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買賣市場需求旺盛,破「五唯」能否剎住學術交易之風

2021-01-20 中國青年網

高校的師生都要面臨論文的考察。但你能想像,對於有些人來說,發一篇論文,可以像網購一樣輕鬆嗎?

在論文買賣的流程中,買方只需要交錢,賣方代寫代發「一條龍」服務。如此「簡單」的操作背後,知識生產活動已經超越本應有的邊界。

論文買賣市場需求旺盛,博士生為求職買SCI論文

在高校運行的種種標準中,論文是「硬通貨」之一。事關職稱晉升、評優評先,有的還是入門任教的基本門檻。

2010年年初,媒體刊發一則報導,披露武漢大學瀋陽研究團隊的調查發現:我國買賣論文2009年產值高達10億元人民幣。

10年後,論文買賣情況如何?記者輾轉聯繫上了一位當事人。

劉勁,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南方一所職業學校任教。現在,他和朋友正攻讀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學位。因為疫情原因,大部分時間在上網課。

關於讀博的目的,劉勁直截了當:衝出重圍,到一個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學校任教。在讀博的「四年規劃」裡,最關鍵的一環是「發SCI論文」。

按照劉勁的說法,憑藉博士學位,再加上SCI論文的優勢,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職不成問題,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安家費」。在他的盤算中,這筆投資是「划算的」。

2020年年初,「經過長時間考察」後,劉勁和朋友決定買一篇SCI論文。兩人合寫,分別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他們打算買的是「四區論文」(註:期刊按照影響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為SCI中最低區域),「全程一個月代寫代發,前前後後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

在和朋友分別交了5000元,一共1萬元訂金的兩個月後,劉勁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過,正式出刊還要等半年。」

但是,現實很快發生了變化。

2020年,科技部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試行)》,教育部印發了《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兩部委對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劉勁發現,「算盤好像打錯了。」一些高校改變了論文評價標準,不再將SCI論文與教師招聘硬性掛鈎,「四區的SCI論文好像已經沒有優勢了。」原本打算再發一篇SCI的劉勁告訴朋友,「還是算了」。因為已經收到的第一篇論文的錄用通知,他們只得「硬著頭皮付尾款」。

那高分區的論文能買嗎?一位高校教師透露,期刊影響因子越高的論文越貴,「一區的論文叫價高達10萬元以上。這種情況雖少,但並非沒有。」

要價2000元代寫本科論文:「改到你滿意為止」

除了評聘職稱、完成科研任務過程中存在買賣論文,這股「歪風」也開始在碩士和本科學段中蔓延。

記者在一個擁有近500名學生的微信群裡詢問:「是否有人可以代寫本科論文?」

不到一分鐘,一個名叫李彬,備註為新疆某大學碩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記者微信。「如果是新聞傳播或者經濟學本科論文,我可以來。」

在了解論文大致方向後,李彬表示:「我這個學期剛好有一個專題做的就是這個」。言下之意,他的課程論文可以「改一改」,賣給記者。

為了打消記者的「顧慮」,李彬向記者展示自己的豐富經驗,他此前還接過經濟學本科論文代寫,因為他本科學經濟,研究生學的是新聞傳播。

在費用方面,他補充說,如果加上開題的內容,要價2000元。不過,他一再強調「包修改」,「會根據導師提供的修改意見,改到你滿意為止」。

此外,李彬還透露一些網店論文買賣的「套路」,勸記者小心「買論文上當」:「網上的代寫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們會找一篇論文,翻譯成小語種,再翻譯回中文,直接發給你。這樣的論文,雖然看上去是原創,但是語句不通順。如果讓他們修改,需要再加錢。」

為了印證這種說法,他隨後給記者發來一張截圖,有「客戶」抱怨網店的論文代寫業務,「改一次,還要花一次錢。」

記者問由他代寫論文,會不會有被查出來的風險?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說我不說,誰能知道?」不過他也提醒,「在交論文和答辯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論文,不然你答辯回答不上來,我可沒辦法。」

網店論文售賣屢禁不絕:遇發稿高峰「需等待半年」

臨近畢業,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寫20萬字的博士論文。「寫論文」和「發論文」的要求,一直讓她和同學們感受到很大壓力。

面對有人一年之內發好幾篇SSCI論文的情況,佑青覺得「有問題」。但是有同學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機,對此輕描淡寫,「這很正常,出錢買知識版權而已」。

這弄得佑青「很無語」,她告訴記者。「一些網店可以提供論文代寫服務,還可以保證質量」。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網上公開售賣SCI論文已10年,先後賣出了100多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牟利數百萬元,買家多為高校師生。

