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百萬個創業項目激蕩青春力量
在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清航裝備團隊研發的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經濟日報 記者 佘穎 攝
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日前舉辦。比賽已成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及影響力最大的高校創新創業盛會,推動了高校的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對接,有力深化了高校與科技界、產業界、投資界的合作。
在哪裡可以一次看到100多萬個優質的創業項目,還能直接聯繫到創業者?答案就是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今年大賽已經舉辦到第五屆,共吸引全球五大洲124個國家和地區4093所學校的457萬名大學生109萬個團隊報名參賽。他們帶來的項目中,不乏「第三代人工智慧算法」「全息無透鏡顯微鏡」「5G時代移動VR」「分子影像全自動配藥」等具有全球領先技術和巨大商業價值的優質項目。
想看到這些項目?只要在官網上申請註冊成為投資人,不僅可以查看項目的簡單介紹、團隊信息,還可以看到項目是否進行過融資、是否申請過專利、有沒有註冊公司等信息。
「大賽以賽促創效果顯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在大賽中,看到越來越多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的身影,看到越來越多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看到越來越多青年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實現科研成果價值最大化。本次大賽累計達成406個投資意向,共計金額超過17億元,顯示出大賽與市場的深度融合。
顛覆性創新令人矚目
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進行到第5年,聲勢浩大,參賽項目和學生數接近前四屆大賽的總和。經濟日報記者查閱了今年的參賽項目,發現很多項目都很「硬核」,創業團隊大多數都是博士,領軍人物都是行業最頂尖的國內外專家。不少項目與我國重大戰略深度融合,有力支撐了中國製造的轉型發展。
來自清華大學的「RealAI第三代人工智慧算法」團隊,項目領軍人物是中國人工智慧界的泰鬥級人物張鈸院士,而浙江大學的全腦智能「回車科技」團隊,領軍人物是世界腦機科學的專家吳朝暉院士。
在這些創業團隊中,不少成員從本科、研究生、博士就深耕相關領域,加上導師的前期積累,團隊在創業前已經有10多年積累。最終進入30強的項目中,有一半左右都是研究多年,誕生了學術論文、獨家專利,形成了紮實的技術基礎,構築了堅實的技術壁壘,對行業、產業具有顛覆性意義。
今年大賽的冠軍團隊清航裝備的創始人是清華大學博士李京陽。他從小就夢想造飛機,本科、博士就讀的都是航空專業。在校期間,他選擇了無人直升機作為研究方向。
李京陽和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改變了傳統無人直升機用旋翼同時提供動力和推力的方式,增加了一個提供推力的尾翼,極大地提升了航程和負載量,最高可以載重5噸,相當於一輛小型裝甲車。目前,公司已經獲得大量訂單。
在100多萬個參賽項目中,能熱宇航團隊握有全球唯一的大厚度全複合材料生產工藝,可用於製造厚度10毫米以上的零部件,可幫助戰機、飛機減少對金屬材料的依賴,大幅減重,波音公司專程前來洽談技術引進,但團隊選擇了與國內企業合作,製造中國飛機;和伍系統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M-Design平臺是目前國內唯一自主可控的支持複雜裝備頂層系統創新設計的平臺,已成功應用於中國航天科技項目中。
「獨一無二的顛覆性項目是投資人最喜歡的項目,又是投資人最難遇到的項目。」美國Skylight基金合伙人餘天一告訴記者,基金長期關注中美頂尖高校的項目,「我們不希望項目在細分領域去重複另外一個模式,而是要有顛覆性的創新,在美國這樣的項目也不多。這次『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主賽道前30強的項目裡,有10到20個項目都屬於顛覆性創新,太讓人驚訝了」。
中外資源雙向交流
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的5年中,中國創新創業的風潮正濃,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的高地。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創業大賽,「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調動了全國幾乎所有高校參加,國際賽道的項目組織、輔導、評審等一系列工作貫穿全年。通過大賽,在中國留學並有創業意願和資源的國外學生,能夠直接對接中國創新創業資源。
西安科技大學的奈及利亞留學生阿奇、摩洛哥留學生拉雅一起報名參加了今年的國際賽道。他們和導師一起研發了一種催化劑,能夠將餐飲廢油、舊輪胎、廢舊的瀝青路面重新利用,變廢為寶。這項技術如果在奈及利亞推廣,會有很大的市場。
「奈及利亞有很多瀝青路面,但是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沒有能力修理。」阿奇說,「我詢問過當地人士,認為這個項目在奈及利亞可行,等我畢業了會回到奈及利亞去推廣這個項目」。
本屆大賽舉辦期間,俄羅斯青年聯盟、巴西微型和小型企業支持服務處、聯合國下設國際組織BRICA(「一帶一路」工商協會聯盟)、美國職業和就業協會、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和工程系等國際機構和團體積極與大賽主辦方合作,把本國的優秀項目介紹到中國來。
易思匯創始人孫國浩通過大賽回到了中國。他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留學,另一個合伙人也是中國人。在海外求學過程中,他們發現留學生雖然在海外消費很大,但是海外消費無法進入中國的徵信系統,留學生的身份又不能加入海外的信用系統,導致生活很不方便。因此,他們聯合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推出了2張聯名信用卡,學生在海外刷卡消費可以記入中國央行的徵信系統,形成國內信用報告。同時,他們還與全球3000多家留學生最喜歡的商店合作,提供打折返現服務。
2018年,易思匯上線當月就有1萬多名用戶申請信用卡。目前,已經有10多萬用戶使用過易思匯的服務,用戶每月平均消費1500美元。
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讓中外創業青年的交流更加頻繁。國際賽道項目中,有葉門留學生採用中國光伏設備創業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在葉門具有一定影響力;有伊朗留學生藉助家族企業,推動伊朗的甜菊在中國種植,銷售甜菊糖;有韓國留學生藉助在中國組合的技術團隊優勢和在本國的家族優勢,用區塊鏈技術提升韓國中小企業數位化管理,啟動之初就獲得韓國政府60萬美元訂單……
這場「百國千校」參與的世界大學生創新創業「奧運會」,把中國的創業資源輸出到海外,也為中國引進了優質的海外創業資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佘穎)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