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收錄於話題#低地三國的故事9#前進吧!德意志!15

盧森堡獨立

作者|羊洋洋

責編|Thomas

低地地區,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這裡是德國、英國、法國三個歐洲強國的交匯之地,也是幾大文化的交融之地。

現代的低地主要包括荷蘭(尼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其中,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便體現了其「十字路口」的戰略區位。位於比利時南側的盧森堡,面積僅僅2000平方千米,則像一支楔子,鑲入法德之間。

▲盧森堡和低地三國的位置

盧森堡和比利時長期以來一直屬於尼德蘭(荷蘭),但是到了近代,比利時由於和荷蘭的宗教等矛盾突出,最終選擇獨立。而盧森堡則藉助國際大勢,從尼德蘭中獨立出來,成為了法德兩大國之間一個獨立的小國。

盧森堡這個60萬人口的「彈丸之地」,目前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他是如何獲得立足之地的呢?

▲盧森堡首都-盧森堡城

一、低地一體,屢換主人

歐洲大陸西北部的平原地區,最大的地形特點是地勢低洼,很多地方低於海平面,所以被稱為「低地」,低地三國地處英法德之間,一直是強國爭奪的焦點。

▲低地的衛星圖

三國之中的「盧森堡大公國」,是現在歐洲僅有的大公國。在歐洲,王國的貴族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中大公的爵位比國王低一級。因而從某種意義上大公國就比王國低一級。

盧森堡大公國發源於10世紀中法蘭克王國阿登伯爵的領地。後來東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佔領了這個地方,因而位於尼德蘭南部的盧森堡就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而阿登伯爵的後代康拉德,憑此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盧森堡伯爵」。在鼎盛時期,盧森堡家族不僅僅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伯爵,還先後有四人當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憑此優勢,盧森堡伯爵的領地不斷擴大。

▲公元1350年的盧森堡伯國(紅色)

但神聖羅馬帝國始終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只是若干諸侯國的聯合。等到15世紀早期,來自於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後,處在帝國西部邊陲的盧森堡伯爵國開始不被重視,經常被其他國家侵略。

▲霍亨斯陶芬家族統治時期的極盛疆域

不僅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建立中央集權,14世紀的法蘭西王國(西法蘭克王國)也沒有建立中央集權,它也是由若干公國組成的聯合王國。國王僅僅控制巴黎及其周邊地區。

14世紀法蘭西王國的國王為了表彰自己第四個兒子菲利普在戰鬥中的表現,賞賜給他勃艮第公國。

後來趁法蘭西王國的繼任國王年少,菲利普想要將勃艮第公國北方的低地地區納入自己統治之下,使自己成為西歐一個強大的國家。剛好這時英法因王位繼承問題爆發百年戰爭,菲利普又藉助英法戰爭的機會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他和他的繼任者通過戰爭、聯姻等方式,不斷向北擴大地盤。

到15世紀後期,勃艮第公國將盧森堡等低地地區納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下。盧森堡伯爵就這樣成為了勃艮第公國的伯爵。

▲勃艮第公國的疆域

1477年,勃艮第公國最後一任公爵勇士查理,在對外戰爭中戰死。查理沒有男性子嗣,根據勃艮第公國的法律,女性不能繼承爵位,從此勃艮第公國被南北拆分,法蘭西王國將勃艮第公國南方的大部分領地收回。

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大公,因為娶了查理之女,獲得了絕大多數的剩餘北方領土,即包括盧森堡伯爵國在內的尼德蘭領土。

從此之後,盧森堡就和尼德蘭的命運綁在了一起。

▲南錫戰役,勇士查理戰死

二、大國博弈,屢遭宰割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一直以來都有和歐洲各大家族進行政治聯姻的傳統,在哈布斯堡家族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王位以及尼德蘭地區後,到了16世紀他又通過聯姻,控制了西班牙王國。

後來出生於尼德蘭的哈布斯堡王子查理成為了西班牙的國王,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地區就成為了西班牙的一部分。

▲154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

當時西班牙王國為了對外宣傳天主教和開闢新航路,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而在西班牙對外擴張的同時,尼德蘭北方和德意志的北方憑藉著靠近北海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工商業迅速發展起來。