記者調查發現,此類明目張胆的店家已被下架處理,但並非銷聲匿跡。順著佑青的提示,記者找到一家網店,搜索「期刊」,出現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記者隨機進入一家網店提出:「就讀研究生,評獎學金,需要買論文。」迅速得到回覆,「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專員,一對一推薦合適的期刊。」隨後,期刊專員粒粒加上記者微信,詢問要求後,迅速為記者選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寫代發,報價1600元。這一費用包括文章修改潤色費、公關費、版面費等全流程費用。

粒粒催促記者趕快確定,「現在發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畢業生要發刊,現在都來提前準備了,滿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種可在知網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

佑青的疑問是:「如果學術道德不足以約束這些行為,為何不把論文買賣判定為違法行為,至少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可以探討。」

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對從事學術論文買賣、代寫代投以及偽造、虛構、篡改研究數據等違法違規活動的中介服務機構,市場監督管理、公安等部門應主動開展調查,嚴肅懲處。

法律監管缺位、學校不願公開處理,遏制論文買賣難

很多人都有發表論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資源,發核心期刊、發SCI收錄期刊的要求,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

武漢大學教授張琳坦言,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還難以有效懲治買賣論文行為,對論文的需求方、代寫方、第三方中介機構沒有產生足夠威懾。她建議,「對論文買賣行為和涉及的相關主體,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加以規制」。

「有剛需就會有市場。」張琳說,論文買賣十分隱蔽,查處難度大,學校一般很難實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於對學校聲譽的保護,也大多不願意公開處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

事實上,每位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都相對明確、固定,想在論文買賣市場上找到與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論文是很難的。張琳舉例說,自己一直從事科技評價與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發表了一篇企業管理的論文,「必定非常可疑」。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教師花錢買論文,發表和日常研究相關性不大的論文,並不鮮見。在論文買賣鏈條上,這是一個容易發現的破綻。

「在未來,我國建立起負責任的同行評議制度與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下,一般科研人員應該不敢冒這個風險。」張琳口中的「同行評議制度」,指的是評審專家需要針對論文實質內容和價值作出高質量評判,進行事前把關。「創新性強、高質量的論文,在相對低端的論文買賣市場是很難找到的,因此會大大減少論文買賣的需求。」

此外,針對本科和研究生層面參與論文買賣的問題,張琳認為,需要導師落實全程指導和監管責任,加強各層級學位論文的審核審查,「校內校外盲審不能為保畢業率而流於形式」。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國亟待建立具有實操性的多維綜合評價體系,張琳補充道,「當新的評價體系逐步完善後,學界對論文發表的單純性依賴自然會降低」。

建立學術成果終身問責制,治理學術交易

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論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當買版面發展成買論文,與論文有關的違規行為愈演愈烈。

清華大學副教授王傳毅認為:「論文買賣是一種學術交易,與論著的不正當署名一樣,是人情、權力、資本以不合規的方式換取智慧財產權的活動,從性質上來說是學術造假。」

「根治學術交易,要充分認識到『三個不可能』。」王傳毅提醒,同行評議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論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發在經過嚴格同行評議的SCI期刊上。完全摒棄論文標準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學術成果一旦納入評價,也同樣會被「交易」,還可能出現「因噎廢食」的情況,畢竟論文是經過學術共同體評價後的知識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強網絡監管,也不可能杜絕第三方中介的出現,只要獲益超過成本,學術交易就會以更加隱蔽的形式出現。

王傳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學術成果終身問責制,使企圖學術造假、學術尋租、學術交易者不敢幹、不易幹、不願幹。在成果發表前的評閱階段,增加學術倫理審查環節,評閱人可隨機聯繫任一作者,要求提供與其貢獻相匹配的材料。」

事實上,當前國際學界倡導開放數據、開放同行評議、建立國家級公開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臺。「一旦需要發表論文,就必須把論文相關數據、過程、成果,上傳到一個公共平臺向所有人開放,接受借鑑、質詢和監督。」張琳認為,「使科研數據信息、評審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開放和透明,將大大增加論文買賣等學術不端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有助於促進科研誠信建設。」

