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公園是廣州城的中心公園,它與白雲山連成廣州城北的屏障,粵臺秋月、粵秀松濤、象山樵歌、粵秀連峰、鎮海層樓等,歷代「羊城八景」無一例外地把越秀山作為重要的景區列入。
第一次走進越秀公園時,便對其空氣之清新,綠蔭之繁茂印象深刻,總覺得在這樣寸土寸金的廣州市中心中能尋著這麼一個環境清幽,各樣設施完備,最重要的是還免費對市民開放的大公園,實數難得。
在越秀山低緩的山坡樹林間漫步,偶爾會遇到一兩個正在晨練的老街坊,人們相互打著招呼,言談間輕鬆詼諧,讓人倍感親切。
公園很大,全程慢慢走下來需要2~3個小時。行至鎮海樓周圍,時常能看見正全神貫注地寫生的老畫家。鎮海樓斑駁的紅牆和城牆周邊掩映的綠樹相映成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韻味。
越秀公園小星球既視感,攝於2014年4月28日。(攝影/林毅鴻)
音樂版權屬於阿俊飛貓
越秀山和廣州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秦時首任南海尉任囂將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廣州市。任囂死後,趙佗據有嶺南,稱南越王,與漢朝保持臣屬關係。
越秀山最古的史跡,除了傳說中的「楚庭」之外,就是有關趙佗的遺蹟了,如越王故宮、越王臺、越王井等,都在越秀山的主峰--越井崗一帶,因此越井崗又稱為越王山,也有將越王山作為越秀山的代稱的。趙佗的遺蹟經歷了兩千多年,只有越王井保存至今,其餘多已不復存在。
1870s 廣州五層樓門樓 阿芳
此幅作品為華芳照相館俯視拍攝的廣州五層樓,畫面中的炮臺和城牆反映了該建築清末時期仍擔負著固守廣州城之功用。
明永樂年間,因在越秀山的越井崗上建過觀音閣,因而越秀山又稱觀音山。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常在越秀山讀書治事,在1921年12月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下令、把越秀山闢為公園。1922年初,當時的廣州市工務局招商拆卸觀音山上的碉堡等軍事建築,開路建亭。
同年6月,孫中山巡視觀音山。1925年,市府令工務局將觀音山籌建為孫總理紀念園。1926年,廣州市民自動發起公園遊藝會,籌款建公園。
同年12月,越秀公園舉行開放典禮,這就是最早的越秀公園了。解放後,黨和政府為美化羊城,1950年,組織人民群眾著手對公園進行改造,開發和修繕解放前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蹟,全面整頓綠化。
朱光市長為公園新建門樓牌坊題詞「越秀公園」,使公園面貌煥然一新。1957年11月7日起,越秀山向遊人開放,正式成立了越秀公園。
▲上圖為20世紀40年代的鎮海樓。
▲▲下圖為2016年5月的鎮海樓。
建國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和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經多次來該園視察觀光。其中,毛主席曾七次在越秀山遊泳場遊泳,朱德曾專門為越秀公園賦詩一首《遊越秀公園》: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
此外,越秀公園曾接待過尼克森、西哈努克、金日成等20多個外國元首及友好團體前來遊覽。
▲陽光下的五羊雕塑。(攝影/莫偉濃)
▲陽光下,踢毽子的街坊。(攝影/陳憂子)
▲山林間的遊樂設施。(攝影/陳憂子)
▲越秀公園的新年燈會。(攝影/楊耀燁)
公園內豐富的植物種類,茂密的竹林、樹林和大片草地為小動物提供了良好的覓食和棲息環境。園內共有鳥類43種,還引來了南美洲的候鳥。另外公園還棲息著犬蝠、東亞伏翼、扁顱蝠和小黃蝠。蛙類6種,魚類10種,昆蟲66種。
▲越秀公園內景,攝於2016年5月。(攝影/陳憂子)
從中山紀念碑後邊,折向西行,可見一段約200多米的古城牆,逶迤伸展,隱沒在叢林深處。它東起小北門(今小北花園),西迄大北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交會處),共長約1100多米,斷斷續續,橫跨越秀山。它是廣州保存的惟一一段明代城牆,也是廣州現存的最古老的城牆。
明代初年,朱亮祖鎮守廣州,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段城牆是廣州城垣的歷史遺產,與鎮海樓、五仙觀後面的鐘樓一起,被人們認為是明初廣州三大地面古蹟之一。
▲越秀公園古城牆。(攝影/陳憂子)
▲鎮海樓外觀。(攝影/陳憂子)
鎮海樓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後又題名為「鎮海樓」,有雄鎮海疆之意。1956年改為廣州博物館。