尼德蘭北方的興盛剛好趕上了16世紀歐洲掀起的修改天主教教義的宗教改革,其中,馬丁路德在德意志北方的改革影響最為深遠,也順勢影響到了相鄰的尼德蘭北方。新教在歐洲北部流行開來,富裕起來的尼德蘭北方工商業者選擇了教義更簡單,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新教。而尼德蘭南方則繼續選擇信奉天主教。

▲宗教改革的先驅加爾文

尼德蘭發達的工商業給西班牙帶來了巨額的稅收,但西班牙王室信奉傳統的天主教,所以西班牙對尼德蘭的控制十分嚴格,對北方的新教徒採取了迫害政策。

1568年,尼德蘭爆發反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1579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建立了「烏特勒支同盟」,1588年他們自行宣布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而信仰天主教的尼德蘭南南方(包括盧森堡等地)繼續處在西班牙控制之下。尼德蘭的南北方出現了第一次分裂。但西班牙此時沒有承認尼德蘭北方的獨立。

▲尼德蘭南北方的分界線(紅線)

在宗教改革後,德意志南北方也出現了宗教分離。1618年,德意志南北兩派因為宗教衝突爆發了三十年戰爭。英國、法國和獨立出來的尼德蘭為了各自的利益積極支持德意志北方的新教諸侯,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南方的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其中盧森堡隨同西班牙一方作戰。

這場戰爭以天主教諸侯處於劣勢而結束,西班牙被迫與法國籤訂《庇里牛斯和約》。根據條約規定,西班牙需將尼德蘭南部的盧森堡部分地區劃歸法國。

▲油畫1648年籤署《明斯特和約》時的發誓儀式,這個條約的籤訂意味著西班牙承認尼德蘭獨立

尼德蘭北方憑藉著這次戰爭的勝利最終獲得了西班牙的認可。獨立後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到17世紀中期商船數目已經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壟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海外貿易,成為繼西班牙之後世界上殖民強國。

在尼德蘭(指獨立出來的尼德蘭北方)如日中天的時候,法國也開始強大起來。17世紀後期,法國迎來了一位偉大的國王-路易十四。法國不滿足已經獲得的領土,還妄圖佔領當時還屬於西班牙的尼德蘭南方,即現在的比利時。

尼德蘭害怕法國的擴張最後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因而對法施加壓力,雙方因此爆發了戰爭。最終法國再次取勝,自此之後,尼德蘭在歐洲大陸受到了法國的限制,海上遭到了英國的侵擾,逐漸走向了衰落。

▲1672年6月,指揮大軍渡過萊茵河的路易十四

1701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因為沒有繼承人,法國和奧地利因為都曾經與哈布斯堡家族聯姻,以自己有繼承權為由大打出手。1714年雙方罷手言和,法國獲得了西班牙的王位,奧地利則獲得了原屬於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南方,即尼德蘭南方由「西屬」轉變為「奧屬」。

從1714年一直到18世紀90年代,歐洲大陸政治相對平靜,各國忙著對外擴張,因而盧森堡和尼德蘭的南方一直處在奧地利的控制之下。

▲1789年,奧屬尼德蘭的位置(深綠色)

三、藉助外力,趁機獨立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奧地利、普魯士等君主國擔心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聯合起來幹涉;而英國、尼德蘭則害怕法國強大起來,會威脅到它在歐洲大陸的利益,也積極幹涉大革命。

不過這些國家的幹涉行為最終被法國打敗,法國軍隊順勢打到了國外,1795年法國軍隊佔領了尼德蘭的南方和北方全境。

▲1812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行政區劃,包括了低地

法國革命的擴散最終引發了歐洲各國的恐慌,他們組織了更大規模的反法戰爭,1815年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戰後,各國在奧地利召開了「維也納會議」。

▲維也納會議議案的卷首

本次會議的重點之一,就是對原法國佔領的尼德蘭全境的未來做出安排。奧地利、普魯士和沙俄等君主國借這次會議重新恢復了歐洲各封建君主的統治。

為了感謝尼德蘭在反法戰爭中的貢獻,會議決定將尼德蘭南方(比利時)併入尼德蘭王國,尼德蘭南北方再次獲得統一。

盧森堡伯爵國在這次會議中損失慘重,因為其處在法德之間,所以其東部的普魯士以防衛為名,強行割佔了盧森堡靠近普魯士的大約24%的領土。剩餘的部分則由「伯爵國」上升為「大公國」,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由尼德蘭國王兼任大公。盧森堡大公國就和尼德蘭成為了一個共主的聯合國家。

