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2021-01-20 澎湃新聞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12#藝術189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該系列的第十篇,我們推出的是法國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吉美博物館)。

吉美博物館

如果你想在巴黎尋找亞洲的足跡,觀賞中國瓷器和敦煌遺畫,吉美博物館將是你的最佳選擇。

迄今為止,吉美博物館中藏有自18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品兩萬餘件,遍布青銅器、漆器、雕塑、繪畫、瓷器等領域,尤以青銅器、陶俑、瓷器和敦煌遺畫見長。其中,瓷器館藏近萬件,呈現了瓷器完整歷史全貌。吉美博物館中國展廳分「遠古中國」、「古典中國」和「佛教中國」3大部分,另外西藏與尼泊爾等單獨組成了「喜馬拉雅山文化」展區。

艾米勒·吉美在1910年吉美博物館一個展覽上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然而,這座收藏規模如此龐大的東亞博物館,並非源於饋贈,而完全誕生於法國實業家艾米勒·吉美的意願,並由他親自經營了三十餘年。

吉美博物館:獻給佛教、過往和遠方

用今天的話說,吉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含著「金鑰匙出生」,24歲在家族工廠生產鋁材的公司擔任職務,51歲擔任該公司總裁,直到1918年去世時,吉美的主業都是一位實業家。

吉美富有、思想開放且充滿好奇心,他對詩歌、歌劇十分熱愛,尤其是在1865年的埃及之行後,吉美對遠東宗教產生了畢生的興趣。自此,他開始認真參觀博物館,搜集有關文物,結識學界人士。1876年至1877年,吉美開始了一次環球旅行,期間他搜集了大量聖物和書籍,特別是在日本,並由此萌生了建立一座宗教博物館的念頭,以用於實用目的,旨在發展科學和教育。

吉美博物館展廳 圖源:東方IC

最終,這座博物館由創始人吉美單獨出資,並沒有再求助其他人或公私機構,展品也完全由吉美本人直接購得。正如法國國立吉美博物館前總策展人弗蘭西斯·馬谷萬曾說的那樣,吉美博物館從一開始就是由吉美打造的一座「獻給宗教、過往和遠方」的博物館。

吉美博物館內部 圖源:@環球人物YOLO精英

然而,這樣一個富有滿腔熱血的博物館並沒得到觀眾足夠的喜愛,加之也遠離巴黎學術圈,遠離研究和能產出出版物的專家,沉重的運營成本,讓吉美博物館瀕臨永久閉館。於是,艾米勒·吉美於是考慮將博物館遷往巴黎。在政府公共資金的幫助下,1889年,吉美博物館在巴黎重新開幕,從此開始了推廣亞洲藝術的新徵程。

《千朵花》花瓶及細節 瓷器,乾隆時期 高48cm 吉美博物館鎮館之寶

《行腳僧像》 設色絹本 79x53cm 唐代

刺繡《佛說齋法清淨經》片段 長:90.5cm;寬:27.8cm 唐代(7-9世紀) 此件繡品為敦煌藏經洞所出唯一的一件刺繡佛經

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

吉美博物館藏中國文物2萬餘件,這其中自然離不開吉美的畢生收藏,但更為關鍵的還要屬這些關鍵人物。

青銅象尊 商代晚期 96x45x64cm

第一位不得不提的便是來自中國的古董商盧芹齋。他是二十世紀初國際著名的文物販子、大古董商,將許多中國國寶級的文物販賣至國外。在巴黎的一次拍賣中,盧芹齋一次就賣出青銅器、雕塑、玉器3000餘件,吉美是其中的重要買家。此外,二戰期間,盧芹齋避難美國,他在巴黎費盡周折修建的備受矚目的、收藏有大量精美中國文物的紅樓,被迫置于吉美博物館的保護之下,才得以免遭戰火的洗劫。因此,為表感謝,盧芹齋向館內捐贈了部分藏品。此外,諸如迪耶·格安迪迪爾、克裡希娜·裡布等人也曾向館內捐贈各自收藏數千餘件,種類涵蓋瓷器、紡織品等。

唐代《普賢菩薩騎象》幡畫 設色絹本 50.6x13.4 來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