關於鎮海樓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朱元璋稱帝、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後。曾和鐵冠道人同遊南京鐘山,遊覽中途,鐵冠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須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樓鎮壓住「龍脈」,否則日後必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聽後,急忙派人到廣東調查,發現廣州的越秀山上現王者之氣。隨後朱元璋下詔,命令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樓將王氣鎮住。
於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興建了這座「樓成塔狀,塔似樓形」的鎮海樓。
▲鎮海樓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築,樓高28米,闊31米,共五層。(攝影/陳憂子)
第一、二層用紅砂巖條石砌成,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似樓似塔,紅牆綠瓦,造型古樸獨特。樓前對峙一對二米高的紅砂巖石獅,為明代雕刻。清初詩人屈大均曾有詩讚鎮海樓「可以壯三成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在清朝時期,鎮海樓一直是廣州最高的建築物。登上樓頂,可以看到珠江和白雲山。
▲上圖:1880s,鎮海樓鳥瞰廣州城。攝影師在鎮海樓上由北向南拍攝的廣州城全景,城區內房屋及遠處珠江和二沙島都被收入視野之內。(攝影/阿芳)
▲▲下圖:2016年5月,古樓依舊,但景物已非從前,攝影師在鎮海樓上俯瞰廣州城,可看到近處的越秀山體育場和遠處高樓林立的廣州城區,儼然一派現代大都市氣象。(攝影/陳憂子)
▲2015年10月14日清晨7時許,廣州市越秀公園晨光熹微,桂花飄香,一位坐在山上步道旁的老畫家正面朝鎮海樓一角專注地寫生。只見他一邊抬頭張望,一邊提筆勾勒,鎮海樓外圍古城牆縫隙中搖曳的青青小草和斑駁的牆體質感便躍然紙上。(攝影/陳憂子)
▲如今的鎮海樓是廣州博物館的所在地。(攝影/陳憂子)
廣州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山鎮海樓,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我國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是收藏有關廣州歷史文物,舉辦陳列展覽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
▲現館內常設展覽為「廣州歷史陳列」展,展覽通過近千件古、近代的圖片、資料,使人們從中了解到廣州歷史發展的概況與地方文化的特徵。此外,廣州博物館還定期舉辦各類專題性、紀念性的臨展。(攝影/陳憂子)
▲廣州美術館,位於鎮海路東側,展區主體建築仲元圖書館,是為紀念辛亥革命將領鄧仲元而建。(攝影/陳憂子)
五羊石像屹立在公園的木殼崗上,是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它建於1959年,由尹積昌、陳本宗、孔丘傳3位雕塑家創作。整座石像用130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高10餘米,體積為53立方米,這座雕塑,被視為羊城的標誌。
▲2015年11月23日,廣州越秀公園,陽光下的五羊雕塑。(攝影/莫偉濃)
中山紀念碑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的,紀念碑建於1929年,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
▲中山紀念碑,攝於2016年5月19日。(攝影/陳憂子)
伍廷芳是我國近代外交官,清末民初先後任司法總長、外交部長、代國務總理等職。
▲位于越秀山孫中山紀念碑的東面。兩墓之間前面建一碑亭,亭內立孫中山撰伍廷芳墓表碑。墓東北麵塑有伍廷芳銅像。(攝影/陳憂子)
越秀公園如同一艘古老的遊船,
承載並記錄著廣州城長達兩千多年的悠悠歷史,
從古時駛至今日,
雖然滄桑歷盡,
卻仍弦歌不輟。
一起體驗廣州文化,一起拍越秀公園,請把你的作品或者你手中的老照片發給我們吧!
請將作品按如下格式命名:解碼廣州+作品名稱+作者真實姓名+聯繫電話 發送到郵箱:gzrbtp@163.com
期待看到不一樣的越秀公園哦~
微信編輯 陳憂子
跟資深攝影記者莊小龍老師去肯亞大冒險吧!
▼點擊了解TA▼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