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之美|走近日本東法隆寺壁畫和百濟觀音

2020-12-06 澎湃新聞

1949年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大火推動了1950年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的訂立。3月13日起,東京國立博物館推出

「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

大展

(澎湃新聞註:因疫情處於閉館狀態)

,展覽展出法隆寺金堂四壁7世紀壁畫在明治以來的摹本,以及日本國寶「百濟觀音」(7世紀)等與金堂有關的諸佛,這是時隔23年後,「不出門外」的「百濟觀音」在東京的再次公開展示。主辦方希望觀眾在感受金堂之美的同時,也了解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雖然展覽目前處於閉館狀態,但通過文圖仍可感受佛教藝術之美。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展覽海報

1400年前,日本開始將佛教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其中位於奈良的

法隆寺

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創建者是日本皇族中最早皈依佛教的聖德太子(574—622)。

法隆寺還是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1993年成為日本第一處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寺廟。寺廟中保留者日本最古老的佛像和工藝品,包括建築在內共有日本國寶38件,是日本擁有國寶最多的寺院。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法隆寺金堂中央的日本飛鳥時代(7世紀)製作的「釋迦三尊像」,其主尊釋迦摩尼是按聖德太子身高製作(「尺寸王身」)的等身佛。金堂內目前共有13尊佛像,8尊為飛鳥時代留存之物,這些佛像也記錄了佛教剛剛渡海來到日本形象。

百濟觀音(國寶),7世紀,木雕,法隆寺藏,通期展示

法隆寺金堂為何時何人建立

據史書《日本書紀》記載,聖德太子建造的法隆寺在其死後半個世紀(670年)遭遇大火,但是如今的寺廟中卻沒有留下當時火災的痕跡、「釋迦三尊像」等火災之前的造像也沒有任何過火的痕跡,這也曾讓學者對670年火災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近代,在寺廟的一處草地上發現了可以證實火災的證據,此後在二戰前經歷了多次考古發覺,終於發現了被火災燒毀的寺院的遺蹟,以及被1200度以上烈火灼燒變形的瓦片。由此判斷,聖德太子建造的最初的法隆寺燒毀後,得到了重建。

法隆寺金堂,目前法隆寺中年代最悠久的建築。 圖片來自法隆寺網站

那麼,在背面明確記錄著在622年鑄造的「釋迦三尊像」、現在位於夢殿(曾位於金堂)的救世觀音像,以及其他幾尊可能完成於火災前的佛像何以毫髮無損?它們是如何逃過火災的?

法隆寺金堂中心位置擺放的「釋迦三尊像」,鑄造於622年,為聖德太子等身佛(非展品)。

圖片來自法隆寺網站

這就涉及到聖德太子一族的命運,飛鳥時代是日本極為動蕩的時期,豪族爭鬥不斷、血親互相殘殺,聖德太子在20歲時成為推古天皇(日本首位女天皇)的攝政,他曾向中國隋朝派遣使者,尋求和平的外交,並吸取包括佛教在內的文化制度,希望通過佛教平和殺戮之心。聖德太子把法隆寺作為日本研究佛教的基地,但是當時日本接受佛教的人只有太子一族和部分貴族豪強。

聖德太子35歲後,在如今法隆寺夢殿的位置鑽研佛法,並在49歲病逝。他認為「除了佛理,世間皆為虛無」。不久後,因為皇位繼承,太子一族在法隆寺集體自殺。法隆寺也在670年被大火燒毀。

法隆寺原址(右下方框處)和現址示意圖。 NHK紀錄片截圖

考古發現證實了現在的法隆寺並非原址重建,而是重新劈山新建。在對現今法隆寺最早的建築金堂的科學研究中,日本考古學家通過金堂天花板所用木材的年輪比對,證實建造金堂所用樹木在668年採伐,按古人一般先決定建設、繪製圖紙、再採伐的建築工序,金堂應該在670年原法隆寺被燒毀前已經建好,也就是說,法隆寺金堂是在火災前作為獨立建築建造的,而「釋迦三尊像」、救世觀音像等佛像沒有過火痕跡,是因為當時在火災前就已經移動到新建的金堂之中了。