第二不得不提的人物是一批20世紀法國探險家,他們在中國或買或騙,將大量中國文物販賣至歐洲。保羅·伯希和在我國敦煌藏經洞盜走的200多件珍貴文物便是在這一時期流入吉美博物館的。據統計,吉美博物館藏有伯希和帶回的中國文物:繪畫(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頭、紡織飾品殘片、絲錦和竹編經帙,其中包括敦煌盛唐時期的《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和《行腳僧像》等。

菱格紋綺地刺繡鳥銜花枝 EO. 1191/A 長: 8.0cm;寬:13.5cm 晚唐-五代(9-10世紀)

此外,1945年,法國博物館改組,吉美博物館開始專精於東亞藝術,它將自己的希臘羅馬和埃及收藏轉交給了羅浮宮,也獲得了羅浮宮的遠東收藏。如吉美目前的古玉收藏大多來自由法國收藏家吉斯萊於1933年捐獻給羅浮宮且而後轉至吉美博物館的的贈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漢玉中最為出色的一件玉雕《白玉虎》。

吉美博物館藏中國部分文物

吉美博物館的中國藝術:作為亞洲的一部分

雖說由宗教起家,但如今的吉美博物館對中國藝術的展示可謂多元、豐富。在業已公開的近三年展覽和所有出版物中,吉美博物館更多的是把中國藝術作為亞洲藝術的一部分,注重發掘亞洲內部、亞洲與世界的交流和關係,且頗具學術價值。

此外,在2018年-2020年間,吉美博物館曾為3位中國藝術家舉辦個展,這些藝術家無一例外地汲取中西文化養分,其中2位都致力抽象繪畫創作。

作為亞洲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重視與亞洲國家的關係,及其在亞洲與其他洲的往來中所處的地位,是吉美博物館推廣中國藝術時最為常見的視角。

「從亞洲看世界:製圖歷史」宣傳圖

在2018展覽「從亞洲看世界:製圖歷史」中,吉美博物館介紹了構成宗教製圖矩陣的印度教、佛教、道教後,作者邀請讀者跟隨鄭和、玄奘、貿易商的步伐,從圖像學入手,揭示製圖在亞洲國家(包括中國)的徵服、擴張及權力構建中所起的作用。在展覽配套圖錄中,作者書寫了大量中國——歷史中亞洲的中心,與歐洲傳教士的交往,及背後體現出的亞洲人眼中的世界中心城市的不斷遊弋。

「佛陀:黃金的傳奇」宣傳圖

2019年展覽「佛陀:黃金的傳奇」,介紹了紹佛陀的生活和佛教在亞洲的傳播。該展覽以橫向方式構思,面向亞洲不同文化區域的藝術表現方式,並揭示它們的相似性和獨創性,以更好地突出亞洲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此外,還有展覽「亞洲人物-圖書館的寶藏」、「茶-一千年的飲品故事」等。

聚焦中國藝術

當然,吉美博物館也有專門推廣中國藝術的活動,且就近幾年來看,數量較為可觀。這一類活動的視角為從某一人物、現象、媒介入手,觀察中國藝術。

「從中國到歐洲的瓷器」宣傳圖

「中國的陰影:維克多·塞加倫」宣傳圖

如在2019年的展覽「中國的陰影:維克多·塞加倫」與更早的「古代中國的瑰寶-梅蔭堂收藏的儀式青銅器」、「伊勢彥信收藏展」中,便推出了維克多·塞加倫和梅蔭堂的中國藝術收藏。前者主要為中國碑拓,而後者為中國青銅器、瓷器。

《石境:中國藝術之微妙玄通》封面圖

2019年的展覽並不是吉美博物館第一次關注中國碑拓。此前館內曾出版《石境:中國藝術之微妙玄通》,破譯中國碑石乃至石頭在中國文人之間的關係,並「驚訝於中國藝術家的軼事和思想」 (書中語),該書認為這是破譯自然與創造性探索之間關係微妙而令人興奮的遊戲。

中國建築藝術展圖錄封面

吉美博物館曾推出中國建築藝術展,但卻將視角集中在「材料」上,探討中國建築中,木材所發揮的驚人作用,以及這一材料與中國其他的材料——木、銅、玉、瓷等構成了內在的文化關係。

《稻田》圖錄封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展覽「稻田」。該展覽館藏的40張關於19-20世紀中日人工林的攝影作品,展示了穀物種植在亞洲社會的萬年歷史及重要意義,同時也揭示了中國農民那獨特的日常。在眾多博物館中,以此視角看待中國的並不多見。

