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勘察-設計-採購-施工EPC總承包開始招標,招標文件中披露了眾多靚麗效果圖,展館純白的外形似一塊遊浮於水面而無畏融化的冰凌,又似乘風破浪的帆船;作為大型公共文化設施,該項目也注重公共空間和親水空間的打造,將在展館對出的珠江邊上新建全長約540米親水棧道。
項目總平面圖
「三館合一」項目選址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陸居路以東、下市湧以西、珠江以南、惠愛醫院以北。建設內容包括廣東美術館(含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公共配套服務區、地下車庫,及室外綠化、道路廣場和親水空間等附屬工程。
「三館合一」項目2019年底舉行了奠基儀式,計劃2022年底竣工。
「三館合一」項目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的華工團隊操刀設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便是出自該團隊之手。
整體鳥瞰圖
沿江主立面日景(點擊圖片可切換夜景)
人民橋、洲頭咀公園視角效果圖
「三館」總建築面積138000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9750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40500平方米。包括廣東美術館(含廣東當代美術館)65140平方米、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26000平方米、廣東文學館17330平方米、公共配套服務區8850平方米、地下車庫20680平方米。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效果圖
「三館合一」項目以濱水開放營造多層次的戶外公共藝術空間,以多元並存激發不同文化藝術門類的交融互動,以疊加融合創造了豐富的觀景、觀展空間體驗,以現代材料和建構技術適應嶺南地域氣候,以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有機融合打造具有豐富文化意象和典雅藝術品位的南粵新地標。
三館拱橋效果圖
建築立面由雙層呼吸玻璃幕牆系統、白色陶瓷面板幕牆系統及清水混凝土表面防護等組成。玻璃幕牆系統主要由不透明釉面玻璃、白色釉面漸變玻璃及清透玻璃組成,通過不透明的釉面玻璃形成頗具體量感錯動的方形盒子,彩釉打點半透明玻璃體現從液態凝結為固體的狀態,以及建築入口和連接處使用的透明超白玻璃,似一塊遊浮於水面而無畏融化的冰凌,又似乘風破浪的帆船,象徵著三館根系大地、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核心精神。
建築外立面材質示意圖
建築外立面
540米濱江親水棧道
擬在項目紅線範圍外沿珠江設置濱江親水棧道等設施,擬將親水平臺從項目紅線延伸至珠江水域,親水棧道寬度5~30米,全長約 540米,面積為7800平方米。
同時,建設3組漂浮棧道,可隨水位落差上下自由浮動。
濱水棧道平面圖
濱水棧道效果圖
濱水棧道不同分區功能
此外,「三館合一」項目,「合」是一大特色。項目室外綠地、廣場、道路、地下車庫以及公共配套服務區為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共用,其他功能用房根據三館各自功能劃分,保持相對獨立。
三館合一剖面分區功能展示
看江景觀平臺、屋頂花園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設置了8850平方米的公共配套服務區,包括「三館」共享大廳及公共空間 3300平方米、文創商店及餐飲區2200平方米、拱橋及連廊1350平方米、公共設備區2000平方米。公共配套服務區一方面是加強各館功能共享和融合的銜接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市民提供綜合文化服務的空間。
鵝潭路方向效果圖
由於三館合一項目地下空間有鵝潭路穿過,且地下停車庫共用,地下交通組織較為複雜,地上空間人流較多,三館嚮導和集散尤為重要,為方便市民到達進行集散、安檢、問詢,擬設置共享大廳及公共空間3300平方米,平時可作為群眾交流、活動的空間,亦可作為開放式的大型綜合展廳。
美術館室內效果圖
非遺展示中心室內效果圖
共享藝術大廳效果圖
為充分利用臨江面景觀,並有利於參觀人流的組織,增加臨江面的看江平臺。本項目設置架空拱橋,從首層進行參觀流線的分流,引導人流直接從立白大廈方向到達三館共享大廳,形成極佳的看江景觀平臺,三館公共區域設置藝術品商店、餐飲等商業配套,用於進行藝術衍生品、藝術書籍等售賣活動及餐飲服務,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
下市湧方向效果圖
室外臺地效果圖
該項目還擬在建築四層屋頂設置屋頂花園面積約10150平方米,並在二層、四層局部設置空中花園。考慮到建築的承重,屋頂綠化以淺根系植被、砂石鋪地及木質平臺為主,增加室外觀賞空間,構建多層次、立體複合的屋頂景觀花園。與此同時,項目擬將綠色節能技術與建築立面結合,擬在建築屋頂設置太陽能光伏系統,並擬在局部設置水幕玻璃降溫系統。
【來源:廣州荔灣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