▲尼德蘭聯合王國(1815年)和盧森堡大公國(淺綠色)

但是普魯士考慮到盧森堡位於法德之間的戰略位置,派重兵在此駐紮。而當時普魯士和奧地利因為對德意志地區前途的看法不一,也積極介入對盧森堡的安排。各國之間的爭奪,使得盧森堡出現了「法律用尼德蘭的,軍隊是普魯士的,還要加入當時以奧地利為主導的德意志邦聯」的情況。

因此在尼德蘭聯合王國裡,存在尼德蘭和盧森堡兩個相對獨立的實體。

▲盧森堡在德意志邦聯中的位置

尼德蘭南方併入北方之後,以北方勢力為主導的尼德蘭聯合王國在南方推行北方的荷蘭語,還限制天主教在南方的活動,南北因為宗教信仰經常發生衝突。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在革命的影響下,南方也爆發了要求獨立的革命,其中盧森堡因為和南方宗教信仰相同,而堅定地站在了南方這邊。

▲比利時革命

尼德蘭的南方處在法普之間,它的歸屬成為了英法普幾大國爭奪的焦點。不論歸屬法國還是普魯士,都遭到了另一方的反對,而英國也不願意看到法普的強大。最終在英國的斡旋和法普相互妥協下,1839年南方從尼德蘭王國中獨立出來,比利時獨立。

▲尼德蘭在布魯塞爾鎮壓比利時暴亂

盧森堡儘管加入了比利時革命,但由於盧森堡特殊的戰略地位,沒有加入比利時。

比利時王國獨立後,就將盧森堡與尼德蘭北方的連接割斷了。而且比利時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土,也想要佔領盧森堡,因此盧森堡大公國再次遭到了瓜分。其中其西半部分講法語的領土被劃歸了比利時,剩餘的講德語的部分仍然由尼德蘭國王管轄。

▲盧森堡歷史上的三次瓜分

這時德意志地區也出現了追求獨立統一的思潮,普魯士和奧地利反目成仇。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普魯士從盧森堡撤走了駐軍。隨後普魯士打敗了奧地利,成為了德意志統一的領導力量,以奧地利為主導的「德意志邦聯」就此解體。

普奧勢力撤出盧森堡,打破了原先的政治平衡,法國趁此機會想要將尼德蘭國王控制的盧森堡領土收歸己有。此時尼德蘭剛好陷入財政危機。1867年,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試圖從尼德蘭國王威廉三世手中購買盧森堡。

盧森堡大公國和德意志聯邦其它地區認為盧森堡不應該落入法國手中。在它們的反對下,最終1867年籤署了《第二個倫敦條約》,其中盧森堡被宣布為永久中立國。

▲尼德蘭國王和盧森堡大公—威廉三世

1890年,尼德蘭國王威廉三世去世,沒有子嗣。由於之前盧森堡大公一直由尼德蘭國王兼任,盧森堡大公國趁此換了新的大公,實現了完全獨立。

四、世界最富,沒有之一

獨立後的盧森堡,儘管被歐洲各國宣布為中立國,但因為其地處歐洲十字路口的尷尬位置,使得它並沒有完全避開被侵略的命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國佔領。低地因為處在英德法兩大國之間,因而很多時候國家政策都要跟著三國走。

二戰結束後,盧森堡放棄了中立國的地位,加入了北約。法德實現和解後,歐洲西部的政治格局已大體確定,處在英法德荷四國之間的比利時,成為了歐盟的中心。處在比利時南部的盧森堡,也不需要擔心法德兩國再度兵戎相見。

▲盧森堡歷年的產業構成

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藉助歐洲十字路口的位置,盧森堡吸引了歐盟多個機構,如歐洲法院、歐洲投資銀行的入駐,盧森堡獲得了歐盟「第三首都」的美譽(第二首都是法國的斯特拉斯堡),盧森堡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產業發展多樣化,成為了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盧森堡的人均GDP是世界第一

