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臺北故宮票價仍然很低

2020-12-12 環球網

圖片說明: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 陳太曦攝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驅車前往臺北故宮的路上,一出自強隧道右轉至善路就見到這樣的場面:十多輛大型遊覽車停在路邊,數百名大陸遊客魚貫下車,目標就是對面的臺北故宮。日前,臺北故宮宣布普通票從160元(新臺幣,下同)漲到250元,優惠票從80元調漲到150元。這樣的措施在島內引發反彈,《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陸客佔臺北故宮訪客的48%

環球時報:請問臺北故宮的門票是怎麼確定價格的?

馮明珠:按照規定,我們每3年檢討一次票價,但故宮(指臺北故宮)自2008年7月2日調整票價後,已逾4年未再調整,加上我們從2011年開始,因應訪客人數暴增延長開放時間,從原本的上午9時到下午5時延長至上午8時半到下午6時半,增加兩小時,周五、周六更延長至晚上9時才閉館。結果導致加班費、水電費、修繕維護費等各項營運成本大幅增加,從去年開始我們重新檢討票價。其實,我們的票價仍是比較低的,並未反映真正的成本。

環球時報:去年陸客有多少人次來了臺北故宮,在臺北故宮的花費大約多少?

馮明珠:去年到故宮的總數為4360815人次,其中大陸遊客2124194人次,約佔48%。另依每天營業額與參觀人數換算,大概平均每人的花費在1000元。

所有的門票調漲,老百姓沒有不反彈的,但我們努力跟國際和臺灣訪客說明,我們調整的票價比起世界各大博物館還是低的,因為投入的成本愈來愈高,不能不做調整,老百姓會慢慢地適應。

環球時報:大陸遊客去臺灣必去臺北故宮,請問臺北故宮是否有一些改進措施,提高對大陸遊客的接待能力?

馮明珠:我們針對自由行的人推出定點導覽服務,早上10時開始,有普通話、英文。也有語音導覽設備,遊客可自己去櫃檯租借。我們還針對團隊管控人數,每個時段最多容納2500人,出一團才進一團,服務時間拉長也是要消化越來越多的訪客。

環球時報:與臺北故宮相比,您對北京故宮的門票價格怎麼看?

馮明珠:我覺得熱門景點票價確實高,舉例來說,巴黎羅浮宮平均400元一張門票,大英博物館是免費,但有特展時票價很高。我覺得好的展覽付一點錢欣賞是應該的,像我去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不會吝嗇那一點票價,一定會去的。

環球時報:臺北故宮的擴建工程完工後,接待能力能提升多少?展出的文物數量是否會增加?

馮明珠:我們現在有個大故宮計劃,展示面積增加2萬坪(編者註:1坪約合3.3平方米),展覽廳比現在增加3倍,像現在展覽廳是2000坪,未來全部展覽面積可達8000坪。展覽空間擴大,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擁擠,要看個翠玉白菜得排隊一個鐘頭。另外,臺北故宮典藏量將近70萬件,現在只能看到3000件左右,將來會增加展廳。

對民間捐贈大多婉謝

環球時報:臺北故宮日前清點文物引起爭議,請問臺北故宮是怎樣清點文物的?

馮明珠:文物清點是一個很沉重的工作,經常性的清點是每季由院長抽查。我先抽帳冊(清冊),抽到哪本帳冊,例如抽到玉器,從第幾箱到第幾號,就會有人製作表單;典藏單位拿到表單後,立刻去庫房準備,接著我會帶政風等一組人員抽查,每一季都做。我以前在圖書文獻處時經常遇到抽檢情況,此外讀者借閱某些文獻檔時,我們也要立刻去提件。

環球時報:臺北故宮有很多民間捐贈,請問民間捐贈文物需要哪些程序?

馮明珠:民間捐贈的情況很踴躍,通常他們會先寄照片,我們檢視後如果覺得不行會寫信婉言謝絕,若可以再去目驗,接著進行預審、初審、覆審三關制,但故宮大部分都是婉謝。捐贈與購償是一樣的,都是採取三關制,例如有人想捐瓷器,會先由故宮瓷器科同仁研究要不要接受,如果決定要,會寫預選單,之後舉行初審,由海內外專家組(約5人)評審,只要有一人不同意,就否決;若通過再覆審。很多民間捐贈的文物都頗有價值。

因港人身份受質疑

環球時報:您最初接任臺北故宮院長時,是否曾因香港人身份受到一些質疑?

馮明珠:他們質疑我出生在香港,是香港人,但我告訴他們,這沒辦法,父母把我生在香港了。我出生在1950年,小時候在香港長大,自然有了香港身份證,那時是英國殖民時代,我自然也擁有英國國籍。1970年我來臺灣念書,到臺灣的第一天就領了臺灣身份證,而且我取得臺灣身份證的時間比我在香港的時間還要久。在「憲法」上,香港人可以在臺灣教書、擔任公務員,並沒有不行。但如果我今天拿的是美國身份證,依法律就不能擔任。

環球時報:最近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有什麼合作展覽的計劃?