法隆寺金堂建築細節。 圖片來自

法隆寺網站。

既然,聖德太子一族已無人,那麼金堂為何而建?過去多認為,金堂是680年代持統天皇在位時(686-697,與聖德太子任攝政的推古天皇不同,持統天皇是實際執政的女天皇)建造,但在2008年,金堂大修中發現,其建築年代很有可能要提前到668年,天智天皇在位期間(661-671)。天智天皇因為在宮中發動政變,才得以掌握實權。他暗殺了權傾朝野的蘇我入鹿,但此後他的政權並不鞏固,其他豪族也積攢實力、蠢蠢欲動。加之此時強大的唐代向日本的同盟國百濟發動了戰爭,天智天皇派兵援助百濟,663年在白村江之戰中敗給了強大的唐帝國。金堂就是在被大唐打敗的陰影下建成的,天智天皇試圖利用聖德太子的權威,拉攏圖謀背叛的豪族,這也許正是天智天皇建造寺院的目的。因為白村江的敗北,天智天皇擔心大唐來攻,為了統一日本四散的豪族,他選擇了以佛教治國。為了推薦這一政策,就把法隆寺立為中心,並完善以聖德太子為象徵的日本佛教。

奈良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

百濟觀音自何時自何地來到法隆寺

此次將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觀音菩薩立像」(百濟觀音,國寶)為飛鳥時代木造佛像。目前安置在法隆寺大寶藏院的百濟觀音堂。這件原在金堂內陣裡側、在和辻哲郎的《古寺巡禮》等眾多文藝作品中都飽受讚美。其寬廣的眉心、俯視的眼睛、微微上揚的嘴角,仿佛沁出了觀音菩薩的心。

7世紀「百濟觀音」(局部)通期展示

但這尊「百濟觀音」來歷和造像的過程均不明,可以明確的只是帶有中國南北朝造像風、雕刻其所用的木材(樟木、絲柏)的產地為日本,所以被認為是日本製造的。它又是何時安放法隆寺的?

天平19年(747年)《法隆寺資財帳》中沒有關於百濟觀音的相關記載。不僅如此,11世紀後期的《金堂日記》(當時的法隆寺金堂內的佛像的詳細記錄)和鎌倉時代法隆寺僧人所著的《聖德太子傳》也均沒有提及這尊佛像。直至元祿11年(1698年)的《法隆寺諸堂佛身體量記》中有「虛空藏立像長七尺五分」的記載,從其高度推測出「虛空藏立像」為「百濟觀音」,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出現「百濟觀音」相關描述的時代最早的描述,但書中又稱,「虛空藏菩薩像」是「從百濟國渡來的天竺制像」。

到了延享3年(1746年),法隆寺僧人良訓在《古今一陽集》寫道「這尊佛像的由來在古書中沒有記載,但傳說中這是異國之佛像」說明在16世紀中期,「百濟觀音」是何人何時所製作已經成謎,而這個謎題至今沒有解開。

「百濟觀音」(局部)

目前已知的是,發現百濟觀音的腕釧與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中展出的誕生於7世紀後半期的灌頂幡來自同時代、同工坊。據分析,這件豪華精美的灌頂幡由聖德太子的女兒請人做成的。這也是「百濟觀音」為日本製造的又一佐證。

「百濟觀音」右手的腕釧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中的灌頂幡

在明治以前,法隆寺稱此「百濟觀音」為「虛空藏菩薩」。明治5年(1872)拍攝的一張照片顯示,「虛空藏菩薩」當時被安置在金堂,而且不戴寶冠。明治19年(1886年),日本對法隆寺寶物調查的目錄上稱其為「朝鮮風觀音」(推測為岡倉天心提議)後又被成稱為「觀世音菩薩」,但在法隆寺,這尊佛像依舊被稱作「虛空藏菩薩」,直至1911年在法隆寺倉庫中發現了屬於「虛空藏菩薩」的、刻有阿彌陀如來的形象的寶冠,明治時代人們才知道「虛空藏菩薩」是觀音。