長期作者|羊洋洋

揚州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低地地區,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這裡是德國、英國、法國三個歐洲強國的交匯之地,也是幾大文化的交融之地。現代的低地主要包括荷蘭(尼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其中,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便體現了其「十字路口」的戰略區位。位於比利時南側的盧森堡,面積僅僅2000平方千米,則像一支楔子,鑲入法德之間。
  • 荷蘭和比利時,如何在英法德的夾縫中獨立?
    「低地國家」通常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統稱,以荷蘭為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位於海平面以下,依靠發達的水利設施和攔海大壩才,不至於變成一片澤國。從位置上看,低地國家處於英、法、德三大強國的夾縫當中,按理來說應該是艱難求生,但事實這三個國家不僅過得十分滋潤,而且還曾在歐洲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單就體量而言,低地三國中面積最大的荷蘭也不過4.1萬平方公裡多一點,人口更是只有1740萬上下,但就是這樣一個蕞爾小國卻曾經主導全球的海上霸權。
  • 盧森堡:夾在德法世仇中的小國怎麼生存?
    另外一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北約,盧森堡也是12個創始國之一,可見盧森堡在國際社會很活躍,為什麼?這個原因得從盧森堡到歷史上找,盧森堡的位置東邊是德國,南邊是法國,西邊是比利時,往北是荷蘭,不過沒跟荷蘭接壤,但是隔得不遠。這是典型的十字路口,國家四戰之地。
  • 盧森堡還沒有中國一個縣大,為何沒有被周邊強鄰吞併
    文/寂寞的紅酒盧森堡,位於歐洲西部,與法國、德國及比利時相鄰,是一個標準的彈丸小國。盧森堡的面積只有2580餘平方公裡,還沒有中國很多縣的面積大。不過就是那麼一個彈丸小國,卻在法德比三大強國的夾縫中長期保持著獨立。
  • 「串門」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一不小心就出國
    荷蘭的自由和開放、比利時的美食和故事、盧森堡的富足和悠閒讓你在這片古尼德蘭土地上體會到生活的最佳狀態。De wallen紅燈區可謂是阿姆斯特丹獨特的風景線,幾乎是很多人來到阿姆斯特丹的必去之地。走進紅燈下的櫥窗,看一場別開生面的live show,但是切記不要對著櫥窗拍照,這是姑娘們最討厭的行為。
  •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十字路口
    設計意圖:大班孩子越來越有獨立生活的願望和需要了,他們開始嘗試就近獨自在馬路上行走,所以,讓孩子了解一些交通規則的常識,就顯得很有必要了。《課程指南》中的幼兒園階段目標中也明確指出:幼兒關心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簡單標誌,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規則。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有責任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孩子真正地走進社會這個大家庭。
  • 「世外桃源」盧森堡的前世今生
    如此存在感之低的國度如今卻又屢屢在各類權威幸福感指數中「霸屏」。事實上,二百多年前,這裡坐擁數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早期國家早期盧森堡是比利時部落的一部分。公元前一世紀被羅馬凱撒軍團徵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 尼德蘭地區分裂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過程
    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分割成東法蘭克、中法蘭克、西法蘭克三個國家,尼德蘭地區被編入羅塞爾的中法蘭克王國。此後,尼德蘭地區的統治權一直在東、西法蘭克兩國間轉換。到15世紀末,勃艮第家族滅亡,哈布斯堡家族乘虛而入,將該地據為己有。後哈布斯堡家族分裂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派系,尼德蘭為西班牙派系所控制。
  • ...法國_歷史|德語|盧森堡_歷史|荷蘭_歷史|比利時_歷史
    因為投降得太快,盧森堡成為二戰戰役中唯一一個零傷亡的參戰國,一共只有7名士兵受傷。當然,這裡還是為盧森堡說句公道話。在投降之後,盧森堡的民眾前去法國、比利時入伍,甚至連大公本人都去倫敦入伍,想要收復失地。因此在同盟軍中,也有很多盧森堡加強連。