馮明珠:我們的合作非常多,有圖書交流、人員互訪等等。我們也向北京借文物展出,從2009年雍正文物大展到《富春山居圖》,再到今年10月的乾隆藝術品味。我們與北京合作很好,他們也充分理解目前兩岸文物交流有些困境。▲

相關焦點

  • 62歲馮明珠接任臺北故宮新院長
    玉螭紋觿(戰國)本版藝術品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懸缺1個半月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人選於昨日塵埃落定,馬英九辦公室13日宣布,任命馮明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擅長歷史研究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任職至今年7月底,周功鑫原在臺灣輔仁大學任教,2008年5月20日借調至臺北故宮擔任院長,今年7月借調時間屆滿,周功鑫請辭回校任職。周功鑫請辭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由現任故宮政務副院長周築昆暫代,而院長職位懸缺至今。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7月底請辭後,馮明珠一直被傳為將接任院長的熱門人選。
  • 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圖三:翠玉白菜文創產品 前不久,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道出了她對文創的理解:「一件精巧的文創商品,也許只是來自於創作者一個轉念或者一個巧思。 30年前的東西現在還在賣 環球人物雜誌:臺北故宮從什麼時候開始做文化創意商品。 馮明珠:秦孝儀先生1983年擔任故宮院長,當時他就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大方針,不但要求我們編《故宮文物》月刊,還讓我們把故宮典藏和生活結合起來,開發日常用的東西。
  • 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到南京就是老友相見
    【導語】24日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等一行7人順利抵達南京。在為期一天的行程中,馮明珠將在南京進行簡短訪問。  【解說】馮明珠說,她不是第一次來到南京,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就是他多年的好友。此外,馮明珠的母親是南京人,讓她感到更加親切,她表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將和南京博物院加大合作。
  •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圖/中新網   在臺北故宮服務38年,於今年隨臺灣政黨輪替卸下重擔的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昨天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研究院聘任的顧問均為德高望重、學養深厚的學者,負責對故宮學術發展建言獻策,參與學術評判。馮明珠系迄今第五位。前四位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著名古文獻專家李致忠、德國海德堡大學科學院院士雷德侯教授和英國牛津大學前副校長傑西卡·羅森女勳爵。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組團21日訪大陸(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組團21日訪大陸(圖) 2014年07月29日 11:03: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將典藏與生活結合打開文創之路——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原標題:將典藏與生活結合打開文創之路——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新華網臺北10月9日電(記者孟昭麗 陳鍵興)10月1日至7日,臺北故宮商店營收突破2000萬元(新臺幣,下同),而今年前九月營收累計高達5億4855萬元。
  • 空缺1個半月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由副院長馮明珠接任
    中廣網臺北9月14日消息(記者李贏)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7月底請辭後,空缺1個半月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人選昨天(13日)塵埃落定,由副院長馮明珠接任。  作為新院長的熱門人選,馮明珠當選之後說,自己到這個位置上有點意外,不過在業界或者外界看來,這隻桂冠非他莫屬。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 為韓4.0計劃背書
    國民黨2020參選人韓國瑜提出未來要讓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有文物在同時間展出,面對外界質疑此一主張的可行性,韓國瑜政策顧問團總召張善政昨召開記者會說明,韓國瑜打算藉由臺北故宮4.0計劃實踐,用數字展覽補實體展覽空間不足,前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也出席記者會為臺北故宮4.0計劃背書。
  • 臺北故宮丟失5件文物附件 院長馮明珠公開致歉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昨天在臺北故宮官網發表公開信,為文物「未現」事件引起社會不安致歉。臺北故宮同時將最近一次盤點藏品的實錄po上官網。引人注目的是,除了「未現」的5件器物附件及殘片,臺北故宮還增列了12件器物附件以及文獻類文物133件。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臺北故宮」前院長請辭北京故宮顧問,灣灣的玻璃心可以放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4日表示,為了平息她個人受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所引發的風波,她3日寄雙掛號信函向北京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請辭顧問一職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文物丟失 幾任院長知情不報
    臺北故宮文物丟失 幾任院長全知情但無人說話 相關新聞:臺北故宮文物傳言遭竊 配件缺損疑有內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外界揣測是失竊或內賊,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駁斥不可能:「如果我要盜,當然是盜懷表,怎麼會盜鑰匙?」此外她透露,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等前院長對於文物缺損統統知情。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北故宮去年4月完成史上第3次文物大清點,但迄今逾11個月仍未提清點報告。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質疑,清點是在前院長周功鑫任內完成,但周退休前職務交接,卻不見任何交代,有隱匿之嫌。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夜遊秦淮河 稱對南京情感特殊
    24日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一行來到南京夜遊秦淮河,馮院長用「情感上的親切」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解說】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夜間的秦淮河水有一種寂靜的悠揚感。馮明珠剛到南京,就和自己的老朋友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一起,坐在遊船上夜遊秦淮河。從崑曲聊到江南書院,兩位老朋友相談甚歡。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在臺「大選」後已暫停文物出借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25日表示,前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在交接時提到,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今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後,就暫停文物出借給臺北故宮博物院。林正儀25日上午到「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業務報告,國民黨「立委」吳志揚提到,未來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之間要如何互動?林正儀透露,「目前北京故宮文物不借我們」。
  • 臺北故宮
    外界揣測是失竊或內賊,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駁斥不可能:「如果我要盜,當然是盜懷表,怎麼會盜鑰匙?」此外她透露,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等前院長對於文物缺損統統知情。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質疑,清點是在前院長周功鑫任內完成,但周退休前職務交接,卻不見任何交代,有隱匿之嫌。陳亭妃要求臺北故宮據實以告,若24小時內不公布,她將向檢調單位、廉政部門、監察機構告發。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 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 在臺北故宮向日本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事繼續發酵之際,多家臺媒今天(14日)報導稱,主張把「故宮臺灣化」的臺北故宮現任院長陳其南不會留任,博物院內部對此都很驚訝。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本身是藝術品
    中新社臺北八月二十日電 題:讓典藏文物活起來——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  中新社記者 曾嘉 董會峰  臺北「故宮博物院」自一九六五年建成後,一直以保護、收藏文物為主要目標。如今臺北「故宮」要讓文物活起來,凸現服務大眾的理念,剛剛上任不久的院長石守謙堪稱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