「百濟觀音」的頭戴的寶冠,上刻有阿彌陀如來的形象。

明治5年(1872)拍攝的照片「百濟觀音」照片,當時名為「虛空藏菩薩」被安置在金堂,而且不戴寶冠。

大正6年(1917年)《法隆寺大鏡》中最早出現了「百濟觀音」的說法,1919年和辻哲郎(1889-1960)的《古寺巡禮》沿用了「百濟觀音」的說法,他被這尊「百濟觀音」吸引並描述道:

「那圓潤凝脂的手臂,楚楚動人、純潔無暇的胸部曲線。這並非是習慣於人體之美的心靈產物,而是第一次發現了人體無限美的驚奇之心的產物。」

7世紀「百濟觀音」拿瓶的左手。

1926年,考古學家濱田青陵((1881-1938)在《佛教藝術》雜誌上發表了《百濟觀音像》,至此「百濟觀音」的名稱逐漸固定。濱田青陵認為,百濟觀音的容貌「無比純真(無邪気)」,佛像「特有的神性、慈祥」並不明顯,如果感受到神性,也許是評論家和鑑賞者灌輸給觀看者先入為主的感受。

日本文藝評論家龜井勝一郎(1907-1966)在《大和古寺風物誌》(1943年)中稱其為「源自大地的永恆烈焰」,並感受到這尊佛像擁有讓我們忘卻一切的力量。

「百濟觀音」(局部)

對比如今安放在法隆寺夢殿中的以聖德太子為原型的「救世觀音像」,「百濟觀音」的垂髮、雙臂等表現更為寫實、天衣的柔和表達從側面看更是生動。通過風格和細節的比較,專家認為「百濟觀音」比「救世觀音像」「釋迦三尊像」的年代稍晚。

「百濟觀音」右手

百濟觀音雕像風格的源流何處,也是眾說紛紜。除了比較廣泛認可的受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影響外,也認為北齊、北周、隋朝的佛像也有與「百濟觀音」的淵源。在法隆寺中,「釋迦三尊像」和「救世觀音像」的「止利式」(適合正面觀看)、對稱性樣式被認為起源於北朝北魏,金堂內的四天王像與百濟觀音造型相近。

如今存放法隆寺夢殿的「救世觀音像」(非展品),平日為帳幔所遮,每年開帳時間為4月11日-5月18日和10月22日-11月22日

從最初的「釋迦三尊像」、「救世觀音像」到「四天王」,再到火災後持統天皇命人打造的「藥師如來像」,法隆寺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寺院。在舊法隆寺燒毀後,以金堂為中心建造了五重塔和迴廊,法隆寺也在天皇的支持下發展,從聖德太子個人參佛之處,變為了謀求國泰民安的寺廟。到了平安時代毗沙門天立像和吉祥天立像被安放進了金堂,如今在「釋迦三尊像」兩側。

毗沙門天立像,平安時代(1078),法隆寺藏,通期展示

毗沙門天是佛教的守護神之一,鎧甲和衣服貼了金箔,花紋豔麗,這種飛鳥時代從中國傳入的切箔工藝(切下金箔黏貼)在平安時代達到了頂峰。

毗沙門天立像(局部)其中包含切箔工藝

吉祥天是毗沙門天的妻子,她和毗沙門天兇猛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帶來繁榮和幸福的女神。她左手捧一能實現所有願望的寶珠,衣著雖有褪色,但依舊可以想像當時豔麗的紅色。

吉祥天立像,平安時代(1078),法隆寺藏,通期展示

吉祥天立像衣著上的花紋

歷經1400年,飛鳥時代誕生的佛像,以及後世陸續移入金堂的佛像,接受著代代的祈福。

法隆寺金堂,中間為「釋迦三尊像」(622年)、其兩側為毗沙門天和吉祥天立像(1078年),左一為「四天王」之一增長天像(飛鳥時代)。圖片來自法隆寺網站

金堂壁畫的保護、臨摹與燒毀

在法隆寺年代最早的建築金堂四方內壁共為18間,其12間上繪有壁畫。這些壁畫淺顯易懂地表達了佛的世界。12面壁畫中,一、六、九、十號四面大牆上畫有以三尊佛為中心的淨土圖(其中一號壁為《釋迦淨土圖》、六號壁為《阿彌陀淨土圖》、九號壁為《彌勒淨土圖》、十號壁《藥師淨土圖》),其餘8面小牆上各畫有1尊菩薩像。