「論文刊出後,並不應該一勞永逸。」王傳毅建議,當論文成果用於後續學術評價活動,如招聘、評獎、面試及項目申報等,同樣增設學術倫理審查環節,按需採用面試、電話或郵件方式,隨機對作者學術成果貢獻的真實性進行核驗。他表示,「一旦發現做假行為,或經舉報查實,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終身追責。」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本文部分受訪者採用化名)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論文買賣需求大 破「五唯」能否剎住學術交易之風
    論文買賣需求大,賣方服務「一條龍」——  破「五唯」能否剎住學術交易之風  高校的師生都要面臨論文的考察。但你能想像,對於有些人來說,發一篇論文,可以像網購一樣輕鬆嗎?  在論文買賣的流程中,買方只需要交錢,賣方代寫代發「一條龍」服務。如此「簡單」的操作背後,知識生產活動已經超越本應有的邊界。
  • 賣SCI論文網店10年不倒,治理論文買賣必須推進學術專業評價
    2018年,為淨化網絡學術風氣,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開展了「清網行動」。當時,網際網路中「論文買賣」等若干組關鍵詞的搜索結果減少比例超過95%,論文買賣網站連結和相關廣告用語明顯減少。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任何機構、任何個人打著「科技服務」的幌子、行論文造假之實的,都要嚴肅處理。
  •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原標題:「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作者:本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
  • 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關鍵是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不能破而不立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
  • 縱橫談|破除「唯論文」 是一種及時的糾偏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
  •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
    新華社長春12月17日電題:「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新華社記者孟含琪、金津秀、王瑩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網店售賣SCI論文牟利數百萬 論文買賣是否違法?背後反映出哪些問題?
    央廣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常亞飛)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網上公開售賣SCI論文已十年,先後賣出了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牟利數百萬,買家多為高校師生。記者調查發現,在電商平臺上以賣學習資料之名,行論文撰寫買賣之實的商家不在少數。論文買賣是否違法?背後反映出了哪些問題?
  • 完善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 力破「五唯」痼疾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2月19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2月20日,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發布《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
  • [人民網] 徐擁軍、張丹:完善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 力破「五唯」痼疾
    三天連續發布的這三份重要文件,是為破除「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痼疾打出的「組合拳」,凸顯國家徹底根治「五唯」的決心。筆者認為,我們在加大「破」的力度的同時,應加快「立」的進度,要儘快建立起以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為核心的科研評價制度體系。對於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應思考和探索如下問題:1.為何而評?
  • 生意十年興隆,論文買賣何以成打不死的小強?
    此外,廣告中他還特意突出「十年老店」的標籤,面對媒體報導和外界質疑,竟大言不慚公開宣稱,「賣論文是不觸犯法律的,甚至是受法律保護的」。網上買賣論文並非現在才有。一般而言,買賣雙方多是私下交易,而一個博士開網店叫賣論文10年,著實讓人咋舌,更是斯文掃地。論文交易早已盛行成為灰色產業。曾有專題研究披露,2009年全國論文規模達10億元。
  • 站在教改拐點的學界盛會:教育評價「破五唯」,全過程拔高育人質量
    《總體方案》對「破五唯」、實施「四個評價」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有利於從根本上激發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未來一段時期指導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破五唯」!教育評價改革大棒下的破舊立新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的進程中,隨著「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指標的不斷強化,直至當前的趨於固化,其已有悖於教育的本質。教育評價如果僅僅拘泥於簡單化、指標化、數據化的模式,「一葉障目」在所難免,「重論文輕育人」、「重數量輕質量」將逐漸成為我國高校走向畸形發展的通行證。
  • 「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才能真正破除「唯論文」
    【光明時評】    作者: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近來,在學術評價方面如何破除「唯論文」,再次受到高度關注。通常情況下,需要先「立」後「破」,從「立」的視角分析、界定問題,在「立」上下足功夫,尋找更優化、更客觀公正的解決方案,「立」起更好更有效果的機制去淘汰掉不合時宜的做法,並穩妥推進、有序改善。  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就破除「唯論文」而言,要「破」的不是「論文」,而是「唯」。「唯」出現的原因,主要在於評價主體過於單一,評價權力過於集中。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 論文買賣調查:有人花10萬買兩篇 代寫代投機構打擦邊球
    在這些交易中,均出現了第三方論文代寫代投機構的身影。這些機構,以翻譯公司、科技服務公司或文化傳播公司之名,行論文買賣之實。從論文撰寫、選刊投稿、審稿改稿到最終發表,提供「一條龍」服務。論文中介,怎麼就能做得風生水起?
  • 破「四唯」後,高校人才評價立什麼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五部門發布《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在最近教育部的通知中又增加了清理「唯帽子」內容,聯手「掰正」國內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評價體系問題,對「四唯」現象出手整治。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 如何破除「唯論文」?_中國婦女報<20201218期>第4版:視點
    包括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以及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等。記者採訪發現,以論文作為學術評價指標在科研活動中盛行,一直在高校和科研界飽受詬病,導致科研學術界急功近利、學術不端等亂象。教育部出臺政策意見做出規範與引導,但「唯論文」如何「破而後立」,值得進一步思考。
  • 論文檢測催生地下交易:150元保論文過安檢(圖)
    150元可讓論文輕鬆過「安檢」  學位論文檢測催生地下交易,檢測系統作用還有多大?  本報記者 劉爽  為防止申請博士、碩士、工程碩士專業學位人員的學位論文存在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我省各研究生培養單位普遍啟用了「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但是近日記者採訪發現,許多學生只需花100多元,在學校檢測之前先將自己的論文找商家檢測一下,拿到檢測報告再進行相應的調整,就可以輕鬆逃過檢測系統的法眼。而這樣的商家在淘寶網上就有1630多家。