  • 比利時為何脫離荷蘭獨立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英、普、俄、奧為了壓製法國,防止其稱霸歐洲,將荷蘭與南尼德蘭(比利時)合併,組建了荷蘭聯合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荷蘭聯合王國瓦解。那麼荷蘭聯合王國是如何興亡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維也納會議
  • 歐盟總部的坐落地 歐洲的十字路口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關注本頭條號,更多行業內容精彩推送歐盟總部的坐落地這座城市被喻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往返阿姆斯特丹、盧森堡和巴黎大約只需要3小時車程被稱為「小巴黎」的城市皇宮內部參照法國凡爾賽的式樣,裝飾有大量的壁畫、水晶燈飾;它的門面超過了倫敦的白金漢宮中裡面布置著的博物館水平的藝術品,古老的家具和精美的各式地毯;但是皇宮只在每年7月到9月對外開放前往時要事先確認開放時間哦布魯斯爾公園:
  • 站在歐洲的十字路口 比利時自駕遊記[組圖]
    如果踏上歐洲之旅,不妨選擇比利時作為你的第一站。  20世紀70年代,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曾抱怨說:「如果我想給歐洲打電話,該打給誰呢?」如果時至今日人們對這個問題還有疑問的話,那麼唯一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這通電話一定得撥到比利時去。因為其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總部所在地。
  • 帶你領略歐洲的旅遊勝地:歐洲十字路口,一段關於比利時的旅程
    據小編了解,比利時這個國家有著比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為這個國家東西南北都有很多國家相連,而且是處於歐洲西部沿海比較中間的位置,因此也被人們所稱為歐洲的十字路口,歐盟的總部也設在這裡,那麼,去比利時旅遊又會有一段怎麼樣的旅程呢?
  • 盧森堡夾在德國法國比利時之間,兩千多平方公裡如何形成的?
    沒想到西班牙軍隊中看不中用,被法、英聯軍在敦刻爾克打到精神錯亂。西班牙沒辦法,只好和法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庇里牛斯條約》。   條約最重要的條款,是西班牙向法國割讓地盤。法國要得到盧森堡公國東南角蒂永維爾,西南角的斯特奈。這兩塊地盤加一起,有一千平方公裡。   西班牙求和心切,不顧盧森堡人的強烈反對,把這兩塊地皮劃給了法國。
  • 正定筆記:十字路口的長椅
    比如:將機動車道慢車道乃至便道之間的高坎去掉抹平、停車免費、開放公共單位停車場、大幅度提高公共廁所標準、保持街道的淨化、分時間段地允許飯店在戶外路邊擺放餐桌餐椅而且地面上要先鋪上統一的墊子……在所有這些細節中,那些安裝在十字路口的長椅,尤其讓人眼前一亮。
  • 「創城」非機動車如何正確通過十字路口?
    知道非機動車如何正確通過十字路口嗎?這還不簡單,跟著紅綠燈一起走就好啦!真的是這樣?NO NO NO沒這麼簡單非機動車通過十字路口分三種情況1直行2需要注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非機動車通過交叉路口向左轉彎時,靠路口中心點右側轉彎;而機動車通過交叉路口向左轉彎時,靠路口中心點左側轉彎。
  • 動漫《十字路口》中,新海誠刻畫的小細節
    《十字路口》是由人氣動畫導演新海誠與日本教育機構Z會合作,製作的一部應援日本國立大學前期考試的考生們的廣告動畫。在動畫中,還有許多的小細節值得我們去鑑賞。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著一段求學生涯,在尋求知識的道路上,我們堅信困苦,寒窗苦讀十年書,就為了學有所成。動漫《十字路口》中,女主人公海帆,住在連補習班都沒有的小島上、心中一直在為自己所理想的目標前進,努力想考大學的女高中生;男主人公翔太,因為家境的困難一邊打工、一邊勤奮學習的城市裡的男高中生。
  • 東方十字路口-科倫坡
    獨立紀念堂廣場中央的獨立紀念堂模仿康提王朝時期皇室接見朝覲者的大廳而建。晚上有噴泉,蘭卡人民傍晚到此散步。
  • 那是十字路口它是一個根深蒂固於世界大多數文化中的空間和隱喻
    艾倫·貝茨基(Aaron Betsky)表示,將十字路口的概念重新引入圍繞公共空間的討論中可以幫助使建築更具包容性。我們正站在十字路口。我們必須使這個國家更加公正,成為所有種族的真正家園。
  • 美麗的西歐旅遊之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比利時王國(荷蘭語:Belgi,法語:Belgique,德語:Belgien),簡稱「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66.5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