法隆寺金堂佛像和壁畫示意圖

金堂壁畫是將原尺寸的底稿轉印到牆面上後上色的,線條類似鐵線描,彩色上強調紅、綠對比。類似樣式特徵在敦煌莫高窟的初唐壁畫中可以看到,可見其直接受到了中國繪畫的影響。雖然作者不詳,但根據牆面的不同,可以看出作品風格的不同,推測是幾人共同製作的,最初壁畫的製作時期是7世紀末到8世紀初。

法隆寺金堂壁畫(複製) 第3號壁 觀音菩薩像 便利堂製作 昭和12年(1937) 安田一氏寄贈 後期展示

雖然747年的《法隆寺資財帳》也未有關於壁畫的記載,但據推測,這並不意味著當時沒有壁畫,或因為壁畫與金堂建築是一體的,不被視為「資財」。最早提到壁畫的文獻是1106年的《七大寺日記》並認為壁畫為「馬鞍作鳥」的手筆,鎌倉時代的《聖德太子傳》也將壁畫的歸於馬鞍作鳥。

1934年,拍攝的法隆寺金堂

江戶時代中期開始,金堂壁畫開始受到關注,並從1852年開始摹寫,這一批最早的摹本目前收藏於山梨縣放光寺。明治時代,隨著歐洲人對日本美術的熱衷,金堂壁畫開始被有計劃地被歐洲人委託臨摹,其中1883年和1884年分別對6號和9號壁畫的臨摹目前收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金堂壁畫的貴重和藝術價值逐漸得到認可。

法隆寺金堂壁畫(摹本) 第6號壁 阿彌陀浄土圖 櫻井香雲摹 明治17年(1884)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後期展示,其後的山脊被認為所畫並非佛國淨土

法隆寺金堂壁畫(摹本)第1號壁 釋迦淨土圖櫻井香雲摹 明治17年(1884)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前期展示

1884年,櫻井香云為帝國博物館再次進行臨摹(現為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在此之後,鈴木空如(1873~1946)在1907年至1931年也對金堂壁畫進行了臨摹(現為秋田縣大仙市收藏)。

鈴木空如,其後為其臨摹的金堂6號壁的《觀音菩薩像》

鈴木空如在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的一次修學旅行中第一次接觸法隆寺壁畫,之後,他被櫻井香雲的臨摹吸引,並開始自己臨摹。為此鈴木空如一生去過法隆寺50次以上,據說他在黑暗的金堂裡閉門不出,埋頭於壁畫的臨摹。他曾在明治時代花了10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第一次的臨摹,之後,從大正到昭和的10年間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臨摹。

法隆寺金堂壁畫(摹本) 第6號壁阿彌陀浄土圖(局部)鈴木空如摹 大正11年(1922) 秋田大仙市藏

鈴木空如去世後,他的3組臨摹作品,分別保存在他的臨終之地箱根,平木浮世繪財團和秋田縣的鈴木家。如今箱根和秋田縣的兩組均捐贈於秋田縣大仙市,而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即將舉行的展覽中,鈴木空如的3組臨摹作品將時隔72年重逢。