吉美博物館三大中國個展海報一覽

就中國藝術家而言,2016年至今,吉美博物館共推出3位當代藝術家展覽,且多為個展。這3個展覽為「禪的色彩:蕭勤的繪畫」(2019年)、「全權委託:茹小凡」(2020年)以及「卡特·布蘭奇到江大海」(2016年)。其中,蕭勤、江大海都致力於抽象繪畫創作,而茹小凡則是以雕塑和畫家著稱。

【後記】總體而言,關於中國藝術門類而言,吉美博物館的關注並不集中,注重中國作為亞洲一部分的關係,也使其在眾多歐洲的亞洲藝術博物館中獨樹一幟。但這些觀看視角並不讓人覺得散漫,這可能與其創始人對該博物館的定位有關——我建立的這座博物館是一個複合的機構,一座哲學的工廠,而藏品僅僅是工廠的原料。

原標題:《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打出漂亮翻身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羅浮宮,如何尋找3萬中國文物的展出新路徑?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羅浮宮,如何尋找3萬中國文物的展出新路徑?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7#藝術114#展覽43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9#藝術144#展覽57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法國博物館裡上萬件的中國寶貝,你值得一看!
    法國吉美博物館外觀位於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是歐洲最大的亞洲考古與藝術機構,其6萬多件藏品涵蓋亞洲大部分地區、縱貫5000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9#藝術144#展覽57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在世界博物館日,我們如何將海外10個故宮1700萬珍貴文物帶回家去
    但彼時又過了幾年後,當政者的那個老婆子慈禧竟然還無恥地說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現在,中國至少有1700萬件文物流失到海外。什麼概念?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北京博物館所有館藏大概約有180萬件,但流失海外的所有文物差不多抵得上10個故宮!
  • 羅浮宮如何展示3萬件中國文物?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
  • 大英博物館裡的極品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天水成紀博物館歷屆海外回流文物展回顧
    2003年全國政協常委、澳門賭王何鴻燊博士出資600多萬元購得豬首,並把這件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與屈辱的國寶捐贈給了保利藝術博物館。 何鴻燊博士與銅馬首合影 2009年2月25日,在法國巴黎佳士得拍賣會上,蔡銘超又以3149.12萬歐元競買圓明園鼠首、兔首。
  • 在世界博物館日,我們如何將海外10個故宮1700萬珍貴文物帶回家去
    但彼時又過了幾年後,當政者的那個老婆子慈禧竟然還無恥地說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現在,中國至少有1700萬件文物流失到海外。什麼概念?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北京博物館所有館藏大概約有180萬件,但流失海外的所有文物差不多抵得上10個故宮!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國博開展含中國文物 海外流失文物如何被「洗白」
    超過1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 大英博物館收藏2.3萬件 近日國博開展 七件文物「省親」 海外流失文物如何被「洗白」?來自世界各地的100件文物齊聚國博,從3月2日到5月31日向公眾開放。這100件文物中,包括西周康侯簋、東漢青瓷六博俑、唐代三彩文官俑等在內的7件中國文物前聚集了最多的目光,因為這是它們自流失海外後首度回國「省親」。其實,這只是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中極少的一部分,目前,中國有超過100萬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由於歷史原因和市場現狀等客觀原因沒有正常的回流渠道。
  • 這個法國博物館稱:沒有中國藏品的博物館就不是世界級博物館.
    吉美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件,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瓷器、飾品等,▲唐代馬球俑,在吉美博物館「天馬行空」的展覽方式下,別有趣味。吉美博物館收藏的亞洲藝術品中,中國文物有2萬件左右,約佔1/3。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中國文物呢?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 世界最著名的五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館排最後,第一館藏超800萬件
    世界最著名的五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館排最後,第一館藏超800萬件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博物館就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故宮博物院擁有近百萬件珍貴文物,連博物院本身也是及其珍貴的文物。4、紐約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城博物館」。
  • 150萬件圓明園海外文物回國路,曦光晨眠細說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
    這裡作為萬園之園,曾經珍藏無數奇珍異寶,成為首屈一指的皇家園林。近日,伴隨一則海外文物歸還我國圓明園馬首回歸的新聞,再一次將我們的視線拉回了那一段歷史。 這些流失的圓明園文物究竟身在何方,他們又將以如何的方式瞭望回家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