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現場,廣東工業大學學生簡凌鋒憑藉自信的青春風採、出色的現場答辯,獲得了評委和觀眾的一致點讚。由簡凌鋒與導師閔永剛教授共同創立的高教師生共創組項目《塑料黃金——特種聚醯亞胺的中國力量》,獲得了大賽金獎。
與他們同時獲得金獎的,還有廣東工業大學2017屆畢業生車洲的自主創業項目《參芪草——助力西部鄉村振興的參芪草》。該項目還獲得了本屆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單項獎「鄉村振興獎」(全國唯一)。
12月3日下午,
簡凌鋒和車洲兩名廣工學子
分別就自己的創新創業項目的研發等方面
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簡凌鋒:
顛覆特種聚醯亞胺行業的中國力量
「沒有特種聚醯亞胺,就沒有今天的微電子技術。」廣東工業大學材料工程研三的學生簡凌鋒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簡凌鋒介紹,特種聚醯亞胺材料是綜合性能較好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可長期耐受各種極端工作條件,主要用於製備手機柔性屏幕蓋板,實現手機的彎折、捲曲等操作。
在國內,特種聚醯亞胺屬於緊缺材料,簡凌鋒經過不斷學習和實驗,帶領團隊通過創新的工藝、技術路線實現了材料快速產業化,努力緩解國家在相關領域高價進口的局面,助力解決「卡脖子」問題。
談到自己的項目《塑料黃金——特種聚醯亞胺的中國力量》能夠獲得大賽金獎,簡凌鋒表示,自己在創業和比賽過程中獲得了學校很大的幫助。
「學校為我們提供了500平方米的中試基地(新產品中間試驗的場所)和性價比很高的諮詢服務,公司註冊、財務等各方面都有專業人士對接,為我們小型公司的快速成長給予了便利。」
簡凌鋒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了不耽誤賽事進度,切實做到「停課不停學,備賽不停歇」,學校及時出臺備賽指引,組織師生線上備戰。
為了不辜負學校的期望,簡凌鋒和他的團隊積極進行賽前演練,實在累了,就趴在桌上歇會。就在比賽前晚上兩點,就業指導中心的凌輝劍老師驅車到酒店幫團隊搶修設備。
簡凌鋒表示,在將近一年的備賽和比賽過程中,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帶領相關部門深入二級學院和重點項目課題組進行重點項目挖掘和指導動員,整合資源、強化保障、切實解決項目實際困難。
對於今後的創業思路,簡凌鋒表示,番禺是一塊人才沃土,自己的創新項目在這裡得以培育,也將在這裡生根發芽,在大學城創業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很好的配套服務,自己在項目研發等方面得到了學校,以及番禺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加速了項目落地。他將發揮敢想愛創的創業者精神,把創新成果轉化在番禺這片熱土上,為番禺經濟社會的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車洲:
孕育脫貧攻堅路上的「神奇草」
車洲,出生於甘肅隴西一個藥農家庭,是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17屆畢業生,始終牽掛家鄉的藥材產銷困境,立志在大山中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在學校,他學習掌握了運營、營銷、電商等管理專業知識,並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他的自主創業項目《參芪草——助力西部鄉村振興的參芪草》不但獲得了大賽金獎,還獲得了本屆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單項獎「鄉村振興獎」(全國唯一)。
車洲介紹說,早在2014年,他就萌發了返鄉創業的想法,在學校的幫助下,他組建了團隊,並成功入駐學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享受了學校全鏈條的創業孵化扶持。經過六年的沉澱和打磨,他帶領團隊成員在家鄉甘肅隴西和青海等地深耕「參芪草」扶貧項目,開啟道地中藥材產地振興之路。
車洲介紹說,「中國藥都」甘肅定西是中醫藥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至今依舊保留了中藥材種植傳統。然而當地信息閉塞,藥材出售時常遭受惡意壓價;再加上散戶種植,品質參差不齊導致許多藥材陷入滯銷障礙,地區經濟增長困難,藥農收入難以保證;同時,大量勞動力的外流及經營思維的固化,使當地缺乏現代化人才,創新意識不足。如何解決產地痛點、同步小康、振興產業,成為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
車洲和他的「參芪草」團隊在廣東工業大學的指導和支持下多次前往隴西縣、通渭縣等藥材原產地考察,並實地參與黨參、黃芪和冬蟲夏草的生產加工過程,最終建立了一套科學完整的現代化產供銷體系和鄉村脫貧致富新模式:通過生產技術的改進提升當地的藥材品質,與當地政府和甘肅農科院聯辦生產合作社,採取保護價收購措施保障藥農收益,自建業內B2B中藥材交易的「阿里巴巴——藥材幫」平臺,聯通各大藥企,幫助當地中藥材產地打通產品銷路。
6年的耕耘,項目每年提供超過1400個就業崗位,助農增收超過3300萬元,成功幫扶571戶、3560人脫貧致富。
今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銷售情況低迷,而電商直播車道的銷售卻高速增長。車洲和他的「參芪草」團隊迅速尋求直播合作,與業內翹楚——老百姓大藥房聯合直播,推廣優質鮮蟲草。直播活動當晚便銷售蟲草5.3萬根,銷售額達168萬元。此外,項目還積極通過知乎、微信等平臺創建電商運營流量池,為直播快車加碼,最終交出一份讓藥農和合作方都滿意的銷售答卷。「網際網路+」為「參芪草」的產與銷插上翅膀,不但解決了疫情期間藥材滯銷的難題,還為交通不便的山村提了通往「山外」的「銷售捷徑」,賦予當地藥材生機活力,成為供扶貧攻堅路上的「神奇草」。
番禺區:
營造人才創新創業良好環境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引領,創新人才培育也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依託廣州大學城獨一無二的「智核」,番禺吸引眾多高精尖科技創新平臺以及大量高科技企業集聚,科技創新強區建設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快,科技創新的成效越來越明顯。2019年,番禺在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中排第十三名,創新驅動發展各項指標居全市前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穩步增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和人才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原動力,這正是番禺吸引投資者、創業者的一大優勢所在。近年來,番禺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姿態,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將廣州大學城和廣州南站商務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十三節點」空間布局,推動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入選廣東省首批「粵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同時加快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華南理工大學-番禺國家大學城科技園區等省、市創新平臺項目建設,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引導和吸聚更多優秀人才首選番禺創新,打造人才創新優質生態圈。
為了鞏固番禺人才優勢,加快集聚現代產業高端人才,番禺深入實施「1+4」產業人才政策,從2017年起,區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1.4億元經費用於產業領軍人才的資助、獎勵和配套服務,引進虎牙科技、日立電梯、廣汽乘用車等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及團隊。同時挖潛廣州大學城豐富的科教及人才優勢,實施「青藍計劃」,以賽代評,吸引粵港澳和國內外青年人才項目參加,2017年以來共遴選超400個優秀青藍項目並吸引落戶番禺。番禺區還全面啟動廣州大學城人才小鎮項目建設,將廣州大學城打造成為創新資源密集、成果轉化高效的大灣區重要創新極,為粵港澳創新創業青年帶來重磅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