正在鈴木壁畫的鈴木空如

法隆寺金堂壁畫(摹本) 第10號壁 藥師淨土圖 鈴木空如摹 大正11年(1922) 秋田大仙市藏 前期展示

鈴木空如的金堂壁畫的部分臨摹

為了保護金堂壁畫,1917年為其設置了帘子,並從第二年開始只在春秋特定的幾日公開。

到了昭和年間,日本文部省設立了法隆寺壁畫保存調查機構,致力於研究防止壁畫老化和保存的對策,甚至建議壁畫異地保護,但寺廟方面以信仰為理由反對,此事便也作罷。

1934年開始的「昭和大修理」對法隆寺金堂、五重塔等諸堂宇進行了修理。此次「修理」長達半個世紀直至1985年(昭和60年)才舉行了完成紀念法事。

1935年,便利堂拍攝了金堂壁畫的原尺寸照片,並藉由紅外線拍攝製作複製品。

其間,1935年(昭和10年)京都的美術出版社便利堂拍攝了金堂壁畫的原尺寸照片。這些照片在今天成為了無比珍貴的資料。並在1938年,便利堂製作了壁畫複製品。

1935年,正在進行的法隆寺金堂攝影

在研究科學保存方法的同時,從1940年開始,日本組織了包括荒井寬方、入江波光、中村嶽陵、橋本明治4位畫家帶著助手進行現狀臨摹,但在1942年因戰時體制臨摹中斷。1945年金堂開始落架(修理解體),臨摹也重新開始。但荒井、入江兩人分別於1945年、1948年去世,對於後來金堂壁畫的遭遇也無從知曉了。

1949年,法隆寺金堂發生大火,壁畫被大面積燒毀。

1949年1月26日早晨,法隆寺金堂發生大火。火災過後,金堂初層內部柱子被燒毀,壁畫幾乎失去了色彩,只勉強留下了輪廓線。不幸中的萬幸是原本安放其中的釋迦三尊像等佛像,因為大修轉移別處安放,故平安無事。日本也以此為契機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

火後的法隆寺金堂

金堂內被燒毀的壁畫注膠固定後在1954年被重新組裝,於寺內收藏庫保管,不對公眾開放,被部分燒毀的建築部分也於1954年復原竣工。

燒毀後的6號壁阿彌陀淨土圖(部分)

建築復原,但金堂四壁卻一片空白,直到1967年,又有4位畫家帶著團隊共14人的團隊來到法隆寺金堂,他們的任務是復原再現壁畫。其中橋本明治等人參與了1940年的臨摹,在畫師名單上還有2019年在中國敦煌等地做過回顧展的平山鬱夫,他所在的團隊參與的是三、十、十二號牆的復原。他曾到過敦煌,並認為金堂壁畫受到敦煌壁畫的影響很大。

法隆寺金堂壁畫(再現壁畫) 第12號壁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前田青邨 昭和43年(1968)法隆寺藏 後期展示

與1940年開始的臨摹不同,這次復原不再法隆寺現場,而在各自的工作室進行了製作。這些作品在1968年2月完成,並在金堂牆壁上復原,至此法隆寺金堂內部才恢復了火災前的面貌。

法隆寺金堂內部如今的樣子

細看這些壁畫,第六號壁《阿彌陀淨土圖》中佛祖的背後出現了山脊線,這與《妙法蓮華經》所描繪的「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的淨土有所出入,所以也有學者認為,金堂壁畫中描繪的並非彼方淨土,而是佛祖來到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傳達出只要遵循佛理,現世就能化為佛國。這也是1400年前聖德太子的志向——建設一個沒有汙濁的佛國。

法隆寺寺內不對外開放的收藏庫,裡面存放著1949年燒毀的壁畫。

如今,法隆寺寶物的除了寺內收藏外,約320件的寶物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內保存著。這是由於明治維新後,受到「廢佛毀釋」的影響,寺院的維持一度變得困難。1878年(明治11年)管長千早定朝決定將聖德太子畫像(唐本御影)等300餘件寶物獻納當時的皇室,獲得金錢贈予以維持7世紀以來的伽藍堂宇。這批寶物曾保管於正倉院,在1882年被轉移到帝室博物館的「法隆寺獻納御物」作為皇室所藏品收藏,後除去歸還法隆寺的四件及宮廷中留下的十件寶物,全部轉交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奈良法隆寺百濟觀音堂

