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今天新民晚報
國歌展示館留聲機(八音盒)
龍鳳旗袍「海上百年」盤扣
湖心亭立體便籤紙……
昨日,100多款與「建築可閱讀」相關文創產品在上海旅遊節文創市集上展示,用多元方式講述建築背後的人文故事,增加市民遊客的文化體驗感獲得感。
3D列印的大倉橋十分精美
「建築可閱讀」讓人們走進城市的歷史,觸摸城市的文化印記。「今年的文創集市設置在靜安嘉裡中心,第一次將建築可閱讀與夜遊串聯。」市文旅局文物處副處長歐曉川介紹,今年,「建築可閱讀」面向上海市全面推廣,開展了一系列歷史建築保護活化工程,並大力推進歷史建築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市民遊客「走近」「走進」建築。目前,上海市開放建築1039處,設置二維碼達2458處。
開放建築銘牌上
設置二維碼供人們掃描,「讀懂」建築
百款文創 百花齊放
上海「建築可閱讀」的產品從最初掃二維碼呈現出建築人文歷史,逐步向根據資源特色開發的文創產品發展,讓市民遊客更立體地了解歷史、品味文化。在文創市集上,上海16個區文旅局及上海文物交流中心帶來上百種與「建築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
在徐匯區展位前,非遺絨繡大師陳文奎正聚精會神地用深紅色絨線在特製的網眼麻布上繡制著一幅《武康大樓》。只見陳文奎左手置於繃布下,右手置於繃布上,一手將針自上而下刺入麻布,另一隻手接住再將針從下往上穿出,此起彼落,循環往復。不一會,一幅色彩鮮豔、立體生動的絨繡作品新鮮「出爐」了。
「這個作品可以裁剪下來,可以用作藍牙音響的裝飾面,也可以鑲嵌在女士提手包上……」陳文奎一邊展示作品一邊介紹道,近年來,他將絨繡這一古老藝術融入到了現代人的時尚生活中,讓更多人對「閱讀」建築、非遺技藝產生興趣。一旁的展示柜上,上海交響樂團、城市交集、新華文創、鉦藝廊、膠集等文化再生企業與文博場館帶來建築、音樂、文化的衍生產品;「黑膠經典」「街區記憶」「活態傳承」體驗互動活動,邀請市民遊客看建築、聽建築、讀建築、賞建築。
皮膚黝黑的絲網版畫大師吳德良捧起一塊絲網印版,在一件白色T恤衫上印出帶有濃鬱松江特色的絲網版畫,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駐足。「松江風景好,一直有著『十鹿九回頭』的美名。這幅絲網版畫圖案中央的『回頭鹿』代表著松江美景吸引眾多遊客,右下方一排建築木結構圖案是廣富林遺址的標識。」松江區文旅局工作人員介紹道,松江非遺「絲網版畫」吸收了原有農民畫的經驗、利用現代絲網感光技術進行版畫創作,首次用於製作T恤衫,讓更多市民遊客了解民間藝術。
這些文創產品既可以幫助更多市民遊客了解建築,又能有效推動文創產業發展,使城市文脈在延續中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用剪紙來表現建築之美
普陀區的攤位,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城市之美
身後的帘布上畫著秀美的蘇州河
多元方式 深度閱讀
漫步上海街頭,有建築可閱讀,有故事可分享,一處處記憶中的建築在歲月的沉澱下越發耐人尋味。上海市文旅局聯合16個區文旅局推出16個夜遊上海好去處、103條各具特色的建築微旅行線路,帶領市民遊客用腳步丈量上海這座「人民城市」,聆聽歷史建築前世今生,感受城市歷史人文氣息。
第一批夜遊上海好去處中,靜安的安義夜巷,通過更豐富、更個性化的深度體驗充分釋放夜間潛能,助力夜間經濟的加速復甦;長寧的上生新所是百年前的「哥倫比亞生活圈」,新中國成立後的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生產基地,如今的時尚、休閒的新去處。
微旅行線路方面,黃浦推出了「點燃革命火種」「奏響工運凱歌」「聆聽勝利號角」等多條紅色文化線路。徐匯推出了「海派文化之源」「魅力衡復·舊貌新顏」等海派文化線路,松江、嘉定、青浦、金山、奉賢等區文化元素豐富、文脈基因深厚,分別推出了「建築覽勝之旅」「江南園林之旅」「詩畫朱家角」「楓涇江南文化之旅」「人文藝術之旅」等江南文化線路。
作為「建築可閱讀」文旅融合工作的重點項目——《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於今年上海書展期間亮相。昨日,《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有聲版在喜馬拉雅等音頻平臺上線,讓上海的知名建築可見、可讀、可聽,為市民遊客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