去年開始我們重新檢討票價。其實,我們的票價仍是比較低的,並未反映真正的成本。
環球時報:去年陸客有多少人次來了臺北故宮,在臺北故宮的花費大約多少?
馮明珠:去年到故宮的總數為4360815人次,其中大陸遊客2124194人次,約佔48%。另依每天營業額與參觀人數換算,大概平均每人的花費在1000元。
所有的門票調漲,老百姓沒有不反彈的,但我們努力跟國際和臺灣訪客說明,我們調整的票價比起世界各大博物館還是低的,因為投入的成本愈來愈高,不能不做調整,老百姓會慢慢地適應。
環球時報:大陸遊客去臺灣必去臺北故宮,請問臺北故宮是否有一些改進措施,提高對大陸遊客的接待能力?
馮明珠:我們針對自由行的人推出定點導覽服務,早上10時開始,有普通話、英文。也有語音導覽設備,遊客可自己去櫃檯租借。我們還針對團隊管控人數,每個時段最多容納2500人,出一團才進一團,服務時間拉長也是要消化越來越多的訪客。
環球時報:與臺北故宮相比,您對北京故宮的門票價格怎麼看?
馮明珠:我覺得熱門景點票價確實高,舉例來說,巴黎羅浮宮平均400元一張門票,大英博物館是免費,但有特展時票價很高。我覺得好的展覽付一點錢欣賞是應該的,像我去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不會吝嗇那一點票價,一定會去的。
環球時報:臺北故宮的擴建工程完工後,接待能力能提升多少?展出的文物數量是否會增加?
馮明珠:我們現在有個大故宮計劃,展示面積增加2萬坪(編者註:1坪約合3.3平方米),展覽廳比現在增加3倍,像現在展覽廳是2000坪,未來全部展覽面積可達8000坪。展覽空間擴大,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擁擠,要看個翠玉白菜得排隊一個鐘頭。另外,臺北故宮典藏量將近70萬件,現在只能看到3000件左右,將來會增加展廳。
對民間捐贈大多婉謝
環球時報:臺北故宮日前清點文物引起爭議,請問臺北故宮是怎樣清點文物的?
馮明珠:文物清點是一個很沉重的工作,經常性的清點是每季由院長抽查。我先抽帳冊(清冊),抽到哪本帳冊,例如抽到玉器,從第幾箱到第幾號,就會有人製作表單;典藏單位拿到表單後,立刻去庫房準備,接著我會帶政風等一組人員抽查,每一季都做。我以前在圖書文獻處時經常遇到抽檢情況,此外讀者借閱某些文獻檔時,我們也要立刻去提件。
環球時報:臺北故宮有很多民間捐贈,請問民間捐贈文物需要哪些程序?
馮明珠:民間捐贈的情況很踴躍,通常他們會先寄照片,我們檢視後如果覺得不行會寫信婉言謝絕,若可以再去目驗,接著進行預審、初審、覆審三關制,但故宮大部分都是婉謝。捐贈與購償是一樣的,都是採取三關制,例如有人想捐瓷器,會先由故宮瓷器科同仁研究要不要接受,如果決定要,會寫預選單,之後舉行初審,由海內外專家組(約5人)評審,只要有一人不同意,就否決;若通過再覆審。很多民間捐贈的文物都頗有價值。
因港人身份受質疑
環球時報:您最初接任臺北故宮院長時,是否曾因香港人身份受到一些質疑?
馮明珠:他們質疑我出生在香港,是香港人,但我告訴他們,這沒辦法,父母把我生在香港了。我出生在1950年,小時候在香港長大,自然有了香港身份證,那時是英國殖民時代,我自然也擁有英國國籍。1970年我來臺灣念書,到臺灣的第一天就領了臺灣身份證,而且我取得臺灣身份證的時間比我在香港的時間還要久。在「憲法」上,香港人可以在臺灣教書、擔任公務員,並沒有不行。但如果我今天拿的是美國身份證,依法律就不能擔任。
環球時報:最近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有什麼合作展覽的計劃?
馮明珠:我們的合作非常多,有圖書交流、人員互訪等等。我們也向北京借文物展出,從2009年雍正文物大展到《富春山居圖》,再到今年10月的乾隆藝術品味。我們與北京合作很好,他們也充分理解目前兩岸文物交流有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