在觀看特展時,也不要錯過法隆寺寶物館,看看百濟觀音與法隆寺獻納寶物中灌頂幡的關係,而且這件百濟觀音還曾在1997年於羅浮宮展出,讓世界矚目。

此次展覽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為3月13日-4月12日;後期為4月14日~5月10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京國立博物館將重開,法隆寺壁畫與百濟觀音最終無緣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6月2日,自2月底暫停開放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將重新開放,但原計劃3月13日-5月10日推出的「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大展最終無緣與觀眾見面。據悉,該展原是為了紀念日本《文化財保護法》訂立70年。也正是因為1949年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大火推動了保護法的訂立。
  • 與敦煌齊名的法隆寺金堂壁畫遺憾中止展出,日本「最美觀音」驚鴻一...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6月2日,因疫情關閉的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重新開放,年初官方預告的大展中備受矚目的「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百濟觀音」特別展,卻在開館之日宣告中止。法隆寺西院伽藍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群,位於西院中心的金堂年代最為久遠,堂內絕美的壁畫可追溯至飛鳥時代(593-710),為日本最古老、最大規模的壁畫群,與中國敦煌莫高窟壁畫、印度阿旖陀石窟壁畫一起,被視為古代東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繪畫之一。
  • 日本「最美壁畫」中止展出,無緣與觀眾見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隨著日本疫情趨於好轉,6月2日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重新開放,並實施完全預約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本年度備受矚目的「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百濟觀音」特別展,在開館之日宣告中止。
  • 日本「最美壁畫」中止展出,無緣與觀眾見面|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隨著日本疫情趨於好轉,6月2日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重新開放,並實施完全預約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本年度備受矚目的「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百濟觀音」特別展,在開館之日宣告中止。法隆寺,又稱為斑鳩寺,位於日本奈良,是聖德太子於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結構寺廟,據傳始建於607年。
  • 法隆寺百濟觀音:它讓日韓兩國爭鋒相對
    1949年,法隆寺貫主(住持)佐伯定胤在燒毀的金堂壁畫前合掌法隆寺火災原因不明,官方解釋說是臨摹壁畫的畫家所使用的電熱坐墊起火所致,另一說是臨摹時使用的螢光燈短路,或人為放火。為此,東京國立博物館推出「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百濟觀音」(受新冠肺炎影響,本展將延期舉辦,具體時間待定。)此次展覽將展出法隆寺金堂壁畫的優秀臨摹與火災後復原的現有壁畫,旨在揭示文物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被譽為日本佛像雕刻巔峰的國寶佛像「百濟觀音」與其它金堂佛像也在本展展品之列,共同呈現法隆寺金堂的藝術魅力。
  • 法隆寺:失火慘劇換來文物保護的黎明
    此外,法隆寺地區絕大多數的建築物都被指定為「國寶」和「重要文化財」,因此得名「佛教文化的寶庫」。 法隆寺分東、西兩院。西院是從7世紀後期到8世紀初期再建而成的,由五重塔、金堂、大講堂等構成,都是在現在的中國和朝鮮半島也幾乎沒有保留下來的初代佛教建築,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造結構建築。
  • 日本奈良博物館網站公開法隆寺金堂壁畫細節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奈良市)等22日在特設網站「法隆寺金堂壁畫玻璃幹板底片 數字查看器」公開了1949年法隆寺火災之前拍攝金堂壁畫的玻璃幹板底片(重要文化財產)數字圖像。世界遺產法隆寺(奈良県斑鳩町)因當年的火災被燒毀,此次公開的是黑白圖像,擴大後能看到如來的頭髮、衣褶等細節。據分析金堂壁畫於7世紀後半期至8世紀初製作而成,作者不明。
  • 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
    如與我國現存遺物比較,法隆寺滿月面容的佛像和方寬顏面的菩薩,以及他們共同具有的寬肩雄健的姿體等,都和洛陽龍門石窟潛溪寺(齋祓堂)造像相近;在莫高窟的壁畫中,與法隆寺金堂壁畫接近的是第322、220、329、332等窟中的形象。
  • 宿白: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
    如與我國現存遺物比較,法隆寺滿月面容的佛像和方寬顏面的菩薩,以及他們共同具有的寬肩雄健的姿體等,都和洛陽龍門石窟潛溪寺(齋祓堂)造像相近;在莫高窟的壁畫中,與法隆寺金堂壁畫接近的是第322、220、329、332等窟中的形象。
  • 宿白 | 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
    如與我國現存遺物比較,法隆寺滿月面容的佛像和方寬顏面的菩薩,以及他們共同具有的寬肩雄健的姿體等,都和洛陽龍門石窟潛溪寺(齋祓堂)造像相近;在莫高窟的壁畫中,與法隆寺金堂壁畫接近的是第322、220、329、332等窟中的形象。
  • 宿白| 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
    如與我國現存遺物比較,法隆寺滿月面容的佛像和方寬顏面的菩薩,以及他們共同具有的寬肩雄健的姿體等,都和洛陽龍門石窟潛溪寺(齋祓堂)造像相近;在莫高窟的壁畫中,與法隆寺金堂壁畫接近的是第322、220、329、332等窟中的形象。
  • 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建築之一,屹立不倒的法隆寺,值得一遊!
    日本的法隆寺,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寺院,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公元607年由聖德太子創建的,寺內建築包括樓廳、屋頂、牆壁和柱子,全部用木料建成,總建築面積達18萬平方米。法隆寺坐北朝南,分東西兩院,西院有南大門、中門、迴廊、金堂、五重塔、三經院大講堂、鐘樓等建築:東院有夢殿、中宮寺等寺殿,共有40多座古建築,其布局和結構深受中國南北朝時代建築的影響。
  • 法隆寺金堂失火
    圖 3:法隆寺住持在火後的金堂內七十年前法隆寺金堂火災後的相關修理作業火災的發生引起日本政府以及全國媒體的高度關注,報導鋪天蓋地。日本最頂尖的古建築專家、壁畫保護專家、畫家等都參與到了對法隆寺金堂木結構以及壁畫的搶救工作中。法隆寺金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金堂建於公元七世紀末(相當於初唐)。
  • 吳王諸樊劍河南出土 法隆寺壁畫將長期展出
    新出土的吳王諸樊劍,由劍身和劍柄組成,通長42釐米,柄長9釐米。除劍尖殘斷一節外,保存基本完整。經專家釋讀,銘文內容為「工䱷王姑發者反,自乍元用。巳用以獲,莫敢御餘。處江之陽,臺北南西行。」其中,「姑發者反」是吳王諸樊的金文寫法,「自乍元用」是指吳王自己製作、佩帶使用。
  • 法隆寺佛教造像
    法隆寺位於日本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盯,飛鳥推古天皇十五年(607),由推古天皇(592~628在位)和聖德太子發願起建,為當時奈良的佛教文化核心地。法隆寺建築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物之一,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 法隆寺金堂燃燒時
    日本最頂尖的古建築專家、壁畫保護專家、畫家等都參與到了對法隆寺金堂木結構以及壁畫的搶救工作中。法隆寺金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金堂建於公元七世紀末(相當於初唐)。建造年代比中國最古老木建築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重建於公元782年)還早約100年。法隆寺金堂內保存著世界最古老的寺觀壁畫,是金堂在七世紀末重建時繪製並保存至今的傑作,對於研究中國、朝鮮、日本的佛教藝術有重大意義。
  • 日本佛教的起源「法隆寺」——日本世界遺產|奈良縣·旅行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為數眾多的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這些有著各種各樣歷史文化背景的世界遺產,也是旅遊目的地的不錯選擇呢。在這些自然人文景點中,了解日本這個國家和大和民族的歷史,也許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形成現在的日本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原因。穿過法隆寺的南大門,正對面是中門,左手邊可望見五重塔。威嚴肅穆的西院伽藍進入視線的那一瞬間,胸中已經開始激蕩不已。
  • 2017年春日本關西行紀(八)法隆寺、法輪寺、法起寺
    5月19日,第七天今天要去奈良斑鳩町的法隆寺、法輪寺和法起寺。
  • 【黑菜訪古】奈良法隆寺
    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說過日本「恰如嬰兒追求母乳般地貪婪地吸收了朝鮮和中國的先進文明,於是從野蠻階段,不久即進入了文明階段。」唉 三句話不離乳房,不過我喜歡。而遣隋使,遣唐使盛行往來之前是來自朝鮮半島百濟的工匠在學習了中國技術之後,再傳到日本幫助聖德太子建成了法隆寺。
  • 很遺憾,你現在能看到的南北朝建築在日本法隆寺,被精心愛護著
    壁畫採用線描與暈染的方法創作,立體感和真實感都很強,可謂曠世奇寶。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的建築及文物珍寶。 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東院建有夢殿等,西院伽藍是全世界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群。法隆寺建築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之名義列為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